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3.7【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3部分,解析(83)

3.7【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


相应部4相应1经/苦行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世尊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我确实已经从那些苦行中解脱了。真好,我已经从那些无益的苦行中解脱了。真好,我已经解脱并证得菩提。"


这时,恶魔波旬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想法,就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你已经放弃了苦行,


这苦行原是人们得清净之道,


不清净却自以为清净,


你已经偏离了清净之道。"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回答恶魔波旬说:


"我已经知道一切苦行都是无益的,


就像在陆地上的船桨一样毫无用处。


通过修习戒定慧,


走上觉悟之道,


我已经达到最高的清净,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这时,恶魔波旬心想:"世尊已经认出我来了,善逝已经认出我来了",就心怀忧愁和不悦,当下消失不见了。


3.7.1象王经(相应部4相应2经/象王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世尊在漆黑的夜晚坐在露天处,天空正在飘着零星小雨。这时,恶魔波旬想要让世尊生起恐惧、战栗、身毛竖立,就化现出一个巨大的象王形象,向世尊走来。它的头像巨大的水晶宝石,牙齿像纯净的白银,象鼻像巨大的犁杆。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对恶魔波旬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各种美丑形相,


恶魔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这时,恶魔波旬心想:"世尊已经认出我来了,善逝已经认出我来了",就心怀忧愁和不悦,当下消失不见了。


3.7.2净妙经(相应部4相应3经/净妙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他刚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世尊在漆黑的夜晚坐在露天处,天空正在飘着零星小雨。这时,恶魔波旬想要让世尊生起恐惧、战栗、身毛竖立,就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在世尊不远处显现出各种不同的色相,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


这时,世尊知道"这是恶魔波旬",就用偈颂对恶魔波旬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各种美丑形相,


恶魔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死魔啊,你已经被打败了!


那些在身、口、意上


都能很好地自我约束的人,


他们不会随魔力而转,


不会成为魔的随从。"


这时,恶魔波旬(如前所述)就在那里消失不见了。


3.7.3七年追随经(相应部4相应24经/七年追随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优楼频螺地方,尼连禅河岸边的牧羊人尼拘律树下住。那时,恶魔波旬已经追随世尊七年了,一直在寻找机会(让世尊犯过失),但始终找不到机会。


这时,恶魔波旬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你是否陷入忧愁而在林中禅修?


是失去财富还是在追求什么?


你是否在村中犯了什么过错?


为何不与人们交往?


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


世尊回答说:


"我已经连根拔除一切忧愁的根源,


无过无愁地在此禅修。


已经斩断一切对有的贪欲妄想,


无漏地禅修,哦,放逸者的亲友啊!"


魔王又说:


"凡是他们说'这是我的',


或说'这属于我'的,


如果你的心还执著于此,


沙门啊,你就逃不出我的手掌!"


世尊回答:


"他们所说的不是我的,


说这些话的人也不是我。


恶魔啊,你要这样知道,


你连我的道路都看不见!"


魔王又说:


"如果你已经觉悟了


通往不死的安稳道路,


你就独自离去吧,


为什么还要教导别人呢?"


世尊回答:


"那些想要到达彼岸的人


向我询问不死的境界,


我为他们如实宣说,


那无所依附的真理。"


(接下来魔王说了一个比喻):


"尊者,就像在村落或市镇附近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只螃蟹。那里的许多男孩女孩们从村里或镇上出来,来到池塘边,把螃蟹从水里拿出来放在地上。每当螃蟹伸出一只螯,这些孩子们就用棍子或石块把它打断。这样,当螃蟹的所有螯都被打断后,就再也不能回到池塘里去了。同样地,世尊已经打断了我所有的诡计、伎俩和挣扎,我现在不可能再找到机会接近世尊了。"


然后,恶魔波旬在世尊面前说出这些表示失望的偈颂:


"乌鸦绕着看似油脂般的石头飞翔,


想要在这里找到柔软的东西,也许能得到一些美味。


但在那里找不到美味,


乌鸦就失望地离开了,


就像乌鸦撞上岩石一样,


我们对乔达摩(佛陀)感到失望而离开。"


3.7.4魔女经(相应部4相应25经/魔女经(魔相应/有偈篇/祇夜)


那时,魔王波旬在世尊面前说完这些令人厌离的偈颂后,便从那个地方离开,在离世尊不远处的地上结跏趺坐,沉默不语,垂头丧气,肩膀下垂,面朝下,陷入沉思,无言以对,用木棍在地上划着。这时,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渴爱、不悦和贪欲——来到魔王波旬那里,靠近后对魔王波旬用偈颂说道:


"父亲啊,你为何如此忧愁?你为哪个人而悲伤?

