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证道歌详细解析

原文: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此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颊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蒙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𫘤。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经。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


玄觉禅师生平


永嘉玄觉禅师传记


翰林学士杨亿撰写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是永嘉人,姓戴。他小时候就出家为僧,广泛研究佛教经典,精通天台宗的教义。他修习圆妙法门,在日常生活的行走、站立、坐卧四种姿态中,一直保持禅修观想。后来在左溪朗禅师的鼓励下,与东阳策禅师一起前往曹溪拜访六祖惠能。


刚到时,玄觉摇着禅杖,提着水瓶,绕着六祖走了三圈。六祖说:"作为一名僧人,应当具备三千种威仪和八万种细行,您大德从哪里来,为何如此傲慢?"玄觉回答说:"生死是大事,无常变化迅速啊!"六祖问:"你如何体会无生,了解无迅速呢?"玄觉答道:"本体就是无生,本来就没有迅速可言。"六祖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此。"当时在场的大众都感到惊讶。


玄觉随后正式行礼参拜,不久就告辞要走。六祖问:"回去太快了吧?"玄觉说:"本来就不动,哪有快慢之分?"六祖问:"谁知道不动呢?"玄觉回答:"仁者自己生出分别心。"六祖说:"你很好地领悟了无生的道理。"玄觉说:"无生哪有什么道理可言?"六祖说:"没有道理,谁来分别呢?"玄觉说:"分别也不是道理。"六祖赞叹说:"好啊好啊!"


玄觉在那里住了一晚,因此人们称他为"一宿觉"。策禅师留下来,第二天玄觉下山回到温江。学者们纷纷前来请教,人们尊称他为真觉大师。他著有《禅宗悟修圆旨》,从浅入深地讲解禅法。庆州刺史魏静将其整理成十篇,命名为《永嘉集》。此外还有《证道歌》一首,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广为流传。


永嘉大师《证道歌》解析


《证道歌》是唐代禅宗大师永嘉玄觉所作的一首长诗,被誉为禅宗思想的精华总结。

作者简介


永嘉玄觉(665-713):唐代慎水(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他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一生只在曹溪参访了一夜,故有"一宿觉"之称。


核心佛教概念解析


1. 禅宗核心思想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这几句直指禅宗"顿悟"思想。"绝学无为"指放下执着于经典学问,体悟无为法。"不除妄想不求真"体现禅宗的中道思想,不执着于除妄或求真。"无明"(烦恼)和"佛性"本质上不二,"幻化"的肉身和"法身"(佛的真身)本无差别。


2. 五蕴与三毒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


五蕴:色、受、想、行、识,构成人的五种聚合体,佛教认为这些都是无常如浮云。

三毒: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如水中泡沫,虚幻不实。


3. 顿悟与如来禅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指一刹那彻底觉悟,不经渐修。"如来禅"指佛的禅定境界。"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修行。"六趣"指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诗句表达觉悟后一切都是空性。


4. 佛性与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法身"是佛的真身,遍满法界,本质是空。"本源自性"指人人本具的佛性,"天真佛"指自然而然的觉悟本性。


5. 禅宗修行方法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强调抓住修行根本(觉悟自性),不执着枝节。这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主张。


6. 如来藏与佛性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摩尼珠"比喻自性清净的佛性。"如来藏"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六般神用"指六种神通。表达佛性难以用语言概念描述(非空非有、非色非空)。


7. 禅定境界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描述了真正的禅修不限于坐禅,而是在一切行、住、坐、卧中都保持觉照,无论外境如何都心如止水。


8. 中道与二边不立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体现禅宗中道思想,不执着于真、妄两边,超越一切二元对立,契入"如来真实相"。


9. 禅门见性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禅宗通过放下心意识的执着,直入"无生"境界。不见一法(不执着任何现象)就是见如来,这就是观自在菩萨的境界。


