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相应部12相应63经 子肉譬喻经(白话佛经)解说

"比丘们,有四种食用于维持已生有情的生存或扶助将生有情。是哪四种呢?一是粗细的段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比丘们,这四种食用于维持已生有情的生存或扶助将生有情。"


"比丘们,应当如何看待段食呢?譬如,有一对夫妻带着少量粮食走上荒野之路。他们有一个深爱的独子。当他们在荒野中时,所携带的少量粮食耗尽了,而荒野之路尚未走完。这对夫妻就这样想:'我们的粮食已经耗尽了,而荒野之路还没走完。不如我们杀死这个深爱的独子,制成肉干和肉脯,吃着儿子的肉走完剩下的路程,免得我们三人都丧生。'于是他们杀死深爱的独子,制成肉干和肉脯,一边吃着儿子的肉,一边捶胸痛哭:'独子啊,你在哪里?独子啊,你在哪里?'"


"比丘们,你们认为如何?他们食用这食物是为了嬉戏吗?是为了骄慢吗?是为了装饰吗?是为了庄严吗?"

"不是的,世尊。"

"他们食用这食物,不正是为了渡过荒野吗?"

"是的,世尊。"

"同样地,比丘们,我说应当如此看待段食。比丘们,当完全了知段食时,就完全了知了五欲之贪。当完全了知五欲之贪时,圣弟子就不会再有任何结缚使他重返此世。"


"比丘们,应当如何看待触食呢?譬如一头被剥去皮的母牛。若它靠墙而立,墙上的生物会啃食它;若它靠树而立,树上的生物会啃食它;若它立于水中,水中的生物会啃食它;若它立于空地,空中的生物会啃食它。这头无皮母牛无论靠在哪里,那里的生物就会啃食它。同样地,比丘们,我说应当如此看待触食。当完全了知触食时,就完全了知三受。当完全了知三受时,我说圣弟子就没有更多要做的了。"


"比丘们,应当如何看待意思食呢?譬如有一个比人还深的火坑,装满了没有火焰和烟的炭火。这时有一个贪生怕死、喜乐厌苦的人走来。有两个力士抓住他的双臂,将他拖向火坑。那人的意愿、期望、志向都远离那里。为什么呢?因为那人心想:'如果我掉入这火坑,必定会死或受极大痛苦。'同样地,比丘们,我说应当如此看待意思食。当完全了知意思食时,就完全了知三爱。当完全了知三爱时,我说圣弟子就没有更多要做的了。"


"比丘们,应当如何看待识食呢?譬如捉到一个罪犯,带到国王面前说:'陛下,这是罪犯,请您惩罚他。'国王说:'去把这个人在上午用三百矛刺。'于是在上午用三百矛刺他。到了中午,国王问:'那人怎样了?''陛下,他还活着。'国王又说:'去把他在中午用三百矛刺。'于是在中午又用三百矛刺他。到了傍晚,国王又问:'那人怎样了?''陛下,他还活着。'国王又说:'去把他在傍晚用三百矛刺。'比丘们,你们认为如何?那人一天被九百矛刺,会不会因此而感受痛苦忧恼呢?"

"世尊,即使被一矛刺也会感受极大痛苦,更何况九百矛!"

"同样地,比丘们,我说应当如此看待识食。当完全了知识食时,就完全了知名色。当完全了知名色时,我说圣弟子就没有更多要做的了。"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通过四种“食”来阐述生存、欲望和痛苦的关系。以下是对“有情”、“五欲之贪”、“三受”、“三爱”和“名色”的详细解释:


1. 有情

“有情”是指具有感知和意识的生命体。在佛教中,有情包括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等所有能够体验到快乐与痛苦的生物。经文提到的“维持已生有情的生存或扶助将生有情”,强调了生存的必要性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在这个背景下,“有情”不仅是生物的存在,更涉及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2. 五欲之贪

“五欲”指的是人们的五种基本欲望,通常包括:

- 色欲(对色彩、形态的欲望)

- 声欲(对声音的欲望)

- 香欲(对气味的欲望)

- 味欲(对味道的欲望)

- 触欲(对身体接触的欲望)

