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相应部12相应66经 思维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的甘马萨昙马镇。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尊者。"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你们是否在内心思维观察?"当这么说时,有一位比丘对世尊说:"尊者,我确实在内心思维观察。"[世尊问:]"比丘,你是如何思维观察的?"那位比丘作了回答。但是那位比丘的回答没有让世尊满意。
这时,尊者阿难对世尊说:"世尊,现在是时候了;善逝,现在是时候了,请世尊开示内心思维观察。比丘们听闻世尊的开示后会牢记在心。""那么阿难,你们要听,要好好作意,我将开示。"比丘们回答说:"是的,尊者。"世尊如是说:
"在此,诸比丘,比丘思维观察时这样观察:'这世间生起种种不同的苦,即老死。这苦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有什么时有老死?无什么时无老死?'他思维观察后如是了知:'这世间生起种种不同的苦,即老死。这苦以执取为因,以执取为集,从执取而生,以执取为源,有执取时有老死,无执取时无老死。'他了知老死,了知老死之集,了知老死之灭,了知导向老死灭尽之道,他如法而行。诸比丘,这称为比丘为完全灭苦、为老死灭尽而正确地修行。
"复次,他继续思维观察:'这执取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源?有什么时有执取?无什么时无执取?'他思维观察后如是了知:'执取以渴爱为因,以渴爱为集,从渴爱而生,以渴爱为源,有渴爱时有执取,无渴爱时无执取。'他了知执取,了知执取之集,了知执取之灭,了知导向执取灭尽之道,他如法而行。诸比丘,这称为比丘为完全灭苦、为执取灭尽而正确地修行。
"复次,他继续思维观察:'这渴爱生起时在何处生起?安住时在何处安住?'他思维观察后如是了知:'世间有可爱、可乐之物,渴爱生起时即生起于此,安住时即安住于此。什么是世间可爱、可乐之物?眼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生起时即生起于此,安住时即安住于此。耳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鼻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舌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身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意在世间是可爱、可乐的,渴爱生起时即生起于此,安住时即安住于此。'
"诸比丘,过去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常、乐、我、健康、安稳的,他们就增长了渴爱。增长渴爱的人就增长执取,增长执取的人就增长苦,增长苦的人就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不能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未来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常、乐、我、健康、安稳的,他们将增长渴爱。增长渴爱的人将增长执取,增长执取的人将增长苦,增长苦的人将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将不能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现在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常、乐、我、健康、安稳的,他们正在增长渴爱。增长渴爱的人正在增长执取,增长执取的人正在增长苦,增长苦的人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不能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譬如有一杯饮料,色香味俱全,但混有毒药。有一个人走来,被热所困,被热所逼,疲惫、口渴、想喝水。有人对他说:'喂,这位仁者,这杯饮料色香味俱全,但混有毒药。如果你想喝就喝吧。喝的时候,色香味都会让你满意,但喝了之后你会因此而死亡或受到临死般的痛苦。'那人不加思考就立即喝下那杯饮料,不肯放弃。他因此而死亡或受到临死般的痛苦。同样地,诸比丘,过去世的...未来世的...现在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常、乐、我、健康、安稳的,他们正在增长渴爱。增长渴爱的人正在增长执取,增长执取的人正在增长苦,增长苦的人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不能从苦中解脱。
"但是诸比丘,过去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无常、苦、无我、病患、怖畏的,他们放弃了渴爱。放弃渴爱的人放弃了执取,放弃执取的人放弃了苦,放弃苦的人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从苦中解脱。
"未来世的...现在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无常、苦、无我、病患、怖畏的,他们放弃渴爱。放弃渴爱的人放弃执取,放弃执取的人放弃苦,放弃苦的人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譬如有一杯饮料,色香味俱全,但混有毒药。有一个人走来,被热所困,被热所逼,疲惫、口渴、想喝水。有人对他说:'喂,这位仁者,这杯饮料色香味俱全,但混有毒药。如果你想喝就喝吧。喝的时候,色香味都会让你满意,但喝了之后你会因此而死亡或受到临死般的痛苦。'这时那人想:'我这口渴可以用水、酸奶、盐汤或发酵的盐汤来解除,我不应该喝那杯会给我带来长期痛苦的饮料。'他经过思考后不喝那杯饮料,放弃了它。他因此而不会死亡或受到临死般的痛苦。同样地,诸比丘,过去世的...未来世的...现在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将世间可爱、可乐之物视为无常、苦、无我、病患、怖畏的,他们放弃渴爱。放弃渴爱的人放弃执取,放弃执取的人放弃苦,放弃苦的人从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中解脱,我说他们从苦中解脱。"
第六经完。
让我从几个层面来解析这篇重要的佛经:
1. 结构解析:
这篇经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从提出问题到深入探究,最后用比喻来加深理解。主要分为:
- 引言:说明背景和缘起
- 核心教义:探讨苦的根源
- 三世比较:论述过去、现在、未来的修行人
- 譬喻教学:用毒药饮料来类比世间诱惑
2. 核心思想解析:
经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因果链:
渴爱 → 执取 → 苦 → 生老病死
这个链条说明了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世间事物的渴求和执着。而解脱之道在于:
认识世间的本质(无常、苦、无我)→ 放下渴爱 → 去除执取 → 获得解脱
3. 智慧启示:
这部经典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思维的重要性:
佛陀特别强调"内心思维观察",这告诉我们解脱不是靠盲目信仰,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
感官欲望的本质:
经文指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渴爱生起的处所。这提醒我们要警惕感官享受带来的迷惑。
正确的观察方法:
将世间视为"无常、苦、无我、病患、怖畏",而不是"常、乐、我、健康、安稳"。这是一种智慧的观察方式。
4. 发人深省的启示:
人生就像那杯毒药饮料:表面的甜美掩盖着深层的危险。世间的享乐看似美好,实则暗藏痛苦的种子。这个比喻发人深思:我们是否也常常被表面的快乐迷惑,而忽视了背后潜藏的危机?
真正的智者不是一味追求享乐,而是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就像明智的人知道用清水解渴,而不是冒险喝下毒酒一样,我们也应该寻求真正的快乐,而不是沉迷于暂时的感官享受。
5. 现代意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篇经文的教导显得尤为重要:
- 提醒我们要警惕消费主义带来的欲望陷阱
- 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清醒
- 教导我们寻找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虚幻的满足
这篇经文不仅是宗教教义,更是智慧的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走向真正的解脱与自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懂得放下;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看破执着。这种智慧,超越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