我们将用爱欲之绳捕获他,如同捕获森林中的大象。

我们将把他绑来,他将成为你的奴仆。"


"那位阿罗汉、善逝在世间,不会被爱欲轻易引诱。

他已超越魔的领域,因此我深感忧愁。"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王波旬之女来到世尊那里,靠近后对世尊说:"沙门啊,让我们服侍你的双足吧。"但世尊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王波旬之女退到一旁,这样思考:"人们的欲望各不相同。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少女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王波旬之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少女形象,来到世尊那里,靠近后对世尊说:"沙门啊,让我们服侍你的双足吧。"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王波旬之女退到一旁,这样思考:"人们的欲望各不相同。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未生育过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王波旬之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未生育过的女子形象,来到世尊那里,靠近后对世尊说:"沙门啊,让我们服侍你的双足吧。"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等人[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一次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等人变化出生育过一次的女子形象,来到世尊那里,靠近后对世尊说:"沙门啊,让我们服侍你的双足吧。"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等人[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两次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等人变化出生育过两次的女子形象,来到世尊那里...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然后,渴爱等人[思考]:"我们何不变化出中年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等人变化出中年女子形象...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等人[思考]:"我们何不变化出成熟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等人变化出成熟女子形象,来到世尊那里...世尊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最后,三个魔女退到一边说:"我们的父亲说得对:


'他是世间的阿罗汉、善逝,


不会被爱欲所引诱,


他已经超越了魔的领域。'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去接近任何未离贪欲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的心就会碎裂,口吐热血,或者发疯失心。就像新鲜的芦苇被割断后会枯萎干涸一样,他们也会这样枯萎干涸。"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三个魔女再次来到世尊面前,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渴爱对世尊用偈颂说:


"你是否陷入忧愁而在林中禅修?


是失去财富还是在追求什么?


你是否在村中犯了什么过错?


为何不与人们交往?


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


世尊回答说:


"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内心获得了平安,


战胜了可爱可意的军队,


我独自禅修,证得安乐,


因此我不与人们交往,


我不需要任何人做朋友。"


然后不悦魔女用偈颂对世尊说:


"比丘在此如何安住,


才能超越五暴流,渡过第六暴流?


如何修习禅定,


使得欲想无法接近他?"


世尊回答说:


"身体轻安,心得解脱,


无造作,具念,无所住,


通达法义,无寻思而禅修,


不瞋怒,不忧虑,不昏沉。


比丘就是这样安住,


超越五暴流,渡过第六暴流,


这样修习禅定,


欲想就无法接近他。"


然后贪欲魔女在世尊面前用偈颂说:


"他已经断除渴爱,与众同行,


必定会有许多信众追随他。


这位无家者必定会带领


众多的人们到达死魔的彼岸。"


世尊回答说:


"大雄者、如来们以正法引导,


当以法引导时,


智者有何嫉妒之理?"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三个魔女回到恶魔波旬那里。恶魔波旬远远地看见她们走来,看见后用偈颂说:


"你们这些愚人用莲茎去磨山,


用指甲去挖山,用牙齿去咬铁。


就像用头撞岩石,


在深渊中寻找立足之地,


像用胸膛去撞树桩,


你们对乔达摩(佛陀)已经失望了。"


"她们光彩照人地来到这里,


渴爱、不悦和贪欲,


但是导师把她们驱散了,


就像风吹散棉絮一样。"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详解


总体概念解释


魔王波旬: 佛教中代表死亡、障碍和诱惑的力量。"波旬"意为"杀者",象征阻碍众生解脱的种种干扰。


出现障碍佛陀: 指魔王通过各种方式干扰佛陀的修行和教化,试图阻挠众生获得解脱。


1. 《苦行经》解释


优楼频螺: 佛陀成道之地,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


尼连禅河: 佛陀成道前沐浴的河流,现今称为尼兰查那河。


牧羊人尼拘律树: 这不是佛陀成道的树,而是佛陀成道后在七周内静坐冥想的几处地点之一。佛陀是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而在成道后的第五周,他来到了这棵被称为"牧羊人尼拘律树"的地方静坐。


