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相应部12相应68经 拘睒弥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波毗他尊者、那罗陀尊者和阿难尊者住在拘睒弥城的瞿师多园。
这时,波毗他尊者对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由于有生,所以有老死'?"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由于有生,所以有老死'。"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由于有有,所以有生...由于有取,所以有有...由于有爱,所以有取...由于有受,所以有爱...由于有触,所以有受...由于有六入,所以有触...由于有名色,所以有六入...由于有识,所以有名色...由于有行,所以有识...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由于有无明,所以有行'。"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生灭则老死灭'?"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生灭则老死灭'。"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爱灭则取灭...受灭则爱灭...触灭则受灭...六入灭则触灭...名色灭则六入灭...识灭则名色灭...行灭则识灭...无明灭则行灭'?"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无明灭则行灭'。"
波毗他又问:"目犍连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你是否有自己亲身的智慧知道'有的止息就是涅槃'?"
目犍连回答说:"波毗他道友,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我确实亲自知道、亲自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
波毗他说:"那么目犍连尊者就是漏尽的阿罗汉了?"
听到这话,目犍连尊者保持沉默。
这时,那罗陀尊者对波毗他说:"波毗他道友,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请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为你解答。"
波毗他说:"好的,那罗陀尊者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问尊者这个问题,请尊者为我解答。"
[接下来波毗他向那罗陀提出了与问目犍连完全相同的问题系列]
当波毗他问到"那么那罗陀尊者就是漏尽的阿罗汉了?"时,
那罗陀回答说:"道友,虽然我以如实的正确智慧清楚地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但我还不是漏尽的阿罗汉。这就好比,道友,在一条荒野道路上有一口井,那里既没有绳子也没有水桶。这时有一个被炎热折磨、疲惫不堪、口渴难耐的人来到井边。他能看到井里有水,但无法亲身接触到水。同样地,道友,虽然我以如实的正确智慧清楚地看到'有的止息就是涅槃',但我还不是漏尽的阿罗汉。"
听到这话,阿难尊者问波毗他:"波毗他道友,那罗陀尊者这样说,你要对他说什么呢?"
波毗他回答说:"阿难道友,对于那罗陀尊者这样说,我除了称赞他善良、称赞他善巧之外,没有什么可说的。"
第八经完。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经文的深刻内涵:
1. 场景解析:
故事发生在拘睒弥城的瞿师多园,四位大德比丘(目犍连、波毗他、那罗陀和阿难)在此相聚。这个场景本身就暗示了一次重要的法义探讨即将展开。
2. 核心主题探讨:
波毗他尊者提出的问题系列围绕着"亲证知见"这个核心主题。他反复强调"除去信仰、除去个人喜好、除去道听途说、除去推理思考、除去接受某种观点",这实际上是在探讨:究竟什么是真实的智慧?
3. 十二因缘的深入理解:
- 生缘老死
- 有缘生
- 取缘有
- 爱缘取
- 受缘爱
- 触缘受
- 六入缘触
- 名色缘六入
- 识缘名色
- 行缘识
- 无明缘行
这整个系列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而是在询问对这些关系的"亲证体验"。
4. 关键转折点:
当波毗他问到"是否是漏尽的阿罗汉"时,情节出现重要转折:
- 目犍连选择沉默
- 那罗陀主动请缨回答
这个转折揭示了理解与实证之间的微妙差异。
5. 那罗陀的精妙比喻:
用"荒野中的水井"来比喻修行境界:
- 井 = 涅槃解脱
- 看到水 = 智慧理解
- 无法触及 = 尚未完全证悟
这个比喻深刻地说明了"知道"与"证得"的区别。
深刻启示:
1. 智慧的层次:
- 闻慧(听闻理解)
- 思慧(思维推理)
- 修慧(实修证得)
本经特别强调最后一个层次的重要性。
2. 谦逊的智慧:
那罗陀尊者的回答展现了真正智者的谦逊。他不仅承认自己的局限,还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自己的境界,这种诚实和谦逊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展现。
3. 修行的真实面貌:
本经揭示了佛法修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需要真实的体证。就像知道水的存在不等于解渴一样,理解教理不等于真正的解脱。
4. 实修的重要性:
经文强调直接体验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
- 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 不能满足于表面理解
- 需要透过实修获得真实受用
5. 生命的觉醒之路:
这篇经文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信息:解脱之路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实修实证,需要真实的智慧开显。即使看到了目标,也需要继续精进,直到真正到达。
这篇经文启发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既要有清晰的见地,也要有踏实的修持;既要能够认知真理,也要能够实证真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生命的真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