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相应部12相应51经 详细观察经(白话佛经)解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说:"尊者。"佛陀这样说:
"比丘们,一个比丘要怎样详细观察才能完全消除痛苦呢?"
比丘们回答说:"世尊,我们的教法都是以您为根本,以您为指导,以您为依靠。请您为我们解释这个道理。听了您的解释后,我们会好好记住。"
"那么,比丘们,好好听着,仔细思考,我现在就为你们解释。"比丘们回答说:"好的,尊者。"佛陀接着说:
"在这里,一个比丘这样详细观察:'这个世间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衰老死亡,这些痛苦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是什么让它们生起?它们是从什么而来?它们的根源是什么?什么存在时会有衰老死亡?什么不存在时就没有衰老死亡?'经过详细观察后,他明白了:'世间出现的各种痛苦和衰老死亡,都是以出生为原因,以出生为根源,从出生而来,由出生产生。有出生就有衰老死亡,没有出生就没有衰老死亡。'
他完全理解了衰老死亡,理解了衰老死亡的产生原因,理解了如何让衰老死亡消失,也理解了消除衰老死亡的修行方法。他按照这个方法修行,遵循佛法而行。比丘们,这样的比丘就是在正确地修行,为了完全消除痛苦,为了让衰老死亡消失。
接着他继续观察:'这个出生又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是什么让它生起?它是从什么而来?它的根源是什么?什么存在时会有出生?什么不存在时就没有出生?'经过详细观察后,他明白了:'出生是以存在为原因,以存在为根源,从存在而来,由存在产生。有存在就有出生,没有存在就没有出生。'
他完全理解了出生,理解了出生的产生原因,理解了如何让出生消失,也理解了消除出生的修行方法。他按照这个方法修行,遵循佛法而行。比丘们,这样的比丘就是在正确地修行,为了完全消除痛苦,为了让出生消失。
接着他继续观察:'这个存在又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执取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渴爱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感受......接触......六根......名色......意识......这些行为是从什么原因产生的?是什么让它们生起?它们是从什么而来?它们的根源是什么?什么存在时会有这些行为?什么不存在时就没有这些行为?'经过详细观察后,他明白了:'这些行为是以无明为原因,以无明为根源,从无明而来,由无明产生。有无明就有这些行为,没有无明就没有这些行为。'
他完全理解了这些行为,理解了这些行为的产生原因,理解了如何让这些行为消失,也理解了消除这些行为的修行方法。他按照这个方法修行,遵循佛法而行。比丘们,这样的比丘就是在正确地修行,为了完全消除痛苦,为了让这些行为消失。
比丘们,一个被无明蒙蔽的人,如果造作善行,他的意识就会趋向善处;如果造作恶行,他的意识就会趋向恶处;如果造作不动行,他的意识就会趋向不动处。比丘们,当一个比丘已经断除了无明,产生了真正的智慧,因为无明消失了,智慧生起了,他就不再造作善行、不再造作恶行、也不再造作不动行。因为不再造作,所以不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因为不执着,所以不恐惧;因为不恐惧,所以自己就证得了涅槃。他清楚地知道:'生死已经结束,清净的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不会再有下一世了。'
当他感受到快乐时,他知道:'这是无常的',他知道:'这不该执着',他知道:'这不该欢喜'。当他感受到痛苦时,他知道:'这是无常的',他知道:'这不该执着',他知道:'这不该欢喜'。当他感受到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时,他知道:'这是无常的',他知道:'这不该执着',他知道:'这不该欢喜'。当他感受到快乐时,他是不执着地感受;当他感受到痛苦时,他是不执着地感受;当他感受到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时,他是不执着地感受。
当他体验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体验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当他体验到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体验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他知道:'当身体毁坏,生命结束时,就在这里,所有的感受因为不再有欢喜而变得平静冷却,只剩下身体的存在。'
比丘们,就像有人从烧制陶器的窑中取出一个热的陶器,把它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它的热量就会在那里散去,只剩下陶器的碎片。同样地,比丘们,当一个比丘体验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体验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当他体验到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正在体验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感受'。他知道:'当身体毁坏,生命结束时,就在这里,所有的感受因为不再有欢喜而变得平静冷却,只剩下身体的存在。'
比丘们,你们觉得怎么样?一个已经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他还会造作善行、恶行或不动行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这些行为,因为行为消失了,意识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意识,因为意识消失了,名色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名色,因为名色消失了,六根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六根,因为六根消失了,接触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接触,因为接触消失了,感受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感受,因为感受消失了,渴爱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渴爱,因为渴爱消失了,执取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执取,因为执取消失了,存在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存在,因为存在消失了,出生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如果完全没有出生,因为出生消失了,衰老死亡还会出现吗?"
"不会的,尊者。"
"太好了!太好了!比丘们,就是这样,不会有其他情况。比丘们,你们要相信这个道理,要确信,要在这里没有疑惑、没有犹豫。这就是痛苦的终点。"
这是第一经。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经文的深刻含义:
一、经文的核心智慧
1. 缘起观察法
- 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追根溯源来理解痛苦的本质
- 揭示了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 展示了系统思考和深度观察的方法
2. 解脱的途径
- 从表象追寻到根源
- 找到痛苦的最终原因:无明
- 指出了断除痛苦的方法
二、修行的具体方法
1. 观察的次第
- 从明显的现象(老死)开始
- 逐步深入到更深层的原因
- 最终找到根本原因(无明)
2. 修行的要点
- 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
- 需要深入的观察和体验
-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1.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 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
- 要追究问题的根源
- 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2. 生命的觉察
- 注意观察自己的感受
- 理解情绪和感受的本质
- 学会不执着的智慧
四、深刻的人生洞见
1. 关于痛苦的真相
- 痛苦不是偶然发生的
- 痛苦有其产生的原因
- 痛苦是可以被消除的
2. 关于生命的本质
- 生命是因缘和合的过程
- 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 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
五、实践的指导
1. 日常修行
- 观察身心的变化
- 理解感受的本质
- 培养不执着的态度
2. 智慧的开发
- 从现象看到本质
- 理解因果的关系
- 获得真实的智慧
六、现代生活的应用
1. 情绪管理
- 理解情绪的来源
- 不被情绪所控制
- 保持内心的平静
2. 人际关系
- 理解问题的根源
- 不执着于表面现象
- 建立和谐的关系
七、终极的智慧
1. 解脱的可能性
- 通过断除无明
- 超越生死轮回
- 获得究竟解脱
2. 生命的终极意义
- 不在于追求永恒
- 而在于真正的觉醒
- 获得内心的自由
这部经文告诉我们:
1. 一切问题都有其原因
2. 通过智慧的观察可以找到解决方法
3. 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真相的了悟
对现代人的启发:
1. 学会用智慧观察生活
2.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 寻找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这部经文不仅是宗教典籍,更是:
- 一份生命的指南
- 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 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部经文的教导,我们能够:
- 获得真实的智慧
- 找到内心的平安
- 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