“贪”则是对这些欲望的执着和追求。经文中提到,通过对段食的理解,可以完全认识五欲之贪。段食的比喻中,夫妻为了生存而做出极端选择,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生存压力时,可能会对物质欲望产生过度的依赖和执着,从而导致痛苦。因此,理解五欲之贪是修行的重要一步,只有超越这些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解脱与宁静。

3. 三受

“三受”是指三种感受,通常指:

- 乐受(愉快的感受)

- 苦受(痛苦的感受)

- 不苦不乐受(中性的感受)

在经文中,触食的比喻说明了感官的脆弱和受外界影响的本质。无论是乐受还是苦受,都源于感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对触食的理解,比丘们可以认识到,感受的本质是无常的,只有不被这些感受所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

4. 三爱

“三爱”通常指的是:

- 欲爱(对感官享受的渴望)

- 有爱(对存在的执着)

- 无爱(对非存在的执着)

在经文中,通过意思食的比喻,强调了人们对痛苦的逃避和对生命的渴望。人的意志常常受到欲望的驱动,而这些欲望又会导致更多的痛苦与挣扎。只有通过深入理解三爱的本质,才能超越内心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解脱。

5. 名色

“名色”是指意识和物质的结合,通常用来描述个体的存在状态。在经文中,识食的比喻展示了意识如何与痛苦紧密相连。通过对识食的理解,比丘们能够认识到,意识的存在不仅带来了体验,也带来了痛苦。名色的概念提醒我们,存在的本质是由意识和物质构成的,而对它们的执着会导致生死轮回。因此,理解名色可以帮助修行者超越对自我和存在的执着,达到解脱的境界。

总结

这段经文通过对“有情”、“五欲之贪”、“三受”、“三爱”和“名色”的探讨,揭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痛苦的根源。佛陀的教导不仅是对比丘们的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智慧,引导我们在面对欲望和痛苦时,寻求内心的解脱与宁静。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身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高的意识境界。


这部经主要通过四个生动的譬喻来说明四种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的过患,以及如何通过了知这四食来达到解脱。每个譬喻都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各种"食"的危险性质,从而教导比丘们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超越这些"食"。


这段经文主要探讨的是四种“食”,即段食、触食、意思食和识食,它们被用作比喻,帮助比丘们理解生存和欲望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智慧的洞察来达到解脱。以下是对这段经文的详细解析和深刻描述。

四种“食”的解析

1. 段食:

   - 段食指的是物质食物。通过夫妻的故事,展示了在极端困境中,人们为生存而做出的悲惨选择。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本能,也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夫妻为了生存而杀死自己的孩子,体现了生存欲望的强烈和极端。通过这一比喻,佛陀提醒比丘们,物质欲望虽然是生存所需,但它也是贪婪的根源,过度追求物质会导致痛苦和悲剧。

2. 触食:

   - 触食象征着感官体验与刺激。母牛的比喻展示了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感官都在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剥削。比丘们应意识到,感官的满足往往是短暂的,且可能导致无尽的欲望与痛苦。通过对触食的理解,修行者可以超越感官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宁静。

3. 意思食:

   - 意思食涉及到思想和意图。火坑的比喻说明了内心的恐惧和对痛苦的逃避。人们的意愿和期望常常被不安和恐惧所驱动。比丘们需要明白,执着于想法和欲望只会让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伤害。通过了解意思食,修行者可以解脱于对三爱的执着,找到更深层次的自由。

4. 识食:

   - 识食代表着意识和认知。被刺的罪犯比喻展示了痛苦的极致,强调了感知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即使是简单的意识体验,也能引发巨大的痛苦。通过深入理解识食,比丘们能够超越对名色的执着,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深刻的思考与智慧的启示


这段经文不仅仅是对生存和欲望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它启示我们,在面对生存的压力时,常常会做出极端和悲惨的选择,这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存,更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考量。通过四种食的比喻,佛陀提醒我们,欲望和痛苦是相互交织的,只有通过智慧的洞察,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引人深思的结论


比丘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生存的挑战,更是内心的挣扎与欲望的考验。每一种“食”都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而选择的背后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面临着物质、感官、思想和意识的各种诱惑和困扰。我们是否能像佛陀所教导的那样,透过这些“食”的表象,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与自由?这是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段教义,我们被引导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对欲望的执着,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真正的解脱,不在于逃避生活,而在于深入理解生活的本质,超越那些表面上的欲望与痛苦。


“105.相应部12相应63经 子肉譬喻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