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3.4【苦行与觉悟】 (中部36经大萨遮经)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2部分,解析(82)

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进行了极端的苦行修行……”


"我在摩揭陀国游行时,来到了优楼频螺的西那尼村。在那里,我看到一处令人愉悦的土地,有美丽的林园,有清澈流淌的河水,岸边平坦宜人,周围有村落可以托钵。我想:'这地方适合精进用功。'于是我就在那里坐下修行。


那时,我想到三个前所未有的譬喻:


第一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潮湿的木头,浸在水中,想要用它生火。无论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生起火来,只会徒劳无功。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虽然身在此处,但心还沉溺在欲乐中,他们的贪欲、执着、渴望没有止息,即使他们经历剧烈的苦行,也无法证得殊胜的智见。


第二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潮湿的木头,虽然放在岸上但还是湿润的,想要用它生火。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生起火来。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虽然身体远离欲乐,但心中的贪欲还未完全止息,即使他们经历剧烈的苦行,也无法证得殊胜的智见。


第三个譬喻是:假如有人拿着一块干燥的木头,放在远离水的地方,想要用它生火。他就能够生起火来。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身心都已远离欲乐,内心的贪欲、执着、渴望都已止息,他们即使经历剧烈的苦行,也能证得殊胜的智见。


接着,我开始了严酷的修行。我紧咬牙关,舌抵上颚,以心制心,压制、降伏我的心。这样做时,我的腋下流出大量汗水。就像强壮的人抓住弱者的头或肩,用力压制、降伏一样,我也是这样用心压制自己的心。我精进不懈,正念现前,但身体因这样的苦行而疲惫不堪。然而,即使这样的苦受也不能动摇我的心。"


"然后我想:'让我修习无呼吸的禅定。'于是我停止了口鼻的呼吸。当我这样做时,耳中传来巨大的风声,就像铁匠的风箱发出的声音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接着,我继续停止所有的呼吸。这时,剧烈的疼痛袭击我的头部,就像有人用利斧劈开头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我继续保持无呼吸的修行。这时,我感到极度的头痛,就像有人用皮带紧紧勒住头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继续修行时,我感到腹部剧烈的疼痛,就像熟练的屠夫用利刀剖开腹部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接着,我全身感到剧烈的灼热,就像两个力士抓住一个弱者,将他放在炭火上烤一样。虽然如此,我的精进不退,念力保持清明,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而极度紧绷。然而,这样的苦受仍然不能动摇我的心。


那时,有些天神看见我这样说:'沙门乔达摩已经死了。'另一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还没有死,但快要死了。'还有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既没有死,也不会死,他是阿罗汉,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然后我想:'让我完全断绝食物吧。'这时,有些天神来对我说:'请不要完全断绝食物。如果你这样做,我们会通过你的毛孔输送天界的精华,使你能够维持生命。'我心想:'如果我声称完全禁食,而这些天神又通过毛孔输送营养,那就是虚妄了。'所以我拒绝了天神们的建议。


于是我决定只吃极少量的食物,每次只吃一点点豆汤、豌豆汤、绿豆汤或扁豆汤。由于这样极少的饮食,我的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我的四肢就像节节相连的藤条一样,臀部就像骆驼的蹄印,脊椎骨突出如串珠,肋骨凸显如破屋的椽子,眼睛深陷入眼窝中如深井中的水光,头皮干缩皱裂如晒裂的苦瓜。


如果我触摸腹部,就能摸到脊椎;如果我触摸脊椎,就能摸到腹部,腹部已经贴到了脊椎。如果我想大小便,就会跌倒在那里,这都是因为极少的饮食。如果我用手抚摸身体,腐烂的毛发就会脱落,这也是因为极少的饮食。


人们看见我这样就说:'沙门乔达摩是黑色的。'有些人说:'沙门乔达摩不是黑色的,是褐色的。'还有人说:'沙门乔达摩既不是黑色也不是褐色,而是金色的。'我清净的肤色已经因为极端的苦行而完全改变了。


我心想:'过去的沙门婆罗门所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未来的沙门婆罗门所要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现在的沙门婆罗门所经历的剧烈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超过这个程度。但是通过这种激烈的苦行,我仍然没有证得超越凡夫的殊胜智见。是否有另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这时我想起:'我记得在父亲释迦王耕田时,我坐在凉爽的阎浮树荫下,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了具有寻、伺,由离生喜、乐的初禅。这会不会是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随着这个记忆的浮现,我意识到:'这就是觉悟之道!'我又想:'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离欲而生的快乐呢?这种快乐与欲乐和不善法无关。'我进一步想:'现在这样极度消瘦的身体,我已无法证得那种快乐。我应该食用一些粗食,吃些饭和粥。'


3.5【菩提树下的证悟】(中部36经/大萨遮经)


当时有五位比丘一直跟随我,心想:'沙门乔达摩若有所证,必定会告诉我们。'但当我开始食用粗食时,这五位比丘对我失望,离开了,说:'沙门乔达摩已放逸,已放弃精进,转向奢侈的生活。'


在恢复体力后,我远离欲望,远离不善法,进入了具有寻、伺,由离生喜、乐的初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并不能占据我的心。


