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相应部12相应70经 须深经(白话佛经)解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迦兰陀园。那时候,世尊很受尊敬、重视、供养和恭敬,能获得衣服、食物、住所、医药等生活用品。比丘僧团也同样受到尊敬和供养,获得这些生活用品。但其他的外道游方者却得不到尊重和供养,也得不到这些生活用品。


那时,有一位叫须深的游方者和许多追随者住在王舍城。他的追随者们对须深说:"来吧,须深朋友,去跟随沙门乔达摩修行。你学习了他的教法后教给我们,我们学会后可以教导在家人。这样我们也能得到尊重、供养和生活用品。"须深回答说"好的,朋友们",就答应了他的追随者们。


然后须深去见尊者阿难。见面后互相问候,寒暄完毕后坐在一旁。须深对阿难说:"我想在这个法与律中修行。"


于是阿难带着须深去见世尊。到了之后,向世尊礼拜,坐在一旁。阿难对世尊说:"世尊,这位须深游方者说'我想在这个法与律中修行'。"世尊说:"那么阿难,就让须深出家吧。"这样须深就在世尊面前得到了出家和具足戒。


那时,许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宣称证得了阿罗汉果,说:"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我们知道不再受后有。"须深听说了这件事。


须深就去见这些比丘。见面后互相问候,寒暄完毕后坐在一旁。须深问这些比丘:"是真的吗?你们在世尊面前宣称证得阿罗汉果,说'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他们回答说:"是的,朋友。"


须深又问:"那么你们这样知道、这样看见的时候,能够变现各种神通吗?能一个变成多个,多个变成一个,能穿墙过壁,能在空中飞行,能在地上出没如在水中,能在水上行走如在地上,能像鸟一样结跏趺坐飞行,能用手摸摸月亮和太阳这样有大威力的天体,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须深又问:"那么你们这样知道、这样看见的时候,能用清净超越人类的天耳,听到远近两种声音,包括天界的和人间的声音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那你们能用心了解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心吗?能知道有贪欲的心是有贪欲的,离贪欲的心是离贪欲的;有嗔恨的心是有嗔恨的,离嗔恨的心是离嗔恨的;有愚痴的心是有愚痴的,离愚痴的心是离愚痴的;集中的心是集中的,散乱的心是散乱的;广大的心是广大的,不广大的心是不广大的;有上的心是有上的,无上的心是无上的;定的心是定的,不定的心是不定的;解脱的心是解脱的,未解脱的心是未解脱的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那你们能回忆起许多前世吗?比如一世、两世、三世、四世、五世、十世、二十世、三十世、四十世、五十世、百世、千世、十万世,许多成劫、许多坏劫、许多成坏劫,能记得'我在那里,有这样的名字、种姓、容貌、食物、苦乐感受、寿命,从那里死后又生到那里;在那里又有这样的名字、种姓、容貌、食物、苦乐感受、寿命,从那里死后生到这里',能这样详细地忆念许多前世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那你们能用清净超越人类的天眼,看见众生死时生时,看见他们随着业力往生,有的低贱有的高贵,有的美好有的丑陋,有的幸福有的不幸,能知道这些众生因为身语意的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造作邪见业,所以身坏命终后生在恶趣、堕落处、地狱;这些众生因为身语意的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造作正见业,所以身坏命终后生在善趣、天界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那你们这样知道、这样看见的时候,能亲身体验那些超越色界的寂静解脱,也就是无色界定吗?"他们回答说:"不能,朋友。"


"朋友们,现在你们说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又说没有这些能力,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慧解脱的,须深朋友。"


"我不明白你们简短说的这个意思。请你们详细解释,让我能够理解。""不管你理不理解,须深朋友,我们就是慧解脱的。"


于是须深起座去见世尊。到了之后,向世尊礼拜,坐在一旁。须深把和那些比丘的整个谈话都告诉了世尊。世尊说:"须深,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


"世尊,我不明白您简短说的这个意思。请世尊详细解释,让我能够理解。""不管你理不理解,须深,就是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


"须深,你认为色是常还是无常?""是无常,世尊。""那无常的是苦还是乐?""是苦,世尊。""对于这无常、苦、变异的法,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不应该,世尊。"


