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相应部12相应71经 老死经(白话佛经)解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


'诸比丘,任何沙门或婆罗门:

- 不了解老死,

- 不了解老死的生起(因),

- 不了解老死的灭尽,

- 不了解导向老死灭尽的道路,


这些沙门或婆罗门,我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沙门中的沙门,或真正的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们没有在现法中自己证知、实现、成就沙门果或婆罗门果而安住。


然而,诸比丘,任何沙门或婆罗门:

- 了解老死,

- 了解老死的生起(因),

- 了解老死的灭尽,

- 了解导向老死灭尽的道路,


这些沙门或婆罗门,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沙门中的沙门,也是真正的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们已经在现法中自己证知、实现、成就沙门果和婆罗门果而安住。'"


 补充说明

1. "老死"是十二因缘中的最后一环,指衰老和死亡。


2. 这篇经文强调:

   -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理解老死的本质

   - 要明白老死的起因

   - 要知道如何终止老死

   - 要知道达到终止老死的修行方法


3. 经文表明,只有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内容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沙门或婆罗门,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这是一篇简短但意义深远的经文,强调了理解生死问题对修行的重要性。


详细解析与解释


 1. 经文背景与结构

- 场景设定:发生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是佛陀常说法的重要场所。

- 听众对象:主要面向比丘们,但内容涉及对沙门和婆罗门的评判标准。

- 结构特点:采用对比论述的方式,清晰地区分了真假修行者。


 2. 核心内容分析

四个关键认知层面:

1. 了解老死:理解生命必然衰老、死亡的本质

2. 了解老死的生起:明白老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了解老死的灭尽:认识到可以超越生死的可能性

4. 了解灭尽之道:掌握具体的修行方法


两类修行者的对比:

- 不了解者:虽有修行人身份,但未获真实解脱

- 了解者:真正的修行者,已经证得解脱果位


 3. 深层含义阐释

- 修行的本质: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对生死真相的透彻理解

- 解脱的标准:以对生死问题的认知深度来衡量修行成就

- 现证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下即可证得解脱,而非来世


 发人深思的深刻描述


 1. 生死之谜的探索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生死的奥秘。这篇经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理:生死问题不是用来思辨的哲学话题,而是需要通过实修实证来理解和超越的现实课题。就像一个人要过河,不是站在岸边讨论水的性质,而是要实际学会游泳。


 2. 真假修行的明镜

这篇经文犹如一面明镜,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修行状态:

- 我们是否只是徒有其表的"修行人"?

- 我们对生死的理解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已经深入实践?

- 我们是否真正明白并走在导向解脱的道路上?


 3. 当下即是菩提

经文强调"现法中"的证知和实现,这启示我们:

- 解脱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事

- 真理就在当下,就在眼前

- 修行的成果是可以即时验证的


 4. 智慧的阶梯

经文展示了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


了解现象 → 明白原因 → 知晓超越 → 掌握方法


这是一个完整的智慧开展过程,也是修行的清晰路径。


 5. 生命的终极关怀

这篇经文告诉我们:

-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终极课题

- 解决生死问题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

- 唯有透彻理解生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启示与实践建议


1. 反思生命

   - 定期思考生命的无常性

   - 观察衰老死亡的普遍性

   - 体会当下生命的珍贵


2. 深入修行

   - 不要满足于表面的修行形式

   - 将生死问题作为修行的核心关注

   -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和观察


3. 实证为要

   - 重视实修实证

   - 不执著理论知识

   - 在生活中验证修行的成果


4. 保持警醒

   - 时时检视自己的修行状态

   - 不要陷入修行的表相中

   - 始终保持求真求实的态度


这篇经文虽然简短,却指出了修行的核心要义,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如何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它不仅是一篇教导,更是一面明镜,照见我们的修行实况,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觉悟之道。


“113.相应部12相应71经 老死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8.相应部3相应8经 摩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起源于舍卫城的[经]。那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与王后摩利迦一起在宫殿顶层。于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对王后摩利迦说:"摩利迦,对你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摩利迦回答说:]"大王,对我来说,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那么,大王,对您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呢?&qu...

9.相应部3相应9经 祭祀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当时,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正准备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为了祭祀,五百头公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山羊和五百只绵羊被拴在祭祀柱上。那些奴隶、仆人和工人们在鞭打和恐吓下,泪流满面地哭泣着进行准备工作。一天早晨,许多比丘穿好衣服,拿着钵盂和外衣,进入舍卫城乞食。在城中乞食完毕,用过...

10.相应部3相应10经 束缚经(白话佛经)解说

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捆绑了许多人,有的用绳子,有的用铁链,有的用锁链。这时,许多比丘在上午穿好衣服,拿着钵和外衣,进入舍卫城托钵。在舍卫城托钵完毕,饭后返回时,他们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好后,这些比丘对世尊说:"尊者,在这里,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