寻伺平息后,我进入了内心宁静,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的第二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离喜之后,我安住于舍,具念正知,身受乐,如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进入第三禅。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舍断苦乐,先前的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我进入第四禅。这种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宿命随念智。我能忆念种种前世,如一生、二生...乃至百千生。这是我在夜初分所得的第一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了解有情死生的智慧。以清净超人的天眼,我看见众生随业力而死生,有贵贱、美丑、善趣、恶趣,了知众生随其所造的业而受报。这是我在夜中分所得的第二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如此专注、清净、明亮、无垢、离随烦恼、柔软、适业、安住、不动时,我引导心转向漏尽智。我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生起',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路'。我如实了知:'这些是漏',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生起',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灭的道路'。


当我如此知见时,我的心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中解脱。在解脱时,生起了解脱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是我在夜后分所得的第三明,无明灭而明生,黑暗灭而光明生,这是精进、不放逸、专注的成果。这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也不能占据我的心。


3.6【菩提树下的启示】(律藏/大品)


那时候,佛陀在乌鲁韦拉的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刚刚成佛。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享受着解脱的快乐。


在这七天的第一个夜晚,佛陀思考因缘起灭(缘起法):无明是因,产生行;行是因,产生识;识是因,产生名色;名色是因,产生六入;六入是因,产生触;触是因,产生受;受是因,产生爱;爱是因,产生取;取是因,产生有;有是因,产生生;生是因,产生老死、忧悲苦恼,这样一切苦集就有了。反过来,无明完全灭尽,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名色灭,六入就灭;六入灭,触就灭;触灭,受就灭;受灭,爱就灭;爱灭,取就灭;取灭,有就灭;有灭,生就灭;生灭,老死、忧悲苦恼就灭,这样一切苦集就灭了。


佛陀了解到这些道理后,就在那个时候,高兴地吟诵了这些偈颂: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疑惑全部消散,因为他理解了因果。”


在第二个夜晚,佛陀同样思考了因缘起灭,以及凡夫因果的颠倒,反复地思索: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疑惑全部消散,因为他理解了因缘的消亡。”


在第三个夜晚,佛陀再次思考了因缘起灭,以及从中解脱的道理:


“当圣人热诚地冥想,真理逐渐显现,魔军被驱散,就像太阳照耀天空。”


3.6.1乔达摩经(相应部12相应10经/乔达摩经)


[佛陀说:]"诸比丘,在我尚未成佛时,还是菩萨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世间确实充满痛苦,众生在其中经历生、老、死、离别和投生。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从这老死之苦中解脱出来。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了知从这老死之苦中解脱的方法呢?'


诸比丘,我又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老死的存在?老死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有生就有老死,老死是由生而产生的。'


诸比丘,我继续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生的存在?......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的存在?行是由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有无明就有诸行,诸行是由无明而产生的。'


如是,这就是:由无明而有行,由行而有识......如此这整个苦蕴的集起。诸比丘,对于这'集起,集起'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诸比丘,我又想到:'什么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什么灭除时老死就灭除?'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当生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由生的灭除而有老死的灭除。'


诸比丘,我继续思考:'什么不存在时生就不存在?......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诸行就不存在?什么灭除时诸行就灭除?'通过如理思维,我以智慧证知:'当无明不存在时诸行就不存在,由无明的灭除而有诸行的灭除。'


如是,这就是:由无明灭而行灭,由行灭而识灭......如此这整个苦蕴得以灭除。诸比丘,对于这'灭除,灭除'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法中,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术语与经文解释


1. "无上寂静之道"

含义:指追求最高形式的觉悟或解脱(涅槃)的修行道路

佛教意义:佛陀最终寻求的终极目标,即完全解脱轮回苦海的状态,超越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境界


2. 地理与修行环境相关术语


"摩揭陀国"

含义: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

历史意义:佛陀成道和初期弘法的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成为佛教的中心地区之一


"优楼频螺的西那尼村"

含义:佛陀苦行和最终成道的地方,现今的菩提伽耶附近

佛教意义:佛教圣地,代表佛陀修行觉悟的关键地点


3. 三个譬喻(湿木与干木生火)


第一譬喻:水中湿木无法生火

  含义:象征身心都沉溺在欲乐中的修行者,无法证得智慧

  佛教意义:说明贪着欲乐的心态是修行的障碍


第二譬喻:岸上湿木无法生火

  含义:象征身体远离欲乐但心仍有贪欲的修行者

  佛教意义:表明形式上的修行不足,内心的转变才是关键


第三譬喻:干燥木头能够生火

  含义:象征身心都已远离欲乐的修行者

  佛教意义:说明身心俱离欲乐是证得智慧的必要条件


4. 苦行修行方法


"紧咬牙关,舌抵上颚,以心制心"

含义:一种通过身体紧绷来控制心念的极端苦行方法

佛教意义:代表初期印度修行者尝试通过身体苦行控制心念的方法


"无呼吸的禅定"

含义:屏住呼吸的极端禅修方法

佛教意义:佛陀尝试的一种苦行,后来被证明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完全断绝食物"

