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11部分,解析(141)
【大善见王经的开示:】
当时阿难对世尊说:"世尊,请不要在这个小镇、这个偏僻的城市、这个支城般涅槃。世尊,还有其他大城,如瞻波城、王舍城、舍卫城、娑鸡多城、拘睒弥城、波罗奈城。请世尊在那里般涅槃。在那里有许多信仰如来的富有的刹帝利、婆罗门和居士,他们会恭敬供养如来的舍利。"
世尊说:"阿难,不要这么说。不要说'这是小镇、这是偏僻的城市、这是支城'。
世尊接着说:"阿难,从前有一位名叫大善见的转轮圣王,他是一位如法的法王,统治四方,使国土安定,具足七宝。阿难,这个拘尸那罗城就是大善见王的都城,当时叫做拘舍婆提。这座都城东西长十二由旬,南北宽七由旬。
阿难,拘舍婆提都城非常繁荣、富庶、人口众多、食物丰足。就像天神们的阿拉卡曼陀城那样繁荣、富庶、天众众多、食物丰足,拘舍婆提都城也是如此。阿难,拘舍婆提都城日夜不断充满十种声音:象声、马声、车声、大鼓声、小鼓声、琵琶声、歌声、螺声、铙钹声,以及'吃呀!喝呀!嚼呀!'的第十种声音。"
"阿难,你去拘尸那罗城,告诉末罗族人:'婆塞德们,今夜最后一更,如来将要般涅槃。请你们前来,请你们前来。不要以后后悔说:'如来在我们的境内般涅槃,我们却没能在最后时刻见到如来。'"阿难回答说:"是,世尊",就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衣,和一位比丘一起进入拘尸那罗城。
【末罗族人的礼敬:】
当时,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正因某些事务聚集在议事堂。阿难来到末罗族人的议事堂,告诉他们说:"婆塞德们,今夜最后一更,如来将要般涅槃。请你们前来,请你们前来。不要以后后悔说:'如来在我们的境内般涅槃,我们却没能在最后时刻见到如来。'"
末罗族人听到阿难的话后,他们和他们的儿子、媳妇、妻子都感到忧愁、苦恼、心中痛苦。有些人散乱着头发哭泣,举起双臂哭泣,扑倒在地,辗转反侧,说道:"世尊太快般涅槃了!善逝太快般涅槃了!世间的慧眼太快隐没了!"
然后末罗族人和他们的儿子、媳妇、妻子,心怀悲伤、忧愁、痛苦,来到末罗族人的沙罗树园的乌跋跋塔那地方,来到阿难尊者处。阿难尊者心想:"如果我让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一个个地礼敬世尊,这一夜就要过去了,末罗族人可能都来不及礼敬世尊。不如我按家族排列,让他们一家一家地礼敬世尊,说:'世尊,某某末罗族人携带儿子、妻子、随从、大臣,以头面礼敬世尊双足。'"于是阿难尊者就这样安排末罗族人按家族礼敬世尊。通过这种方式,阿难尊者在第一更时分就让所有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都礼敬了世尊。
【须跋陀的故事:】
当时,有一位名叫须跋陀的游方者住在拘尸那罗。须跋陀听说:"今夜最后一更,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于是他想:"我曾听老年游方者、长老、师尊们说:'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现于世间是很稀有的。'今夜最后一更,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我相信沙门乔达摩能为我说法,使我断除这个疑问。"
于是须跋陀来到沙罗树园,来到阿难尊者处说:"阿难尊者,我曾听老年游方者、长老、师尊们说:'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现于世间是很稀有的。'今夜最后一更,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我相信沙门乔达摩能为我说法,使我断除这个疑问。请让我见沙门乔达摩。"
阿难回答说:"够了,须跋陀贤友,不要打扰如来,世尊已经疲倦了。"须跋陀第二次、第三次请求,阿难都是同样地回绝。
世尊听到了阿难和须跋陀的对话,就对阿难说:"阿难,不要阻止须跋陀,让他来见如来。须跋陀无论问我什么,都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找麻烦。我对他的回答,他很快就会理解。"
于是阿难对须跋陀说:"去吧,贤友须跋陀,世尊允许你了。"须跋陀就来到世尊处,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后坐在一旁。须跋陀对世尊说:"乔达摩先生,那些有众多随从、教派领袖、知名的创教师,为众人所尊崇的沙门婆罗门,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毗罗梨子、尼干陀·若提子,他们是否都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已经证悟了?还是都没有证悟?或是有些证悟了,有些没有证悟?"
