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4部分,解析(144)

【舍利分配】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也是刹帝利,我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毗舍离的离车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舍离的离车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我们最尊贵的亲族,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罗摩村的拘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迭他岛的婆罗门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是婆罗门,我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波婆城的末罗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波婆城的末罗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当这样说时,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对这些团体说:"世尊在我们的领地般涅槃,我们不会给出世尊舍利的任何部分。"


当这样说时,婆罗门东那对这些团体说:


"请听我说一句话,


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辱,


为了最尊贵的人的舍利而争斗,


这是不好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和谐团结,


欢喜地将舍利分成八份。


让佛塔广布于各方,


让众多的人对具眼者生起信心。"


"那么,婆罗门,请你将世尊的舍利平等地分成八份。"


"是的,好的。"婆罗门东那答应了这些团体的请求,将世尊的舍利平等地分成八份,然后对这些团体说:"请把这个量器给我,我也要为这量器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他们就把量器给了婆罗门东那。


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听说:"据说世尊在拘尸那罗般涅槃了。"于是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的末罗人那里说:"世尊是刹帝利,我们也是刹帝利,我们也应该得到世尊舍利的一份,我们也要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已经没有世尊舍利的份额了,世尊的舍利已经分完了。你们可以从这里带走火葬堆的余烬。"于是他们就带走了火葬堆的余烬。


【舍利塔的供养】


然后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在王舍城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舍离的离车人在毗舍离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人在迦毗罗卫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阿拉卡帕的布利族人在阿拉卡帕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在罗摩村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在毗迭他岛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波婆城的末罗人在波婆城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在拘尸那罗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婆罗门东那为量器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毗婆利伐那的摩利耶人在毗婆利伐那为余烬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这样,有八座舍利塔,第九座是量器塔,第十座是余烬塔。这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


具眼者的舍利共八斗,七斗在阎浮提受供养,


最上士的一斗,在罗摩村为龙王所供养。


一颗牙齿在三十三天受供养,一颗在健陀罗城受供养,


一颗在迦陵伽王国受供养,另一颗为龙王所供养。


由于他的威德,这大地上


以殊胜的供养之处而庄严。


如此这具眼者的舍利,


受到尊重者的善加尊重。


受到天王、龙王、人王的供养,


同样也受到最胜人王的供养。


你们应当合掌礼敬,


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


四十颗牙齿,以及所有的毛发,


天神们各取一份,遍布于轮围世界。


《般涅槃大经》第三篇完。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大般涅槃经》关键词语与句子解释


重要概念解释


1. 舍利


在巴利经典中,舍利指佛陀火化后留下的骨骸。原意就是"身体"或"遗骨"。《大般涅槃经》记载,这些骨骸在火化后呈现洁白色,被各国请求分享以作纪念。


在早期佛教传统中,舍利主要作为纪念佛陀的物质象征,各国建塔供奉,是对佛陀的敬意表达,也让人们忆念佛陀的教法。供养舍利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怀念佛陀,而非将其视为具有神通力量的物体。


这些舍利塔成为早期佛教信仰的中心,让更多人能够亲近、纪念佛陀,了解他的教导。


2. 般涅槃

般涅槃指佛陀的最终圆寂,是完全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与一般人的死亡不同,般涅槃代表彻底解脱,永不再受轮回之苦。


3. 刹帝利

刹帝利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或武士阶级,是仅次于婆罗门的第二高种姓。佛陀出身于刹帝利阶级,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刹帝利王族都以此为由要求分享舍利。


4. 婆罗门东那


根据巴利经典《大般涅槃经》,东那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婆罗门智者。当各国代表为佛陀舍利争执不休时,他站出来说服大家停止争端。


东那用一首偈颂提醒各国代表,佛陀一生教导忍辱与和平,为他的遗骨而争斗是违背佛陀教导的。他建议将舍利平均分成八份,让各国都能建塔纪念佛陀,使佛法能在各地广泛传播。


他的关键贡献是:

