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相应部12相应67经 芦束经(白话佛经)解说
一时,尊者舍利弗和尊者大拘絺罗住在波罗奈城的仙人落处鹿野苑。那时,大拘絺罗尊者在傍晚时分结束禅修后,来到舍利弗尊者所在的地方。到达后,他们互相问候。在互相寒暄问候之后,大拘絺罗尊者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后,大拘絺罗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这样说:
"朋友舍利弗,衰老和死亡是自己造成的吗?是别人造成的吗?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吗?还是既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别人造成,而是偶然产生的呢?"
"朋友拘絺罗,衰老和死亡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出生,才会有衰老和死亡。"
"朋友舍利弗,那么出生是自己造成的吗?是别人造成的吗?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吗?还是既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别人造成,而是偶然产生的呢?"
"朋友拘絺罗,出生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有'(存在),才会有出生。"
"朋友舍利弗,那么'有'是自己造成的吗?...执取是自己造成的吗?...渴爱是自己造成的吗?...感受是自己造成的吗?...接触是自己造成的吗?...六处是自己造成的吗?...名色是自己造成的吗?是别人造成的吗?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吗?还是既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别人造成,而是偶然产生的呢?"
"朋友拘絺罗,名色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意识,才会有名色。"
"朋友舍利弗,那么意识是自己造成的吗?是别人造成的吗?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吗?还是既不是自己造成也不是别人造成,而是偶然产生的呢?"
"朋友拘絺罗,意识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名色,才会有意识。"
"我们刚才听到尊者舍利弗这样说:'朋友拘絺罗,名色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意识,才会有名色。'"
"而现在我们又听到尊者舍利弗这样说:'朋友拘絺罗,意识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自己和别人一起造成的,也不是既非自造也非他造而偶然产生的。事实上,是因为有名色,才会有意识。'"
"朋友舍利弗,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那么朋友,我给你打个比方。通过比喻,有些聪明人就能理解所说的意思。比如说,朋友,假设有两束芦苇互相依靠着站立。同样地,因为有名色才有意识,因为有意识才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才有六处,因为有六处才有接触...如此这整个苦的集合便产生了。朋友,如果拉走其中一束芦苇,另一束就会倒下;如果拉走另一束,第一束也会倒下。同样地,名色灭则意识灭,意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接触灭...如此这整个苦的集合便消失了。"
"真是稀有啊,朋友舍利弗!真是罕见啊,朋友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说得太好了!我们以这三十六种情况赞同尊者舍利弗所说的: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老死而说法,他可以被称为说法比丘。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老死而修行,他可以被称为如法修行的比丘。
如果一位比丘由于厌离、离欲、灭尽老死而无执取地解脱,他可以被称为已得现法涅槃的比丘。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生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有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取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爱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受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触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六处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名色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识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行而说法...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无明而说法,他可以被称为说法比丘。
如果一位比丘为了厌离、离欲、灭尽无明而修行,他可以被称为如法修行的比丘。
如果一位比丘由于厌离、离欲、灭尽无明而无执取地解脱,他可以被称为已得现法涅槃的比丘。"
这是第七经。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意义深远的经文:
1. 背景解析
这部经发生在印度古城波罗奈的鹿野苑,这里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圣地。对话的两位主角是佛陀的大弟子:以智慧著称的舍利弗和精通法义的大拘絺罗。他们的对话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傍晚,这个时间的选择本身就很有深意 - 白天的喧嚣已过,正是思维甚深法义的最佳时刻。
2. 核心问题探讨
这段对话从最根本的人生问题开始:生死的本质。大拘絺罗提出的四种可能性(自作、他作、共作、无因生)涵盖了所有可能的世界观:
- 自作论:强调个人意志和决定论
- 他作论:暗示神的意志或外在决定论
- 共作论:折中的观点
- 无因论:完全的偶然论
3. 缘起法的深刻阐释
舍利弗的回答揭示了佛法最核心的缘起观: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这种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因果论,指向了更深层的相互依存关系:
- 老死←生
- 生←有
- 有←取
- 取←爱
- 爱←受
- 受←触
- 触←六处
- 六处←名色
- 名色⟷识
4. 芦束比喻的智慧
舍利弗用两束互相支撑的芦苇来比喻名色与识的关系,这个比喻揭示了几个深刻的道理:
- 相互依存:没有完全独立的存在
- 动态平衡:生命现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 缘起性空:正因为相互依存,所以没有实体
- 解脱之道: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找到出离之门
5. 修行的实践指导
经文最后提出的三十六种情况(针对十二缘起的每一环节都有三种修行方式),展现了完整的修行体系:
- 说法(理论理解)
- 修行(实践体验)
- 证悟(最终解脱)
6. 启发与思考
这部经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 生命的本质是相互关联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 因果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复杂的循环系统
- 解脱之道在于理解并打破这种循环
- 真正的修行要从理解到实践,最后达到解脱
7. 现代意义
在当今时代,这部经的智慧依然闪耀:
- 生态观:提醒我们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
- 系统思维:帮助我们摆脱简单的线性思维
- 心理健康:指出执着与痛苦的根源
- 生命意义:揭示了超越生死的可能性
这部经通过精妙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探讨,最终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深刻真理。它不仅是一篇哲学文献,更是一份实践指南,指引我们从理解到实践,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在这个充满困惑与痛苦的时代,这些智慧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