含义:极端的断食修行

佛教意义:代表苦行主义者认为通过折磨身体可以获得精神解脱的观念


5. 宗教与修行者术语


"沙门"

含义:出家修行者,离开世俗生活追求解脱的人

佛教意义:指各种宗教传统中的出家修行者,包括佛教僧人


"婆罗门"

含义: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阶层,传统宗教祭司阶级

佛教意义:在佛教语境中,常指传统印度宗教的代表


"阿罗汉"

含义:"应供"、"无学"、"杀贼",指已经完全断除烦恼的圣者

佛教意义: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已经断尽三界烦恼,不再轮回的圣者


6. 超自然存在与现象


"天神"

含义:佛教宇宙观中的高等众生,居住在欲界天和色界天

佛教意义:虽然比人类寿命长、享乐多,但仍在轮回中,非究竟解脱


7. 禅修状态与体验


"初禅"

含义:禅定的第一个阶段,具有五个特征:寻、伺、喜、乐、一境性

佛教意义:佛陀发现的正确修行之道的开始,超越了感官欲望但保持觉知


"寻、伺"

含义:"寻"是心的粗略寻找,"伺"是心的细致考察

佛教意义:初禅中心念的特质,表示有引导性的思维还存在


"喜、乐"

含义:"喜"是心理上的欢喜,"乐"是身心的安乐感受

佛教意义:离开五欲后产生的清净喜乐,区别于感官欲乐


8. 核心教义


"中道"的发现

含义:不落入极端苦行和感官享乐两个极端的修行方法

佛教意义:佛陀的核心发现,成为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则,保持身心健康与平衡而非极端折磨身体


"殊胜智见"

含义:超越凡夫的智慧和洞见

佛教意义:指修行的最终目标,对真理的直接体验和认知


这段经文记录了佛陀通过亲身经历,从极端苦行走向中道的重要转折,构成了佛教思想的基础。



佛教经文与术语详解


1. 【菩提树下的证悟】(中部36经/大萨遮经)


"五位比丘"

含义:指最初跟随佛陀修行的五位出家人,即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

意义:他们见证了佛陀从苦行到中道的转变,后来成为佛陀证悟后的第一批弟子


"沙门乔达摩已放逸,已放弃精进,转向奢侈的生活"

含义:五比丘误解佛陀放弃苦行而恢复正常饮食是退步

意义:反映了当时印度宗教界普遍认为极端苦行才是真修行的观念


四禅定境界


"初禅"

含义:第一阶段的禅定状态,特征是"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详解:

"寻":心的粗略寻找、思考

"伺":心的细致观察、考察

"离生喜乐":因离开欲望而产生的喜悦和安乐


"第二禅"

含义:禅定的第二阶段,特征是"无寻无伺,定生喜乐"

详解:心念更加宁静,粗略和细致的思考活动都停止,但仍有喜乐


"第三禅"

含义:禅定的第三阶段,特征是"离喜住舍,具念正知,身受乐"

详解:

"舍":平等、不偏不倚的心态

"具念正知":保持清晰的觉知和正确的认识

"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指这种状态为圣者所赞叹


"第四禅"

含义:禅定的第四阶段,特征是"舍断苦乐,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详解:超越了所有苦乐感受,心达到完全平等、清净的状态


三明


"宿命随念智"(第一明)

含义:能够忆念自己和他人过去生的能力

意义:打破对单一生命的执着,了解轮回的实质


"了解有情死生的智慧"(第二明/天眼明)

含义:能够看见众生如何随业力而死亡再生的能力

意义:直接验证业力和轮回的法则,了解因果报应的真实性


"漏尽智"(第三明)

含义:了知四圣谛并断除一切烦恼(漏)的智慧

详解:

"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指导致轮回的烦恼


欲漏:对感官快乐的渴望

就像渴望美食、音乐、舒适感等外在刺激,让我们不断追求却始终不满足。


有漏:对存在的执着

对"我"的执着,害怕死亡,渴望永生,追求特定形式的生命体验。


无明漏:对真相的无知

不了解生命的真相,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最根本的迷惑。


佛陀教导:这三种"漏"就像漏洞,让我们的心不断流失能量,使我们陷入生死轮回。觉悟就是认识并修复这些"漏洞"。


"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容


苦谛:人生有苦。

生活中充满各种不如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都是苦。即使快乐也是短暂的,终将变化。


集谛:苦有原因。

苦的根源是我们的贪爱和执着。对事物的渴求、对自我的执着、对生命的不正确理解导致了痛苦。


灭谛:苦可以结束。

通过消除贪爱和执着,我们可以到达一个没有痛苦的状态——涅槃。这是内心完全平静和自由的境界。


道谛:有方法可修。

八正道是通向解脱的具体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是一条中道,避免极端。


就像医生的诊疗过程:确认病症、找出病因、确认可以治愈、开出治疗方案。四圣谛是佛陀对人生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含义:宣告解脱成就的传统表述

详解:

"生已尽":不再有未来的轮回

"梵行已立":清净的修行已经完成

"所作已办":该做的事情都已完成

"不受后有":不再接受新的生命形态,即不再轮回


2. 【菩提树下的启示】(律藏/大品)