1. 用佛陀自己的教导平息了冲突

2. 负责公平分配舍利给八个国家

3. 作为报酬,他获得了用于测量舍利的量器


东那在早期佛教史上扮演了促进和平与团结的重要角色,他的行动体现了佛陀教法中的智慧与和谐精神。


5. 量器


在巴利经典《大般涅槃经》中,量器是东那婆罗门用来测量和平均分配佛陀舍利的容器。这是一种古印度常用的计量工具,用于确保舍利被公平地分成八份。


当东那完成分配任务后,他请求获得这个量器作为自己的报酬,说道:"请把这个量器给我,我也要为这量器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量器的重要性在于:

1. 它直接接触过佛陀的舍利

2. 象征着公平分配的工具

3. 成为第九座佛塔的供奉物


这显示了早期佛教中,不仅舍利本身,与舍利有关的物品也被视为值得纪念和供养的对象。


6. 舍利塔


在巴利文《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涅槃后,获得舍利的八个国家各自建造了塔来供奉舍利。


经文简单记述:

"然后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在王舍城为世尊的舍利建造佛塔和举行大庆典。"


根据经文,共有十座塔被建立:

八座为舍利建造的塔

一座为量器建造的塔(婆罗门东那建造)

一座为火葬余烬建造的塔(摩利耶人建造)


关于舍利塔的功德,巴利经典中佛陀明确对阿难说:

"阿难,在四大道交汇处为如来建塔。凡在那里供养花鬘、涂香、粉香,或礼敬,或心生净信者,将长夜获得利益安乐。"


这表明舍利塔不仅是纪念场所,也是信众供养、礼敬并获得长久利益安乐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宗教功能。


舍利塔:为存放佛陀舍利而建造的佛塔,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圣地和朝圣地点。


7. 具眼者

"具眼者"是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具有智慧之眼,能够看清世间真相的人。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佛陀被称为"具眼者"是因为他具有特殊的"眼",能够看到常人所不能见的真理。在原始经典中,主要提到以下几种"眼":


1. 肉眼:在《中部》和《增支部》中提到,这是普通的生理视力。


2. 天眼:在《长部》的《沙门果经》中,佛陀描述这种能力可以"见到有情众生死时生时,看到他们随业力而往生善处或恶处"。佛陀在成道之夜获得此眼。


3. 慧眼:《相应部》中提到,这是透视诸法实相的智慧,特别是对无常、苦、无我等法的洞察。


无常、苦、无我解释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这三个概念是佛陀核心教导的"三法印":


无常

巴利经典中,无常指一切有为法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相应部》记载佛陀说:"诸行无常"。无常表示一切事物都处于生、住、异、灭的过程中,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受、想法和意识。


苦,在巴利经典中,苦的含义比简单的"痛苦"更广泛。《相应部》记载:"诸行是苦"。苦包括三种形式:

明显的痛苦:如生病、衰老、死亡

变化之苦:愉快体验的无常变化带来的不满足

有为法之苦:依赖条件而存在的本质不稳定性


无我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无我指没有永恒、独立的自我实体。《相应部》记载:"诸法无我"。


在《无我相经》中,佛陀详细解释了五蕴(色、受、想、行、识)都不是"我",也不受"我"控制,因此没有可以称为永恒"自我"的实体。佛陀教导:"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自己"。


巴利经典中的无我教义,即是否定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我本质。佛陀指出,我们通常认为的"自我"实际上只是五蕴的组合,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


这一教义是佛法中极为核心的见解,与无常、苦构成"三法印",帮助修行者摆脱对自我的执著。


这三个概念相互关联:因为一切现象无常,所以带来不满足(苦);因为无常和苦,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我"可得(无我)。


4. 法眼:在多部经典中提到,如《初转法轮经》,描述听闻佛法后获得的洞见:"远尘离垢的法眼生起",意味着见到四圣谛的真理。


四圣谛解释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初转法轮经》,四圣谛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首次向五比丘宣说的核心教法:


1. 苦谛

苦的真理。经中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这是对人生实相的如实认识。


2. 集谛

苦因的真理。经中指出:"是这渴爱导致再生、伴随喜与贪、处处追求愉悦,也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渴爱是苦的根本原因。


