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四章 4.4舍利弗、目犍连的皈依 (律藏·大品),第5部分,解析(88)

4.4舍利弗、目犍连的皈依 (律藏·大品)


当时有珊阇耶住在王舍城,与250位游方者同住。这时,舍利弗和目犍连在珊阇耶处修习梵行。他们曾经约定:"谁最先证得甘露,就告诉对方。"


当时,尊者阿说示清晨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乞食。他举止端庄,前行、后退、观望、伸屈、俯仰、执持衣钵都很优雅,目光下视而行。


游方者舍利弗见到阿说示托钵行化,见其威仪庄严,便想:"世上若有阿罗汉或证得阿罗汉道的人,这位比丘必定是其中之一。我何不前去请教:'您是依谁出家?谁是您的师父?您受持谁的教法?'"


但舍利弗又想:"现在不是询问的时机,他正入城乞食。我应该跟在这位比丘后面,就像求法者常做的那样。"


当阿说示乞食完毕返回时,舍利弗便上前恭敬问道:"尊者,您的诸根清净光明,肤色清净鲜明。您是依谁出家?谁是您的师父?您受持谁的教法?"


"贤友,有一位释迦族出身的大沙门,我依他出家。这位世尊就是我的师父,我受持世尊的教法。"


"那么,尊者的师父教导什么?宣说什么?"


"贤友,我初学不久,刚来此法与律中,不能为你广说法义。但我可以简要说明其义理。"


于是舍利弗说:


"贤者,请说多少随意,


只要说明义理,


我需要的是义理,


何必多说文字。"


当时阿说示为舍利弗说此法要:


"如来说明诸法,从因缘生;


也说明这些法,因缘灭尽。


大沙门如是说。"


舍利弗听闻此法后,远尘离垢,生起法眼,见到:"一切集起的法,都是灭尽的法。"


他感叹说:


"若法如是者,此刻已证得, 


无忧无畏地,历经多劫未见。"


然后舍利弗去找目犍连,目犍连远远见到他来便说:"贤友,你的诸根清净光明,肤色清净鲜明,你是否已经证得甘露?"


"是的,贤友,我已经证得甘露。"


"你如何证得甘露?"


于是舍利弗就把遇见阿说示并听闻佛法的经过告诉目犍连。听完后目犍连也同样远尘离垢,生起法眼,见到:"一切集起的法,都是灭尽的法。"


"若法如是者,此刻已证得,


无忧无畏地,历经多劫未见。"


于是,他们两人去见珊阇耶说:"我们要去见世尊,他是我们的导师。"


"不要去!你们留下来。我们三人共同管理这个教团。"


"不可能,阿陀!我们要去见世尊,他是我们的导师。"


(重复三次相同的对话)


这时那250位游方者对舍利弗、目犍连说:"我们依赖你们而住,如果你们要去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我们也都去。"


于是舍利弗、目犍连带领这250位游方者来到竹园精舍拜见世尊。珊阇耶听说后,吐热血而死。


他们来到竹园,向世尊礼足后坐在一旁。他们说:"世尊,我们想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世尊说:"来吧,比丘们!法已善说,修习梵行,以正确终止苦恼。"这就是他们的具足戒。


当时世间有六十一位阿罗汉。


这就是完整的舍利弗、目犍连皈依佛陀并出家的记载。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句子和词语详解


标题与背景

舍利弗、目犍连的皈依 (律藏·大品) 这段记载出自佛教三藏之一的律藏中的"大品"部分,记述了佛陀两大弟子皈依的经过。律藏主要记载僧团戒律和规范,是佛教重要经典。


人物与地点

王舍城 古印度摩揭陀国首都,佛陀时代重要城市,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拉杰吉尔。


珊阇耶 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当时有名的修行导师,舍利弗和目犍连最初跟随他修行。


珊阇耶的身份详解


珊阇耶是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他是珊阇耶·毗罗胝子,被称为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