"乌鲁韦拉的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

含义:佛陀成道的具体地点

意义:佛教最神圣的地点之一,今日印度菩提伽耶


"因缘起灭"(缘起法/十二因缘)

含义:佛陀悟道的核心内容,宇宙万物生灭的基本规律

十二环节详解:

  1. 无明:对真相的无知

  2. 行:意志活动,形成业力

  3. 识:识别作用,投生的意识

  4. 名色:精神和物质现象

  5. 六入: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6. 触:感官与对象的接触

  7. 受:感受(苦,乐,不苦不乐)

  8. 爱:渴望和执着

  9. 取:更强烈的执取

  10. 有:导致新生命的存在状态

  11. 生:新生命的开始

  12. 老死:衰老和死亡


"疑惑全部消散,因为他理解了因果"

含义:通过理解缘起法,佛陀消除了所有的疑惑

意义:说明缘起法是佛陀教义的核心,能解答人生根本问题


"魔军被驱散,就像太阳照耀天空"

含义:佛陀战胜了内在的烦恼和障碍(魔军)

意义:比喻觉悟的智慧如同阳光,能够驱散无明的黑暗


这些经文描述了佛陀成道的关键过程,包括禅修成就(四禅)、获得三种超越性智慧(三明)以及对缘起法的深刻领悟,构成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基础。



《乔达摩经》佛教术语与句子解析


经文背景与标题


"乔达摩经"(相应部12相应10经)

含义:以佛陀俗家姓氏命名的经典,记录佛陀自述对缘起法的发现过程

重要性:展现佛陀证悟核心内容的思考方法,是理解佛教缘起思想的基础文献


"菩萨"

含义:意为"觉悟有情",指尚未成佛但已发菩提心、追求觉悟的修行者

上下文意义:此处特指佛陀成道前的身份,表明这是他尚未觉悟时的思考


核心修行方法与认知过程


"如理思维"

含义:按照真实道理、深入本源地思考事物

修行意义:佛教中的正确思考方法,能透过表象看到实相

功能:是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与凡夫的表面思考不同


"智慧证知"

含义:通过智慧直接体验和了知真理

特点:强调亲身体验而非仅是理论认识


"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含义:描述对真理认识的五个层次,从初步看见到完全智慧的开展

层次解析:

"眼生起":如同获得新的视力,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真相

"智生起":产生理性认识

"慧生起":更深层次的智慧

"明生起":彻底的清明认识

"光明生起":完全驱散无明黑暗


缘起法的两个方向


"集起,集起"(苦的产生过程)

含义:事物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过程,特指十二因缘的顺序展开

修行意义:理解苦产生的完整机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灭除,灭除"(苦的止息过程)

含义:因缘散灭而导致事物停止的过程,特指十二因缘的逆向熄灭

修行意义:指出解脱之道,通过断除无明而终止整个苦的循环


十二因缘术语解析


"无明"

含义:对四圣谛的无知,对真相的根本迷惑

特点:轮回的第一因,一切苦的根源


"行"

含义:意志活动,形成业力的心理造作

作用:形成未来投生的潜力


"识"

含义:认知作用,特指投生的意识

特点:连接前世与今生的桥梁


"名色"

含义:精神现象(名)和物质现象(色)的组合

意义:构成个体生命的心理和物理要素


"六入"

含义: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作用:是感知外界的门户


"触"

含义:感官与对象的接触

特点:是感受产生的前提


"受"

含义:感受(苦、乐、不苦不乐)

重要性:是爱和执着产生的条件


"爱"

含义:渴望和执着

特点:四圣谛中苦集谛的核心,轮回的直接动力


"取"

含义:更强烈的执取

作用:巩固和强化对对象的执着


"有"

含义:导致新生命的存在状态

作用:决定下一生的类型


"生"

含义:新生命的开始

特点:是老死等一系列痛苦的直接原因


"老死"

含义:衰老和死亡

扩展:包括"忧、悲、苦、恼"等一切痛苦体验


"苦蕴"

含义:痛苦的总集,指轮回中所有的苦难和不满足

意义:佛教修行旨在解脱的终极对象


这部经典揭示了佛陀对人类存在根本问题的思考过程,展现了佛教理解苦的本质和解脱方法的核心思想。通过理解缘起法,佛陀发现了解脱之道:断除无明,则整个苦的链条即可断除。


人的一生视角下的十二因缘解析


1. 无明:前世末期到入胎前

年龄阶段:前世结束到新生命开始前

生命表现:由于对四圣谛的无知,我们在前世末期充满迷惑,无法看清实相,带着这种迷惑进入死亡过程

现代解释:前世的错误认知和无明作为"种子",成为新生命形成的基础条件


2. 行:前世业力到入胎前

年龄阶段:前世末期的临终心识状态

生命表现:前世所积累的业力(善恶行为)在死亡时形成投生的倾向,决定了下一世的大致方向


生命表现:前世所积累的业力(善行、恶行和无记行为)在死亡时形成投生的倾向,决定了下一世的大致方向。无记行为指日常中性行为(如走路、吃饭等既非善也非恶的行为),虽非善恶但也塑造我们的习惯和倾向。