3. 灭谛

苦灭的真理。经中说:"就是那渴爱的无余息灭、舍离、弃舍、解脱、无执着。"。这指向涅槃,是完全超越苦的状态。


4. 道谛

灭苦之道的真理。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通向解脱的修行方法。


巴利经典中,佛陀说每一谛都有三个方面需要了解:认识、应做和已做。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框架,揭示了问题、原因、目标和方法。


四圣谛 简明解释


1. 苦谛

简单来说: 生活中存在各种不满足和痛苦


人生充满各种不满意的情况:生老病死、得不到想要的、与不喜欢的人事物相处、与喜欢的分离等。这不是悲观看法,而是客观认识现实。


2. 集谛

简单来说: 痛苦来自我们的渴望和执着


我们不断渴求更多(想要这个、那个),执着于事物应该如何,对变化不接受。这种不断的欲望和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3. 灭谛

简单来说: 痛苦可以结束


通过放下渴望和执着,我们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自由。这种无执着的状态就是涅槃,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


4. 道谛 简单来说: 有一条明确的道路可以到达那里


八正道就像一张地图,指导我们如何培养智慧、道德和专注,来克服痛苦。这是一条平衡的中道,既不是极端享乐,也不是极端苦行。


总结: 四圣谛就像医生的诊断和处方—确认问题(苦),找出原因(集),确认可以治愈(灭),并提供治疗方法(道)。



八正道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解释


在巴利经典中,八正道是佛陀在《初转法轮经》中宣说的修行之道,分为戒、定、慧三学:


慧学


1. 正见

巴利经典中定义为"对苦、苦集、苦灭、导向苦灭之道的了知"。即理解四圣谛和业力法则。


2. 正思维

经典将其分为三种:

出离思维:远离贪欲

无瞋思维:远离瞋恨

无害思维:不伤害他人


戒学


3. 正语

经典定义为远离四种不善语:

远离妄语

远离两舌

远离恶口

远离绮语


4. 正业

远离三种身不善业:

远离杀生

远离不与取

远离邪淫


5. 正命

《中部》记载,正命是"舍弃邪命,以正当方式谋生"。具体指远离贩卖武器、众生、肉、酒和毒药等不正当职业。


定学


6. 正精进

经典中称为"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长


7. 正念

《大念处经》详述为"四念住":

身念住:观察身体

受念住:观察感受

心念住:观察心念

法念住:观察世间实相本质


8. 正定


根据《长部》的《沙门果经》和《中部》的《圣道分别经》等巴利经典,正定被明确定义为修习四禅:


初禅: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第二禅:寻伺寂止,内心专一,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第三禅: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如圣者所说"舍、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第四禅: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这四个禅定阶段代表心的逐步净化过程,是八正道中的最后一支,也是定学的圆满。四禅修习帮助修行者建立适合观察真理的稳定、清净的心态基础。


八正道各支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佛陀所教导的解脱之道。


八正道简明指南 依据巴利经典


八正道是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教导的修行道路,分为三大类:


智慧部分(慧学)


1. 正见

简单说: 正确理解四圣谛——认识苦、知道苦的原因、明白苦可以结束、了解结束苦的方法。

经典定义: 理解"这是苦,这是苦的原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止息苦的道路"。

生活例子: 就像医生先要正确诊断疾病,才能找到治疗方法。


2. 正思维

简单说: 培养三种健康的思考方式:不贪恋、不生气、不伤害。

经典定义: 包括"出离思维"(放下欲望)、"无瞋思维"(不怀恨)、"无害思维"(慈悲心)。

生活例子: 面对诱惑时想"我不需要这个",生气时想"我不必记恨"。


道德部分(戒学)


3. 正语

简单说: 避免四种不良说话方式: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粗话伤人、不无意义闲聊。

经典定义: 远离"妄语"、"两舌"(搬弄是非)、"恶口"(粗暴言辞)、"绮语"(无益闲话)。

生活例子: 说话前先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说了有益吗?会伤人吗?"


