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9部分,解析(139)

【末罗族子布库沙的故事:】


那时,阿罗罗·迦蓝的弟子末罗族子布库沙正从拘尸那罗往波婆城走。他看见世尊坐在一棵树下,就走过去礼敬后坐在一旁,对世尊说:


"真是奇妙啊,世尊!真是不可思议啊,世尊!出家人能保持如此平静的状态。从前,阿罗罗·迦蓝在路上休息时,有五百辆车从他身边经过,但他既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当时有个人走在车队后面,来到阿罗罗·迦蓝处问:'尊者,您看见五百辆车经过吗?''没有看见。''那您听见声音了吗?''没有听见。''您是在睡觉吗?''不是在睡觉。''您是有意识的吗?''是的。'


那人惊叹道:'真是奇妙啊!真是不可思议啊!出家人能保持如此平静的状态,在清醒的状态下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五百辆车经过。尊者,您的衣服上都沾满了尘土。'阿罗罗·迦蓝回答说:'是的。'于是那人对阿罗罗·迦蓝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后离去。"


世尊说:"布库沙,你觉得哪个更难、更不可思议:一个清醒的人看不见也听不见五百辆车经过,还是一个清醒的人在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时看不见也听不见呢?"


"世尊,五百辆车算什么,就算六百辆、七百辆、八百辆、九百辆、一千辆甚至十万辆车又算得了什么?比起一个清醒的人在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时看不见也听不见,那真是太难太不可思议了。"


世尊说:"布库沙,有一次我在阿图玛的麦秸堆里住。那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有两个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雷击死。阿图玛城的许多人都跑去看。


那时我从麦秸堆里出来,在门外空地上经行。有个人从人群中过来,向我礼敬后站在一旁。我问他:'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干什么?'


他回答说:'世尊,刚才天降大雨,电闪雷鸣,两个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雷击死,人们都来看这个。世尊刚才在哪里?''我就在这里。''您看见什么了吗?''没有看见。''您听见声音了吗?''没有听见。''您是在睡觉吗?''不是在睡觉。''您是有意识的吗?''是的。'


那人感叹道:'真是奇妙啊!真是不可思议啊!出家人能保持如此平静的状态,在天降大雨、电闪雷鸣时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他对我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礼敬、右绕后离去。"


布库沙听了这话说:"我对阿罗罗·迦蓝的信心,就像被大风吹散或被急流冲走一样。太殊胜了,世尊!太殊胜了,世尊!就像扶起倒下的东西,揭开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之人能够看见。世尊以种种方便开示教导了佛法。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愿世尊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终生皈依!"


布库沙叫来一个侍者说:"去给我拿一套金色光亮的衣服来。"侍者答应说:"是的,尊者。"就去取来那套金色光亮的衣服。布库沙把衣服献给世尊说:"世尊,这是一套金色光亮的衣服,请世尊慈悲接受。"


世尊说:"布库沙,那就给我穿一件,给阿难穿一件。"布库沙答应说:"是的,世尊。"于是他给世尊穿一件,给阿难穿一件。世尊为布库沙说法,开示、教导、鼓励、令他欢喜。布库沙听法欢喜后,起身礼敬、右绕后离去。


布库沙离开不久,阿难把那件金色衣服披在世尊身上。奇妙的是,金色衣服披在世尊身上竟然失去了光泽。阿难说:"真是奇妙啊,世尊!真是不可思议啊,世尊!世尊的肤色多么清净明亮,这件金色衣服披在世尊身上竟然显得暗淡无光。"


世尊说:"确实如此,阿难。如来的身体在两个时候会特别清净明亮:一是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那一夜,二是在入无余涅槃的那一夜。阿难,今天后夜,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双树间,如来将要入涅槃。来吧,阿难,我们去迦枳河。"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


偈颂说:


"布库沙献上金色衣,


牟尼身披如金光耀。"


于是世尊与众多比丘一起来到迦枳河。到达后,世尊下到河中,沐浴并饮水,然后上岸来到芒果园。世尊对准陀比丘说:"准陀,请为我四折叠袈裟,我疲倦了想躺下。"准陀回答说:"是的,世尊。"于是四折叠袈裟。


世尊右胁而卧,作狮子卧姿,两脚相叠,具念正知,作意醒觉想。而准陀就坐在世尊面前。


偈颂说:


