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相应部12相应62经 无闻法第二(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


"诸比丘,对于这个由四大元素组成的身体,无闻凡夫可能会厌离、离欲、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诸比丘,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四大所成的身体有增长和衰减、有生有灭。因此,无闻凡夫对此可能会厌离、离欲、解脱。


然而,诸比丘,对于所谓的'心'、'意'、'识',无闻凡夫却不能厌离,不能离欲,不能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诸比丘,长久以来,无闻凡夫执着、贪爱、固守这些,认为'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因此,无闻凡夫对此不能厌离,不能离欲,不能解脱。"


"诸比丘,无闻凡夫宁可执着这个四大所成的身体为自我,也不应执着心。为什么呢?因为,诸比丘,这个四大所成的身体可以存在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或更久。但是,诸比丘,所谓的'心'、'意'、'识',昼夜之间生灭不已,生者是一个,灭者又是另一个。"


"在这里,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应当如理作意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诸比丘,缘乐触生起乐受。当那个乐触灭去时,由乐触所生的相应乐受也随之灭去、平息。诸比丘,缘苦触生起苦受。当那个苦触灭去时,由苦触所生的相应苦受也随之灭去、平息。诸比丘,缘不苦不乐触生起不苦不乐受。当那个不苦不乐触灭去时,由不苦不乐触所生的相应不苦不乐受也随之灭去、平息。"


"诸比丘,就像两根木棍相互摩擦而生热,产生火焰。当这两根木棍分开时,相应的热量就会消失、平息。同样地,诸比丘,缘乐触生起乐受...乃至...缘不苦不乐触生起不苦不乐受。当那个不苦不乐触灭去时,由不苦不乐触所生的相应不苦不乐受也随之灭去、平息。"


"诸比丘,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就会对触厌离,对受厌离,对想厌离,对行厌离,对识厌离。生起厌离故离欲,离欲故解脱,解脱时生起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这是第二经。


[解释说明]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

1. 凡夫容易对身体产生厌离,却难以对心识产生厌离

2. 身体虽无常但相对稳定,而心识则刹那生灭

3. 通过观察缘起法,了解触、受等五蕴的生灭本质

4. 最终通过如实观察而达到解脱


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佛法中的"四大"概念:


【四大的基本定义】

四大指的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

1. 地大:代表坚硬性、固体性、延展性

2. 水大:代表凝聚性、流动性、湿润性

3. 火大:代表温度性、暖热性、成熟性

4. 风大:代表移动性、推动性、轻动性


【在人体中的体现】

- 地大:骨骼、肌肉、内脏等固体组织

- 水大:血液、体液、唾液等液体

- 火大:体温、消化功能、新陈代谢

- 风大:呼吸、气息运行、身体运动


【四大的特性】

1. 相互依存:四大元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2. 动态平衡:健康的状态是四大保持适度的平衡

3. 无常变化:四大的组合始终处于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


【修行意义】

理解四大的本质有助于:

- 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 了解物质世界的缘起性

- 培养无常观和无我观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坚固的身体实际上是各种元素的临时组合,这种理解有助于减少对身体的执着,增长智慧。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部经文的深刻含义:


【第一层:身心的本质差异】


佛陀首先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闻凡夫(未接触佛法的普通人)对身体的无常变化较容易觉察和接受,却难以看破心识的本质。这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

- 身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

- 心识的变化却难以觉察:我们误以为"想法"和"感受"代表了永恒的"我"


【第二层:执着的深层根源】


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心识?这涉及到身份认同的核心问题:

-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我的想法就是我"

- "我在思考"变成了"我就是这些思考"

- 这种根深蒂固的认同感让我们难以与心识保持距离


【第三层:无常的深度比较】


佛陀用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对比:

- 身体可以维持数十年不变

- 心识却在刹那间生灭

这个对比揭示了一个悖论:我们反而更执着于变化更快的心识,而不是相对稳定的身体。


【第四层:缘起法则的智慧】


经文通过缘起法则揭示了一切现象的因果关系:

```

触 → 受 → 想 → 行 → 识

因 → 果 → 新因 → 新果

```

就像两根木棍摩擦生热的比喻:

- 条件聚合则现象生起

- 条件分散则现象消失

这揭示了所有经验的条件性和暂时性。


【第五层:解脱之道】


经文最后指出了觉悟的次第:

1. 如实观察 → 看清实相

2. 厌离 → 不再迷恋

3. 离欲 → 放下执着

4. 解脱 → 获得自由


【启发与思考】


1. 识别执着:

- 当我们说"这就是我的性格"时,是否将暂时的心理状态误认为永恒的自我?

- 我们是否太轻易地认同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2. 智慧观察:

- 试着觉察自己的念头如何生起又消失

- 留意情绪是如何依赖条件而产生和改变的


3. 实践启示:

- 对身体保持适度关注而不过分执着

- 培养对心识变化的觉知而不盲目认同

- 理解一切经验的缘起性质,不执着于任何状态


4. 终极智慧:

-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改变外在条件

- 而在于看清并放下内在的执着


这部经文启示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特殊的体验,而是透过智慧的观察,看清身心的实相,最终获得内在的真正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通过增加什么,而是通过看清和放下而实现的。


这种深刻的智慧,不仅对修行者有意义,对现代人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处理情绪困扰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自我的新视角,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清明和自在。


“104.相应部12相应62经 无闻法第二(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

8.相应部3相应8经 摩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起源于舍卫城的[经]。那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与王后摩利迦一起在宫殿顶层。于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对王后摩利迦说:"摩利迦,对你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摩利迦回答说:]"大王,对我来说,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那么,大王,对您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呢?&qu...

9.相应部3相应9经 祭祀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当时,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正准备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为了祭祀,五百头公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山羊和五百只绵羊被拴在祭祀柱上。那些奴隶、仆人和工人们在鞭打和恐吓下,泪流满面地哭泣着进行准备工作。一天早晨,许多比丘穿好衣服,拿着钵盂和外衣,进入舍卫城乞食。在城中乞食完毕,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