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相应部12相应68经 拘睒弥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波毗他尊者、那罗陀尊者和阿难尊者住在拘睒弥城的瞿师多园。


这时,波毗他尊者对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由于有生,所以有老死'?"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由于有生,所以有老死'。"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由于有有,所以有生...由于有取,所以有有...由于有爱,所以有取...由于有受,所以有爱...由于有触,所以有受...由于有六入,所以有触...由于有名色,所以有六入...由于有识,所以有名色...由于有行,所以有识...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生灭则老死灭'?"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生灭则老死灭'。"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爱灭则取灭...受灭则爱灭...触灭则受灭...六入灭则触灭...名色灭则六入灭...识灭则名色灭...行灭则识灭...无明灭则行灭'?"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无明灭则行灭'。"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有的止息就是涅槃'?"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


波毗他说:"那么目犍连尊者就是漏尽的阿罗汉了?"


听到这话,目犍连尊者保持沉默。


这时,那罗陀尊者对波毗他说:"波毗他道友,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请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为你解答。"


波毗他说:"好的,那罗陀尊者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问尊者这个问题,请尊者为我解答。"


[接下来波毗他向那罗陀提出了与问目犍连完全相同的问题系列]


当波毗他问到"那么那罗陀尊者就是漏尽的阿罗汉了?"时,


那罗陀回答说:"道友,虽然我以如实的正确智慧清楚地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但我还不是漏尽的阿罗汉。这就好比,道友,在一条荒野道路上有一口井,那里既没有绳子也没有水桶。这时有一个被炎热折磨、疲惫不堪、口渴难耐的人来到井边。他能看到井里有水,但无法亲身接触到水。同样地,道友,虽然我以如实的正确智慧清楚地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但我还不是漏尽的阿罗汉。"


听到这话,阿难尊者问波毗他:"波毗他道友,那罗陀尊者这样说,你要对他说什么呢?"


波毗他回答说:"阿难道友,对于那罗陀尊者这样说,我除了称赞他善良、称赞他善巧之外,没有什么可说的。"


第八经完。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经文的深刻内涵:


1. 场景解析:

故事发生在拘睒弥城的瞿师多园,四位大德比丘(目犍连、波毗他、那罗陀和阿难)在此相聚。这个场景本身就暗示了一次重要的法义探讨即将展开。


2. 核心主题探讨:

波毗他尊者提出的问题系列围绕着"亲证知见"这个核心主题。他反复强调"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究竟什么是真实的智慧?


3. 十二因缘的深入理解:

- 生缘老死

- 有缘生

- 取缘有

- 爱缘取

- 受缘爱

- 触缘受

- 六入缘触

- 名色缘六入

- 识缘名色

- 行缘识

- 无明缘行


这整个系列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而是在询问对这些关系的"亲证体验"。


4. 关键转折点:

当波毗他问到"是否是漏尽的阿罗汉"时,情节出现重要转折:

- 目犍连选择沉默

- 那罗陀主动请缨回答

这个转折揭示了理解与实证之间的微妙差异。


5. 那罗陀的精妙比喻:

用"荒野中的水井"来比喻修行境界:

- 井 = 涅槃解脱

- 看到水 = 智慧理解

- 无法触及 = 尚未完全证悟

这个比喻深刻地说明了"知道"与"证得"的区别。


深刻启示:


1. 智慧的层次:

- 闻慧(听闻理解)

- 思慧(思维推理)

- 修慧(实修证得)

本经特别强调最后一个层次的重要性。


2. 谦逊的智慧:

那罗陀尊者的回答展现了真正智者的谦逊。他不仅承认自己的局限,还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自己的境界,这种诚实和谦逊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展现。


3. 修行的真实面貌:

本经揭示了佛法修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需要真实的体证。就像知道水的存在不等于解渴一样,理解教理不等于真正的解脱。


4. 实修的重要性:

经文强调直接体验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

- 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 不能满足于表面理解

- 需要透过实修获得真实受用


5. 生命的觉醒之路:

这篇经文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信息:解脱之路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实修实证,需要真实的智慧开显。即使看到了目标,也需要继续精进,直到真正到达。


这篇经文启发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既要有清晰的见地,也要有踏实的修持;既要能够认知真理,也要能够实证真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生命的真实转化。


“110.相应部12相应68经 拘睒弥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