尼拘律树是榕树的一种,与菩提树是近缘植物但不同种,根据佛教传统,佛陀成道后的七周内在菩提树周围的不同地点静坐,包括牧羊人尼拘律树、目真邻陀龙王树和阿阇波罗树等,这些地点记录了佛陀在成道后的不同体验和思考。


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所证得的最高觉悟状态,包含完全的智慧和解脱。


苦行: 佛陀成道前曾修行的极端苦行,如绝食等自我折磨的修行方式。


清净之道: 魔王误认为通过极端苦行才能获得心灵净化。


戒定慧: 佛教修行的三学,即道德行为(戒)、禅修专注(定)和智慧(慧),佛陀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清净之道。


善逝: 佛陀十号之一,意为"善巧地去了"或"已经完美地到达"。这个称号表明佛陀已经圆满地走完修行之路,成功抵达涅槃境界,不再返回生死轮回。"善"指方式圆满善巧,"逝"指已经到达解脱的最终目的地。


2. 《象王经》解释


漆黑的夜晚、零星小雨: 象征修行中的困难环境。


化现象王形象: 魔王试图用威吓恐怖的形象干扰佛陀的禅定。


轮回: 生死循环,不断重生的过程,众生在其中经历无数次变化。


美丑形相: 指世间各种现象,代表感官对象的变化无常。


3. 《净妙经》解释


各种不同的色相: 指魔王展现的各种视觉形象,试图干扰佛陀的心。


身、口、意上自我约束: 通过戒律控制自己的身体行为、言语和思想。


不会随魔力而转: 不被外在诱惑和障碍所影响,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稳定。


4. 《七年追随经》解释


七年追随: 象征魔王长期寻找佛陀弱点但未能得逞。


忧愁的根源: 指贪、嗔、痴等烦恼,佛陀已完全断除。


对有的贪欲妄想: "有"指存在或生命,对存在的贪恋是轮回的主因。


无漏: 没有烦恼泄漏,清净无染的心灵状态。


"这是我的","这属于我": 指我执和我所执,对自我和所有物的执着。


不死: 指涅槃,超越生死的境界。


无所依附的真理: 指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究竟真理。


螃蟹比喻: 象征魔王所有攻击手段都被佛陀破解,如同螃蟹失去所有的螯而无法行动。


乌鸦与石头比喻: 表示魔王寻找佛陀弱点但徒劳无功,如同乌鸦误以为石头是食物。


5. 《魔女经》解释


结跏趺坐: 盘腿而坐的禅修姿势。


魔王三女儿:


渴爱: 不仅是对感官快乐的渴求,而是对一切事物的渴望和执着。在佛教十二缘起中,它是导致苦和轮回的核心环节,包括对存在(有爱)和不存在(无有爱)的渴望。


不悦: 意为"不满"或"厌倦",是一种普遍性的不满足感和烦躁情绪。作为魔女,她代表的是引发人内心对当前状态的不满足,使人无法安住于当下,特别是对寂静、独处或精神追求产生厌烦。这种不满使人难以保持专注和平静,从而阻碍解脱之路。


贪欲: 正确含义是"染著"或"热情",指对感官对象的强烈执着,是三毒(贪、嗔、痴)中的"贪"。不仅包括性欲,还包括对各种感官体验的深层心理依恋和执着。


这三个魔女象征了束缚众生在轮回中的三种强大心理力量,代表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欲望与执着,是修行路上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爱欲的绳索: 欲望对人的束缚,如同绳索捆绑大象。


阿罗汉: 已经断除一切烦恼的圣者,佛陀是最高的阿罗汉。


灭尽依著: 完全解脱的涅槃状态,无任何执着。



五暴流: 

想象五股强大的洪水,会把人冲走、淹没,使人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


1. 色欲: 对感官享乐的强烈渴望,就像被美食、悦耳音乐或舒适触感"冲走"一样。

2. 有爱: 对存在的执着,害怕死亡,渴望永远活着,不断追求"我要继续存在"的感觉。

3. 见: 错误的观念和固执己见,特别是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的错误观点。

4. 无明: 对人生真相的无知和迷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自己为何痛苦、如何解脱。