世尊说:"够了,须跋陀,不要问他们是否都已证悟,或都未证悟,或有些证悟有些未证悟。我要为你说法,你要好好听,仔细思考。"须跋陀回答:"是的,世尊。"
世尊说:"须跋陀,在任何法律中,如果没有八正道,就不会有第一沙门果,也不会有第二沙门果,也不会有第三沙门果,也不会有第四沙门果。在任何法律中,如果有八正道,就会有第一沙门果,也会有第二沙门果,也会有第三沙门果,也会有第四沙门果。须跋陀,在这个法律中有八正道,因此这里有第一沙门果,这里有第二沙门果,这里有第三沙门果,这里有第四沙门果。其他外道的教法中没有真正的沙门。须跋陀,如果比丘们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世尊继续说:
"须跋陀,我二十九岁时,
为寻求善法而出家。
须跋陀,从我出家以来,
已经过了五十多年。
我在正法的领域中修行,
在此之外没有第一沙门。
没有第二沙门,没有第三沙门,也没有第四沙门。
其他外道的教法中没有真正的沙门。须跋陀,如果比丘们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听完这些话后,须跋陀对世尊说:"太奇妙了,世尊!太奇妙了,世尊!就像有人扶起摔倒的东西,揭开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举着油灯,让有眼睛的人能看见东西。世尊以种种方便开示正法也是如此。世尊,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希望能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世尊说:"须跋陀,如果从其他教派来的人想在此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必须先观察四个月。四个月后,如果比丘们满意,就可以让他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不过,我知道应该因人而异。"
须跋陀说:"如果从其他教派来的人必须观察四个月才能出家、受具足戒,我愿意观察四年。四年后,如果比丘们满意,就让我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于是世尊对阿难说:"那么,阿难,你就让须跋陀出家吧。"阿难回答:"是,世尊。"须跋陀对阿难说:"阿难贤友,你们真是有福气!你们能在导师面前得到亲自授予弟子灌顶的殊荣!"
须跋陀在世尊座下得以出家,受具足戒。受戒不久后,尊者须跋陀独处静修,精进不懈,专心致志,不久就证得了"善男子正确地从在家到出家的目的":那无上梵行的终极。他现世就亲自了知、证得并安住其中。他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样,尊者须跋陀成为阿罗汉之一。他是世尊最后一位亲自教导的弟子。
第五诵分终。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大善见王经》佛教词语与句子详解
大善见王经的开示部分
1. 世尊:巴利文中佛陀最主要的尊称之一,原意为"具福者"或"世间尊贵者"。根据《清净道论》的解释,世尊具有六种含义:自在、善分析、具足、受尊敬、已断和圆满。在《中部》和《相应部》经典中,常描述世尊具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等殊胜功德。"世尊"这一称号表示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为天上人间所共同尊敬。
2.阿难:释迦族人,佛陀的堂弟。根据巴利经典记载,他在佛陀成道后第二十年才被正式任命为常随侍者,此后忠实侍奉佛陀直至涅槃,共约二十五年。在《增支部》中,佛陀赞叹阿难在五方面居第一:多闻第一、忆持第一、行持第一、坚固第一、侍者第一。他被尊称为"法藏",能够记忆并保存佛陀所说的全部教法。佛陀涅槃后,他在第一次经典结集前证得阿罗汉果,随后在结集中诵出所有经典。
3. 般涅槃:指佛陀或阿罗汉舍弃肉身、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最终解脱状态。
4. 瞻波城、王舍城等六大城市:印度古代的著名大城市,繁华富庶,信众众多。
王舍城:摩揭陀国首都
舍卫城:憍萨罗国首都
波罗奈城:迦尸国首都,即现今的瓦拉纳西
5. 大善见王:佛陀前世的转世,一位伟大的转轮圣王,以正法治理国家。
6. 转轮圣王:佛教中理想的世俗君主形象,依法治理四方,拥有七种珍宝。
7. 七宝:根据巴利经典《转轮圣王师子吼经》记载,转轮圣王拥有的七种宝物:
轮宝:出现在王前的金轮,跟随它可和平统一四方
象宝:名为"乌波萨他"的纯白色神象,全身洁白如雪山,具有神通力能在空中飞行,力大无穷却温顺服从。智慧超群,能理解国王意图,一早晨能载着转轮王环游整个阎浮提大陆,是转轮王代步和征服四方的神奇坐骑。
马宝:名为"瓦拉哈卡"的骏马,全身洁白,能迅速奔驰
摩尼宝:也称"宝珠",这是一颗特殊的宝石,通常由琉璃或水晶制成,能够自行发光而无需火或其他光源。在夜晚,它能照亮四周一由旬(约7-15公里)范围,使黑夜如同白昼般明亮。经典记载,它还能在雨天为转轮王及军队提供保护,使雨水不能淋湿他们。国王随身携带此摩尼宝,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拥有光明。