"佛陀来到迦枳河,


水清凉甜且澄净。


导师无倦入河中,


如来世间无与等。


沐浴饮水后上岸,


导师行于僧众中。


世间导师说正法,


大仙来到芒果园。


召唤准陀比丘说:


铺开四折衣我卧。


准陀受教速铺开,


导师无倦即安卧,


准陀静坐于其前。"


然后世尊对阿难说:"阿难,或许有人会让铁匠子纯陀生起后悔,说:'纯陀啊,你真是不幸,你真是得到恶果,如来食用了你最后供养的食物就入涅槃了。'阿难,你应该这样帮纯陀消除后悔:'纯陀啊,你真是有福,你真是得到善果,如来食用了你最后供养的食物就入涅槃了。我亲自从世尊那里听说,有两次供养的功德和果报是相等的,比其他供养更有大果报、大利益。哪两次呢?一次是如来食用供养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一次是如来食用供养后入无余涅槃。通过这两次供养,纯陀积集了长寿、美貌、快乐、名声、天界和领导统治的善业。'阿难,你应该这样帮纯陀消除后悔。"


于是世尊知道这件事的意义后,当时说出这个偈颂:


"布施能增长功德,自制能止息怨仇,


善者能舍弃恶业,灭尽贪嗔痴得寂。"


【这是第四诵分】


【双树:】


然后世尊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希连河对岸,去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园。"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于是世尊与众多比丘来到希连河对岸,去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园。到达后,世尊对阿难说:"阿难,请在双沙罗树间为我准备一张床,头朝北方。我疲倦了,想躺下。"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于是在双沙罗树间准备了一张床,头朝北方。世尊右胁而卧,作狮子卧姿,两脚相叠,具念正知。


那时,双沙罗树非时开花,花瓣纷纷落在如来身上,散布、覆盖如来身体,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花和檀香粉也从空中落下,散布、覆盖如来身体。天上的乐器奏起音乐,天上响起歌声,都是为了供养如来。


然后世尊对阿难说:"阿难,这双沙罗树非时开花,花瓣纷纷落在如来身上,散布、覆盖如来身体,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花和檀香粉从空中落下,天上的乐器奏起音乐,天上响起歌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尊敬、恭敬、尊重、供养如来。阿难,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依法而行,随法而行,行于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恭敬、尊重、供养如来,是最高的供养。因此,阿难,你们应当依法而行,随法而行,行于正道。阿难,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优波摩那长老:】


那时,长老优波摩那站在世尊面前为世尊扇凉。世尊让他离开说:"比丘,请走开,不要站在我面前。"阿难心想:"这位优波摩那长老长期侍奉世尊,亲近世尊,现在世尊在最后时刻却让他走开,说'比丘,请走开,不要站在我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阿难问世尊:"世尊,这位优波摩那长老长期侍奉世尊,亲近世尊,为什么世尊让他走开呢?"


世尊说:"阿难,十方世界的诸天都来见如来。方圆十二由旬内,没有一处不被大威德的诸天所充满。诸天在抱怨说:'我们从远方来见如来。如来出现在世间是很稀有的事。今天后夜,如来就要入涅槃了。这位有大神通力的比丘站在世尊面前挡住了我们,我们在最后时刻看不见如来了。'"


阿难问:"世尊,这些天神是什么样的?"


世尊说:"阿难,有些天神住在空中但认为是在地上,他们散发头发痛哭,举手号泣,扑倒在地,打滚哀号:'如来太快入涅槃了!善逝太快入涅槃了!世间的法眼太快消失了!'


有些天神住在地上但认为是在地上,他们也是散发头发痛哭,举手号泣,扑倒在地,打滚哀号:'如来太快入涅槃了!善逝太快入涅槃了!世间的法眼太快消失了!'


但那些已离贪欲的天神,他们具念正知地忍受着:'诸行无常,这怎么可能得到呢?'"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句子和词语详细解释


【末罗族子布库沙的故事】


末罗族子布库沙:末罗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贵族,原为阿罗罗·迦蓝的弟子。"末罗族子"表明他来自末罗族的身份。


阿罗罗·迦蓝:佛陀成道前跟随的第一位老师,精通禅定,能达到无所有处定(第七禅定)的成就。根据巴利文《圣求经》记载,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后首先向他学习,但后来发现这种境界仍无法解决生死问题,因此继续寻求更高的修行法门。下一位老师是郁陀迦·罗摩子,这位老师精通禅定,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定(第八禅定)的成就,后来发现这种境界还是无法解决生死问题,选择离开,并最终独自证悟修行进入想受灭定,获得最终的解脱境界。