4. 正业

简单说: 避免三种有害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不当性行为。

经典定义: 远离"杀生"、"不与取"(拿非自己所有物)、"邪淫"(不当性关系)。

生活例子: 尊重所有生命,尊重他人财产,尊重人际关系的界限。


5. 正命

简单说: 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谋生。

经典定义: 避免贩卖武器、人口、肉类、酒类和毒药等有害职业。

生活例子: 选择一份不需要欺骗、不伤害他人或环境的工作。


心灵训练部分(定学)


6. 正精进

简单说: 努力消除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经典定义: "四正勤":已有的坏习惯要断除,还没有的坏习惯不要产生,还没有的好习惯要培养,已有的好习惯要增长。

生活例子: 注意到自己在闲聊时,转向有意义的谈话;每天坚持做一件善事。


7. 正念

简单说: 清醒地觉知自己的身体、感受、念头和实相本质。

经典定义: "四念住":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和世间本质。

生活例子: 吃饭时专注于味道和口感;行走时注意脚步感觉;注意情绪变化,专注世间本质。


8. 正定

简单说: 培养心的平静和专注,达到深度的清明状态。

经典定义: 通过四个禅定阶段,从"初禅"(带有思考但充满喜乐)到"第四禅"(完全平静和清醒)。

生活例子: 通过打坐,逐渐让心从散乱到专注,再到平静,最后达到清明。


这八个方面相互支持,一起构成佛陀教导的解脱之道,帮助人从痛苦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大般涅槃经》中使用"具眼者"作为佛陀的尊称,表示佛陀具备这些超凡的洞察能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无法看到的真相,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道。


8. 阎浮提


在巴利经典中,阎浮提是指人类居住的南赡部洲。这个名称源于巴利语中(阎浮树)和(洲、陆地)的组合。


根据《长部》中的《世起经》等经典描述,阎浮提是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的南方。它因盛产阎浮树而得名,这种树结出紫色果实。


在实际使用中,阎浮提通常指佛陀活动的地理区域,即古代印度次大陆。在《大般涅槃经》中提到"七斗在阎浮提受供养",意味着佛陀的七份舍利被分布在人间世界的不同地区供奉。


这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在早期佛教中没有太多神秘色彩,主要表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世界。


9. 三十三天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三十三天(忉利天)是佛教宇宙观中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


名称由来: 在《长部》和《相应部》的经文中,"三十三"指的是这个天界有33座天城:中央是帝释天王的城市,四方各有8座天城,因此得名"三十三天"。


位置: 巴利经典描述它位于须弥山顶端。


特征: 《增支部》提到这里的天人寿命极长,身体发光,享受殊胜的快乐。中央有善法堂,是天众集会之处。


《大般涅槃经》中提到佛陀的一颗牙齿被供奉在此天界。


修行意义: 巴利经典强调,虽然三十三天的天人享受极大福报,但仍在轮回之中,不应将此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


三十三天在早期佛教宇宙观中是重要的天界之一,常被用来说明善业果报。


10. 百劫难遇

形容佛陀出世的极度稀有难得,表明成佛需要经过无数劫的修行,而众生能遇到佛陀的教法是极为珍贵的机缘。


在巴利文《大般涅槃经》结尾偈颂中,有"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的表述。


(劫)在巴利经典中指一个极长的宇宙周期,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经典含义:

根据巴利经典,佛陀并非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增支部》和《相应部》多处提到,如来出世是"极为稀有"的事件,就像优昙钵花很难见到一样。


这句话强调:

1. 佛陀出世是非常罕见的事件,可能要经过数百个宇宙周期才会发生一次

2. 能遇到佛陀教法的众生非常幸运

3. 应当珍惜这样的机会,认真修行


在巴利经典中,这是对众生的提醒,教导他们要珍惜难得的闻法机缘。


重要段落解释


1. 各国争夺舍利

这段描述了七个国家和部族前来要求分得佛陀舍利的情景,每个使者都强调自己与佛陀的联系(同为刹帝利或亲族关系),以证明自己应得舍利的正当性。这反映了佛陀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2. 东那的调解

婆罗门东那的偈颂体现了佛教和平解决冲突的精神:

"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辱,为了最尊贵的人的舍利而争斗,这是不好的。"