5. 慢: 自我比较和傲慢,总是想"我比别人强"或"我不如人",无法放下自我。

第六暴流:

在某些佛教传统中提到的更微细、更深层的障碍,通常指向最难察觉的无明形式。就像水下暗流,表面看不见却力量强大,即使克服了前五种障碍,这个最深层的迷惑仍可能存在,需要最高的智慧才能识破。


第六暴流:

最深层的无明,指的是即使你已经克服了贪欲、执着、错误观念、一般无知和自我傲慢,仍然存在的最根本误解。这就像你清理了房子的每个角落,却没发现地板下有暗藏的水管破裂。这是对"我"和"我所"的最微细执着,对世界本质的最终误解。即使修行多年的人也难以察觉它,需要最高智慧才能完全看清并解脱。简单说,就是那个最难发现、最后一个需要放下的错误认识。


这些"暴流"就像精神上的强大洪水,会阻碍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修行就是学习如何安全渡过这些洪流。


身体轻安,心得解脱: 修行达到的身心轻松自在状态。


无造作,具念,无所住: 高级禅修状态的特征,心不追求造作,保持觉知,不执着任何境界。


大雄者: 佛陀的称号之一,意为"大勇猛者"。


如来: 佛陀的尊称,根据巴利经典中佛陀自己的解释,意为"如实行如实说"的人,即完全理解事物真实本质,并按照这一真理生活和教导的人。词源来自(如此,按照实相)和(去/来)的组合。


以法引导: 依据真理教导,而非个人权威。


莲茎磨山、指甲挖山等比喻: 表示想要诱惑佛陀是徒劳的,如同用软弱的工具想摧毁坚固的山岩。


这些经文展示了佛陀超越一切诱惑和障碍的智慧与定力,也表明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通过中道、戒定慧的修行,超越对自我的执着,不被感官欲望所束缚,最终获得内心的完全解脱。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魔王波旬干扰佛陀的故事


3.7 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


苦行经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在优楼频螺地区,尼连禅河边一棵牧羊人的尼拘律树下停留。那时他刚刚成为完全觉悟的佛陀。


当时,佛陀独自静坐时,心里这样想:"我终于从那些苦行中解脱出来了。太好了,我已经摆脱了那些没用的苦行。太好了,我已经获得自由并且完全觉悟了。"


这时,邪恶的魔王波旬知道了佛陀心里的想法,就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到了之后,用诗句对佛陀说:


"你已经放弃了苦行,

这苦行本是人们获得清净的方法,

你其实不清净却以为自己清净,

你已经走错路了。"


这时,佛陀知道"这是邪恶的魔王波旬",就用诗句回答魔王说:


"我已经明白所有苦行都没有用处,

就像船上的桨放在岸上完全无用。

通过修习戒律、禅定和智慧,

走上觉悟之路,

我已经达到最高的清净境界,

死亡之魔啊,你已经被我打败了!"


这时,魔王波旬想:"佛陀已经认出我来了,善解脱者已经认出我来了",他心里忧愁不高兴,立刻消失了。


3.7.1 象王经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在优楼频螺地区,尼连禅河边一棵牧羊人的尼拘律树下停留。那时他刚刚成为完全觉悟的佛陀。


当时,佛陀在漆黑的夜晚坐在户外,天空正下着小雨。这时,魔王波旬想要吓唬佛陀,让他害怕、发抖、汗毛竖起,就变成一个巨大的象王向佛陀走来。这个象的头像巨大的水晶宝石,牙齿像纯白的银子,象鼻像巨大的犁杆。


这时,佛陀知道"这是魔王波旬",就用诗句对魔王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出各种美丽和丑陋的形象,

魔王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

死亡之魔啊,你已经被我打败了!"


这时,魔王波旬想:"佛陀已经认出我来了,善解脱者已经认出我来了",他心里忧愁不高兴,立刻消失了。


3.7.2 净妙经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在优楼频螺地区,尼连禅河边一棵牧羊人的尼拘律树下停留。那时他刚刚成为完全觉悟的佛陀。


当时,佛陀在漆黑的夜晚坐在户外,天空正下着小雨。这时,魔王波旬想要吓唬佛陀,让他害怕、发抖、汗毛竖起,就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到了之后,在佛陀不远处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有美丽的,也有丑陋的。


这时,佛陀知道"这是魔王波旬",就用诗句对魔王说:


"你在漫长的轮回中,

变化出各种美丽和丑陋的形象,

魔王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

死亡之魔啊,你已经被我打败了!