现代解释:这是连接前世与今生的"业力桥梁",决定了将要投生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3. 识:入胎时刻

年龄阶段:受孕瞬间(约0周)

生命表现:识进入母胎,与精卵结合的瞬间,是新生命最初的意识形态

现代解释:这是生命最初的"意识火花",虽然尚未发展成熟,但已具备了基本的生命潜能


4. 名色:胚胎发育期

年龄阶段:受孕后到出生前(怀孕0-9个月)

生命表现:胚胎开始发育,形成基本的身体结构(色)和初步的心理倾向(名)

现代解释:这一阶段胎儿的身体器官逐渐形成,同时潜在的心理特质也开始发展


5. 六入:婴幼儿期

年龄阶段:0-6岁

生命表现: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解释:婴儿出生后,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力逐渐发展,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


6. 触:儿童期

年龄阶段:6-12岁

生命表现:感官与外界对象接触,开始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现代解释:儿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互动,开始主动接触和理解外界,形成基本认知框架


7. 受:青少年期

年龄阶段:12-18岁

生命表现:对接触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基本感受变得强烈

现代解释:青春期情感波动剧烈,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变得明显,情绪体验丰富而强烈


8. 爱:青年期

年龄阶段:18-25岁

生命表现:基于感受而产生的渴望,对欲望、存在和成就的强烈追求

现代解释:大学和初入社会阶段,对异性的爱恋、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方式的渴望都达到高峰


9. 取:成年早期

年龄阶段:25-35岁

生命表现:进一步执取和抓住所爱的对象,形成更强烈的占有欲

现代解释:事业建立期,追求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购置房产等,对这些目标的执着更加强烈


10. 有:成年中期

年龄阶段:35-50岁

生命表现:由于执取而形成的生命存在状态,为未来再生创造条件

现代解释:事业和家庭稳定期,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晚年和来世埋下因果种子


11. 生:成年后期

年龄阶段:50-65岁

生命表现:此阶段展现出完整的生命形态,但也开始体会到生命的局限

现代解释:事业成熟期和退休过渡期,开始反思人生意义,同时为老年生活做准备


12. 老死:老年期

年龄阶段:65岁以上

生命表现:身体机能衰退,最终迎来死亡,同时经历忧、悲、苦、恼等各种痛苦

现代解释:面对健康问题、亲人离世、自身死亡等挑战,同时无明未断者将再次开始十二因缘的循环


循环的本质


这种按年龄划分的解释是简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十二因缘是:


1. 多维循环:不只是线性发展,某些环节可能在生命不同阶段反复出现

2. 跨生命周期:从前世延续到今生,再从今生延续到来世

3. 心理过程:除了表现为生物学现象,更重要的是描述我们心理活动的模式


通过修行,尤其是断除无明,才能打破这个循环,达到解脱的境界。


美食诱惑:从广告到后悔的十二因缘链


下面我用一个常见的生活小事——看到美食广告后暴饮暴食的过程——来解释十二因缘的运作机制:


1. 无明

你不了解食物与身心健康的真实关系,不知道过度依赖美食寻求满足感的危害,对自己的冲动行为缺乏觉察。这是根本的迷惑状态。


2. 行

由于过去的习惯,你已经形成了"看到美食就想吃"的心理模式。每当感到压力或无聊时,你习惯性地通过美食寻求慰藉。


3 识

当你无聊地刷手机时,你的意识捕捉到一则美食广告,瞬间被其吸引,注意力完全转向这个对象。


4. 名色

你的心理(名)开始产生对美食的概念和想象,同时身体(色)也开始有生理反应,如分泌唾液、胃部活动增加等。


5. 六入

你的感官全面参与:眼睛看到美食的色彩和形状,想象中闻到香味(鼻),想象口中的美味(舌),心里(意)开始盘算如何获得这美食。


6 触

你的感官与广告内容接触,形成了完整的体验。你甚至点开了商家页面,查看更多图片和评论,增强了这种接触。


7 受

这种接触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受,你感到兴奋和期待,同时也有一丝饥饿感,即使你可能刚刚吃过饭。


8.爱

基于这种愉悦感受,你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我必须吃到这个美食",这种渴望超越了身体的实际需求。


9. 取

渴望转化为行动的决心,你开始执着于这个想法,甚至取消了原定计划,决定立即前往购买这个美食。


10. 有

这种执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你叫了网约车,前往商家,排队等候,这整个过程都因为对美食的执着而存在。


11. 生

执着的结果显现:你购买了比计划多得多的食物,开始大量进食,远超身体需要。这是欲望"诞生"为现实的阶段。


12. 老死

进食后,你感到胃部不适、身体沉重,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甚至担心健康问题和体重增加。这是整个过程带来的"苦",包括身体不适(老)和心理懊悔(死)。


如何打破循环?


若能在过程中引入正念和智慧:

看到广告时,觉察到自己的反应(识和名色阶段)

理解食物的真正作用是滋养身体,而非满足情绪需求(破除无明)

在感受产生时不自动转为渴望(从受到爱的转变点)

学会区分真正的饥饿和心理欲望(智慧观察)


这样便能逐渐减少类似的苦恼循环,达到更健康的生活状态。这个日常小例子展示了十二因缘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决定中运作,也指出了如何通过觉察和智慧打破这个循环。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佛陀修行之路:从苦行到觉悟的简明讲述


寻找修行地点


"我一直在寻找能带来内心平静的最高境界,为此我尝试了非常极端的苦行修行方法..."