这句话提醒大家遵循佛陀的教诲,不应为了舍利而产生争端,违背佛陀的本意。


3. 舍利的分布与供养

经文记载舍利被分为"八斗",分布在不同地区供养,佛牙则分别由天界、人间国王和龙王供养,显示了佛教信仰跨越不同世界和种族的普遍性。


4. 结语偈颂

"你们应当合掌礼敬,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

这句话强调了佛陀出世的珍贵性,劝导信众珍惜遇到佛法的机缘,应当虔诚礼敬。


这段经文不仅是历史记载,也体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和平、忍辱、平等分享,以及对佛陀教法的传承与保护。


轮围世界解释 巴利经典中的宇宙观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轮围世界是早期佛教描述宇宙结构的概念。


简单解释:

轮围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圆盘或车轮,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系统。


基本结构:

中心:有一座高大的须弥山

四周:有四大洲,其中南方的阎浮提洲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外围:有一圈铁围山环绕整个世界,像车轮的边缘


特点:

巴利经典中提到有无数这样的轮围世界存在

每个轮围世界都有类似的结构

在《大般涅槃经》中提到佛陀的毛发被天神分散"遍布于轮围世界"


轮围世界这个概念帮助早期佛教徒理解宇宙的广大,以及佛陀教法传播的范围。这是古代人用来描述和理解宇宙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和宇宙观。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舍利分配】


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韦提希王后的儿子)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也是王族出身,我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毗舍离城的离车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毗舍离城的离车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们也是王族出身,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迦毗罗卫城的释迦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迦毗罗卫城的释迦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我们最尊贵的亲戚,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阿拉卡帕城的布利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阿拉卡帕城的布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们也是王族出身,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罗摩村的拘利族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们也是王族出身,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毗迭他岛的婆罗门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是祭司阶层,我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波婆城的末罗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波婆城的末罗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们也是王族出身,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当这样说时,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对这些团体说:"佛陀是在我们的领地上般涅槃的,我们不会给出佛陀遗骨的任何部分。"


当这样说时,婆罗门东那对这些团体说:


"请听我说一句话,


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耐宽容,


为了最尊贵人物的遗骨而争斗,


这是不好的。


让我们大家一起和谐团结,


高高兴兴地将遗骨分成八份。


让纪念塔广布于各方,


让众多人对这位智慧者生起信心。"


"那么,婆罗门,请你将佛陀的遗骨平等地分成八份。"


"好的,我愿意。"婆罗门东那答应了这些团体的请求,将佛陀的遗骨平等地分成八份,然后对这些团体说:"请把这个量器给我,我也要为这量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他们就把量器给了婆罗门东那。


毗婆利伐那城的摩利耶人听说:"据说佛陀在拘尸那罗城般涅槃了。"于是毗婆利伐那城的摩利耶人派使者到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那里说:"佛陀是王族出身,我们也是王族出身,我们也应该得到佛陀遗骨的一部分,我们也要为佛陀的遗骨建造纪念塔和举行盛大庆典。"


"佛陀的遗骨已经没有剩余的部分了,佛陀的遗骨已经全部分完了。你们可以从这里带走火化佛陀时火堆剩下的灰烬。"于是他们就带走了火葬堆的灰烬。


【舍利塔的供养】


随后,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在王舍城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毗舍离城的离车人在毗舍离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迦毗罗卫城的释迦族人在迦毗罗卫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


阿拉卡帕城的布利族人在阿拉卡帕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罗摩村的拘利族人在罗摩村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毗迭他岛的婆罗门在毗迭他岛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波婆城的末罗人在波婆城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拘尸那罗城的末罗人在拘尸那罗为佛陀的遗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婆罗门东那为那个量器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毗婆利伐那城的摩利耶人在毗婆利伐那为那些灰烬建造了纪念塔并举行了盛大庆典。这样,总共有八座遗骨塔,第九座是量器塔,第十座是灰烬塔。这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这位智慧者的遗骨总共有八斗,其中七斗在人间世界受到供养,


这位最高尚者的一斗遗骨,在罗摩村被龙王所供养。


一颗牙齿在天界受供养,一颗在健陀罗城受供养,


一颗在迦陵伽王国受供养,另一颗被龙王所供养。


因为佛陀的伟大威德,这大地上


到处是庄严的供养之处。


这样,这位智慧者的遗骨,


受到所有尊敬他的人的真诚供养。


它们受到天界之王、龙王、人间国王的供养,


同样也受到最伟大人间圣王的供养。


你们应当双手合十恭敬礼拜,


因为像佛陀这样的人物即使经过百个宇宙周期也难以遇到!