拘尸那罗与波婆城:末罗国的两座城市,拘尸那罗是佛陀入灭之地。


禅定境界的对比:故事核心是对比两种禅定境界的深度:阿罗罗·迦蓝能入定到五百辆车经过不觉知,而佛陀能入定到雷电交加、人被雷击不觉知。这表明佛陀禅定境界远超其他修行者。


禅定能力的对比解释:这个故事主要是比较两个人的心灵专注能力。想象一下:


阿罗罗·迦蓝能够如此专注冥想,以至于500辆车从旁边经过,他完全没注意到,甚至衣服上都沾满了尘土也不知道。


而佛陀更厉害,他能够如此深入冥想,即使是雷电轰鸣、周围有人被雷击死亡、全城人都在喧闹讨论,他也完全不受影响。


这就像一个人能在嘈杂的咖啡馆看书不受干扰,而另一个人能在地震发生时仍然保持专注一样。这个对比让布库沙明白佛陀的心灵平静能力远超他原来的老师。


布库沙的皈依:"扶起倒下的东西,揭开遮蔽的东西..."是佛教中经典的形容词,表示佛法能使人从迷惑转为觉悟,从黑暗转为光明。


优婆塞:意为"亲近奉事",指受三皈五戒的男性在家佛教徒。


金色衣服失去光泽:象征佛陀身光超越世间一切物质的光彩,也暗示佛陀即将入灭。


如来两次特别光明:证悟之夜和涅槃之夜,这两个时刻是佛陀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也是佛教宇宙观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右胁而卧,作狮子卧姿:佛陀特有的休息姿势,右侧卧,右手支头,两脚相叠,象征警觉与尊贵。这也是佛陀入灭时的姿势。


具念正知:保持觉知和清明的意识状态,是佛教修行的核心要素。


偈颂:"布库沙献上金色衣,牟尼身披如金光耀。"


牟尼:佛陀的尊称之一,意为"寂默者"或"智者",形容拥有深刻智慧且心灵平静的圣者。

这首简短诗句描述布库沙献给佛陀金色衣服,佛陀穿上后显得更加光彩耀眼。


迦枳河


佛陀入灭前最后沐浴的河流,位于拘尸那罗附近,经文描述其水"清凉甜且澄净",表示这是一处清净之地。


四折叠袈裟


袈裟:僧人穿的法衣。

四折叠:将袈裟折叠四次,作为临时的床垫,让佛陀能够休息。


狮子卧姿


右胁而卧:右侧卧躺。

作狮子卧姿:佛陀特有的休息姿势,右手支头,两脚相叠,像狮子休息时的姿态,象征即使休息也保持警觉。

具念正知:保持清醒的觉知状态,心不迷糊。

作意醒觉想:心中持续保持觉醒的想法,不陷入昏沉。


偈颂关于迦枳河的诗句


这首长诗详细描述了佛陀最后的行程:到河边沐浴、饮水、行走于僧众中、教导正法、来到芒果园、安排休息。诗中多次称佛陀为"导师"和"如来",强调对佛陀的虔诚尊敬。


铁匠子纯陀与最后供养


纯陀:一位铁匠的儿子,供养佛陀最后一餐的人。


两次最大功德的供养:

  1. 佛陀成道前的最后一餐

  2. 佛陀入灭前的最后一餐(由纯陀供养)


重要提醒:原巴利文大藏经中只提到这两次供养功德相等,但并未记载第一次供养是由"牧羊女"提供的。"牧羊女供养"是后期传说中加入的内容,并非原始经典记载。


佛陀指出这两次供养功德相等,超过其他一切供养,为供养者带来六种福报:长寿、美貌、快乐、名声、天界福报和领导能力。


这段经文特别强调了佛陀对纯陀的关怀,不希望他因为供养后佛陀入灭而自责,而是指出这实际上是莫大的福分。


纯陀(准陀)的供养:供养佛陀最后一餐,佛陀特别指出与供养佛陀成道前最后一餐同等功德,这两次供养在佛教传统中被视为最大功德。


布施偈颂:"布施能增长功德,自制能止息怨仇..."总结了佛法修行的精髓,包括布施、自制、舍恶、灭除烦恼。


布施偈颂的解释:


这首偈颂("布施能增长功德,自制能止息怨仇,善者能舍弃恶业,灭尽贪嗔痴得寂")是佛陀教导的四个简单但强大的生活原则:


1. 布施增长功德:给予和分享会带来好的回报和福气

2. 自制止息怨仇: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避免冲突和敌意


3. 善者舍弃恶业:善良行善的人懂得远离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4. 灭尽贪嗔痴得寂:当你消除了贪婪、愤怒和困惑,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这是佛陀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教导,简单地概括了如何过上有意义、平和的生活。


【双树】


沙罗双树:又译为"娑罗双树",指两棵并列的沙罗树,佛陀选择在这两棵树之间入灭,具有象征意义。


非时开花:不是花季却开花,被视为奇迹,象征自然界对佛陀的敬意与不舍。


曼陀罗花与檀香粉:天界的花朵和珍贵香料,代表神圣的供养。


真正的供养:佛陀强调真正供养不是外在的花、香、音乐,而是"依法而行,随法而行,行于正道"。这是佛陀临终前的核心教诲,强调实践佛法的重要性超过形式上的崇拜。


真正的供养解释:


当花朵和香气从天而降时,佛陀对阿难说了一个重要道理:


"阿难,人们用花、香和音乐来表示对我的敬意,这很好,但这不是最好的方式。真正尊敬我的方式是什么?就是按照我教导的方法去生活和行动。"


这就像父母常说:"不需要给我买贵重礼物,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你过得好、做对的事情。"


佛陀在生命最后时刻告诉弟子们:与其用庄重的仪式来纪念他,不如把他的教导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和尊敬。


四众弟子:比丘(出家男众)、比丘尼(出家女众)、优婆塞(在家男众)、优婆夷(在家女众),佛教的四类信徒。


【优波摩那长老】


优波摩那长老:佛陀的侍者之一,负责照顾佛陀日常起居。


十方世界的诸天:佛教宇宙观中十个方向(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天神,代表各处的神圣力量。


十方世界的诸天解释:


"十方世界的诸天"就是从各个方向来的天神们。


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中心,那么:

东南西北是四个方向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是四个角落

天上和地下是上下两个方向


这十个方向就是"十方",而"诸天"就是住在这些方向的天人或天神。


在故事中,这些天神从宇宙各个角落赶来见佛陀最后一面,就像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见一位伟大人物的最后一面一样。


十二由旬:古印度距离单位,一由旬约12-15公里,表示范围广阔。


十二由旬解释:


"十二由旬"是一个巨大的距离:


一个由旬大约是12-15公里,所以十二由旬就是约144-180公里的范围。


想象一下:这相当于一个大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或者相当于从市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约70-90公里。


在故事中,这意味着方圆近200公里的范围内,到处都挤满了来自各方的天神,场面极其壮观,就像全国人民都聚集到一个地方来见一位伟大精神领袖的最后一面。


善逝与法眼:善逝是佛陀十号之一,意为"善于离世";法眼指佛陀的智慧和教法,能帮众生看清真理。


善逝与法眼解释:


善逝:这是佛陀的一个尊称,意思是"已完美地走完人生之路的人"。就像一位完成了漫长旅程并圆满抵达目的地的旅行者。


法眼:指能看清真相的特殊智慧。想象一下,大多数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而法眼就像是一种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特殊视力。当佛陀在世时,人们可以通过他的教导获得这种智慧视力。


所以当天神悲叹"世间的法眼太快消失了",意思是他们担心失去了这个帮助众生看清真相的明灯。


诸天的不同反应:

未离贪欲的天神:悲伤痛哭,对佛陀离世难以接受

已离贪欲的天神:能平静接受,了解"诸行无常"的道理


诸行无常:佛教核心教义,指一切有条件形成的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已修行的天神能够理解这一真理,因此能平静面对佛陀入灭。


诸行无常解释:


"诸行无常"就是"万事万物都会改变"的道理。


这就像我们知道:

花朵会开放,也会凋谢

人会出生,也会离世

新房子最终会变旧

甚至高山大海,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也会改变


那些修行有成的天神理解这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没有什么能永远保持不变,包括佛陀的肉身。所以当佛陀要入灭时,他们能平静接受,而不是像其他天神那样痛哭哀号。


这就像成熟的人能够平静接受生命中的变化,而不会过度抗拒一样。


这个故事展现了不同层次修行者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反映佛教对生死的独特见解。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末罗族子布库沙的故事:】