"受是常还是无常?""是无常,世尊。""那无常的是苦还是乐?""是苦,世尊。""对于这无常、苦、变异的法,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不应该,世尊。"


"想是常还是无常?""是无常,世尊。""那无常的是苦还是乐?""是苦,世尊。""对于这无常、苦、变异的法,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不应该,世尊。"


"行是常还是无常?""是无常,世尊。""那无常的是苦还是乐?""是苦,世尊。""对于这无常、苦、变异的法,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不应该,世尊。"


"识是常还是无常?""是无常,世尊。""那无常的是苦还是乐?""是苦,世尊。""对于这无常、苦、变异的法,应该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吗?""不应该,世尊。"


"因此,须深,任何色,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的或近的,所有的色都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如实地看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行...任何识,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级的或高级的,远的或近的,所有的识都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如实地看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须深,这样看的多闻圣弟子,会厌离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行,厌离识。因为厌离而离贪,因为离贪而解脱,在解脱时生起解脱智,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须深,你看到'有生就有老死'吗?""是的,世尊。"

"你看到'有有就有生'吗?""是的,世尊。"

"你看到'有取就有有'吗?""是的,世尊。"

"你看到'有爱就有取'吗?""是的,世尊。"

"你看到'有受就有爱...有触就有受...有六入就有触...有名色就有六入...有识就有名色...有行就有识...有无明就有行'吗?""是的,世尊。"


"须深,你看到'生灭了就没有老死'吗?""是的,世尊。"

"你看到'有灭了就没有生...取灭了就没有有...爱灭了就没有取...受灭了就没有爱...触灭了就没有受...六入灭了就没有触...名色灭了就没有六入...识灭了就没有名色...行灭了就没有识...无明灭了就没有行'吗?""是的,世尊。"


"那么须深,你这样知道、这样看见的时候,你能变现各种神通吗?能一个变成多个,多个变成一个,能穿墙过壁,在空中飞行,在地上出没如在水中,在水上行走如在地上,像鸟一样结跏趺坐飞行,能用手摸摸月亮和太阳这样有大威力的天体,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吗?""不能,世尊。"


"你能用清净超越人类的天耳,听到远近两种声音,包括天界的和人间的声音吗?""不能,世尊。"


"你能用心了解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心吗?能知道有贪欲的心是有贪欲的...解脱的心是解脱的吗?""不能,世尊。"


"你能回忆起许多前世吗?比如一世...能这样详细地忆念许多前世吗?""不能,世尊。"


"你能用清净超越人类的天眼,看见众生死时生时,看见他们随着业力往生吗?""不能,世尊。"


"你能亲身体验那些超越色界的寂静解脱,也就是无色界定吗?""不能,世尊。"


"现在须深,你说已经证悟,但又说没有这些能力,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须深就俯身倒在世尊脚下说:"我犯了过错,世尊。我像个愚痴、迷惑、不善的人,在这样善说的法律中,我以偷法的方式出家。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认识到这是过错,并且以后要好好约束自己。"


"确实,须深,你犯了过错,像个愚痴、迷惑、不善的人,在这样善说的法律中,你以偷法的方式出家。就像有人抓住了一个做坏事的盗贼带到国王面前说:'陛下,这是一个做坏事的盗贼,请您对他判处您想要的惩罚。'"


"国王就会说:'去吧,用结实的绳子把这个人的手绑在背后,剃光他的头,敲着刺耳的鼓,从街道到街道,从广场到广场地游行示众,然后从南门带出去,在城南砍掉他的头。'"


"国王的人就会用结实的绳子把那个人的手绑在背后,剃光他的头,敲着刺耳的鼓,从街道到街道,从广场到广场地游行示众,然后从南门带出去,在城南砍掉他的头。须深,你认为那个人会因此而感到痛苦和忧愁吗?""是的,世尊。"


"须深,虽然那个人会因此而感到痛苦和忧愁,但在这样善说的法律中以偷法的方式出家,其果报比这还要痛苦、还要严重,而且会导致堕落。然而,须深,因为你看到自己的过错并且如法忏悔,所以我接受你的忏悔。在圣者的教法中,能够看到过错并且如法忏悔,以后好好约束自己,这就是一种进步。"