佛陀的四十颗牙齿,以及所有的毛发,


被天神们各自分取了一部分,分布在整个宇宙各处。


《大般涅槃经》第三篇完。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大般涅槃经》中舍利分配的深层智慧


分享与争夺之间的觉醒


这段《大般涅槃经》文本记载了佛陀涅槃后一个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智慧的故事。当佛陀在拘尸那罗圆寂后,他的舍利成为各国争相索取的珍宝。七个国家和部族派使者前来,各自提出自己应获得舍利的理由——同为王族,或如释迦族人那样宣称血缘关系。


这一幕乍看是对物质遗物的争夺,实则是人性的真实映照。当我们审视各国使者的言辞,无不带着"我应该"的执著——这正是佛陀终生教导我们要放下的"我执"。讽刺的是,为了纪念教导无我的佛陀,人们却展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东那智者的中道调和


当拘尸那罗的末罗人坚持"我们不会给出世尊舍利的任何部分"时,紧张局势一触即发。此时,婆罗门东那的出现成为故事的转折点。他的偈颂简短却深刻:


"我们的佛陀教导忍辱,为了最尊贵的人的舍利而争斗,这是不好的。"


东那以佛陀自己的教导为镜,让各方看清自己行为与佛法的背离。他的调解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将冲突转化为实践佛法的机会。这启示我们:真正理解佛法的人,能在纷争中见出和合之道;真正纪念佛陀的方式,是践行他的教导,而非执著于形式。


平等分享的深刻象征


舍利被平等地分成八份,这不仅解决了争端,更蕴含深意:


1. 平等性:无论国力强弱、与佛陀关系远近,每个请求者获得相同份额

2. 普遍性:佛法如舍利,不应被独占,而应广布各方

3. 无我性:通过分享而非占有,各国实践了佛陀无我的教导


即使最后到来的摩利耶人只得到火葬余烬,他们仍珍视为宝,建塔供养。这告诉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得到的法也许有别,但只要真诚珍惜,都能从中获益。


超越生死的影响力


文末的偈颂描述佛陀的舍利、牙齿和毛发如何遍布世界,受到天龙人王的供养。这超越地理和种族的分布象征着佛法的无边影响力。


"你们应当合掌礼敬,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这句话不只是赞叹,更是提醒:觉悟者的出现极为罕见,我们应当珍惜闻法的机缘。


现代启示


在这个物质与虚拟并存的时代,这则古老的故事仍具深刻启示:


1. 面对冲突时:我们能否如东那一样,用智慧而非对抗解决纷争?

2. 追求真理时:我们是执著于形式和物质象征,还是领悟其中精神?

3. 传承文化时:我们是独占珍藏,还是分享广布?


佛陀舍利的价值不在于遗骨本身,而在于它激发人们记忆和实践佛陀教导的能力。同样,我们留给世界的遗产,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如何活出智慧与慈悲。


当我们合掌礼敬时,不只是向过去的佛陀致敬,更是向内心本具的觉醒潜能致敬。这才是舍利分配故事所启迪的最深智慧——觉者已逝,但觉悟之路永存。


十座佛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故事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十座佛塔的建立。八座舍利塔,一座量器塔,一座余烬塔——这种划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佛法常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座佛塔虽分布各地,供奉不同物件,却共同指向同一真理。即使摩利耶人只得到火葬的余烬,他们同样虔诚建塔供养,这正是佛法平等精神的体现——修行需要正确的形式与清净的心念相结合。


信仰的地理学:天上人间的共鸣


"一颗牙齿在三十三天受供养,一颗在健陀罗城受供养,一颗在迦陵伽王国受供养,另一颗为龙王所供养。"


这段描述展现了佛陀影响力超越了人间界限,延伸至天界和龙族。这不仅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真理不为任何世界所限,觉悟的力量能跨越所有存在的层面。当我们思考这一点,是否能超越自己狭隘的视角,领悟到觉悟之路是普世的,而非某一文化或群体的专属?