女宝:根据巴利经典描述,这是位天生丽质的女性,非凡美丽且性格高贵,通常是转轮王的王后或主妃,而非普通妻子。她具有超凡气质,肤色完美,不感寒热,体香如莲花,言行举止优雅得体,永远忠诚于国王,能察觉王的一切心意并先王之所想而行动,从不做任何令国王不悦之事。她是转轮王理想的女性伴侣,象征着和谐与美德。
主藏臣宝:在巴利经典中确实称为主藏臣宝,意为"家主宝"或"财主宝",这是一位具有神奇慧眼的财宝官员,能够透视地下、水中、山中所有珍宝,无论距离多远。当转轮王需要财富时,他能立即发现并取得宝藏,确保王室财源不绝。巴利经典《长部·转轮圣王师子吼经》描述他对国王极其忠诚,能准确判断一切财宝的真伪和价值。
主兵臣宝:在巴利文中,意为"引导者"或"顾问",是转轮王的第七宝。这位大臣不仅仅是军事将领,而是一位全能型辅政大臣,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判断力。他能了解转轮王的心意,提前规划国事,无需详细指示就能完成任务。他的职责包括军事指挥、政治谋划和行政管理,是国王最信任的助手。《转轮圣王师子吼经》描述他既忠诚又有智慧,能为转轮王解决一切政务难题,确保国家平安与繁荣。
这七宝是转轮王依法治世、福德圆满的象征,自然显现而非征服所得。
8. 由旬:古印度的距离单位,在巴利文献中通常约为12-15公里。根据经文描述,拘舍婆提城东西长12由旬(约120-180公里),南北宽7由旬(约70-105公里),总面积约8400到1890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现代上海(6,340平方公里)、东京(2,194平方公里)和纽约(1,214平方公里)等大都市面积的数倍。如此庞大的规模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表明拘舍婆提是一座理想化的宏伟都城,彰显转轮圣王大善见王的功德与国力。
9. 拘舍婆提:拘尸那罗城的古名,意为"拥有无数宝藏的城市",曾经非常繁华。
10. 阿拉卡曼陀城:天界的城市,极其繁华富足,此处用来比喻拘舍婆提的繁华。
11. 十种声音:经文详细列出拘舍婆提城中日夜不断的十种声音:
象声、马声:富贵人家和军队的坐骑声,象征权贵与军事力量
车声:马车、牛车等交通工具声,表示商旅往来频繁
大鼓声、小鼓声:各种庆典、仪式和军事活动使用的鼓声
琵琶声:音乐娱乐活动的代表
歌声:人们欢乐歌唱,表示生活安乐
螺声: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吹奏的法螺声
铙钹声:庆典和表演中的铜制打击乐器声
"吃呀!喝呀!嚼呀!":人们饮食作乐的声音,象征丰衣足食
这十种声音昼夜不绝,生动描绘了一座繁华、富庶、人口众多且生活丰足的理想城市。
12. 最后一更:古代将夜晚分为几个时段,最后一更指夜晚的最后时段,约凌晨时分。
末罗族人的礼敬部分
1. 末罗族人:古印度的一个部族,统治拘尸那罗地区,佛陀在他们的领地入灭。
2. 婆塞德们:对在家男性信徒的尊称,相当于"诸位善人"或"诸位仁者"。
3. 善逝 :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字面意思是"善好地去"。有四层含义:一是佛陀已完美无缺地走完修行之路;二是他已去往最殊胜的涅槃境界;三是他一去不复返,永不退转;四是他能善说妙法引导众生。
4. 世间的慧眼:比喻佛陀如同世间的智慧之光,能照见真相,引导众生。
5. 沙罗树园:拘尸那罗城外的一片林园,有双排沙罗树,佛陀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入灭。
6. 乌跋跋塔那:沙罗树园中的特定地点,佛陀般涅槃的确切地方。
7. 头面礼敬世尊双足: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以头触碰佛陀的脚,表示极度的尊敬与皈依。
须跋陀的故事部分
1. 须跋陀:一位年长的游方修行者,成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和最后一位亲证阿罗汉果的人。
2. 游方者:不属于特定教派,游走各地寻求真理的修行人。
3. 沙门乔达摩:外道对佛陀的称呼,"沙门"指出家修行者,"乔达摩"是佛陀的姓。
4. 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佛陀的尊称,表示他已完全觉悟,断尽一切烦恼。
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这三个称号共同构成佛陀最完整的身份描述:
如来:根据巴利经典《增支部》的记载,佛陀自己解释"如来",是"如其所说而行,如其所行而说",强调的是言行完全一致。"如来"也可理解为"如实而来"或"如实而去",表示佛陀完全依照真理行事。这个称号特别体现了佛陀言教与身教的完美统一,是真理的化身和实践者。
