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相应部14相应1经 第一经 界种种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佛说:]"诸比丘,我将为你们说明种种界。你们要好好听,要专心思维,我现在就要说了。"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说:"是的,尊者。"


世尊接着说:

"诸比丘,什么是种种界呢?

- 眼界、色界、眼识界,

- 耳界、声界、耳识界,

- 鼻界、香界、鼻识界,

- 舌界、味界、舌识界,

- 身界、触界、身识界,

- 意界、法界、意识界。


诸比丘,这就是所谓的种种界。"


这是第一经。


解释说明:

这篇经文讲述了十八界的教法,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佛教中重要的教理之一,说明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各种要素。每一组界都包含了认知的器官、认知的对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这样的分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和认识的过程。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蕴含深意的经文:


一、经文背景解析:

舍卫城是佛陀常住说法的重要地点,这里有著名的祇园精舍,是传播佛法的重要圣地。佛陀选择在此处宣说"界"的教法,显示了这个教法的重要性。当佛陀说"要好好听,要专心思维"时,强调了这个教法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十八界的深层含义:


1. 认知系统的完整架构:

- 六根:代表感知的器官,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门户"

- 六境:代表外界的对象,是我们认知的"目标"

- 六识:代表认知的过程,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桥梁"


2. 每组界的运作原理:

以"眼界、色界、眼识界"为例:

- 眼界:能看的器官(主体)

- 色界:被看的对象(客体)

- 眼识界:看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联系)


三、智慧启示:


1. 认知的相对性: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这十八界产生的,这提醒我们:

-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 每个人的认知可能都有局限性

- 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2. 缘起的智慧:

十八界的运作展示了缘起法则:

- 认知需要多个条件配合才能发生

- 没有独立的、永恒不变的实体

- 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3. 修行的指引:

理解十八界可以帮助我们:

- 觉察自己的感知过程

- 减少执着和分别

- 培养正确的认知方式


四、现代意义:


1. 心理学视角:

十八界的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说明古代佛教对人类认知的深刻理解。


2. 生活应用:

- 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 改善人际沟通方式

- 培养清晰的判断力


五、修心要诀:


1. 观察六根:

留意自己的感官活动,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2. 净化六识:

培养正确的认知方式,避免偏见和执着。


3. 明辨六境:

理解外境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启发与思考:


1. 宇宙与内心:

十八界的教法揭示了外在宇宙与内在心识的奥秘,展现了认知世界的完整图景。


2. 智慧之光:

理解十八界能帮助我们:

- 看清世界的本质

- 减少烦恼执着

- 增长智慧与慈悲


3. 实践之道:

将十八界的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 培养正念观察

- 保持心智清明

- 发展智慧洞察


这篇经文虽然简短,却蕴含了深邃的智慧,指引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的方向。通过理解和实践十八界的教法,我们能够逐步开启智慧之眼,获得更深层的觉悟。


这不仅是一个认知的理论,更是一个修行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清明与安宁。让我们以此为镜,照见自心,在生活中实践这深邃的智慧。


“128.相应部14相应1经 第一经 界种种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

8.相应部3相应8经 摩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起源于舍卫城的[经]。那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与王后摩利迦一起在宫殿顶层。于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对王后摩利迦说:"摩利迦,对你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摩利迦回答说:]"大王,对我来说,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那么,大王,对您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呢?&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