那个时候,阿罗罗·迦蓝的学生布库沙(他是末罗国的人)正从拘尸那罗城往波婆城走。他看见佛陀坐在一棵树下,就走过去恭敬地行礼后坐在旁边,对佛陀说:


"太神奇了,佛陀!真是难以置信啊,佛陀!出家人能保持这样安静的心态。以前有一次,阿罗罗·迦蓝在路边休息时,有五百辆车从他身边经过,但他既没看见也没听见。当时有个人走在车队后面,来到阿罗罗·迦蓝那里问:'尊敬的师父,您看见五百辆车经过吗?''没有看见。''那您听见声音了吗?''没有听见。''您是在睡觉吗?''不是在睡觉。''您当时是清醒的吗?''是的,我是清醒的。'


那个人惊讶地说:'太神奇了!真是难以置信!出家人能保持这样宁静的状态,在清醒的时候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五百辆车经过。尊者,您的衣服上都沾满了灰尘。'阿罗罗·迦蓝回答说:'是的。'于是那个人对阿罗罗·迦蓝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后离开了。"


佛陀说:"布库沙,你认为哪种情况更难做到、更不可思议:一个清醒的人看不见也听不见五百辆车经过,还是一个清醒的人在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时什么也看不见也听不见呢?"


"佛陀,五百辆车算什么,就算六百辆、七百辆、八百辆、九百辆、一千辆甚至十万辆车又算得了什么?跟一个清醒的人在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时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相比,那真是太难太不可思议了。"


佛陀说:"布库沙,有一次我在阿图玛村的一堆麦秸里住。那时天下着大雨,电闪雷鸣,有两个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雷击死了。阿图玛村的很多人都跑去看热闹。


那时我从麦秸堆里出来,在门外的空地上走着。有个人从人群中过来,向我行礼后站在一旁。我问他:'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干什么?'


他回答说:'佛陀,刚才天下大雨,电闪雷鸣,两个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雷击死了,人们都来看这个。佛陀刚才在哪里?''我就在这里。''您看见什么了吗?''没有看见。''您听见声音了吗?''没有听见。''您是在睡觉吗?''不是在睡觉。''您是清醒的吗?''是的,我是清醒的。'


那个人感叹道:'太神奇了!真是难以置信!出家人能保持这样平静的状态,在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时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他对我生起了极大的信心,恭敬地右绕我一圈后离开了。"


布库沙听了这话说:"我对阿罗罗·迦蓝的信心,现在就像被大风吹散或被急流冲走一样消失了。太了不起了,佛陀!太不可思议了,佛陀!就像把倒下的东西扶起来,把被遮住的东西揭开,给迷路的人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睛的人能够看见东西。佛陀用各种方法向我讲解佛法。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请佛陀接受我成为优婆塞(男居士),从今天起我终生皈依!"


布库沙叫来一个仆人说:"去给我拿一套金色发亮的衣服来。"仆人回答说:"是的,主人。"就去取来那套金色发亮的衣服。布库沙把衣服献给佛陀说:"佛陀,这是一套金色发亮的衣服,请佛陀慈悲接受。"


佛陀说:"布库沙,那就给我穿一件,给阿难穿一件。"布库沙回答说:"是的,佛陀。"于是他给佛陀穿一件,给阿难穿一件。佛陀为布库沙讲解佛法,指导、教育、鼓励他,让他很开心。布库沙听完佛法很高兴,起身行礼、恭敬地右绕佛陀一圈后离开了。


布库沙离开不久,阿难把那件金色衣服披在佛陀身上。奇妙的是,金色衣服披在佛陀身上反而显得暗淡无光。阿难说:"太神奇了,佛陀!真是不可思议啊,佛陀!您的皮肤多么清净明亮,这件金色衣服披在您身上竟然显得暗淡无光。"


佛陀说:"确实如此,阿难。佛陀的身体在两个时刻会特别明亮:一是在成道的那一夜,二是在即将入灭的那一夜。阿难,今天后半夜,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双沙罗树之间,我将要入灭。来吧,阿难,我们去迦枳河。"阿难回答说:"是的,佛陀。"


诗句说:


"布库沙献上金色衣,

智者身披如金光耀。"