阿罗汉:字面意为"应受尊敬者",表示已完全断除贪、嗔、痴三毒,杀死烦恼贼,破坏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值得接受天人供养。佛陀和他的圣弟子都可称为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指自己觉悟且能觉悟他人的圆满佛陀。"正等"表示平等观照一切法,"正觉"表示彻底觉悟无上真理。此称号区别于独觉佛和声闻阿罗汉,唯有佛陀才能具有。
声闻阿罗汉:在巴利文大藏经中,"声闻"字面意思是"听闻者",指通过听闻佛陀或佛弟子说法而获得解脱的修行者。"声闻阿罗汉"是指通过听闻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证得最高果位的圣者。他们与佛陀的区别在于:佛陀是自己发现真理(无师自通)并能教导他人;而声闻则是依靠佛陀的教导才能觉悟。
巴利经典《中部》和《相应部》中解释,声闻圣者通过听闻四圣谛的教导,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并最终断尽所有烦恼,成为阿罗汉。他们虽然获得与佛陀相同的解脱,但在智慧广度和教化能力方面不如佛陀。舍利弗、目犍连等大弟子都属于声闻阿罗汉。
须跋陀提到这三个称号,是在强调这样一位完全觉悟、能引导他人觉悟的导师出现于世间极为稀有难得,因此他急于在佛陀入灭前求见。
5. 六师外道:佛陀时代六位著名的非佛教导师,在经文中常被提及:
富兰那·迦叶:主张无因无果论,认为行善作恶都没有后果
末伽梨·瞿舍利:阿耆维迦教创始人,教导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安排,修行无用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根据巴利《长部·沙门果经》记载,他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主张"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祀,没有善恶业的果报,没有今世,没有来世"。他教导人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组成,死亡时这些元素各自回归自然界,不存在灵魂或轮回。他著名的比喻是:"人死后就如同破碎的陶器,不复存在",完全否认死后生命的可能性,代表古印度最极端的断灭论思想。
波拘陀·迦旃延:元素论者,认为生命由七种永恒元素组成,不生不灭
散若耶·毗罗梨子:怀疑论者,对一切问题持不可知态度,回避正面回答
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创始人,主张严格苦行能消除过去业障
在《沙门果经》中,佛陀详细批评了这六位导师的错误见解,指出他们无法获得真正解脱。
6. 八正道:佛教解脱之道的核心修行方法,分为三组:
慧学:
正见:理解四圣谛,明白苦、集、灭、道的真理
正思维:无贪欲、无嗔恨、无害心的思想
戒学:
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正命:以正当方式谋生,避免不道德的职业
定学:
正精进:防止不善法生起,断除已生不善法,培养善法,让未生善法生起,已生善法持续保持到圆满
正念:对身、受、心、法保持清醒的觉知
正念: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力,就像一面明镜,清楚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情绪变化、念头活动,不迷失在思绪中。例如:吃饭时专注于味道和咀嚼,走路时感受脚步触地,让心始终清楚当下发生的一切。
正定:八正道的第八支,指培养深度专注的禅修。根据巴利经典《长部》和《中部》的解释,正定完整包括:
1. 四禅(四色界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逐步深入的禅定状态,具有不同的喜、乐、舍等特征
2.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3. 想受灭定:第九定,最深的禅定状态,身心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只有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证得
在巴利经典描述八正道的正定时,通常包括这整个禅修次第,因为完整的禅修体系是达到最终解脱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想受灭定,被视为是最接近涅槃体验的禅定状态。
正定:通过禅修让心完全平静、专注,不受干扰。就像将混浊的水放在杯中不动,泥沙自然沉淀,水变得清澈。正定有完整的修习次第:先是四禅(从初禅到四禅),心逐渐从喜乐到舍离;再进入四无色定,超越物质形式的限制;最高可达想受灭定,身心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这种深度禅定不仅带来平静和喜悦,更是开发智慧、实现解脱的关键。巴利经典强调,正定是八正道中不可或缺的修行基础,是通往涅槃的直接道路。