物质与记忆:舍利的真正意义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佛陀的舍利如此重要?它们本质上只是遗骨,却因与佛陀的联系而变得珍贵。这提醒我们思考物质与记忆的关系——舍利的真正价值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它唤起的记忆和启发的修行。


在当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对物质的执著,却忽略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价值。一件祖传的旧物,其价值不在于市场估价,而在于它承载的家族记忆;一本破旧的书,其价值不在于纸张,而在于其中的智慧。


东那智者:和平解决冲突的典范


婆罗门东那的调解堪称和平解决冲突的典范。他没有诉诸权威或武力,而是唤起各方对佛陀教导的记忆。这种方法启示我们:真正的和平不是通过强制获得的妥协,而是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唤醒和认同而达成的共识。


在现代冲突频发的世界,东那的智慧尤为珍贵——当争端发生时,我们是否能超越立场之争,回到共同的人性价值?是否能以更高的视角看待冲突,寻找超越分歧的解决之道?


广布的佛塔:传播与实践的关系


"让佛塔广布于各方,让众多的人对具眼者生起信心。"


东那建议将舍利分享,让佛塔广布各地,这一建议揭示了传播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佛法的传播不仅需要文字和教义,也需要形式和象征,让更多人能接触并产生兴趣。然而,形式只是入门,真正的价值在于人们通过这些象征所激发的修行实践。


这给当代宗教与文化传播带来启示: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既不执著于形式而忽略内涵,也不过分强调深奥而忽视入门的必要性。每一座佛塔既是纪念,也是邀请——邀请人们走上自己的觉醒之路。


时间的见证:百劫难遇的珍贵


"你们应当合掌礼敬,因为佛陀实在百劫难遇啊!"


这句话穿越时空,至今仍令人深思。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与觉悟机会的珍贵。"在浩瀚宇宙,无尽的轮回中,能以人身遇到佛法,就如佛陀在《相应部》中所说的盲龟和浮木的比喻——大海中盲目的龟每百年浮出水面一次,恰好将头伸入随波逐流的木轭孔中,如此难得。"


这种对时间稀有性的认识,能否让我们从日常琐事中抬起头来,看到更宏大的生命图景?能否激励我们珍惜当下,不再推迟内在成长的旅程?


结语:从物质分配到心灵觉醒


舍利分配的故事表面上是关于物质遗物的分配,深层却是对人类心灵状态的映照。从最初的争夺到最终的和谐分享,从执著己见到领悟共存之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觉醒之旅。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也能看到类似的模式?从执著到放下,从冲突到和谐,从妄分别到寂止平静——这或许正是佛陀教导的核心,也是这则古老故事穿越千年仍能触动我们的原因。


真正的舍利,也许不是那些被分成八份的遗骨,而是那觉醒的智慧之心——如《法句经》所言"诸法以心为前导,以心为主,由心所造"。这颗心能在五浊恶世中见证寂静的可能,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能在无常迁流中触及涅槃的寂灭,超越生死的轮回。


佛陀曾说:"阿难,汝等勿以为失去导师而忧伤。我所说之法与律,我灭后当为汝师。"真正的舍利,正是这传承不绝的正法——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当我们依教奉行,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时,便是在礼敬最殊胜的舍利。


真正的舍利,是那传承不绝的法身慧命,是每一个有情众生通过戒定慧三学而能证得的解脱智慧。当我们以正念观照,以慈悲待人,以智慧断惑时,我们便是在供养最殊胜的舍利,传承着正法的慧命。


这样的舍利不会朽坏,不被时间磨蚀,不因分离而减损。它在每一次的觉悟中体现,在每一个解脱的瞬间显现,在每一颗向善之心中闪耀。这才是佛陀留给世间最珍贵的遗产——不是可以争夺的遗骨,而是可以实证的解脱之道,可以共享的光明智慧。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4部分,解析(144)”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