补充:第四章 4.5大迦叶的皈依,第6部分,解析(89)

补充:第四章 4.5大迦叶的皈依,第6部分,解析(89)


4.5大迦叶的皈依(相应部16相应11经/衣服经(迦叶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


有一次,尊者大迦叶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觅食处。那时,尊者阿难与大比丘僧团一起在南山游行。


当时,大约有三十位阿难尊者的共住比丘放弃学戒而还俗,他们大多是年轻人。于是阿难尊者在南山游行完毕后,来到王舍城竹林栗鼠觅食处找到大迦叶尊者。到达后,向大迦叶尊者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大迦叶尊者对坐在一旁的阿难尊者说:"阿难贤友,世尊制定'比丘不能三人以上一起到在家人家中用餐'这条戒律是基于几个理由呢?"


"迦叶尊者,世尊制定‘比丘不能三人以上一起到在家人家中用餐’,这条戒律是基于三个原因:为了制止恶人,为了善良比丘安乐住,为了防止恶欲之人依附派系分裂僧团,也为了怜悯在家人(避免给他们增添太多负担)。迦叶尊者,这就是世尊制定这条戒律的三个原因。"


"那么阿难贤友,你为什么要和这些新比丘一起游行呢?他们不守护根门,饮食不知节制,不修习警寤。我认为你这是在毁坏农田,毁坏家庭。阿难贤友,你的僧团在崩溃,你的新学比丘在毁坏。这个年轻人不知道适度。"


"迦叶尊者,虽然我的头上已长出白发,但今天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被尊者大迦叶称作年轻人。"


"阿难贤友,正是因为你和这些新比丘一起游行,他们不守护根门,饮食不知节制,不修习警寤。我认为你这是在毁坏农田,毁坏家庭。阿难贤友,你的僧团在崩溃,你的新学比丘在毁坏。这个年轻人不知道适度。"


胖难陀比丘尼听说:"据说大迦叶尊者用年轻人的说法贬低了维德哈牟尼阿难尊者。"


于是胖难陀比丘尼不高兴地说出不满的话:"为什么大迦叶尊者这个前外道徒认为可以用年轻人的说法来贬低维德哈牟尼阿难尊者呢?"大迦叶尊者听到了胖难陀比丘尼说的这些话。


于是大迦叶尊者对阿难尊者说:"阿难贤友,胖难陀比丘尼确实说了轻率不经考虑的话。贤友,自从我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在家生活出家以来,我不承认有任何其他导师,只有那位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贤友,当我还是在家人时,我想:'在家生活拥挤如尘土,出家生活开阔如虚空。在家住着要完全圆满、完全清净地实践梵行是很困难的。我应该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在家生活出家。'贤友,后来我用破布做成僧伽梨衣,为了追随世间的阿罗汉们,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在家生活出家。


我出家后,在路上行走时,在王舍城和那烂陀之间的多子塔看见世尊坐在那里。看见后,我想:'如果我能见到导师,我就是在见世尊;如果我能见到善逝,我就是在见世尊;如果我能见到正等正觉者,我就是在见世尊。'贤友,于是我立即在世尊足下头面顶礼,对世尊说:'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世尊的弟子;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世尊的弟子。'


贤友,当我这样说时,世尊对我说:'迦叶,如果有人不知道却说知道,不见却说见一个如此全心全意的弟子,他的头会裂成七份。但是,迦叶,我确实知道而说知道,确实见而说见。'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对长老、新学、中间的比丘们,我要建立强烈的惭愧心。'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任何我听到的与善法有关的法,我都要认真对待,用心思考,全神贯注,竖起耳朵来听法。'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修学:'我要始终保持愉悦的身念。'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贤友,世尊用这些教导教导我后,就从座位起身离开了。贤友,我只用了七天时间就以有依止的状态受用信众的供养,到第八天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然后,贤友,世尊离开大道,走向一棵树下。贤友,我把破布僧伽梨衣叠成四层铺好,对世尊说:'世尊请坐在这里,这将长期有益于我的利益和快乐。'贤友,世尊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后,世尊对我说:'迦叶,你的这件破布僧伽梨衣很柔软。''世尊,请接受我的破布僧伽梨衣,出于慈悲。''迦叶,那你愿意穿我这件粗麻布废弃物衣吗?''世尊,我愿意穿世尊的粗麻布废弃物衣。'贤友,于是我把破布僧伽梨衣供养给世尊,我则接受了世尊的粗麻布废弃物衣。


"贤友,如果有人正确地说:'他是世尊的亲生子,从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是法的继承者,接受了粗麻布废弃物衣',那就是在正确地说我:'他是世尊的亲生子,从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是法的继承者,接受了粗麻布废弃物衣。'


"贤友,只要我愿意,我就能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有由离生起的喜乐,进入并安住于初禅。贤友,只要我愿意...(这里应详细说明九次第定和五种神通的内容)。