于是佛陀和许多比丘一起来到迦枳河。到达后,佛陀下到河中,洗澡并喝水,然后上岸来到芒果园。佛陀对准陀比丘说:"准陀,请把我的袈裟折叠四次,我累了想躺下。"准陀回答说:"是的,佛陀。"于是把袈裟折叠四次。


佛陀右侧卧躺,呈狮子卧姿,两脚相叠,保持清醒和警觉。准陀就坐在佛陀面前。


诗句说:


"佛陀来到迦枳河,

水清凉甜又干净。

导师轻松入河中,

佛陀世间无人比。

洗澡喝水后上岸,

导师走在僧众中。

世间导师讲佛法,

大圣人来到芒果园。

他叫准陀比丘说:

把衣服折好我要躺。

准陀听命快铺好,

导师无疲就躺下,

准陀安静坐面前。"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也许有人会让铁匠的儿子纯陀感到后悔,说:'纯陀啊,你真不幸,你得到了坏结果,佛陀吃了你最后供养的食物就入灭了。'阿难,你应该这样帮纯陀消除后悔:'纯陀啊,你真有福气,你得到了好结果,佛陀吃了你最后供养的食物就入灭了。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说,有两次供养的功德和结果是一样大的,比其他供养更有大收获、大好处。哪两次呢?一次是佛陀吃了供养后成道,一次是佛陀吃了供养后入灭。通过这两次供养,纯陀积累了能带来长寿、美貌、快乐、名声、天界福报和领导能力的好福气。'阿难,你应该这样帮纯陀消除后悔。"


于是佛陀明白了这件事的意义后,说出这句诗:


"布施能增加功德,自我控制能停止仇恨,

好人能放弃坏行为,灭掉贪婪、愤怒和愚痴就能得到安宁。"


【这是第四部分】


【双树:】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希连河对岸,去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树园。"阿难回答说:"是的,佛陀。"于是佛陀和许多比丘一起来到希连河对岸,去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树园。到达后,佛陀对阿难说:"阿难,请在两棵沙罗树之间为我准备一张床,头朝北方。我累了,想躺下。"阿难回答说:"是的,佛陀。"于是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准备了一张床,头朝北方。佛陀右侧卧躺,呈狮子卧姿,两脚相叠,保持清醒和警觉。


那时,双沙罗树不是开花的季节却开了花,花瓣纷纷落在佛陀身上,散布、覆盖佛陀的身体,作为对佛陀的供养。天上的曼陀罗花和檀香粉也从空中落下,散布、覆盖佛陀的身体。天上的乐器奏起音乐,天上响起歌声,都是为了供养佛陀。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阿难,这双沙罗树不是花季却开花了,花瓣纷纷落在我身上,散布、覆盖我的身体,作为对我的供养。天上的曼陀罗花和檀香粉从空中落下,天上的乐器奏起音乐,天上响起歌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尊敬、恭敬、尊重、供养佛陀。阿难,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按照佛法去做,遵循佛法行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恭敬、尊重、供养佛陀,是最高的供养。因此,阿难,你们应当按照佛法去做,遵循佛法行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阿难,你们应当这样学习。"


【优波摩那长老:】


那时,长老优波摩那站在佛陀面前为佛陀扇风。佛陀让他离开说:"比丘,请走开,不要站在我面前。"阿难心想:"这位优波摩那长老长期服侍佛陀,亲近佛陀,现在佛陀在最后时刻却让他走开,说'比丘,请走开,不要站在我面前',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阿难问佛陀:"佛陀,这位优波摩那长老长期服侍您,亲近您,为什么您让他走开呢?"


佛陀说:"阿难,宇宙各个方向的天神都来见我。方圆十二由旬(约180公里)内,没有一处不被有大威力的天神所占满。这些天神在抱怨说:'我们从远方来见佛陀。佛陀出现在世间是很少见的事。今天后半夜,佛陀就要入灭了。这位有大神通力的比丘站在佛陀面前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在最后时刻看不见佛陀了。'"


阿难问:"佛陀,这些天神是什么样子的?"


佛陀说:"阿难,有些天神虽然住在空中但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上,他们披散着头发痛哭,举起手大声哭泣,扑倒在地上,打滚哀号:'佛陀太快入灭了!善逝太快入灭了!世间的法眼太快消失了!'


有些天神住在地上也认为自己是在地上,他们也是披散着头发痛哭,举起手大声哭泣,扑倒在地上,打滚哀号:'佛陀太快入灭了!善逝太快入灭了!世间的法眼太快消失了!'