10. 顿悟成佛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顿悟的人一念之间就能超越漫长的修行过程,一位即一切位,刹那间证得万法。"三祇劫"指漫长的修行时间。


历史脉络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描述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达摩为禅宗初祖,到六祖惠能为止有传衣之说,此后禅宗广泛传播,得道者无数。


永嘉大师的个人修行经历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诗人自述早年专注经论研究,执着于名相分别,如同算海中沙粒般徒劳。后来认识到这只是数他人珍宝,无益于自己的真正觉悟。


总结


《证道歌》全面展现了唐代禅宗思想,特别是强调:

1. 直指心性,顿悟成佛

2. 不立文字,不执两边

3.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

4. 日常即道,一切皆禅


这首诗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成为禅宗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后世禅宗发展有深远影响。



《永嘉证道歌》佛教典故出处标注


总体背景

《证道歌》由唐代永嘉玄觉大师所作,是禅宗重要著作,反映了禅宗顿悟思想和圆融无碍的境界。


典故标注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绝学无为":出自《庄子·大宗师》"绝学无忧",后为禅宗所用

"不除妄想不求真":体现《维摩诘经》"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的思想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无明实性即佛性":出自《大乘起信论》"一切众生心,本来是佛"思想

"法身"概念:来自大乘佛教三身说,见于《金刚经》等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五蕴":出自《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三毒":贪嗔痴,出自《法句经》等早期佛教经典


刹那灭却阿鼻业。


"阿鼻":无间地狱,出自《大般涅槃经》等


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


"六度":六波罗蜜,出自《般若经》等

"六趣":六道轮回,出自《俱舍论》等


寂灭性中莫问觅。


"寂灭性":指涅槃本性,出自《涅槃经》


放四大。莫把捉。


"四大":地水火风,出自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等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诸行无常":佛教三法印之一,出自《阿含经》等

"大圆觉":出自《圆觉经》


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


"如来藏":出自《如来藏经》《楞伽经》等

"六般神用":六神通,出自《阿含经》等


净五根。得五力。


"五根"与"五力":出自《增支部》等早期经典


达者同游涅槃路。


"涅槃路":佛教修行终极目标,见于众多经典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出自大乘佛教论著

"四智":大圆镜智等,出自唯识宗典籍

"八解六通":八解脱、六神通,出自《阿含经》等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龙女顿成佛":出自《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善星生陷坠":佛陀堂弟善星堕入地狱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经》等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然灯佛":燃灯佛,出自《本生经》等

"忍辱仙":指歌利王割截身体的忍辱故事,出自《大般若经》


自从顿悟了无生。


"无生":不生不灭,出自《般若经》等中观思想


住相布施生天福。


"住相布施":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恒沙如来同共证。


"恒沙":恒河沙数,佛经常用比喻,出自多种大乘经典


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


"波离":优波离,精通戒律的佛弟子

"维摩大士":维摩诘居士,出自《维摩诘经》


不思议。解脱力。


"不思议解脱":出自《维摩诘经》


一切圣贤如电拂。


"如电拂":比喻无常,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大悟不拘于小节。


体现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思想,源自达摩禅法


这些只是《永嘉证道歌》中部分佛教典故,全文充满了对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阐述与融汇。



永嘉大师证道歌


中文白话翻译:


唐代慎水僧人玄觉所作


你没有看到吗?


那些不求学问、无所作为、悠闲自在的修道人,他们不去除妄想也不追求真理。其实无明的本性就是佛性,幻化无常的身体就是法身。


法身觉悟后发现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本源的自性就是天然的佛。五蕴如浮云一样空虚来去,三毒如水泡一样虚幻出没。