"贤友,通过断尽诸漏,我在现法中自己证知、实现并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贤友,如果有人认为应该用七到七个半拉塔那长的棕榈叶来遮盖一条龙象,那就像有人认为应该遮盖我的六神通一样(是不可能的)。"


而那位胖难陀比丘尼已经从梵行中退失了。


第十一经完。


这篇经文主要讲述了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关于带领新比丘的对话,以及大迦叶尊者叙述自己如何遇见佛陀、出家并获得成就的经过。经文最后提到了胖难陀比丘尼因为不当的言论而退失梵行的结果。整篇经文展现了佛教僧团中关于修行态度、师徒关系等重要议题。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衣服经》佛教术语与内容详解


经文标题与背景


4.5大迦叶的皈依:这是相应部第16相应第11经,又称"衣服经",属于迦叶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部分。这部经典记载了大迦叶如何皈依佛陀的过程,以及与阿难尊者的对话。


地点解释


王舍城竹林栗鼠觅食处: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一处著名精舍,由频婆娑罗王供养给佛陀的第一座僧院,因有栗鼠出没而得名,是佛陀常住说法之地。


南山:位于王舍城南方的山区,是比丘们游行弘法的地方。


多子塔:位于王舍城和那烂陀之间的一座古塔,是大迦叶初见佛陀的地点。


人物解释


大迦叶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头陀行第一",精通苦行,是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的主持者。


阿难尊者:佛陀的堂弟和侍者,被称为"多闻第一",熟记佛陀所有教法。


维德哈牟尼:阿难尊者的称号,意为"毗提诃国的圣者",因阿难的母亲来自毗提诃国。


胖难陀比丘尼:一位比丘尼,因对大迦叶不敬而说不当言论,对长老比丘不敬,代表了未能善护口业的修行者,最终从梵行中退失。


佛教修行概念


皈依:依止,依靠,追随佛法僧三宝,是成为佛教徒的第一步,大迦叶的皈依特别殊胜,被佛陀直接接受为弟子。


游行:比丘们云游各地弘法利生的修行方式,有助于传播佛法并锻炼修行者的心性。


守护根门:控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境诱惑,是修行的基础。经文中大迦叶批评新比丘不守护根门,表明他们未能控制感官欲望。


守护根门的详细解释


根门的定义与本质


"守护根门"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实践之一,远比简单的控制感官欲望深刻。"根"指六种感官能力,"门"比喻这些感官是心灵与外界接触的通道。六根包括:


眼根:视觉能力,感知色法

耳根:听觉能力,感知声音

鼻根:嗅觉能力,感知气味

舌根:味觉能力,感知味道

身根:触觉能力,感知触感

意根:心识能力,感知法尘(思想、概念等)


守护根门的经典依据


在《中部》的《一切漏经》和《念处经》中,佛陀详细阐述了守护根门的重要性:


"比丘如何守护根门?当比丘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若不守护眼根而住,则贪忧恶不善法将会侵入,他因此而修行防护,守护眼根,成就眼根律仪。"(类似说明适用于其他五根)


守护根门的深层含义与方法


1. 不取相

表层含义:不执着于对象的总体形象

深层含义:不让心停留在感官对象的表面特征上

实践方法:觉察对感官对象的初始反应,不让它发展成执着


2. 不取随相

表层含义:不执着于对象的细节特征

深层含义:不追逐感官对象的各种细节,防止心生分别

实践方法:当注意力开始分析对象的细节时保持警觉


3. 成就根律仪

表层含义:建立对感官的自我约束

深层含义:培养对感官过程的清明觉知,而非压抑感官

实践方法:在六根接触六境时保持正念,觉知但不执着


守护根门的修行层次


初级层次:外在控制

回避特定场所或情境(如比丘避免不适当场所)

降低不必要的感官刺激(如简朴生活)

通过威仪(行住坐卧)保持觉知


中级层次:内在观察

觉察感官接触时生起的感受

识别感官接触引发的心理反应

培养对整个感知过程的觉知


高级层次:完全的清明觉知

在接触发生的当下保持完全的觉知

看见六根、六尘、六识的空性(无常、无我)