那些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

身体、言语和心意的人,

他们不会受魔力影响,

不会成为魔的跟随者。"


这时,魔王波旬(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在那里消失了。


3.7.3 七年追随经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在优楼频螺地区,尼连禅河边一棵牧羊人的尼拘律树下停留。那时,魔王波旬已经跟踪佛陀七年了,一直在找机会(让佛陀犯错),但始终找不到机会。


这时,魔王波旬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到了之后用诗句对佛陀说:


"你是不是因为忧愁才在森林里打坐?

是不是失去了财产或者在追求什么?

你是不是在村子里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不和人们交往?

难道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吗?"


佛陀回答说:


"我已经彻底消除了所有忧愁的根源,

没有过错也没有忧愁地在这里打坐。

我已经断除了对生命的一切贪欲妄想,

没有烦恼地打坐,哦,懒散者的朋友啊!"


魔王又说:


"凡是人们说'这是我的',

或说'这属于我'的东西,

如果你的心还执着于此,

修行者啊,你就逃不出我的掌控!"


佛陀回答:


"他们所说的不是我的,

说这些话的人也不是我。

魔王啊,你要知道,

你连我的足迹都看不见!"


魔王又说: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

通往不死之地的安全道路,

你就自己走吧,

为什么还要教导别人呢?"


佛陀回答:


"那些想要到达彼岸的人

向我询问不死的境界,

我为他们如实地讲解,

那无所依靠的真理。"


(接下来魔王用了一个比喻):


"尊敬的人啊,就像在村子或城镇附近有个池塘,里面有只螃蟹。那里的许多男孩女孩从村里或镇上出来,来到池塘边,把螃蟹从水里拿出来放在地上。每当螃蟹伸出一只螯,这些孩子们就用棍子或石头把它打断。这样,当螃蟹的所有螯都被打断后,就再也不能回到池塘里去了。同样地,佛陀已经打断了我所有的诡计、手段和挣扎,我现在不可能再找到机会接近佛陀了。"


然后,魔王波旬在佛陀面前说出这些表示失望的诗句:


"乌鸦绕着看似油脂的石头飞来飞去,

想在这里找到软的东西,也许能吃到美味。

但在那里找不到美味,

乌鸦就失望地飞走了,

就像乌鸦撞上石头一样,

我们对乔达摩(佛陀)感到失望而离开。"


3.7.4 魔女经


那个时候,邪恶的魔罗在佛陀面前说完一些令人不快的诗句后,就离开了那里。他在离佛陀不远的地方盘腿坐下,保持沉默,看起来很沮丧,耷拉着肩膀,低着头,陷入了沉思,无话可说,只是用木棍在地上乱画。这时,魔罗的三个女儿——渴爱、不悦和贪欲——来到了魔罗身边,用诗句对他说:


"父亲,你为什么这么忧愁?你在为谁而伤心?

我们会用爱欲的绳索捕获他,就像捕捉森林里的大象。

我们会把他带来,他将成为你的奴隶。"


魔罗回答说:

"那位已成就的圣者在世间行走,不会被爱欲轻易诱惑。

他已经超越了我的控制范围,所以我非常忧愁。"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三位魔女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尊敬的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吧。"但佛陀完全不理会她们,因为他已经在最高境界中完全解脱,没有任何执着。


于是,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想道:"人们的喜好各不相同。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年轻少女的形象呢?"于是她们每人变出一百种少女形象,来到佛陀面前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吧。"佛陀仍然无动于衷,因为他已完全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思考:"人们的欲望各不相同。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未生育过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未生育过的女子形象,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的双足吧。"佛陀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一次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一次的女子形象,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的双足吧。"佛陀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两次的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生育过两次的女子形象,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的双足吧。"佛陀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中年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中年女子形象,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的双足吧。"佛陀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然后,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退到一边,这样思考:"我们何不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成熟女子形象呢?"于是,渴爱、不悦和贪欲这三位魔女各自变化出一百种成熟女子形象,来到佛陀那里,靠近后对佛陀说:"修行者,让我们服侍您的双足吧。"佛陀仍然没有理会她们,因为他已在无上灭除执取中获得解脱。


最后,三位魔女退到一边,承认道:"我们父亲说得没错:


'那位圣者在世间行走,不会被爱欲轻易诱惑。

他已超越了魔罗的领域,所以我感到忧愁。'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接近一位还没有断除贪欲的修行者,他的心会崩溃,或者口吐鲜血,或者发疯,或者精神错乱。就像一根新鲜的芦苇被砍断后会枯萎、干涸一样,他也会这样凋零。"


然后,三位魔女再次来到佛陀面前,站在一旁。渴爱对佛陀说:


"你是因为忧伤才在森林中冥想吗?是失去了财富还是在渴望什么?