证悟实相后,发现没有人我之分。刹那间就能消除地狱的业障。如果用妄语欺骗众生,自己将在无数劫中受拔舌之苦。


一旦顿然觉悟,就明白了如来禅的道理。六度万行都圆满具足在本体中。梦中清清楚楚有六道轮回,觉醒后发现整个世界都是空无的。


没有罪恶和福德,没有损失和利益。在寂灭的本性中不要去询问寻求。这心灵的明镜从未被擦拭,今天必须清楚地剖析明白。


谁能无念?谁能无生?如果真的无生,那就无所不生。不如去问木头做的机器人,追求成佛用功修行何时才能成功。


放开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不要执著。在寂灭的本性中随缘饮食。一切行为无常,一切皆空,这就是如来的大圆觉。


我确定地说,表明真正的乘法。有人不愿接受任凭争辩。佛所印证的是直接切断根源,我不能只摘树叶找树枝。


如意宝珠,人们不认识。它亲自收藏在如来藏中。六种神通用处既空又不空,一颗圆满的光明既有色又非色。


净化五根,获得五力,只有证悟才知道难以测量。镜中看自己的形象不难,但水中抓月亮怎么能抓得到?


常常独自行走,常常独自前进。觉悟的人同游涅槃之路。调和古风,神清气爽自然高超,面貌骨刚硬,别人不在意。


穷苦的佛子,口中自称贫穷。实际上是身体贫穷而道不贫。贫穷时身体常穿破旧衣服,而道则在心中藏有无价之宝。


这无价之宝,用之不尽。利益众生随机应变从不吝啬。三身四智在本体中圆满,八解脱六神通印在心地。


上等人一听就全都明白,中下等人听得多却不相信。只需自己从怀中解开污垢衣服,谁还需要向外夸耀精进?


随他人诽谤,任他人非议。像用火烧天一样徒劳疲惫。我听到这些就像喝甘露,顿时融化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把恶言看作是功德,这样对我来说是善知识。不因诽谤而产生怨恨,怎么表现无生的慈悲忍耐力?


我既通达宗旨,也通达说法。定慧圆明不滞于空。不但我现在独自觉悟,恒河沙数的诸佛本体都是相同的。


像狮子吼一样,无所畏惧地说法。百兽听了都脑袋破裂。大象奔跑失去威风,天龙安静听着生出欢喜。


游历江海,穿越山川,寻师访道为了参禅。自从认识了曹溪路(指六祖慧能的禅法),就了知生死与我无关。


行走也是禅,坐着也是禅。说话、沉默、动与静,身体都安然自在。即使遇到刀剑也常坦然面对,即使遇到毒药也悠闲自在。我的老师(释迦牟尼)见到然灯佛时,多劫以来曾是忍辱仙人。


几次生,几次死,生死循环没有确定止境。自从顿悟了无生的道理,对各种荣辱有什么可忧喜的?


进入深山,住在兰若(僧人住处),在幽深峻险的长松树下。优游静坐像野僧一样,安静居住实在潇洒。


觉悟就是明白,不用施功。一切有为法都不相同。执着于相布施获得生天福报,就像向上射箭射向虚空。


力量用尽,箭还会掉下来,招来来生不如意。与无为实相法门相比如何?一超直接进入如来境地。


只要得到根本,不用忧愁枝末。就像清净琉璃中含有明月。既然能解开这如意宝珠,自利利他永不枯竭。


江上月光照射,松树风吹拂,长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律珠宝印在心地,雾露云霞是身上衣服。


降龙钵,解虎杖,两个金环发出清脆声响。不是徒具形式虚有其表,是如来宝杖的亲身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这就是如来真实相。


心如明镜,照见无碍,广阔明净照遍沙界。万象森罗影像显现其中,一颗圆光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彻底空旷,拨开因果,莽莽荡荡招来祸殃。舍弃有执着于空的病也一样,就像避免溺水却投入火中。


舍弃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形成巧伪。学习者不了解用修行,真成了认贼作子。


损害法财,灭除功德,无不是由这心意识引起。所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手持智慧宝剑,般若锋利如金刚焰。不仅能摧毁外道之心,早就使天魔胆怯。


震响法雷,敲击法鼓,布施慈云洒下甘露。龙象践踏润泽无边,三乘五性都醒悟。


雪山上的精华没有杂质,纯正的醍醐我常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于一切水中,一切水中月被一月摄受。诸佛法身进入我性,我性与如来合一。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间圆成八万法门,刹那间灭却三阿僧祇劫。一切数量句子非数量句子,与我灵觉有什么关系?