这八项相互关联,循序渐进,是佛陀指出的通往解脱涅槃的中道,避免了极端苦行和纵欲享乐。
7. 四沙门果:佛教修行的四个成就阶段,每个阶段都断除特定的烦恼:
第一果:须陀洹(入流果):已经"入流"圣道,断除三种结缚(身见、疑、戒禁取),对佛法僧三宝有不可动摇的信心。最多还会再投生七次就能完全解脱。
第二果:斯陀含(一来果):显著减弱贪、嗔、痴三毒,但未完全断除。只需再来人间一次就能完全解脱。
第三果:阿那含(不还果):完全断除欲界的贪欲和嗔恚,死后不再返回欲界(包括人间和欲界天),而是出生在色界的五净居天继续修行。根据巴利《增支部》记载,这五净居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阿那含在这些天界中修行,最终必定证得阿罗汉果。
巴利经典确实也提到少数特殊类型的阿那含可能往生到无色界天,但大多数阿那含是往生到色界的五净居天。
第四果:阿罗汉(无生果):断尽一切烦恼,包括微细的我慢和无明,完全解脱生死轮回。佛陀在经中反复强调,只有具备八正道的教法才能产生这四种修行成果。
这四果就像攀登解脱之山的四个阶段,每上一层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最终抵达山顶。
8. 皈依佛、法、僧:成为佛教徒的第一步。"皈依佛"是尊敬佛陀为导师;"皈依法"是接受佛陀的教导为生活指南;"皈依僧"是尊重修行团体并向他们学习。在巴利经典中,皈依时会念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9. 具足戒:比丘的完整戒律,包括227条(上座部传统),比丘尼有更多戒条。在特定仪式中由至少五位有资格的比丘授予,标志着正式成为僧团成员。这些戒律涵盖生活各方面:从基本道德(不杀生等)到日常行为(如何穿衣、吃饭、与人交往等)。须跋陀通过这种正式仪式成为比丘。
10.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罗汉亲身体验到的四种证悟状态:
"生已尽":不再有未来的出生
"梵行已立":清净修行已经完成
"所作已办":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不受后有":不会再有下一世的存在
11. 无上梵行:最高级的清净生活方式,"梵"意为清净,"行"是行为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完全按照八正道修行,目标是解脱一切苦。佛陀称之为"无上"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修行方式能超越它。在巴利经典中常用来形容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大善见王经的开示:】
那时,阿难对佛陀说:"佛陀,请不要在这个小镇、这个偏远的小城市、这个边远地区般涅槃。佛陀,还有其他大城市,比如瞻波城、王舍城、舍卫城、娑鸡多城、拘睒弥城、波罗奈城。请佛陀在那些地方般涅槃。在那些大城市有很多信仰佛陀的富有的贵族、婆罗门和在家信徒,他们会用最尊敬的方式供奉佛陀的舍利。"
佛陀说:"阿难,不要这样说。不要说'这是小镇、这是偏远的城市、这是不重要的小城'。"
佛陀接着说:"阿难,从前有一位名叫大善见的伟大君王,他是一位遵循正法的国王,统治着四方领土,让国家安定和平,拥有七种珍宝。阿难,这个拘尸那罗城就是大善见王的首都,那时叫做拘舍婆提。这座首都东西长十二由旬(大约120-180公里),南北宽七由旬(大约70-105公里)。
阿难,拘舍婆提首都非常繁荣、富裕,居民众多,粮食丰富。就像天神居住的阿拉卡曼陀城那样繁荣、富裕,天神众多,食物丰富,拘舍婆提首都也是一样。阿难,拘舍婆提首都日夜不断充满十种声音:大象的叫声、马的嘶鸣声、车辆的行驶声、大鼓的敲击声、小鼓的敲击声、琵琶的演奏声、歌唱的声音、贝壳号角的吹奏声、铜钹的敲击声,以及人们'吃吧!喝吧!咀嚼吧!'的进食声,这是第十种声音。"
"阿难,你去拘尸那罗城,告诉末罗族人:'各位善人,今晚的最后一个时辰,佛陀将要般涅槃。请你们来吧,请你们来吧。不要以后后悔说:'佛陀在我们的地区般涅槃,我们却没能在最后时刻见到佛陀。'"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然后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袈裟,和一位僧人一起进入拘尸那罗城。
【末罗族人的礼敬:】
当时,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正因一些事情聚集在议事大厅。阿难来到末罗族人的议事大厅,告诉他们说:"各位善人,今晚最后一个时辰,佛陀将要般涅槃。请你们来吧,请你们来吧。不要以后后悔说:'佛陀在我们的地区般涅槃,我们却没能在最后时刻见到佛陀。'"
末罗族人听到阿难的话后,他们和他们的儿子、儿媳、妻子都感到忧伤、痛苦、心里非常难过。有些人头发散乱地哭泣,举起双手哭泣,甚至扑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说:"佛陀般涅槃太快了!伟大的佛陀般涅槃太快了!世界的智慧明灯太快就要熄灭了!"