你在村子里犯了错误吗?为什么不与人交往?

难道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朋友吗?"


佛陀回答:

"我已达到目标,心获得平静,

战胜了诱人的欲望军队。

我独自冥想,体验觉悟的喜乐,

因此我不与人交往。

我不需要朋友。"


接着,不悦对佛陀说:

"修行者如何安住,才能越过五种激流,如何渡过第六种激流?

如何修习冥想,使欲望被排除在外,无法得逞?"


佛陀回答:

"身体平静,心完全解脱,

无造作,保持正念,无家。

了解法,无寻思而冥想,

不动摇,不追忆,不懈怠。


修行者如此安住,便能越过五种激流,这样才能渡过第六种激流。

这样修习冥想,欲望就会被排除在外,无法得逞。"


然后,贪欲对佛陀说:

"他已断除渴爱,却与众人同行,

必定会有许多信徒追随他。

这位无家者必定会引导很多人,

脱离死亡的领域,到达彼岸。"


佛陀回答:

"伟大的觉者们,

以正法引导众生。

当他们以法引导时,

有智慧的人怎会嫉妒?"


之后,三位魔女回到了魔罗那里。魔罗远远地看见她们走来,用诗句讽刺道:


"真是愚蠢!用莲茎去磨山,

用指甲去挖山,用牙齿去咬铁。


就像用头撞石头,

在深渊中寻找立足之地,

用胸膛撞树桩,

你们徒劳无功地想要动摇乔达摩(佛陀)。"


"她们光彩照人地前来——渴爱、不悦和贪欲,

但导师把她们赶走了,如风吹散棉絮。"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魔王波旬挑战佛陀》的智慧解析


一、经文核心解析


这组经文记载了佛陀成道后,魔王波旬试图以各种方式干扰佛陀的四个经典故事。表面上看,这是关于佛陀与魔王的对抗,但深层次上,它展现了觉悟者如何面对内心障碍以及超越欲望与执着的过程。


《苦行经》的智慧


佛陀刚刚放弃苦行成道时,魔王波旬首先挑战的是佛陀对修行方法的根本转变。魔王代表着世间对"苦行等同于解脱"的错误认知,试图让佛陀怀疑自己的觉悟之路。佛陀的回应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苦行本身并不能带来解脱,就像"船上的桨橹放在岸上毫无用处"。佛陀指出真正的修行之道在于"戒定慧"的平衡修习。


深层启示: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形式和极端的自我折磨,而在于内在智慧的开发。许多人被表象所迷惑,追求看似神圣的苦行,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转变。当我们追求真理时,需要明辨形式与本质的区别。


《象王经》与《净妙经》的洞见


在这两部经中,魔王波旬转而使用恐惧策略,试图通过可怕的形象(象王)和变幻各种形相来动摇佛陀的心。这象征着我们内心的恐惧、幻相如何干扰我们的修行。佛陀的回应:"你在漫长的轮回中,变化各种美丑形相,恶魔啊,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表明觉悟者已经看透了现象界的本质,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内在智慧: 这两部经揭示了觉悟的本质是超越表象的执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被各种"美丑形相"所吸引或排斥,无论是财富、地位、名声还是恐惧、忧虑、焦虑,都如同魔王的变化。唯有看清这些只是心的投影,才能如佛陀一样保持内心的不动。


《七年追随经》的深刻教诲


这部经展示了魔王持续七年追随佛陀却找不到机会的执着。魔王的问题触及了修行者常有的疑问:为何选择独处?为何不与人交往?为何要教导他人?佛陀的回答揭示了觉悟者对自我、所有权和教化众生的态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魔王说:"如果你已经觉悟了通往不死的安稳道路,你就独自离去吧,为什么还要教导别人呢?"这个问题直指觉悟者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佛陀的回答:"那些想要到达彼岸的人向我询问不死的境界,我为他们如实宣说,那无所依附的真理。"展示了慈悲是觉悟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选择。