不可毁坏,不可赞叹,本体如虚空没有边际。不离当下常湛然,寻找就知道你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在不可得中只能这样得。沉默时说,说时沉默,大施门开无阻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回答说是大般若力。或对或错人不知,逆行顺行天难测。我早已经多劫修行,不是随便欺骗迷惑。


建立法幢,树立宗旨,佛明确敕令曹溪是正宗。第一传灯是迦叶,西天记载二十八代。


法向东流传,进入中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名,后人得道数不尽。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都舍不执空。二十空门原本不执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如同镜上痕迹。痕垢全除光才显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唉,末法时代,恶劣世界,众生福薄难以调伏。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听说如来顿教门,恨不能灭除令如瓦片粉碎。


做在心中,灾在身上,不必怨恨抱怨别人。想不招致无间地狱之业,不要诽谤如来正法轮。


檀香林中,没有杂树,郁密森深狮子住。环境安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都远离。


狮子幼崽,随后成长,三岁就能大声咆哮。如果是野狐追随法王,百年妖怪白白开口。


圆顿教法,不讲人情,有疑不决就要争论。不是山僧逞强好胜,修行恐怕落入断常之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我早年积累学问,也曾查找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止,如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严厉责备,数他人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得徒劳,多年白做风尘客。


种性邪,错误知解,不理解如来圆顿法则。二乘精进没有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既愚痴,又狭小,对空拳指认为实在。执指为月枉费功夫,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解后业障本来空,未了解应该还报旧债。


饥饿遇到王膳不能吃,生病遇到医王怎能痊愈?在欲望中修禅有见识力量,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敢犯重罪悟无生,早已成佛于今存在。


狮子吼,无畏说法,深感叹愚蠢顽固之人。只知道犯重罪障碍菩提,不见如来开示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优波离萤光增加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惑,如同烈日消融霜雪。


不可思议,解脱力量,妙用如恒河沙也无穷尽。四事供养敢说劳累,万两黄金也消受得起。粉身碎骨未足以酬谢,一句了然超越百亿。


法中之王,最高最胜,恒河沙数如来共同证明。我现在理解这如意珠,信受的人都能相应。


明明白白见,无一物,也无人,也无佛。大千世界如海中泡沫,一切圣贤如闪电消逝。即使铁轮在头顶旋转,定慧圆明终不会失。


太阳可以变冷,月亮可以变热,众魔不能破坏真实教说。象车威风傲慢前进,谁见过螳螂能阻挡车轮?


大象不在兔子走的小路上行走,大悟不拘泥于小节。不要用管窥之见诽谤浩瀚天空,没明白的,我现在为你解说。


《证道歌》


更为简单易懂的白话翻译: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代慎水僧人玄觉所作


你看啊!