然后末罗族人和他们的儿子、儿媳、妻子,心怀悲伤、忧愁、痛苦,来到末罗族人的沙罗树园的乌跋跋塔那地方,来到阿难尊者那里。阿难尊者心想:"如果我让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一个一个地向佛陀行礼,这一夜就要过去了,末罗族人可能都来不及向佛陀行礼。不如我按家族顺序排列,让他们一家一家地向佛陀行礼,说:'世尊,某某末罗族人带着儿子、妻子、随从、大臣,用头触碰世尊的双脚向您致敬。'"于是阿难尊者就这样安排末罗族人按家族向佛陀行礼。通过这种方式,阿难尊者在夜晚第一个时辰就让所有拘尸那罗的末罗族人都向佛陀行了礼。
【须跋陀的故事:】
当时,有一位名叫须跋陀的游方修行者住在拘尸那罗。须跋陀听说:"今晚最后一个时辰,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于是他想:"我曾听年长的游方修行者、长老、师父们说:'佛陀、阿罗汉、完全觉悟的人出现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今晚最后一个时辰,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我相信沙门乔达摩能为我讲解佛法,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于是须跋陀来到沙罗树园,来到阿难尊者那里说:"阿难尊者,我曾听年长的游方修行者、长老、师父们说:'佛陀、阿罗汉、完全觉悟的人出现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今晚最后一个时辰,沙门乔达摩将要般涅槃。我心中有一个疑问,我相信沙门乔达摩能为我讲解佛法,帮我解决这个疑问。请让我见沙门乔达摩。"
阿难回答说:"算了吧,须跋陀朋友,不要打扰佛陀,佛陀已经很疲倦了。"须跋陀第二次、第三次请求,阿难都同样地拒绝了。
佛陀听到了阿难和须跋陀的对话,就对阿难说:"阿难,不要阻止须跋陀,让他来见我。须跋陀无论问我什么,都是为了寻求知识,不是为了找麻烦。我对他的回答,他很快就会理解。"
于是阿难对须跋陀说:"去吧,须跋陀朋友,佛陀允许你了。"须跋陀就来到佛陀那里,与佛陀互相问候,简单交谈后坐在一旁。须跋陀对佛陀说:"乔达摩先生,那些有很多追随者、宗教领袖、著名的教派创始人,受到很多人尊敬的修行者和婆罗门,比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梨·瞿舍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毗罗梨子、尼干陀·若提子,他们是否都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已经开悟了?还是都没有开悟?或者是有些开悟了,有些没有开悟?"