达到"见只是见,闻只是闻"的状态


不守护根门的六种危害


1. 漏的增长:烦恼增加,如《一切漏经》所说

2. 心的散乱:无法集中修行,定力无法生起

3. 五盖增强:贪欲、瞋恚等修行障碍加强

4. 业的累积:通过不善的感官反应产生不善业

5. 增长爱取:强化对感官对象的执着

6. 失去智慧基础:无法培养如实知见


守护根门与戒定慧的关系


与戒学的关系

守护根门是"增上戒学"的核心内容

它超越了行为层面的戒律,深入到动机与心理层面

是从外在戒律向内在自律的过渡


与定学的关系

是定力的前行基础

减少心的散乱,为禅修创造条件

开发专注力和觉知力


与慧学的关系

通过观察感知过程获得直接体验的智慧

了解名色(心理-物质)现象的实际运作

体验诸法无我、无常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具体修行方法

1. 正念观照:觉察六根接触六境时的心理反应

2. 如理作意:以正确的态度思考感官体验

3. 立即觉知:当贪爱或厌恶生起时立即觉察

4. 四念处应用:将感官体验纳入身、受、心、法的观察

5. 中道实践:既不压抑感官,也不放纵感官


特殊情境的应用

饮食时:觉察食物的味道而不生贪着

行走时:觉知所见所闻但不迷失其中

交谈时:保持语言的觉知,不被对话内容带走

面对困难时:不让感官体验导致不善反应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守护根门不仅是初学者的基础训练,也是最高阶段的修行实践。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但仍然保持根门的完全觉知。正如经中所说:"见所见,闻所闻,觉所觉,识所识",这种纯粹的觉知代表了修行的最高成就。


在大迦叶批评新比丘"不守护根门"时,他实际上是指出他们缺乏这种对感官过程的清明觉知,而是任由六根不加审视地接触六境,导致贪着、散乱和其他烦恼的滋长,最终无法在修行上取得进步,甚至可能导致放弃学戒而还俗,正如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守护根门不是感官体验的压抑,而是对整个感知过程的清明了知,这种了知最终导向解脱智慧的生起,是佛教修行的基石和关键。


饮食知节制:比丘应当适量进食,不贪美味,这是修行基本戒律之一。


修习警寤:保持觉知和警醒,指修行者应当时刻保持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


在家生活拥挤如尘土,出家生活开阔如虚空:形容在家生活充满世俗牵绊,而出家生活则能获得心灵自由。


佛教戒律与教义


比丘不能三人以上一起到在家人家中用餐:这是佛陀制定的戒律,目的是:

1. 制止恶人:防止不良比丘结党营私

2. 保护善比丘安乐住:维护清净僧团的修行环境

3. 防止分裂僧团:避免形成派系

4. 怜悯在家人:减轻在家信众的供养负担


毁坏农田,毁坏家庭:比喻不当引导新比丘会破坏培养人才的"田地"和信众供养的"家庭"。农田象征僧团,家庭象征供养的信众。


修行服饰与象征


僧伽梨衣:比丘三衣之一,大衣,用于御寒和参加重要集会时穿着。


破布做成僧伽梨衣:大迦叶用捡来的破布缝制而成的大衣,象征头陀行的精神。


粗麻布废弃物衣:佛陀所穿的简朴衣服。佛陀与大迦叶交换衣服是极为殊胜的象征,代表法脉传承,这在禅宗传统中被视为"拈花微笑"与"衣钵传承"的重要源头。


修行成就与境界


阿罗汉果:佛教修行的最高成就之一,意为"杀贼",指断尽烦恼,不受后有。大迦叶仅用八天就证得此果位。


九次第定:指四禅、四无色定和灭尽定,是禅定修行的九个阶段。


九次第定详解


九次第定是佛教禅修体系中系统而深入的禅定修行次第,代表着心灵从粗糙到精细、从有形到无形、最终达到完全寂静的修行过程。以下是对每个阶段的详细解释:


色界四禅


1. 初禅

特征: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定)

获得方法:通过远离欲望和不善法而达到

体验:行者体验到因脱离五欲而生起的喜悦和安乐,但仍有思考和观察(寻伺)

障碍:已暂时制服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2. 二禅

特征: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禅支:内净、喜、乐、心一境性

获得方法:止息寻伺的粗略思维活动

体验:内心更加宁静清净,喜乐更深,出现"内净"(内心的澄明)

超越:寻伺已被超越,思维活动减少


3. 三禅

特征:离喜妙乐

禅支:舍、正念、正知、乐、心一境性

获得方法:对喜的体验保持平静和舍离

体验:舍离喜的兴奋,体验更细腻深沉的乐,佛陀称"圣者住于舍、具念、安乐"

超越:喜的放下,心更加平静


4. 四禅

特征:舍念清净

禅支:舍、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

获得方法:超越苦乐感受

体验:完全的平静与舍离,既无乐亦无苦,念极其清净

意义:被视为最纯净的禅定状态,是神通开发的基础


无色界四定


5. 空无边处定

特征:超越物质形态的概念

获得方法:舍弃一切色法(物质)的观念,专注于无限空间

体验:"无边的空间"的概念性体验

超越: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


6. 识无边处定

特征:注意力从空间转向识知本身

获得方法:舍弃空无边处,转而体验意识的无限性

体验:体验到识知的无限广阔

超越:对空间概念的执着被超越


7. 无所有处定

特征:超越了"有"的概念

获得方法:放下识无边处的体验,体验"无所有"