那些放弃学问、无所追求的闲散修行人,不去刻意消除妄想,也不刻意追求真理。


无明的本质其实就是佛性,幻化无常的肉身其实就是法身。


佛的真身一旦觉悟,就知道本无一物;我们本来的自性,就是天生的佛。


五种构成人的元素如浮云般来去,贪嗔痴三毒如水泡般虚幻不实。


体证真实的本相,没有人我的分别,一瞬间就能消除地狱的恶业。


如果用虚假的话欺骗众生,将自招千万劫被拔舌的惩罚。


一旦顿时觉悟,就能达到佛的禅定,六种修行法门在体性中自然圆满。


做梦时清楚看到六道轮回,觉醒后才知道连广大世界都是空无的。


没有罪与福,没有损与益,在寂静的本性中不必追寻。


心灵的尘镜从未擦拭干净,今天必须要清楚明白地分析。


谁能无念?谁能无生?如果真的无生,那就无所不生。


就像问一个木偶人一样徒劳,努力求佛,不知何时才能成功。


放下身体的执着,不要紧抓不放,在寂静的本性中自然生活。


一切行为无常且空,这就是佛的圆满觉悟。


我确定地说,表达真实的佛乘,有人不愿接受只凭自己喜好来判断。


佛印证的是直指本源,我不擅长抓住枝叶而忽略根本。


如意宝珠,人们不认识,它就藏在每个人的佛性中。


六种神通妙用既空又不空,一颗圆明的光既是色彩又非色彩。


净化五种感官,获得五种力量,只有亲身证悟才知其难以测量。


在镜中看自己的形象很容易,但想在水中抓住月亮是不可能的。


常常独自行走,常常独自前行,觉悟者同行在涅槃之路上。


神清气爽自然高雅,面容刚毅别人不在意。


贫穷的僧人,口中说贫穷,实际上是身体贫穷而道心不贫穷。


身贫则常穿粗布衣,道心则藏有无价之宝。


这无价之宝,用之不尽,帮助众生从不吝啬。


三种佛身和四种智慧在体性中圆满,八种解脱和六种神通印于心地。


上等人一下就全懂了,中下等人听得多却不相信。


只要自己心中解开污垢的衣服,谁还需向外夸耀自己的修行?


任他人毁谤,任他人非议,想用火烧天只会徒劳疲惫。


我听到毁谤如饮甘露,顿时融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视恶言为功德,这变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如果不因毁谤生起怨恨,怎能显示无生的慈悲忍耐力?


教义通了,言说也通了,禅定和智慧圆满明亮不滞留于空。


不只是我一人达到这境界,无数佛都是如此。


狮子吼声,无畏地说法,百兽听了都头脑炸裂。


大象慌乱失去威势,天龙安静倾听生出欢喜。


游走江海,穿越山川,寻找师父问道就是为了参禅。


自从认识曹溪的道路,就明白生死与我无关。


走路也是禅,坐着也是禅,说话或沉默、动或静,身心都安然。


即使面对刀锋也坦然自若,即使遇到毒药也淡定从容。


我的老师见过燃灯佛,多生累劫曾是忍辱仙人。


几次生,几次死,生死循环没有尽头。


自从顿悟了无生的境界,对于荣辱又有什么可忧喜的?


进入深山,住在兰若寺,在幽深的长松下。


悠闲静坐像野僧一样,寂静安居真是潇洒。


一觉悟就完成了,不需再用功,一切有为法都不同。


执着形相的布施只能得生天福报,就像向上射箭,箭力用尽就会落下。


力量用尽,箭就掉下来,导致来生不如意。


不如无为法的大门,一下子直接进入佛地。


只要得到根本,不必忧愁枝末,就像干净的琉璃中含有明月。


如果能领悟这个如意宝珠,自利利他永不穷尽。


江上月光照耀,松林风吹,长夜清宵做什么?


佛性戒律如心地印记,云雾露霜如身上衣服。


降伏龙的钵,解脱老虎的锡杖,两个金环发出清脆声响。


不是徒有其表虚拿着,而是佛的宝杖亲身留下的踪迹。


不追求真,不断除妄,了解两者本身就是空无相。


无相又无空又无不空,这就是佛的真实相貌。


心如明镜,照见无障碍,清净明亮遍及沙界。


万物形象都在其中显现,一个圆光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彻底放空,否认因果,这样胡来会招致灾祸。