佛陀说:"够了,须跋陀,不要问他们是否都已开悟,或都未开悟,或有些开悟有些未开悟。我要为你讲解佛法,你要好好听,仔细思考。"须跋陀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说:"须跋陀,在任何教法中,如果没有八正道,就不会有第一种修行成果,也不会有第二种修行成果,也不会有第三种修行成果,也不会有第四种修行成果。在任何教法中,如果有八正道,就会有第一种修行成果,也会有第二种修行成果,也会有第三种修行成果,也会有第四种修行成果。须跋陀,在我的教法中有八正道,因此这里有第一种修行成果,这里有第二种修行成果,这里有第三种修行成果,这里有第四种修行成果。其他教派的教法中没有真正的修行者。须跋陀,如果僧侣们正确地生活修行,世界上就不会缺少完全觉悟的人。
佛陀继续说:
"须跋陀,我二十九岁时,
为寻求善法而出家。
须跋陀,从我出家以来,
已经过了五十多年。
我在正法的领域中修行,
在此之外没有第一种修行成果。
没有第二种修行成果,没有第三种修行成果,也没有第四种修行成果。
其他教派的教法中没有真正的修行者。须跋陀,如果僧侣们正确地生活修行,世界上就不会缺少完全觉悟的人。"
听完这些话后,须跋陀对佛陀说:"太奇妙了,世尊!太奇妙了,世尊!就像有人扶起倒下的东西,揭开被遮盖的东西,为迷路的人指明道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睛的人能看见东西。佛陀用各种方式讲解佛法也是这样。世尊,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希望能在佛陀座下出家,接受完整的戒律。"
佛陀说:"须跋陀,如果从其他教派来的人想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接受完整戒律,必须先经过四个月的考察期。四个月后,如果僧团成员满意,就可以让他出家、接受完整戒律成为僧人。不过,我知道应该根据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安排。"
须跋陀说:"如果从其他教派来的人必须经过四个月考察才能出家、接受完整戒律,我愿意接受四年的考察。四年后,如果僧团成员满意,就让我出家、接受完整戒律成为僧人。"
于是佛陀对阿难说:"那么,阿难,你就让须跋陀出家吧。"阿难回答:"是,世尊。"须跋陀对阿难说:"阿难朋友,你们真是有福气!你们能在导师面前得到亲自授予弟子接受戒律的殊荣!"
须跋陀在佛陀座下得以出家,接受了完整戒律。受戒不久后,尊者须跋陀独自静修,努力不懈,专心致志,不久就达到了"善良的男子正确地从在家到出家的目标":那最高境界的清净修行。他在这一生中就亲身体验、证得并安住在这种境界中。他知道:"生死轮回已经结束,清净修行已经建立,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不会再有下一世的出生。"这样,尊者须跋陀成为阿罗汉之一。他是佛陀最后一位亲自教导的弟子。
第五部分结束。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大善见王经》的智慧启示:从形似的结束到永恒的开始
深度解析与哲理探寻
《大善见王经》这段经文记录了佛陀临近般涅槃时的几个关键场景,其中蕴含着佛教核心智慧,通过巧妙的对比和深刻的教导,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时间和解脱的本质。
一、阿难的执着与佛陀的超越
当阿难请求佛陀在繁华大城市般涅槃时,他的想法代表了世俗的价值观——重视表面的荣耀和物质的奉献。阿难担心在小城涅槃会缺少相应的尊敬和供养,这反映了一种对形式的执着。然而,佛陀温和却坚定地纠正了这种思维方式。
佛陀通过讲述大善见王的故事,揭示了世间一切繁华终将消逝的真相。那个曾经辉煌如天界城市的拘舍婆提,如今已沦为边远小镇。这个转变本身就是佛陀最生动的教导——即使最伟大的国王、最繁荣的城市,也无法逃脱无常的法则。
思考启示:我们是否也常常像阿难一样,过分看重外在的形式与场合?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是选择外在的风光,还是内在的安宁?佛陀以自身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二、城市的变迁与时间的洪流
佛陀描述的拘舍婆提都城,东西长达120-180公里,南北宽约70-105公里,其规模之宏大令人咋舌。城中充满十种声音,象征着当时的繁华与活力。然而,这座曾经与天界媲美的城市,如今已沦为小镇。
这个对比揭示了时间的力量和一切存在的无常性。佛陀并非在讲述神话故事,而是通过历史的变迁,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即使最伟大的成就和最宏伟的建筑,也终将在时间长河中化为尘土。
思考启示:当我们执着于建立"永恒"的事业,追求"不朽"的成就时,是否应该思考这一切最终的意义何在?我们苦心经营的一切,是否也会像拘舍婆提一样,在时间长河中消逝无踪?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
三、末罗族人的悲伤与人性的共鸣
末罗族人听闻佛陀即将般涅槃的消息后,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散乱头发、举臂哭泣、扑地翻滚。这些表现虽然在今天看来略显夸张,但却真实反映了人类面对失去所爱之人时的深切痛苦。
阿难的细心安排让每个家族都能及时向佛陀礼敬,体现了他作为佛陀侍者的智慧和慈悲。这种集体礼敬不仅是一种告别仪式,更是对佛陀教法的一种确认和传承承诺。
思考启示:面对生命中的离别,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如何超越纯粹的悲伤,转化为对逝者教诲的铭记和实践?末罗族人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纪念不是永远的哀伤,而是践行逝者的智慧和遗愿。