"当我在摩揭陀国游历时,来到了一个叫西那尼的村庄,那里有个叫优楼频螺的地方。我看到那里有一片很美的土地,树林很漂亮,河水清澈流动,河岸平坦舒适,附近还有村子可以去乞食。我想:'这地方真适合认真修行啊。'于是我就在那里坐下来开始修行。


三个木头的比喻


那时,我想到了三个以前从未有人想过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湿透的木头,还泡在水里,想用它来生火。不管他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点着火,只会白费力气。同样地,那些修行人虽然身体在修行,但心里还沉迷于各种欲望,他们的贪心、执着和渴望没有停止,即使他们进行再痛苦的修行,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第二个比喻:假如有人拿着一块湿木头,虽然已经放在岸上但还是湿的,想用它来生火。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点不着火的。同样地,那些修行人虽然身体远离了欲望环境,但心里的贪欲还没完全停止,即使他们进行再痛苦的修行,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第三个比喻:假如有人拿着一块干燥的木头,放在远离水的地方,想用它来生火。他肯定能够点着火。同样地,那些修行人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远离欲望,内心的贪心、执着和渴望都已经停止,他们即使经历艰苦的修行,也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极端苦行的尝试


接着,我开始了非常严厉的修行。我紧紧咬住牙,舌头顶住上颚,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心,努力压制它。这样做时,我的腋下流出了很多汗。就像一个强壮的人抓住弱小者的头或肩膀,用力压制他一样,我就是这样用意志力压制自己的心。我非常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非常疲惫。尽管身体很痛苦,但这些痛苦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然后我想:'让我试试不呼吸的禅修方法。'于是我停止了口鼻的呼吸。当我这样做时,我的耳朵里传来很大的风声,就像铁匠的风箱发出的声音一样。虽然这样,我还是坚持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极度紧张。尽管如此,这些痛苦仍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接着,我继续停止所有呼吸。这时,我的头部感到剧烈的疼痛,就像有人用斧头劈我的头一样。虽然这样,我还是坚持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极度紧张。尽管如此,这些痛苦仍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我继续保持不呼吸的修行。这时,我感到头痛得厉害,就像有人用皮带紧紧勒住我的头一样。虽然这样,我还是坚持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极度紧张。尽管如此,这些痛苦仍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继续修行时,我感到肚子剧烈疼痛,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用锋利的刀切开肚子一样。虽然这样,我还是坚持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极度紧张。尽管如此,这些痛苦仍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接着,我全身感到剧烈的灼热感,就像两个壮汉抓住一个弱小的人,把他放在火炭上烤一样。虽然这样,我还是坚持努力,保持清醒的意识,但身体因为这种苦行变得极度紧张。尽管如此,这些痛苦仍然没有影响我的决心。


那时,有些天神看见我这样,说:'沙门乔达摩已经死了。'其他一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还没死,但快要死了。'还有些天神说:'沙门乔达摩既没死也不会死,他是圣人,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极端禁食的尝试


"然后我想:'让我完全不吃任何食物吧。'这时,有些天神来对我说:'请不要完全断食。如果你这样做,我们会通过你的毛孔给你输送天界的精华,让你能够活下去。'我心想:'如果我说我完全不吃东西,而这些天神又偷偷给我营养,那我就是在说谎了。'所以我拒绝了天神们的提议。


于是我决定只吃极少量的食物,每次只吃一点点豆汤。因为吃得太少,我的身体变得非常瘦弱。我的四肢就像细藤条一样,屁股就像骆驼脚印一样凹陷,脊椎骨突出得像一串珠子,肋骨凸出得像破房子的椽子,眼睛深陷眼窝就像井底的水光,头皮干燥起皱像晒干的苦瓜。


如果我摸自己的肚子,就能摸到脊背;如果我摸脊背,就能摸到肚子,因为肚子已经贴到脊背上了。如果我想上厕所,就会摔倒在地上,这都是因为吃得太少造成的。如果我用手摸身体,枯萎的毛发就会脱落,这也是因为吃得太少。


人们看见我这样就说:'沙门乔达摩变黑了。'有些人说:'沙门乔达摩不是黑色的,是褐色的。'还有人说:'沙门乔达摩既不是黑色也不是褐色,而是金色的。'我原本干净的皮肤已经因为极端苦行而完全变了颜色。


我想:'过去的修行人经历的最严重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比这更厉害。未来的修行人要经历的最严重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比这更厉害。现在的修行人经历的最严重痛苦,最多也就是这样,不会比这更厉害。但是通过这种激烈的苦行,我还是没有获得超越常人的特殊智慧。是不是有另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发现中道


"这时我想起:'我记得在父亲(释迦王)耕地时,我坐在凉爽的阎浮树下,远离欲望和不好的想法,进入了初禅(一种安静、喜悦的冥想状态)。这会不会是通向觉悟的道路呢?'