抛弃有而执着空也是错误,就像为避免溺水而跳入火中。


舍弃妄心,追求真理,这种取舍之心是虚伪的。


修行人不了解修行的用意,真的就像认贼作子。


损害法财,灭除功德,无不是由于这心意识。


所以禅门要了却心,立刻进入无生的见解力量。


大丈夫,手握智慧之剑,般若锋利如金刚之焰。


不仅打破外道之心,早已让天魔胆寒。


震动法雷,敲击法鼓,布施慈云并洒下甘露。


龙象践踏滋润无边,三乘五种根性都能醒悟。


雪山的醍醐纯净无杂,我常常吸收这纯正的精华。


一个本性能通达一切本性,一个法能包含一切法。


一个月亮普遍显现在所有水中,所有水中的月影都归于一月。


诸佛的法身进入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与佛融为一体。


一地具足一切地,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行业。


弹指间完成八万法门,一瞬间消灭三大阿僧祇劫。


一切数字句子都不是数字句子,与我灵觉有什么关系?


不可毁谤,不可赞叹,本体如虚空没有边际。


不离当下常常湛然,寻找时就知道你找不到它。


抓不住,放不下,在不可得中才能得到。


沉默时在说,说话时在沉默,大施门开没有阻塞。


有人问我理解什么宗派,回答说是大智慧力量。


是对是错人们不认识,逆行顺行连天都猜不透。


我早已经过多劫修行,不是随便地来欺骗你们。


竖起法幡,建立宗旨,佛明确地指示曹溪为正统。


第一代是迦叶开始传灯,二十八代在印度传承。


佛法东传,进入中国,菩提达摩为第一代祖师。


六代传衣天下闻名,后人得道数不胜数。


真不建立,妄本是空,有无都去除不是空空。


二十种空门本不执着,一性与佛体性相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如同镜面上的痕迹。


痕迹污垢全除干净光明才显现,心法双忘本性就是真。


可叹末法,恶劣时代,众生福德薄而烦恼多。


远离圣贤邪见深重,魔强法弱多有怨害。


听说佛的顿教门径,恨不得彻底摧毁。


造作在心,灾殃在身,不要怨恨责怪他人。


想要不招无间地狱业报,不要诽谤佛的正法。


檀香林中没有杂树,浓密深沉是狮子住处。


境界寂静独自林中游荡,走兽飞鸟都远离。


狮子幼崽,跟在后面,三岁就能大声吼叫。


如果是野狐跟随法王,百年妖怪也只能白费口舌。


圆顿教法,不顾情面,有疑问就必须争论清楚。


不是山僧逞强好胜,是怕修行落入断常的陷阱。


不是非不是非,是不是是,差一点就失之千里。


正确则如龙女顿时成佛,错误则如善星陷入恶道。


我早年来积累学问,也曾查阅经论。


分析名相不知休止,如同在海里数沙粒徒劳自困。


却被佛严厉责备,数别人的珍宝有什么用?


一直踉跄觉得行程虚空,多年白做风尘客。


根性不正,知解错误,不理解佛的圆顿教法。


二乘精进没有道心,外道聪明没有智慧。


既愚蠢又幼稚,对着空拳指生起实在的理解。


把手指当作月亮徒劳无功,在根境法中虚造幻想。


不见一法就是见佛,才能称为观自在。


明白了业障本来空,不明白的必须偿还宿债。


饥饿遇到王膳不能吃,生病遇到医王怎能痊愈?


在欲望中修行禅定的见识力量,像火中生莲花终不毁坏。


勇敢行施即使犯重罪悟到无生,早就成佛到现在。


狮子吼声,无畏说法,深叹愚昧顽固的人。


只知道犯重罪障碍成佛,不知佛开示的秘诀。


有两个比丘犯了淫杀罪,优婆离按戒律加重罪责。


维摩大士立刻消除疑惑,就像烈日融化霜雪。


不可思议,解脱力量,妙用无穷无尽。


四事供养不辞辛劳,万两黄金也受得起。


粉身碎骨也不足以报答,一句了然超越百亿。


法中之王,最高最胜,无数佛共同证明。


我今理解这如意宝珠,信受的人都能相应。


清清楚楚地看,无一物,也无人,也无佛。


大千世界如海中泡沫,一切圣贤如闪电掠过。


即使铁轮在头顶旋转,定慧圆明也不会失去。


太阳可以变冷,月亮可以变热,众魔不能破坏真实的说法。


大象威风行进,谁见过螳螂能挡住车轮?


