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相应部12相应36经 第二无明缘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世尊说道:"诸比丘,缘于无明而有诸行,缘于诸行而有识......如是这整个苦蕴集起。
"诸比丘,若有人问'什么是老死?这老死又是谁的?'或者说'这老死与那老死是不同的,是某人的',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措辞不同。比丘们,若执持'命即是身'的见解,则不能修习梵行;若执持'命与身不同'的见解,也不能修习梵行。如来不落入这两个极端,而是依中道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什么是生......什么是有......什么是取......什么是爱......什么是受......什么是触......什么是六入......什么是名色......什么是识......什么是诸行,这些行又是谁的?若有人这样问,或者说'这些行与那些行是不同的,是某人的',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措辞不同。若执持'命即是身'的见解,则不能修习梵行;若执持'命与身不同'的见解,也不能修习梵行。如来不落入这两个极端,而是依中道说法:'缘无明而有诸行'。
"诸比丘,当无明完全离尽灭尽时,那些种种戏论、执着、动摇,如'什么是老死,这老死是谁的?'或'这老死与那老死是不同的',或'命即是身',或'命与身不同',这一切都已断除,如同被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成为无有,于未来不复生起。
"诸比丘,当无明完全离尽灭尽时,那些关于什么是生......什么是有......什么是取......什么是爱......什么是受......什么是触......什么是六入......什么是名色......什么是识......'什么是诸行,这些行是谁的?'或'这些行与那些行是不同的',或'命即是身',或'命与身不同'等种种戏论,这一切都已断除,如同被连根拔起的棕榈树,成为无有,于未来不复生起。"
第六经。
让我们深入解析《第二无明缘经》的深层含义:
1. 根本问题的揭示
这部经首先指出了生命的根本问题:
- 无明是一切苦的根源
- 因无明而产生种种执着
- 执着导致轮回不断
2. 两种错误见解的探讨
经文指出两种常见的错误见解:
"命即是身"
- 认为生命与肉体是同一的
- 落入断见
- 否定了轮回的可能性
"命与身不同"
- 认为生命与肉体是完全分离的
- 落入常见
- 执着于永恒不变的"我"
3. 中道的智慧
佛陀教导的中道:
- 不执着于存在或不存在
- 不执着于同一或差异
- 契入缘起的真理
4. 十二因缘的全面观照
经文展示了完整的因果链:
- 从无明到老死
- 每一环节都是相互依存
- 没有独立的"我"存在
十二因缘,缘起法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5. 无明灭尽的境界
当无明灭尽时:
- 一切戏论自然消失
- 所有执着都被断除
- 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
6. 修行的启示
对修行者的指导:
认识执着:
- 发现自己的执着点
- 了解执着的危害
- 培养放下的智慧
培养正见:
- 不落入两个极端
- 理解缘起法则
- 体证无我真理
7. 现代人的思考
这部经文引发我们思考:
- 我们有哪些深层执着?
- 如何面对生死问题?
- 真正的解脱是什么?
8. 实践的层面
在日常生活中:
- 观察自己的想法
- 发现执着的模式
- 逐步培养智慧
9. 深刻的启示
这部经文告诉我们:
- 无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 解脱需要从根本下手
- 中道才是究竟之道
10. 生命的智慧
最终的指向:
- 超越概念的思维
- 放下对"我"的执着
- 体证真实的解脱
这部经文的现代意义:
1. 个人层面:
- 学会放下执着
- 培养智慧见解
- 寻求真实的平安
2. 社会层面:
- 减少偏见对立
- 增进相互理解
- 创造和谐社会
3. 精神层面:
- 提升生命品质
- 获得内心自由
- 实现真实解脱
这部经文不仅是佛教的教理,更是生命的智慧,它告诉我们:
- 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 解脱需要智慧的光明
- 中道才是究竟的归宿
在现代社会中,这部经文依然闪耀着永恒的智慧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它教导我们:
- 不要被表象迷惑
- 培养深刻的智慧
- 获得究竟的解脱
这就是《第二无明缘经》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让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证悟,在证悟中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