随着这个记忆的浮现,我意识到:'这就是觉悟之道!'我又想:'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远离欲望而产生的快乐呢?这种快乐与欲望和不好的想法无关。'我进一步想:'现在我的身体这么瘦弱,已经无法达到那种禅定状态了。我应该吃些正常的食物,吃些饭和粥,恢复一下体力。'


五比丘的离去


当时有五位比丘一直跟随着我,他们心想:'沙门乔达摩如果有所领悟,一定会告诉我们。'但当我开始吃正常食物时,这五位比丘对我失望了,离开了我,说:'沙门乔达摩已经放弃了精进修行,回到了舒适的生活方式。'


禅定与三明


在恢复体力后,我远离欲望和不好的想法,进入了初禅,体验到了喜悦和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虽然出现,但并没有占据我的心。


思考和分析平静下来后,我进入了第二禅,内心更加宁静,心专注一处,没有思考和分析,但仍有喜悦和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离开喜悦后,我进入了第三禅,保持平静,有正念和觉知,身体感到快乐,就像圣人所说的'平静而有正念地安住在快乐中'。这种快乐的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舍弃了苦和乐,先前的忧愁和喜悦都消失了,我进入了第四禅,既不苦也不乐,保持平静和清净的正念。这种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这样专注、清净、明亮、没有污点、没有烦恼、柔软、调柔适用、稳定、不动摇时,我把心转向回忆过去生命的能力。我能回忆起许多前世,比如一生、两生...直到上百千生。这是我在夜晚第一部分获得的第一种智慧,无知被消除而明智产生,黑暗消失而光明出现,这是勤奋、不松懈、专心的结果。这种快乐的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这样专注、清净、明亮、没有污点、没有烦恼、柔软、调柔适用、稳定、不动摇时,我把心转向了解众生死亡和重生的智慧。用超越人类的清净天眼,我看到众生们根据自己的行为死亡和重生,有高贵的和低贱的,美丽的和丑陋的,幸福的和不幸的,我知道众生们如何根据自己的行为受到报应。这是我在夜晚中间部分获得的第二种智慧,无知被消除而明智产生,黑暗消失而光明出现,这是勤奋、不松懈、专心的结果。这种快乐的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当我的心这样专注、清净、明亮、没有污点、没有烦恼、柔软、调柔适用、稳定、不动摇时,我把心转向了解如何消除烦恼的智慧。我清楚地知道:'这是苦',清楚地知道:'这是苦的原因',清楚地知道:'这是苦的消除',清楚地知道:'这是消除苦的方法'。我清楚地知道:'这些是烦恼',清楚地知道:'这是烦恼的原因',清楚地知道:'这是烦恼的消除',清楚地知道:'这是消除烦恼的方法'。


当我这样了解和看清时,我的心从欲望的烦恼、存在的烦恼和无知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在解脱时,我知道:'我已经解脱了。生命的轮回已经结束,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已经做了,不会再有来世了。'这是我在夜晚最后部分获得的第三种智慧,无知被消除而明智产生,黑暗消失而光明出现,这是勤奋、不松懈、专心的结果。这种快乐的感觉出现时,也没有占据我的心。


菩提树下的证悟


那时,刚刚成佛的佛陀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享受解脱的喜悦。


在这七天的第一个晚上,佛陀思考了因果关系的法则(缘起法):无明(不了解真相)导致行为,行为导致意识,意识导致精神和物质现象,精神和物质现象导致六种感官,六种感官导致接触,接触导致感受,感受导致渴爱,渴爱导致执取,执取导致存在,存在导致出生,出生导致衰老和死亡、忧愁和痛苦,这样所有的苦难就产生了。反过来说,当无明完全消除,行为就停止;行为停止,意识就停止;意识停止,精神和物质现象就停止;精神和物质现象停止,六种感官就停止;六种感官停止,接触就停止;接触停止,感受就停止;感受停止,渴爱就停止;渴爱停止,执取就停止;执取停止,存在就停止;存在停止,出生就停止;出生停止,衰老和死亡、忧愁和痛苦就停止,这样所有的苦就消除了。


佛陀了解到这些道理后,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吟诵了这首诗:


"当一个人认真专注地冥想时,

真相逐渐显现,

所有的疑惑都消散了,

因为他理解了因果关系。"


在第二个晚上,佛陀同样思考了因缘生灭的道理,以及普通人对因果的误解,然后他再次吟诵:


"当一个人认真专注地冥想时,

真相逐渐显现,

所有的疑惑都消散了,

因为他理解了因缘如何消亡。"


在第三个晚上,佛陀再次思考因缘生灭的道理,以及如何从中解脱,然后吟诵:


"当一个人认真专注地冥想时,

真相逐渐显现,

魔王的军队被驱散,

就像太阳照亮天空一样。"


佛陀讲述证悟过程


[佛陀对弟子们说:]"各位比丘,在我还没成佛时,还是菩萨(追求觉悟者)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确实充满了痛苦,人们在其中经历出生、衰老、死亡、离别和重生。但人们却不知道如何从这种老死之苦中解脱出来。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从老死之苦中解脱的方法呢?'