大象不会按兔子的路线走,大悟的人不拘泥于小节。


不要用管窥之见诋毁浩瀚的天空,不明白的我现在为你解说。



《永嘉大师证道歌》详解:禅门心印,一曲证道之歌


《证道歌》是唐代著名禅师永嘉玄觉(665-713年)所作,被誉为禅宗思想的精髓之作,一首贯通禅法要义的证道之歌。这篇文章将对这部禅宗经典进行详细解析,探寻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一、历史渊源与作者简介


永嘉玄觉大师,俗姓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是唐代著名的禅师。他早年研习天台教法,精通经论,后来拜访六祖慧能,一夜之间顿悟禅理,被慧能印可为得道者,故世称"一宿觉"。《证道歌》正是他悟道后的心得体现,被誉为"禅宗的《楞严经》",是禅宗南宗的重要著作。


二、核心思想解析


1. 顿悟法门与不二法门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开篇即点明禅宗核心思想:顿悟法门。"绝学无为"表明禅宗摒弃繁复的经典研读,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除妄想不求真"体现了禅宗的不二法门,妄想与真如本非对立,执着于"消灭妄想"或"追求真如"都是著相之见。


"无明实性即佛性"揭示了凡夫与佛陀本质无别,只在一念觉悟与否。这里体现了禅宗"即心即佛"的核心思想,打破了世俗的二元对立观念。


2. 空性智慧与实相无相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真实的存在状态)中,人我法相皆空,无人无法。一旦证悟此境界,即使是极重的业障也能在刹那间灭除。这段话体现了禅宗对"空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警示学道者不可虚妄宣说,误导众生。


3. 超越二元与中道实践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禅宗强调超越罪福、损益的二元对立,直入寂灭性海。这里的"寂灭性"指的是一切现象的本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空性。我们的心如尘镜,长久以来被妄念所蒙蔽,未曾明净,现在需要彻底剖析,明心见性。


三、修行境界的层次


1. 从迷到悟的转变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这几句诗描述了众生在轮回中生死往复,无有止息。而一旦顿悟了无生法忍(认识到一切现象本不生不灭的智慧),便能超脱生死,不再被世间荣辱所动摇。这种境界转变,正是禅修的核心目标。


2. 日常生活中的禅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禅不仅是静坐时的修持,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为。行走、坐卧、言语、沉默、动态、静止,都可以是禅的体现。真正的禅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安然自在,即使面对生命威胁也无所畏惧。这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


3. 超越生死的境界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当心如明镜般清澈时,能照见一切而无所障碍。此时的觉知广大无边,周遍法界。虽然万物森罗万象都在这心镜中映现,但心性本身如一轮圆满的光明,既不在内,也不在外,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


四、禅门警示与辨正


1. 警惕错误的修行方式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这段话警示修行者不可落入偏空的见解,认为一切皆空就可以不顾因果。这种"豁达空"的错误理解会招致灾祸。同样,执著于空而否定现象界的存在也是一种病,这犹如为了避免溺水而跳入火中,同样是一种执著。禅宗强调中道,不偏有,不偏空。


2. 辨别真伪修行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这里批评了另一种错误倾向:试图舍弃妄心去获取真理。在禅宗看来,这种带有"取舍"心态的修行本身就是虚伪的。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舍妄取真,而在于直接觉悟心性本来面目。如果不了解这点而盲目修行,就像把小偷误认为自己的儿子一样愚昧。


五、禅门境界的超越性


1. 不可言说的证悟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真正的证悟境界超越语言文字,不可毁谤,也不可赞叹,如虚空般无有边际。这种境界就在当下,常寂常照,但一旦刻意去寻找,反而无法见到。这体现了禅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特质。