六师外道完整名单


古印度六师外道是指佛陀时代与佛教并存的六位著名思想家或宗教领袖:


1. 富兰那·迦叶,持无作论,否认道德和因果报应

2. 末伽梨·瞿舍梨,宿命论者,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决定

3.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者,主张断灭论

4. 迦罗鸠驮·迦旃延,主张七大常住论

5. 尼干陀·若提子/尼乾子,耆那教创始人,主张严格苦行

6. 珊阇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回避直接答复


珊阇耶的思想特点


珊阇耶的哲学立场主要体现为:


怀疑主义:对形而上学问题持怀疑态度

回避论:不对终极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鳗鱼捻转论":像鳗鱼一样滑不留手,不给出明确立场


《沙门果经》中记载了珊阇耶的典型回答方式。当被问及有关来世、善恶业报等问题时,他会说:"我不说有,我不说无,我不说亦有亦无,我不说非有非无。"这种回避态度使他在当时颇有名望,但也被批评为缺乏实质内容。


与舍利弗、目犍连的关系


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是珊阇耶的首席弟子,在他门下修行多时。他们聪明才智超群,但最终对珊阇耶的教法感到不满足,认为这种怀疑论无法解决生死问题。当他们听闻佛陀的缘起法后,立即认识到这才是他们寻求的真理,因此决定离开珊阇耶,皈依佛陀。


这也解释了为何珊阇耶在得知弟子离去时会"吐热血而死"—他失去了最有才华的两位弟子和随之而去的大批追随者,对他的教团是致命打击。


舍利弗 佛陀的首席弟子,被誉为"智慧第一",原名优波提舍,因母亲舍利而得名舍利弗(舍利之子)。


目犍连 佛陀的大弟子,被誉为"神通第一",与舍利弗是挚友。


阿说示 佛陀最早的五比丘之一,通过他的行为和教导引导舍利弗皈依。


修行概念

游方者 古印度一种不定居一处的修行人,云游四方寻求真理。


修习梵行 过清净、离欲的修行生活,遵循戒律进行修行。"梵"意为清净,"梵行"即清净的行为。


甘露 比喻涅槃或解脱,意为不死之法,代表终极真理和解脱。在印度传统中,甘露是天神饮用的不死之饮。


乞食 佛教僧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依靠信众供养,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乞食是佛教僧人获取食物的传统方式:


僧人清晨持钵出行,安静站立在居民门前

不开口请求,只默然等待施主自愿供养

对所得食物不挑剔,来者不拒

既是生活需要,也是重要修行:

培养谦卑和知足心

放下自我和执着

为施主提供积福的机会

这种做法源于佛陀时代,强调僧人应过简朴生活,不积累财富,专注于修行。


托钵行化 持钵行走化缘乞食,是僧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仪态与外在表现

着衣持钵 比丘穿好僧衣,手持钵盂,准备外出乞食。


威仪庄严 指修行人的行为举止端正、庄重、有威德,表现出内心的修行成就。


诸根清净光明 修行有成就者的外在表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面容光明。诸根指感官和心智。


肤色清净鲜明 修行人内心清净,外表也显得光泽明亮,是内在修行境界的外在表现。


尊称与称谓

尊者:对修行有成就的僧人的尊称。


贤友:对同修或友人的尊称,表示亲切和尊重。


释迦族:佛陀释迦牟尼的种族,古印度一个贵族部族。


大沙门:指佛陀,沙门意为修行人,大沙门表示修行成就卓著的人。


世尊:佛陀十大尊号之一,表示被世人尊敬的人。


如来:佛陀十大尊号之一,


在《相应部》中,佛陀自己解释"如来"一词指的是:


如实见: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本质

如实说:如实宣说所见的真理,不增不减

如实行:言行一致,所说与所行完全相符

这个解释强调佛陀在认知、言说和行为三方面的完全一致性和真实性。"如来"表示佛陀不仅完全了知实相,而且其教导和行为都与这种了知完全一致。


在巴利传统中,这个词也可解析为(如是而来)和(如是而去),表示佛陀如实地来到真理,也如实地前往解脱。


阿陀,对老师的尊称,此处舍利弗和目犍连称呼珊阇耶。


修行境界与证悟

阿罗汉 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之一,意为"应供",指已断尽一切烦恼的圣者。


远尘离垢:断除烦恼尘垢,形容证悟的过程。


生起法眼:获得见道的智慧,能够看清事物真相的智慧之眼。


多劫:佛教时间单位,一劫极为漫长,表示经历了无数的时间。


多劫

劫是佛教中最大的时间单位,具体定义如下:


小劫:一个世界从人寿递减到10岁,再从10岁递增到84,000岁,然后再递减到10岁,这样一个周期为一小劫。大约是1680万年。


中劫:由20个小劫组成,约3.36亿年。


大劫(又称"一劫"):由4个中劫组成,代表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的完整周期:


成劫:世界形成期

住劫:世界稳定期

坏劫:世界衰败期

空劫:世界空无期

一劫有多长?

佛经中有著名比喻:有一座方圆40里、高40里的坚固大石山,有人每百年用细软的衣物轻拂一次,当这座山被磨平时,一劫才过去。


多劫指无数个大劫,表达极其漫长的时间跨度,通常用来描述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漫长经历,或成佛所需的修行时间。


在本经中"历经多劫未见"强调舍利弗和目犍连寻求真理的漫长过程,以及他们对终于发现真理的喜悦。


核心教义

"如来说明诸法,从因缘生;也说明这些法,因缘灭尽。" 著名的缘起偈,表达佛教核心教义——缘起法,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一切集起的法,都是灭尽的法" 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核心见解,任何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必然会因缘散而灭。


"若法如是者,此刻已证得,无忧无畏地,历经多劫未见" 表达对真理的证悟和长久寻找后的喜悦,意为如果法是这样的本质,那么此刻已经证得了长久寻找而未见的真理,从此无忧无畏。


仪式与传承

竹园精舍:佛陀在王舍城的住处,由频婆娑罗王捐赠的修行场所。


礼足:向尊者表示敬意的方式,俯身触摸对方的脚,表示极度的尊敬。


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的完整戒律,受具足戒意味着正式成为佛教僧团的成员。


"来吧,比丘们!法已善说,修习梵行,以正确终止苦恼":佛陀接纳弟子的常用语,表示佛法已经完善地宣说,修行者可以通过它来止息一切苦。这一简短表述即为当时的受戒仪式。


吐热血而死:形容珊阇耶因失去优秀弟子而极度悲伤和失望,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故事


初识佛法


当时,一位名叫珊阇耶的老师住在王舍城,有250名游方修行者跟随他。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在他那里修行。他们两人曾经约定:"谁先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就告诉对方。"


一天早晨,佛陀的弟子阿说示穿好衣服,拿着钵进城乞食。他走路非常优雅,举止非常庄重,眼睛适当下视,整个人散发着祥和的气质。


舍利弗看到阿说示托钵行走的样子非常有威严,心想:"世界上如果有真正的圣人,这位僧人一定是其中之一。我要去问问他是跟谁学习的。"


但他又想:"现在不是问的好时机,他正在乞食。我应该跟在他后面等待合适的时机,就像真正求法的人会做的那样。"


闻法开悟


等阿说示乞食完毕返回时,舍利弗上前恭敬地问道:"尊者,您看起来非常清净庄严,您是跟随谁出家的?谁是您的老师?您学习的是什么教法?"