四、须跋陀的最后机缘与智慧的觉醒
须跋陀的故事尤为感人。作为一位年长的游方修行者,他听闻佛陀即将般涅槃,怀着求知的热忱前来求见。尽管阿难三次拒绝,佛陀却慈悲地接纳了他。这一情节揭示了佛陀无尽的慈悲——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愿意回应真诚求法者的请求。
须跋陀的问题关乎其他宗教领袖的证悟状态,反映了当时印度宗教多元化的背景。佛陀没有直接评判他人,而是转向了更根本的教义——八正道及其成果。这种回应方式展现了佛陀的智慧:不执着于比较和评判,而是直指修行的核心。
思考启示:我们是否常常像须跋陀一样,被不同思想流派的表面差异所迷惑?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谁对谁错"的争论,而忽略了真正有效的修行方法?佛陀的回应教导我们:真理不在于名声或追随者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通向解脱的明确道路。
五、八正道的独特价值与真修行的标准
佛陀向须跋陀强调的核心是:只有具备八正道的教法才能产生真正的解脱成果。这一教导将众多纷繁的修行方法简化为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否包含八正道。
佛陀回顾自己五十多年的弘法历程,强调在他的教法之外没有真正的修行成果。这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而是基于对解脱真相的深刻洞见——只有遵循宇宙规律的修行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思考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修行方法和精神教导层出不穷,我们如何辨别其价值?佛陀给出的标准是否仍然适用?八正道作为一条整合了伦理、心理和智慧的完整修行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评判标准。
六、须跋陀的迅速证悟与生命的最后礼物
须跋陀成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这一身份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罗汉果,实现了从求法者到解脱者的彻底转变。
这个结局不仅是对须跋陀个人因缘的肯定,也是对佛陀教法有效性的最后印证——即使在佛陀即将般涅槃的情况下,正法仍然能够引导人迅速觉悟。"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一经典表述,生动描绘了解脱的状态:超越生死,圆满修行,完成任务,不再轮回。
思考启示:我们常认为解脱需要漫长时间,须跋陀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当因缘成熟、方法正确、心态真诚时,觉悟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这对忙碌的现代人是否提供了一种希望?即使是在生命的晚年或最后时刻,真正的转变和觉醒仍然是可能的。
现代生活的反思与应用
《大善见王经》这段经文虽然记录的是2500多年前的事件,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深刻启示:
1. 超越外在与形式:我们常常过分看重外在成就、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就像阿难担心佛陀在小城涅槃缺乏适当的尊重一样。佛陀的教导提醒我们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形式。
2. 正视无常的本质:曾经繁华如天界的拘舍婆提最终变为小镇,这一变化提醒我们接受变化的必然性,不过分执着于任何暂时的存在,包括我们的财富、地位甚至身体。
3. 寻找真正的修行之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精神和心理成长方法层出不穷。佛陀给须跋陀的教导提醒我们寻找真正有效的方法,而非盲目追随表面上受欢迎或声称神奇的教导。
4.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末罗族人和须跋陀都珍视与佛陀最后相处的时光。这提醒我们活在当下,珍惜与所爱之人相处的每一刻,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5. 永不嫌晚的转变:须跋陀在生命晚年遇见佛陀并迅速证悟,这一故事给予我们希望——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过去如何,真正的转变和成长永远有可能。
结语:超越时间的永恒智慧
《大善见王经》的这段经文,表面上是记录佛陀入灭前的几个场景,实际上却是一部浓缩的生命智慧指南。它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式,不是城市的大小,不是追随者的多少,而是内心的清净与解脱;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如何有意义地活过;不是宗教的名称,而是是否拥有真正通向解脱的道路。
这些教导穿越2500多年的时空,仍然清晰地指引着我们:在无常的世间找到永恒的平静,在喧嚣的生活中寻得内心的安宁,在纷繁的思想中把握真实的智慧。这或许正是佛陀留给世间的最后礼物,也是《大善见王经》对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