体验:对"无任何事物存在"的深刻体验,极度的简化和空寂

超越:对识知本身的执着被超越


8. 非想非非想处定

特征:意识活动极其微细,无法确定是否存在

获得方法:超越无所有处,进入极其微妙的意识状态

体验:意识极度细微以至于难以辨别其存在与否

特点:被称为有情的最高境界,但仍在轮回中


9. 灭尽定(灭受想定)

特征:暂时停止一切心理活动和感受

获得者:只有证得阿那含(不还果)或阿罗汉的修行者能入

体验:所有心理活动和感受完全停止,类似深度无意识状态

意义:被视为最接近涅槃的体验,暂时的心灵完全寂静


九次第定的修行意义


1. 系统的心灵训练:从粗到细、从有形到无形的系统化心灵训练


2. 解脱基础:提供观慧(毗婆舍那)的稳固基础,帮助透视实相


3. 苦的超越:九次第定展示了逐渐超越苦的过程,从感官之乐到无感受的寂静


4. 心灵净化:每一阶段都代表着心灵污染的进一步净化


5. 生理变化:深入禅定时,呼吸变得极其微细,心跳减慢,新陈代谢减少


6. 与解脱的关系:虽然这些禅定本身不是解脱,但结合四圣谛的智慧,能成为通向最终解脱的重要工具


7. 超越限制:每一阶段都是超越前一阶段限制的过程,最终超越所有概念和感知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九次第定不仅是心灵训练的标志性成就,也是证明佛陀教法超越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展示了心灵可以达到的最精细和最寂静的状态。通过这种系统修行,行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心灵定力,进而透视实相,最终获得解脱。


五种神通:神足通(飞行变化等)、天眼通(见远近事物)、天耳通(闻远近声音)、他心通(知他人心念)、宿命通(知前世今生)。


六神通:在五神通基础上加上漏尽通(断尽烦恼)。


佛教五种神通与六神通详解


神通的定义与本质


在佛教中,"神通"指超越常人感知范围的特殊能力,源自高度发展的心灵潜能。这些能力并非神秘主义或超自然现象,而是通过系统禅修,特别是基于第四禅的专注力所开发出的心灵功能。


神通修行的基础


所有神通的基础是第四禅,具有以下特质:

舍念清净:完全的平等心与清净的觉知

不动摇的定力:心如如不动,不受外境干扰

心的可塑性:心变得极其柔软、适应性强

光明想:内心充满明亮光明的觉知


五种神通详解


1. 神足通

能力范围:

身体变化:一身变多身,多身合一身

穿墙越壁:穿透物质障碍如穿越空气

水上行走:如行于坚实地面

飞行:在空中自在行走如鸟

触摸日月:以手触摸远处天体

梵天界往返:能到达色界天界


修行方法:

基于四神足(欲、勤、心、观)

修习十遍处(地、水、火、风等)

以意志力引导色身变化


经典实例:

佛陀穿越恒河的神变


局限性:

无法违背自然法则,只能操作其中

不能改变因果规律

受修行者业力与定力影响


2. 天眼通


能力范围:

远见:能见极远处事物,如其真实

透视:能见物体内部

见微细物:能见极小事物

见众生死生:见众生依业力死后投生

见众生善恶相:能见众生面相的业力显现

昼夜无碍:黑暗中如白昼般视物


修行方法:

光明想的开发:心中生起明亮光明

色遍的修习:特别是白遍和光明遍

内心的扩展:扩展觉知范围


经典实例:

佛陀以天眼见众生善恶业


特殊应用:

死生智:了知众生死后投生去处

业报智:理解业力如何导致特定的果报


3. 天耳通


能力范围:

远闻:能闻极远处声音

闻微细声:能闻极微小声音

障碍无碍:隔墙等障碍不影响听闻

辨别声音:能分辨复杂混合声音

了解语义:理解不同语言的意义

人天声音:能听闻人间与天界声音


修行方法:

闻相的培养:专注于各种声音

空界遍的修习:培养对空间的感知

耳根敏锐化:提升耳根对振动的敏感度


经典实例:

佛陀闻天界帝释天的赞叹


修行价值:

增强闻法能力

了解音声无常本质

辨别真伪教法


4. 他心通


能力范围:

知他人心念:了知他人当下的心念

知心所状态:了知他人心的贪、瞋、痴等状态

知心发展程度:了解他人修行的进展

知意向: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

知过去未来心:有限度地了知他人过去和未来心态

根机辨别:了解众生的根器利钝


修行方法:

心遍的修习:对心的本质深入了解

四梵住的修习:特别是慈心

自心观察:先透彻了解自己心的变化


经典实例:

佛陀知悉提婆达多的恶意


局限性:

被对方强力禅定遮蔽时可能失效

无法完全预测未来心念发展

受修行者定力影响有深浅差异


5. 宿命通


能力范围:

忆念自身前世:知晓自己过去生

忆念他人前世:了解他人过去生

忆念种族历史:了解家族、民族的过去

忆念世界演变:了解世界成住坏空的周期

忆念因缘关系:了解过去与现在的因果联系

时间深度:能追溯无数劫前


修行方法:

逆向忆念:从今日逐步向前追溯

观察名色相续:了解身心变化的连续性

修习缘起观:了解因果相续的规律


经典实例:

佛陀于菩提树下忆念无数前世


价值与意义:

深化因果正见

消除对身份的执着

印证轮回实相


第六神通:漏尽通


本质特征:

非神秘能力,而是解脱智慧的完成

断除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超越一切烦恼,获得完全解脱


具体内容:

四圣谛智:完全理解苦、集、灭、道

解脱智见:亲证解脱状态

烦恼断尽:永断所有烦恼种子

涅槃体证:亲证不生不灭的涅槃

轮回止息:不再受制于生死轮回,修行次第:

戒清净:圆满持守戒律

心清净:深入禅定

见清净:通过观慧(毗婆舍那)清净见解

度疑清净:超越一切疑惑

道非道智见清净:辨别正道与邪道

行道智见清净:在修行道路上前进

智见清净:最终获得完全的解脱智慧


与其他神通的区别:

唯一导向解脱的神通

不共世间(外道无法获得)

永恒不退转的成就


神通与解脱的关系


神通的价值与危险

积极价值:增强信心、利益众生、证明法的威力

潜在危险:执着神通、炫耀能力、偏离解脱目标


佛陀的态度

不鼓励为神通而修行

禁止比丘在非佛弟子前显现神通

强调神通只是"副产品",解脱才是目标


佛教各传统的看法

上座部:承认神通但强调解脱为主


神通在修行中的正确位置

作为修行验证的标志,非目的

作为利益众生的工具,非炫耀

作为增强信心的方法,非依赖


现代理解与科学对话


神通可以从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角度理解为:

心的潜能开发

意识对物质的影响

对因果规律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佛教神通强调这些能力来自自然法则,而非超自然奇迹,是对心灵潜能的系统开发,虽然超越常人经验,但仍在法则范围内。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探索意识与物质关系的研究方向有所契合。


在《衣服经》中,大迦叶提到自己具备这些神通,表明他已达到非常高的修行成就,这使他有资格对阿难尊者带领的新比丘提出批评,也证明了他作为佛陀亲传弟子的崇高地位。


特殊佛教概念


从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形容真正的佛弟子是从佛陀的教法中"诞生"的精神子嗣,而非肉体血缘的子嗣。


惭愧心:对自己不善行为感到羞耻(惭),对他人不善行为感到厌恶(愧),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德目。


有依止的状态:指在师长指导下的修行状态,有所依靠。


断尽诸漏:断除贪欲漏、有漏、无明漏等烦恼,是证得阿罗汉的标志。


断尽诸漏:佛教解脱的核心


漏的定义与本质


漏在巴利语中原意为"流出物"、"渗漏物"或"发酵液",是佛教术语中极为核心的概念。它比喻心灵的污染物如酒的发酵和渗漏,不断流出并导致轮回。


漏具有三个关键特性:

持久性:潜伏在心识深处,难以觉察

渗透性:渗透到一切心理活动中

流动性:不断"流出"并产生新的烦恼和业力


漏的详细分类


传统上分为三漏或四漏:


1. 欲漏

定义:对五欲境界(色、声、香、味、触)的贪着

表现形式:

  对感官享受的追求与执着

  对美色的贪恋与执着

  对美味的贪求

  对声音、香气和触感的贪着

  对感官满足的无止境追求

影响:导致欲界轮回,是最粗显的漏


2. 有漏

定义:对存在(生命)的贪爱和执着

表现形式:

  对长寿的渴望

  对永恒存在的执着

  对特定形式存在的执着(如天界存在)

  对自我延续的强烈欲望

  对生命成就和地位的执着

影响:导致色界、无色界轮回,较欲漏更微细


3. 无明漏

定义:对实相的不如实知见

表现形式:

  对四圣谛的无知

  对因果法则的无知

  对缘起法的无知

  对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无知

  对前际后际(过去、未来)的无知

影响:是一切漏的根本,最为深细难断


4. 见漏(在四漏分类中)

定义:错误见解和执着错误的理论

表现形式:

  常见:执着永恒不变的自我

  断见:认为死后断灭无因果

  我见:执着"我"和"我所"

  六十二种恶见(《梵网经》中详述)

  对修行方法的错误见解

影响:导致修行方向错误,难以获得解脱


在《衣服经》中,大迦叶尊者宣称自己已断尽诸漏,证得阿罗汉果,这不仅展示了他的修行成就,也表明他已经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完全解脱了烦恼束缚,不再受生死轮回。这种成就使他具备了批评和指导其他比丘的权威和智慧,也解释了为什么佛陀会与他交换衣服,象征法脉的传承。