这是第十部经。


在佛教中,五蕴是构成我们所谓“自我”的五种要素。这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帮助理解五蕴:想象一个音乐会的场景。


1. 色(物质的形态):

   - 比喻:音乐会场地、乐器、舞台。

   - 解释:色蕴指物质的部分,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外界物质,是我们可以触摸和看到的。


2. 受(感受):

   - 比喻:听到音乐时的愉悦或不悦感。

   - 解释:受蕴是感受的部分,涉及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体验,可以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或中性的。


3. 想(想象和认知):

   - 比喻:识别出正在演奏的曲目。

   - 解释:想蕴是辨识和标记的能力,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感官信息。


4. 行(心理活动和意志):

   - 比喻:决定拍手、欢呼或离开的冲动。

   - 解释:行蕴包括各种心理活动和意志行动,是我们做出反应和决定的驱动力。


5. 识(意识):

   - 比喻:用来感知音乐的意识状态。

   - 解释:识蕴是意识的部分,是对感官输入的认知能力。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到五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就像音乐会的各个元素共同创造了整体体验一样。而在佛教看来,这些蕴是无常的,不应该被执著为“我”或“我的自我”。


这篇经文的解析和解释


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称为须深的游方者,他被其追随者们鼓动去跟随佛陀(沙门乔达摩)学习教法,以便获得更好的供养和尊重。以下是对这段故事的详细解析和解释:


 背景

须深居住在王舍城,看到佛陀和他的比丘僧团受到广泛的尊敬和供养,而其他外道游方者则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须深的追随者们建议他去学习佛陀的教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获得类似的尊重和供养.


 出家和求教

须深同意了这个建议,前往见尊者阿难,并表达了他想要在佛陀的法与律中修行的愿望。阿难将他带到佛陀面前,佛陀同意让须深出家并授予他具足戒.


 疑问和质疑

须深听说一些比丘宣称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他对此感到疑惑。 他去问这些比丘是否具备各种神通和超越人类的能力,例如变现神通、天耳、天眼、心知他心等。这些比丘们都回答说他们并不具备这些能力,只是通过慧解脱(即通过理解和智慧而非神通)达到解脱的状态.


 世尊的教诲

须深将整个谈话内容告诉了佛陀,佛陀解释说,先有法住智(理解佛法的智慧),后有涅槃智(达到解脱的智慧)。佛陀进一步教导须深,任何色、受、想、行、识都应以正确的智慧如实地看见为无常、苦、变异,不应认为它们是自己的或是自我的一部分.


 厌离和解脱

佛陀强调,通过这样的观察,多闻圣弟子会厌离这些法,离贪而解脱。在解脱时,会生起解脱智,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佛陀还解释了十二因缘链(如有无明则有行,有行则有识等),以及灭除这些因缘后达到解脱的过程.


 忏悔和教训

须深意识到自己以偷法的方式出家,感到深深的愧疚和忏悔。他俯身倒在佛陀脚下,请求接受他的忏悔。佛陀接受了他的忏悔,指出虽然须深的行为带来了严重的果报,但由于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并如法忏悔,这是进步的一步.


 发人深思的深刻描述


 真实的解脱与自我认知

须深的故事教导我们,真正的解脱不在于显现神通或超越人类的能力,而在于深刻理解和实践佛法。通过慧解脱,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故事强调了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表现。


 贪婪与无知

须深最初的动机是出于贪婪和无知,他希望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更多的供养和尊重。这反映了人类常见的陷阱——将外在的利益置于内心的成长和解脱之上。他的故事警告我们,若不戒除贪婪和无知,很难真正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忏悔与自我反省

须深的忏悔过程展示了自我反省和忏悔的重要性。在佛教中,认识和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如法忏悔,是精神成长和修行的一个关键步骤。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并继续在精神道路上前进。


 无常与非我

佛陀的教诲强调了无常和非我的概念。任何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不断变化,不存在一个不变的自我。这一观念鼓励我们放弃对事物的执著,培养一种更宽容、更开放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真正的智慧

须深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获得外在的能力或知识,而在于深入理解和实践。通过这样的智慧,我们可以见到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叙述,而是一份深刻的教诲,引导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觉悟和自我成长。它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看到佛教哲学的深邃和丰富,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以求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112.相应部12相应70经 须深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