阿说示回答:"有一位来自释迦族的伟大修行者,我是跟随他出家的。这位佛陀是我的老师,我遵循他的教导。"


"请问您的老师教导什么内容呢?"舍利弗又问。


阿说示说:"朋友,我刚刚学习不久,不能详细解释,但我可以简单告诉你核心的道理。"


舍利弗说:"请随意说,无论多少都好,我需要的是道理的精髓,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


于是阿说示念了这样一段话:

"佛陀解释所有事物都从因缘而生;

同样也解释这些事物如何因缘灭尽。

这就是伟大导师的教导。"


舍利弗听了这简短的偈语后,豁然开悟,心中生起了"法眼"(对真理的洞察),他明白了:"所有由条件产生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


他感叹道:"如果真理就是这样,那么我现在已经找到了寻找多生多世都未曾见到的无忧无畏的境界。"


分享与皈依


接着舍利弗去找他的朋友目犍连。目犍连远远看到他就说:"朋友,你看起来容光焕发,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真理?"


"是的,我找到了。"舍利弗回答。


"你是怎么找到的?"


舍利弗就把遇见阿说示并听闻佛法的经历告诉了目犍连。听完后,目犍连也同样开悟了,也看到了"一切生起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的真理。


他也感叹道:"如果真理就是这样,那么我现在已经找到了寻找多生多世都未曾见到的无忧无畏的境界。"


带领众人皈依佛陀


两人决定去见佛陀,并告诉珊阇耶说:"我们要去见佛陀,他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珊阇耶劝他们:"别走!留下来吧,我们三人一起管理这个团体。"


"不行,老师!我们已决定去见佛陀,他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他们重复了三次这样的对话)


那250位修行者对舍利弗和目犍连说:"我们一直跟随你们,如果你们要去跟随佛陀修行,我们也都跟你们去。"


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这250位修行者来到竹园精舍拜见佛陀。而珊阇耶听说这件事后,悲愤交加,竟然吐血而死。


他们来到竹园,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说:"世尊,我们想在您的指导下出家修行。"


佛陀说:"来吧,比丘们!真理已经清楚地宣说,好好修行吧,这样就能彻底结束痛苦。"这句话就是他们的正式入门仪式。


这时世界上有了61位阿罗汉(完全觉悟的圣者)。


这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皈依佛陀并出家的故事。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寻道者的觉醒之旅:舍利弗与目犍连皈依记的智慧解析


一、真理的渴求与机缘


这则古老的记载,描述了佛教史上两位最重要弟子的皈依过程,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启示。舍利弗与目犍连,这两位印度古代杰出的智者,原本追随游方师尊珊阇耶修行,却始终未能解开心中的疑惑。他们立下约定:"谁最先证得甘露,就告诉对方"——这不仅仅是朋友间的承诺,更是真理探求者的赤诚心志。


智慧启示:真正的智者并非停留在知识的累积中,而是不断探寻终极真理。他们的约定告诉我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竞争不是为了超越对方,而是为了互相成就。真理的追求需要谦卑、执着与开放的心态,这是一切智慧之门的钥匙。


二、威仪中的修行显现


当舍利弗遇见阿说示比丘时,他被对方的威仪所吸引。阿说示"举止端庄,前行、后退、观望、伸屈、俯仰、执持衣钵都很优雅,目光下视而行"。这不是表面的礼节,而是内在修行的外在体现。


智慧启示:真正的修行不仅改变内心,也转化外在。阿说示的举止体现了正念与觉知,每个动作都充满觉察,这正是修行深度的显现。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当一个人的内在真正转化,外在的一举一动自然流露出庄严与和谐,无需刻意表演。


三、等待合适时机的智慧


舍利弗虽渴望请教,却懂得:"现在不是询问的时机,他正入城乞食。我应该跟在这位比丘后面。"这显示了舍利弗的耐心与智慧。


智慧启示:寻求真理需要正确的时机与方法。急躁只会障碍真理的显现。现代人常因即时满足的欲望而失去等待的艺术,却不知道最珍贵的智慧常需在适当的时刻才能领受。学会等待,是获得深刻智慧的必要条件。


四、简短偈语中的深刻真理


阿说示谦虚地表示自己"初学不久",却道出了佛法的核心:


"如来说明诸法,从因缘生;

也说明这些法,因缘灭尽。

大沙门如是说。"