断尽诸漏不仅是阿罗汉的标志,更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代表着从根本上解决生死轮回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案。


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通过断除烦恼而获得的心灵自由和智慧解脱。


经文核心教义


1. 师徒传承的重要性:大迦叶接受佛陀的衣服象征法脉传承


2. 持戒修行的严谨态度:大迦叶对新比丘修行松懈的批评


3. 恭敬三宝的言行举止:胖难陀比丘尼因不恭敬而退失梵行


4. 出家修行的殊胜利益:大迦叶短时间内证得阿罗汉果


5. 对善知识的重要教导:

   对所有比丘建立惭愧心

   认真听闻思考佛法

   始终保持愉悦的身念


这部经典不仅记载了大迦叶的皈依经历,也通过大迦叶和阿难的对话,展现了早期佛教僧团对戒律持守和修行态度的重视,对后世佛教修行者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大迦叶的皈依故事(衣服经),背景


有一次,大迦叶长老住在王舍城的竹林园(这是一个松鼠常来觅食的地方)。那时,阿难长老带着一大群僧人在南部山区传教游行。


当时,大约有三十位跟随阿难长老一起住的年轻僧人放弃了修行戒律,重新回到普通人的生活。在南山传教结束后,阿难来到王舍城的竹林园拜访大迦叶。到达后,他向大迦叶行礼,然后坐在旁边。大迦叶问坐在一旁的阿难:"阿难朋友,佛陀定下'僧人不能超过三人一起去俗家吃饭'这条规定是基于什么原因呢?"


关于戒律的对话


阿难回答:"尊敬的迦叶,佛陀定下'僧人不能超过三人一起去俗家吃饭'这条规定,是基于三个原因:为了阻止品行不良的人,为了让好僧人安心修行,为了防止坏心眼的人拉帮结派分裂僧团,也是为了体谅在家信徒(避免给他们增加太多负担)。迦叶长老,这就是佛陀制定这条规定的原因。"


对阿难的批评


"那么阿难朋友,你为什么要带着这些新僧人一起游行呢?他们不控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吃东西不知节制,不保持警觉修行。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在破坏修行的土壤,也在破坏信徒的家庭。阿难朋友,你带领的团体正在崩溃,你的新僧人正在堕落。你这个年轻人不懂得适度啊。"


阿难回答:"迦叶长老,虽然我头上已经长出白发了,但今天我们还是逃不过被您称作'年轻人'啊。"


迦叶重复道:"阿难朋友,正是因为你和这些新僧人一起游行,他们不控制自己的感官,吃东西不知节制,不保持警觉修行。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在破坏修行的土壤,也在破坏信徒的家庭。阿难朋友,你带领的团体正在崩溃,你的新僧人正在堕落。你这个年轻人不懂得适度啊。"


胖难陀比丘尼的插话


胖难陀比丘尼听说:"据说大迦叶长老用'年轻人'这种说法贬低了受人尊敬的阿难长老。"


她很不高兴,说出了抱怨的话:"为什么大迦叶长老这个以前信奉外道的人,认为自己可以用'年轻人'这种说法来贬低尊贵的阿难长老呢?"大迦叶听到了她说的这些话。


大迦叶讲述自己的修行经历


于是大迦叶对阿难说:"阿难朋友,胖难陀比丘尼确实说了不经思考的话。朋友,自从我剃掉头发和胡子,穿上袈裟,离开家庭生活成为出家人以来,我从未承认过佛陀以外的任何老师。朋友,当我还是普通人时,我想:'在家生活就像尘土般拥挤混乱,出家生活则像天空般自由开阔。在家里很难完全、纯净地实践圣洁的生活。我应该剃掉头发和胡子,穿上袈裟,离开家庭生活出家修行。'朋友,后来我用捡来的破布制作了大袈裟,为了追随这世上的圣者们,我剃掉头发和胡子,穿上袈裟,离开家庭生活出家了。


出家后,我在路上行走时,在王舍城和那烂陀之间的多子塔看见佛陀坐在那里。看见后,我想:'如果我能见到真正的老师,那就是见到佛陀;如果我能见到真正的善人,那就是见到佛陀;如果我能见到真正觉悟的人,那就是见到佛陀。'朋友,于是我立即俯身在佛陀脚下顶礼,对佛陀说:'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佛陀的弟子;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佛陀的弟子。'


朋友,当我这样说时,佛陀对我说:'迦叶,如果有人不知道却说知道,不见却说见一个如此诚心的弟子,他的头会裂成七块。但是,迦叶,我确实知道而说知道,确实看见而说看见。'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对资深的、新加入的、中间的僧人们,我要保持恭敬谦虚的心。'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任何我听到的有益的教法,我都要认真对待,用心思考,全神贯注,竖起耳朵来听。'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因此,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我要始终保持对身体的愉快觉知。'迦叶,你应该这样学习。