但那些已经没有贪欲的天神,他们保持清醒和理智地承受着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怎么可能永远拥有它们呢?'"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大般涅槃经》的智慧明灯:佛陀最后教诲的深刻启示


一、心灵的至高境界:布库沙的觉醒之旅


这则故事以两种禅定境界的对比开启了一场关于心灵真正力量的探索。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比较:阿罗罗·迦蓝能在五百辆车经过时保持专注不被干扰,而佛陀能在雷电交加、生命危险逼近时依然安住于宁静。但深入思考,这个对比揭示了关于人类意识本质的深刻真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外部世界的喧嚣不断干扰着我们的心灵—交通噪音如同那五百辆车,生活的危机如同那雷电交加。我们的反应通常是本能的恐惧、分心或烦躁。然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心灵有能力超越这些干扰,达到一种不被外界所动摇的内在平静。


布库沙的转变象征着每个人精神觉醒的可能性。他从崇拜一位导师转向另一位,不是出于盲从,而是因为亲眼见证了更高的真理。这提醒我们,精神追求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认识到更深层次的智慧。


金色衣服在佛陀身上失去光泽的奇迹,不仅是神秘的现象,更是一个强大的比喻:当我们的内在光明足够强大,外在的装饰和荣耀便显得暗淡无光。世间的金银财宝、名誉地位,在真正的智慧和内在平和面前,不过是蜡烛在阳光下的微光。


二、两个光明时刻:生命的启示


佛陀提到如来身体在两个时刻特别光明:证悟之夜与涅槃之夜。这不仅是宗教描述,更是对人类生命历程的深刻洞察。这两个时刻分别代表了生命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觉醒与超越。


觉醒是我们看透生命真相的时刻,超越是我们完全接受并超脱生命局限的时刻。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两个"光明时刻",虽然形式各异但本质相同—当我们真正理解生命,并最终能够放下执着,我们的生命也会放射出内在的光芒。


这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这段旅程中我们是否真正觉醒,是否能够圆满地完成并超越。


三、真正的供养:行动胜于形式


当沙罗双树非时开花,天降花雨和天乐时,佛陀却指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供养。相反,他强调"依法而行"才是最高的敬意。这一教诲直指人心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常常用华丽的仪式和物质的奉献来替代真正的践行和内在转变。


这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何纪念和尊敬那些对我们有影响的人?是通过外在的形式,还是通过将他们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一个父亲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孩子在他墓前摆满鲜花,而是看到孩子活出他教导的价值;一位老师最大的欣慰不是学生的礼物,而是看到学生运用所学改变自己的生活。


真正的敬意和纪念,从来不在形式,而在于行动。


四、面对无常的不同态度:修行的真正检验


优波摩那长老的小插曲和天神们的不同反应,展现了面对无常时人们的两种基本态度:抗拒与接受。


未离贪欲的天神痛哭哀号,就像我们面对生命中的变化和失去时的常见反应—否认、愤怒、悲伤。而已离贪欲的天神能够平静接受,因为他们深刻理解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诸行无常。


这提示我们,修行的真正检验不是在平静安稳时的表现,而是在面对重大变故和失去时的心态。我们是否能够像那些已离贪欲的天神一样,在生命的暴风雨中保持内在的平静与清明?


五、布施与自制的智慧


佛陀最后的偈颂简短却蕴含无尽智慧:"布施能增长功德,自制能止息怨仇,善者能舍弃恶业,灭尽贪嗔痴得寂。"


这四句话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浓缩,也是任何寻求内心平静者的实用指南:


学会给予,心灵才能丰富

学会自制,才能止息冲突

学会舍弃有害行为,才能提升自己

学会消除内心的贪婪、愤怒和困惑,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


结语:超越时空的永恒智慧


这段经文虽然记录了2500多年前的事件,但其中的智慧跨越时空,直指现代人心灵的核心问题。在这个充满喧嚣和干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这个推崇外在形式的社会,我们更需要记住真正重要的是内在实践;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理解并接受无常的真相。


佛陀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教导,不仅是对弟子们的告别赠言,更是给所有寻求内心平和的人类的一盏永恒明灯。当我们深入理解并实践这些教导,我们的内心也能像佛陀那样,在世间的雷电与车轮声中,保持不动摇的宁静与光明。


“补充:第八章:晚年与涅槃(长部16经/般涅槃大经(大品[第二]),第9部分,解析(139)”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