各位比丘,我又想到:'是什么导致了老死的存在?老死是因为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正确的思考,我用智慧明白了:'有出生就有老死,老死是因为出生而产生的。'


各位比丘,我继续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出生的存在?...存在...执取...渴爱...感受...接触...六种感官...精神和物质现象...意识...行为的存在?行为是因为什么条件而产生的?'通过正确的思考,我用智慧明白了:'有无明就有行为,行为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


因此,这就是:由无明而有行为,由行为而有意识...这样整个苦的集合就产生了。各位比丘,对于这'生起,生起'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法中,我的眼睛开了,智慧生起了,明白生起了,光明出现了。


各位比丘,我又想到:'什么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什么消除时老死就消除?'通过正确的思考,我用智慧明白了:'当出生不存在时老死就不存在,因为出生的消除而有老死的消除。'


各位比丘,我继续思考:'什么不存在时出生就不存在?...存在...执取...渴爱...感受...接触...六种感官...精神和物质现象...意识...行为就不存在?什么消除时行为就消除?'通过正确的思考,我用智慧明白了:'当无明不存在时行为就不存在,因为无明的消除而有行为的消除。'


因此,这就是:由无明消除而行为消除,由行为消除而意识消除...这样整个苦的集合就消除了。各位比丘,对于这'消除,消除'的道理,在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法中,我的眼睛开了,智慧生起了,明白生起了,光明出现了。"


总结


通过这段修行历程,佛陀向我们展示了:

1. 极端的苦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觉悟

2. 简单的欲乐享受同样无法获得解脱

3. 中道修行——既不极端苦行也不沉迷欲乐——才是觉悟的正确道路

4. 通过正确的禅修方法,人们可以获得智慧,看清生命的真相

5. 十二因缘的理解是解脱的关键,知道了苦的原因,才能找到消除苦的方法


佛陀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清晰,而非外在的折磨或享乐。这是佛教,中道思想的根本来源。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佛陀在追求觉悟过程中的艰辛与领悟,展现了他从极端苦行到最终觉悟的心路历程。


追求无上寂静之道


开篇的“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进行了极端的苦行修行……”表明了佛陀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无上寂静不仅是对外在环境的逃避,更是对内心深处的探索。极端的苦行象征着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非简单的身体折磨,而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


选择修行地点


佛陀在摩揭陀国的优楼频螺村找到了一片适合修行的土地,环境的美丽与宁静为他的修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选择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归属。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相辅相成,成为他修行的助力。


三个比喻的深意


佛陀提出的三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内心的状态与修行的关系:


1. 潮湿的木头:第一个比喻中,潮湿的木头象征着那些虽然身处修行环境,但内心仍被欲望所困的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无法点燃智慧之火。这个比喻提醒我们,外在的修行环境并不能替代内心的觉醒。


2. 湿润的木头:第二个比喻强调了身体远离欲乐但内心仍未解脱的状态。即使在表面上看似修行,内心的贪欲和执着依然存在,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这里的教训在于,真正的修行需要内外一致,身体与心灵的统一。


3. 干燥的木头:第三个比喻则展示了身心都已远离欲乐的人,能够点燃智慧之火。只有当内心的贪欲、执着和渴望完全止息时,才能真正获得智慧。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内心的清净是修行成功的关键。


严酷的修行与内心的坚持


接下来的描述中,佛陀通过极端的苦行来压制自己的心,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的内心却始终坚定。这种对自我的压制与降伏,体现了他对觉悟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极度的痛苦中,他的心依然不动摇,这种坚定的信念是修行者所需的品质。


无呼吸的禅定与身体的极限


佛陀尝试无呼吸的禅定,尽管身体承受着剧烈的疼痛,他的精进与清明的念力依然不退。这一段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极限时的内心斗争,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坚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修行的艰辛与伟大。


断绝食物的决心与身体的变化


佛陀决定完全断绝食物,尽管天神劝阻,他依然选择了极少的饮食。这一选择不仅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内心欲望的彻底放下。随着饮食的减少,身体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修行的极端状态,外在的变化与内心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反思与觉悟的转折


在经历了极端的苦行后,佛陀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方式。他意识到,过去的沙门婆罗门所经历的痛苦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智慧,反而让他感到迷茫。这一反思是他觉悟的转折点,促使他寻找另一条通向觉悟的道路。


中道的发现


佛陀回忆起在父亲耕田时的宁静体验,意识到离欲而生的快乐才是通向觉悟的道路。这一发现标志着他从极端苦行转向中道修行,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中道不仅是对身体的照顾,更是对内心的关怀。


进入禅定与智慧的开悟


在恢复体力后,佛陀进入了初禅,体验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随着修行的深入,他逐渐进入更高的禅定状态,获得了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结语:智慧的启示


佛陀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极端的苦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与平和。通过对自我的反思与内心的探索,我们能够找到通向觉悟的道路。每个人的修行之路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是在这条路上保持觉知与坚持,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光明。


这段文字不仅是佛陀个人的修行历程,更是对每一个追求真理与智慧的人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与觉悟。


“补充:3.4【苦行与觉悟】 (中部36经大萨遮经)第三章 离开王宫证悟成佛,第2部分,解析(82)”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