迅速证悟与交换袈裟


"朋友,佛陀用这些教导教导我后,就起身离开了。朋友,我只用了七天时间就在老师指导下接受信徒的供养,到第八天就完全觉悟成为阿罗汉。


之后,朋友,佛陀离开大路,走向一棵树下。朋友,我把破布大袈裟叠成四层铺好,对佛陀说:'世尊请坐在这里,这将长期对我有利益和带来快乐。'朋友,佛陀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后,佛陀对我说:'迦叶,你的这件破布大袈裟很柔软。'我说:'世尊,请慈悲接受我的破布大袈裟。'佛陀问:'迦叶,那你愿意穿我这件粗糙的麻布旧衣吗?'我回答:'世尊,我愿意穿世尊的粗麻布旧衣。'朋友,于是我把破布大袈裟供养给佛陀,我则接受了佛陀的粗麻布旧衣。


大迦叶的成就


"朋友,如果有人正确地说:'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从佛陀的教导中诞生,从佛法中诞生,由佛法创造,是佛法的继承人,接受了粗麻布旧衣',那就是在正确地描述我:'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从佛陀的教导中诞生,从佛法中诞生,由佛法创造,是佛法的继承人,接受了粗麻布旧衣。'


"朋友,只要我愿意,我就能远离欲望和不好的想法,保持思考和观察,体验从离欲而来的喜乐,进入并安住在初禅中。朋友,只要我愿意...(这里应有关于九种禅定层次和五种特殊能力的详细描述)。


"朋友,通过彻底断除一切烦恼,我在现世中亲自体验、实现并安住于无烦恼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朋友,如果有人认为可以用七到七个半手长的棕榈叶来遮盖一头大象,那就像有人认为可以掩盖我的六种特殊能力一样(是不可能的)。"


结语


而那位胖难陀比丘尼已经退失了修行生活。


故事到此结束。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大迦叶长老与阿难长老之间关于如何带领年轻僧人的对话,以及大迦叶讲述自己如何遇见佛陀、出家并获得成就的经过。故事最后提到胖难陀比丘尼因为不恰当的言论而失去了修行生活。整个故事展现了佛教团体中关于修行态度、师徒关系等重要话题。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衣服经》的智慧之光:从代际冲突到法脉传承的深刻启示


一、冲突背后的智慧源泉


《衣服经》表面上记载了一场佛教僧团内部的争议,实则是一幅展现修行本质、师徒传承与人性挑战的多维画卷。故事始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大迦叶与阿难这两位佛陀的核心弟子之间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揭示了修行团体中永恒的张力:严格的传统与包容的革新、老一辈的经验与新生代的活力、理想的坚持与现实的适应。


经文开篇便展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三十位年轻比丘放弃修行还俗。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佛法传承面临危机的象征。在此背景下,大迦叶锐利的提问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对佛教修行根本问题的深刻探索:当规则与现实相遇,我们如何守护法的精髓?


二、批评中的慈悲与智慧


大迦叶对阿难的批评:"他们不守护根门,饮食不知节制,不修习警寤"——这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点明了修行三个根本支柱:感官的自制、生活的节制与持续的觉知。他将阿难的带团方式比作"毁坏农田,毁坏家庭",这一强烈比喻暗示修行如同农耕,需要精心培育,一旦失去正确引导,不仅修行者本身受损,依赖他们的信众家庭也会受到影响。


大迦叶称阿难为"年轻人"看似是对资历的轻视,实则是对阿难带领方式中显现的心态的批评。阿难那句带着轻微幽默的回应:"虽然我的头上已长出白发,但今天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被尊者大迦叶称作年轻人",展现了他的谦和,却也暗示他认为大迦叶可能过于严格。


这场对话映射了每个修行团体都会面临的永恒挑战:严格与宽容的平衡、传统与变革的张力。大迦叶代表的是对修行纯粹性的坚持,而阿难则体现了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包容。


三、插话与反思:胖难陀比丘尼的警示


胖难陀比丘尼的插话:"为什么大迦叶尊者这个前外道徒认为可以用年轻人的说法来贬低维德哈牟尼阿难尊者呢?"——这句话暴露了修行道路上几个危险的陷阱:偏见、轻率的判断和对长辈修行者的不敬。她以大迦叶的过去作为攻击点,忽视了他的修行成就,这正是修行者应当避免的心态。


经文最后简短地提到:"而那位胖难陀比丘尼已经从梵行中退失了。"这一简洁陈述蕴含深意:不恰当的言行和对长辈的不敬,最终可能导致自身修行的退失。这是经文给我们的一个无声而有力的警示:修行不仅关乎个人实践,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和尊重整个修行传统。