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缘起与灭尽的深奥哲理,这是佛法的根本见地。


智慧启示:真理往往简洁而深刻。不在于言词的繁复,而在于洞见的深度。当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万事万物的本质时,会发现一切都遵循因缘法则——生起必有条件,条件变化则现象转变。这是对世界最深刻的理解,也是解脱的关键。我们的痛苦往往来自对永恒的执着,而对无常本质的领悟则带来自由。


五、法眼开启的瞬间转化


舍利弗听闻此法后,"远尘离垢,生起法眼",瞬间见到"一切集起的法,都是灭尽的法"。这一刻,多生多世的寻觅终于完成。


智慧启示:真正的觉醒不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是关键洞见的刹那。当条件成熟,智慧的种子遇到真理的雨露,觉悟可以在一瞬间绽放。舍利弗的开悟告诉我们,解脱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的彻见。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关键在于是否能直面实相,放下遮蔽真相的尘垢。


六、分享与传递的智慧


舍利弗立即去找目犍连分享所得,履行了他们的约定。这一举动促成了目犍连的觉悟,最终影响了250位追随者。


智慧启示:真理是为了分享而存在的。独自的觉悟固然珍贵,但分享的觉悟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因自私或恐惧而吝于分享知识与智慧,却不知道真正的智慧在分享中不减反增。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自身的光明不会减弱,反而照亮了更广阔的空间。


七、抉择与决断的勇气


当舍利弗与目犍连决定追随佛陀时,珊阇耶试图以共同管理教团为诱惑留住他们。他们三次拒绝,展现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智慧启示:在真理面前,权力、地位、世俗利益都显得苍白无力。真正的智者能够辨别真伪,并有勇气做出抉择。珊阇耶代表了安于现状的心态,而舍利弗与目犍连则象征着对更高真理的无畏追求。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往往需要这种决断的勇气——放下已知的舒适,迎向未知的真实。


八、悲剧性对比与领导力的考验


珊阇耶"吐热血而死"的悲剧与舍利弗、目犍连带领众人皈依形成鲜明对比。


智慧启示:面对变革,有人选择抗拒至死,有人选择拥抱新生。珊阇耶的结局象征着执着旧有知见的悲剧,而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控制追随者,而在于引导他们走向更高的真理,即使这意味着自己要放下权威。在个人层面,这提醒我们警惕对旧有信念的固执,学会放下才能获得新生。


九、简单而深刻的接纳


故事的结尾,佛陀以简单的话语接纳了众人:"来吧,比丘们!法已善说,修习梵行,以正确终止苦恼。"没有复杂的仪式,只有直指核心的指引。


智慧启示:真理的传递不需要繁文缛节,而在于直接的指引与实践。佛陀的简短欢迎词包含了修行的全部要义——法已明示,关键在于实践,目标是解脱苦恼。这提醒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与转化,否则只是空洞的概念游戏。


十、反思与现代意义


这个古老的皈依故事,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对当代人仍有深刻启示:


认知与实践的平衡: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两者的结合提醒我们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

简单中的深刻:阿说示的简短偈语包含深奥哲理,告诉我们真理常在简单中显现

转化的可能性:一个简短的开示能改变250人的命运,显示真理的力量超越数量和时间

辨别智慧:能够识别真正的智者和真实的教导,是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需要的能力

共同成长: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友谊提醒我们,真正的朋友是在觉醒道路上互相支持的同行者


在这个充斥着噪音和表象的时代,舍利弗与目犍连的故事如一面明镜,照见我们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望。他们的觉醒之旅,不仅是佛教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每个寻道者的心灵地图——指引我们如何识别真理、把握机缘、做出抉择,最终走向觉醒与自由。


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故事,或许会问自己:在我的生命中,我是否遇见过"阿说示"?我是否有勇气放下旧有的框架,迎向更广阔的真理?我又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觉悟,成为别人生命中的明灯?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答案,而在于这些能开启心门的问题。


“补充:第四章 4.4舍利弗、目犍连的皈依 (律藏·大品),第5部分,解析(88)”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