魔王的比喻与失败: 魔王最终承认自己如同试图用莲茎磨山、用指甲挖山的徒劳。这个生动比喻表明,一旦心灵真正觉醒,外在的诱惑与干扰就失去了力量。


《魔女经》的深层象征


这是最具深度的一部经。魔王的三个女儿——渴爱、不悦和贪欲,分别代表了人类最根本的三种心理倾向:对愉悦体验的贪求(渴爱)、对不愉悦体验的厌恶(不悦)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执着(贪欲)。她们尝试各种形式的引诱,代表了感官欲望的全部可能性。


五暴流与第六暴流: 不悦魔女问佛陀如何"超越五暴流,渡过第六暴流",这是对修行境界的深刻询问。五暴流通常指五种基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而第六暴流则是最深层、最难察觉的无明。佛陀的回答:"身体轻安,心得解脱,无造作,具念,无所住,通达法义,无寻思而禅修,不瞋怒,不忧虑,不昏沉",展示了觉醒状态的多层面特质。


二、现代人生活中的启示


1. 识别现代生活中的"魔王波旬"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不是神话中的魔王,而是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干扰:社交媒体的持续刺激、物质主义的诱惑、成功标准的外在定义、对完美的追求等。这些现代"波旬"同样试图动摇我们的内心平静,让我们偏离真正的幸福之路。


2. 面对诱惑的智慧


佛陀面对三魔女的态度给我们提供了应对诱惑的智慧模式。不是通过对抗或压抑,而是通过深刻的觉察和超越,保持不动心。当现代生活中的"渴爱、不悦、贪欲"出现时,我们可以观察它们而不被它们主导。


3. 真正的修行不是形式


就像佛陀放弃苦行而寻找中道一样,真正的精神成长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品质的培养。现代人常常追求各种心灵成长的形式和技巧,却忽视了内在态度的转变。


4. 超越二元对立


佛陀对魔王的回应始终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他既不迎合也不排斥,而是以超越的智慧回应。这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可以尝试超越习惯性的"喜欢/不喜欢"、"接受/排斥"的二元思维模式。


三、开启内在智慧之门


这组经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修行旅程。魔王波旬代表着我们内心的疑虑、恐惧和执着;而佛陀的回应则展示了觉醒的可能性。每个人内心都有"波旬"也有"佛性",修行之路就是认出二者,并最终超越二元对立。


当我们面对内心的"波旬"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觉察而不认同 - 当恐惧、欲望或负面情绪出现时,观察它们的本质,而不被它们主导

2. 超越极端 - 避免落入自我放纵或过度自律的极端,寻找中道

3. 审视动机 - 检视我们追求精神成长的真实动机,是为了炫耀、逃避还是真正的解脱

4. 慈悲共存 - 像佛陀愿意教导寻求者一样,将个人成长与利他动机结合起来


四、终极思考:我们心中的五暴流与第六暴流


经文中提到的"五暴流"与"第六暴流"值得我们深思。在现代语境中,五暴流可以理解为我们明显可见的情绪反应和执着:愤怒、焦虑、贪婪、嫉妒和恐惧。而第六暴流则是最深层、最难察觉的无明:对自我本质的根本误解。


这第六暴流是如此隐蔽,以至于即使我们克服了表面的情绪和执着,它仍然在更深层次上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在根本上误解了自己的本质,误解了生命的真相。只有通过持续的觉察、深入的反思和禅修,我们才能像佛陀一样,开始觉察并最终超越这个最深层的迷惑。


魔王波旬的故事不仅是佛教传统中的重要经文,更是一面照见我们内心本质的明镜。当我们阅读佛陀如何面对各种干扰和诱惑时,我们其实是在学习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会遇到自己的"波旬"和"魔女",而觉醒的可能性就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它们。


正如佛陀所示,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消灭这些挑战,而在于透过它们看清实相,从而超越二元对立,达到内心的真正平静。这或许就是这组经文想要传递给每一位真诚求道者的终极智慧。


“补充:3.7【魔王波旬出现障碍佛陀】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3部分,解析(83)”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