四、皈依的真义:大迦叶的修行之路


大迦叶讲述自己出家的心路历程时,道出了真正皈依的本质:"在家生活拥挤如尘土,出家生活开阔如虚空。"这不仅是对生活形式的描述,更是对心灵状态的深刻洞察。真正的皈依不是简单的身份转变,而是心灵向广阔自由的根本转向。


他遇见佛陀的描述充满了认知的喜悦:"如果我能见到导师,我就是在见世尊;如果我能见到善逝,我就是在见世尊;如果我能见到正等正觉者,我就是在见世尊。"这三重重复不是冗余,而是对觉悟者多层面品质的赞叹与认可,表明大迦叶在初见佛陀时就已具备深刻的辨别智慧。


佛陀的回应更是意味深长:"如果有人不知道却说知道,不见却说见一个如此全心全意的弟子,他的头会裂成七份。"这句看似严厉的话语实则肯定了真诚认可的价值和虚假宣称的危害,同时也暗示了佛陀与大迦叶之间特殊的法缘。


五、三项修学与迅速证悟


佛陀给大迦叶的三项修学指导堪称修行者的完整路线图:


1. 对各类僧众建立惭愧心:这不仅是尊重,更是认识到每个修行者都有可学之处的谦逊态度。


2. 认真听闻善法:"认真对待,用心思考,全神贯注,竖起耳朵来听法"——这是从闻法到内化的完整过程,显示智慧不仅来自听取,更来自深度思考。


3. 保持愉悦的身念:这指向了快乐修行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正念不应是枯燥压抑的,而应带有轻安与喜悦。


令人惊叹的是,大迦叶仅用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这种迅速成就不是偶然,而是他多生累积的修行福德与当下精进的完美结合,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当因缘成熟,心灵准备就绪,觉悟可以在一瞬间花开。


六、衣服交换:超越物质的法脉传承


经文的核心场景是大迦叶与佛陀交换袈裟的情景。这看似简单的交换蕴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当大迦叶铺设自己的破布袈裟供佛陀坐时,展现了他的恭敬与奉献。佛陀评价这破布衣"很柔软",象征大迦叶虽修苦行,心却柔软慈悲。而佛陀以自己的"粗麻布废弃物衣"交换大迦叶的破布衣,不仅是物品交换,更是一种无声的法脉授予。


这一交换后来在禅宗传统中被视为"拈花微笑"之外,佛陀传法给大迦叶的又一证明。袈裟在此不仅是修行者的外在标志,更成为法的象征载体。佛陀接受弟子的供养,并以自己的衣物回赠,表明了师徒之间超越言语的深刻法缘与相互承认。


大迦叶自称"世尊的亲生子,从口生,从法生,由法所造,是法的继承者",这一系列比喻生动表明了在佛法传承中,血缘让位于法缘,真正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共同的法义理解之上。


七、从智慧到行动:现代启示


《衣服经》穿越时空,为现代人提供了多层次的智慧启示:


1. 修行态度的平衡:大迦叶的严格与阿难的包容代表了修行中两种必要但看似矛盾的态度。现代修行者需要在严格自律与慈悲包容之间找到平衡,既不放纵自己,也不苛责他人。


2. 真诚皈依的意义:真正的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灵的根本转向。无论是信仰传统还是现代生活,核心都是从狭隘的自我关注转向更广阔的生命体验。


3. 批评与接受批评的智慧:大迦叶直言不讳的批评与阿难谦虚接受的态度,展示了健康团体中批评的建设性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要么回避批评,要么以伤人方式批评,都可从这种直接而无私的批评中学习。


4.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佛法传承需要既有大迦叶式的坚守纯粹,也需要阿难式的灵活适应。每一代人都面临如何既忠于传统精髓又回应时代需求的挑战。


5. 对言行的责任:胖难陀比丘尼的例子提醒我们,言语不慎不仅影响他人,最终也损害自己的修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慎言慎行的智慧更显珍贵。


八、结语:从冲突中绽放的智慧之花


《衣服经》表面是一段关于僧团管理和个人修行的记载,深层却是一面照见人性与修行本质的明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转化;真正的传承不在于物质象征,而在于心法的真实领悟与实践。


从大迦叶与阿难的对话冲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修行团体中必然存在的创造性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调整和深化对修行本质的理解。


如同大迦叶只用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当我们的心灵真正准备好,当我们能够超越表面冲突看到更深层的和谐,觉醒的种子就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破土而出,绽放智慧之花。


在这个充满分歧与冲突的世界,《衣服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矛盾,而是在矛盾中看到更深的真理;不是回避批评,而是从批评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不是固守一端,而是在看似对立的立场之间找到融通之道。这或许正是这部古老经文对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


“补充:第四章 4.5大迦叶的皈依,第6部分,解析(89)”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