2.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这段话阐述了禅宗的圆融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同一轮明月能映现在千万水面上,而这千万水中的月影又都是同一个月的显现。诸佛的法身与我们的自性本来无二无别,我们的本性与佛陀的本性本来就是一体的。


六、禅宗法脉与传承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这段概述了禅宗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之后经过六代传承(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广为人知。之后虽然不再传衣钵,但得道者无数,法脉绵延不断。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这里进一步追溯禅宗的源头,从佛陀传法给迦叶开始,在印度经过二十八代传承,最后传至中国。特别强调了曹溪慧能一系的正统地位。


七、深刻启示与现代意义


《证道歌》虽作于千年之前,其中蕴含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深刻启示:


1. 超越二元对立:现代社会充满对立与冲突,禅宗教导我们超越是非、善恶、得失的二元思维,回归到心性的本然状态。


2. 当下即是:禅宗强调"即心即佛",真理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每一个觉知的瞬间。这提醒我们不要总是活在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期待中,而要珍视当下。


3. 生活即修行:"行亦禅,坐亦禅"提醒我们修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日常中体现觉醒。现代人可以在工作、家庭、社交各方面践行禅的智慧。


4. 心性的宁静力量:在信息爆炸、压力倍增的时代,《证道歌》教导我们认识心的本质,找回内在的宁静与力量。


八、结语:禅门心印,古今相通


《永嘉大师证道歌》作为禅宗的经典之作,既是对佛法核心的精辟阐述,也是修行者的实践指南。它不仅记录了永嘉大师的证悟历程,也为后世求道者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这部作品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以其直指人心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无数求道者的心灵。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证道歌》依然能够引导我们回归本心,找到内在的宁静与自由,体悟生命的本然与圆满。


读《证道歌》,不仅是研习古代智慧,更是一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之旅。正如永嘉大师所言:"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当我们放下一切概念与执著,本来面目自然显现,大道至简,直指本心。


“永嘉大师证道歌详细解析” 的相关文章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白话直译

般若品第二第二天,韦使君请教益处。师父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要集中精神,净化心念,听我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接着又说:"善知识们,菩提智慧和般若智慧,世人本来就具有,只是因为心迷惑了,不能自己觉悟,所以需要依靠大善知识指引,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要知道,愚人和智...

《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白话直译

疑问品第三一天,韦刺史为六祖惠能大师设置了一场大型斋会。斋会结束后,刺史请师父升座说法。他与其他官员和百姓一起,恭敬地向师父行礼,然后问道:"弟子听闻和尚讲法,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殊胜。现在我有一些疑惑,希望您能慈悲为我们解答。"师父说:"有疑问就问吧,我会为你解答。&...

《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白话直译

定慧品第四师父对大众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和慧为根本的。大家不要误解,说定慧是分开的。定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东西。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作用。当有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有定的时候慧就在定中。如果理解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平等学习。修道的人,不要说先有定后有慧,或先有慧后有定,把它们分开...

《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白话直译

顿渐品第八当时,惠能祖师住在曹溪宝林寺,神秀大师则在荆南玉泉寺。那时两个宗派都很兴盛,人们称南方的惠能和北方的神秀,因此形成了南北两宗以及顿悟、渐悟的区别。但是学佛的人都不明白宗旨。惠能对众人说:"佛法本来就是一个宗派,只是人分南北。法也是一种,只是见解有快慢之分。为什么说顿悟和渐悟呢?法...

《六祖坛经》宣诏品第九,付嘱品第十,白话直译

宣诏品第九神龙元年元旦这天,则天皇帝的儿子中宗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说:"朕请安、秀两位法师在宫中供养。在处理国事之余,每每研究佛法大乘。两位法师推辞说:'南方有一位能禅师,他是从忍大师那里秘密继承衣钵和佛法的,传承了佛的心印,可以请他来请教。'现在朕派内侍薛简,快马加鞭去迎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