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业分别经,第2部分,解析(111)

6.11业的分别小经(中部135经/业的分别小经(分别品[14]))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互相寒暄愉快的谈话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对世尊如是说:


"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同为人类的众生之间会有高下贵贱之分?我们看到,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有人短命,有人长寿;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有人丑陋,有人端正;有人势力小,有人势力大;有人贫穷,有人富有;有人出身低贱,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愚笨,有人聪明。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同为人类的众生之间会有这些高下贵贱之分呢?"


"青年,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我不能完全理解尊敬的乔达摩先生简略说明而未详细解释的意思。请尊敬的乔达摩先生为我说法,使我能够理解这简略说明而未详细解释的意思。"


"那么,青年,你要好好听,好好思考,我要说了。""是的,先生。"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回答世尊。世尊如是说: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是杀生者,残忍、手染鲜血、专事杀戮、对众生毫无慈悲心。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短命。青年,这就是导致短命的行为,即:杀生、残忍、手染鲜血、专事杀戮、对众生毫无慈悲心。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离杀生,断除杀生,放下刀杖,有惭愧心,具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怀有利益和同情心而住。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长寿。青年,这就是导致长寿的行为,即:离杀生,断除杀生,放下刀杖,有惭愧心,具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怀有利益和同情心而住。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习惯伤害众生,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多病。青年,这就是导致多病的行为,即:习惯伤害众生,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习惯伤害众生,不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少病。青年,这就是导致少病的行为,即:不习惯伤害众生,不用手、石块、棍棒或刀剑伤害他人。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易怒且多忧恼。即使受到轻微的批评也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丑陋。青年,这就是导致丑陋的行为,即:易怒且多忧恼,即使受到轻微的批评也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易怒且少忧恼。即使受到很多批评也不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不会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端正。青年,这就是导致端正的行为,即:不易怒且少忧恼,即使受到很多批评也不会生气、发怒、显示愤怒、憎恨,不会表现出愤怒、嗔恨和不满。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势力小。青年,这就是导致势力小的行为,即: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不会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势力大。青年,这就是导致势力大的行为,即:不心怀嫉妒,对他人获得的利养、恭敬、尊重、礼遇、顶礼和供养不会感到妒忌、厌恶和怨恨。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贫穷。青年,这就是导致贫穷的行为,即: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富有。青年,这就是导致富有的行为,即: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料、涂油、卧具、住所和灯具给沙门或婆罗门。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不礼敬,对应该起立的不起立,对应该让座的不让座,对应该让路的不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不恭敬,对应该尊重的不尊重,对应该尊敬的不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不供养。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出身低贱。青年,这就是导致出身低贱的行为,即: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不礼敬,对应该起立的不起立,对应该让座的不让座,对应该让路的不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不恭敬,对应该尊重的不尊重,对应该尊敬的不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不供养。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礼敬,对应该起立的起立,对应该让座的让座,对应该让路的让路,对应该恭敬的恭敬,对应该尊重的尊重,对应该尊敬的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供养。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出身高贵。青年,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的行为,即:不傲慢自大,对应该礼敬的礼敬,对应该起立的起立,对应该让座的让座,对应该让路的让路,对应该恭敬的恭敬,对应该尊重的尊重,对应该尊敬的尊敬,对应该供养的供养。


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不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该修习?什么不应该修习?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不利与痛苦?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利益与快乐?"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堕入恶趣、恶道、堕处、地狱,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愚笨。青年,这就是导致愚笨的行为,即:不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这些问题。


而在此,青年,某些男人或女人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该修习?什么不应该修习?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不利与痛苦?我做什么会长期导致利益与快乐?"由于这样圆满、受持此业,身坏命终后,他会生于善趣、天界。如果身坏命终后没有生于善趣、天界,而得生为人,无论生在何处,都会聪明。青年,这就是导致聪明的行为,即:去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来请教这些问题。


因此,青年,导致短命的行为会带来短命,导致长寿的行为会带来长寿;导致多病的行为会带来多病,导致少病的行为会带来少病;导致丑陋的行为会带来丑陋,导致端正的行为会带来端正;导致势力小的行为会带来势力小,导致势力大的行为会带来势力大;导致贫穷的行为会带来贫穷,导致富有的行为会带来富有;导致出身低贱的行为会带来出身低贱,导致出身高贵的行为会带来出身高贵;导致愚笨的行为会带来愚笨,导致聪明的行为会带来聪明。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如是说已,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对世尊说:"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就像有人扶起倒下的东西,揭开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使有眼者能见色。同样地,乔达摩先生以种种方便说明了法。我今皈依乔达摩先生、法和比丘僧团。愿乔达摩先生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直到命终皈依。"


第五《小业分别经》完。


这部经主要讲述了业力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以及各种行为与其果报之间的关系。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业的分别小经》(中部135经)解释


经文概述

《业的分别小经》是佛教巴利经藏中部的第135经,也称为"业的分别小经"。这部经记录了佛陀(世尊)与托提耶之子苏婆青年的对话,探讨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业力如何影响人的命运。


核心思想

经文的核心思想是"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这表明佛教认为每个人的处境和条件都是由自己过去的行为(业)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神的旨意或纯粹的偶然所决定。


佛教业力思想解释


"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这句话是佛教业力思想的核心,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你现在的处境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你现在的行为将决定你未来的命运。


通俗解释:


1. "业的所有者" 你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没人能替你承担。

就像你的银行账户只属于你一样


2. "业的继承者" 你会收获自己行为的后果,好的坏的都跑不掉。

就像种下种子,最终必定由你来收获


3. "以业为生源" 你现在的生活状况是由过去的行为造成的。

就像今天的存款是由过去的存取决定的


4. "以业为亲属" 你的行为比任何亲人都更亲近你,因为它们永远跟随你。

就算与亲人分离,你的行为后果仍会跟着你


5. "以业为归依" 最终决定你命运的不是神明,而是你自己的行为。

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外部力量


6. "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富贵贫贱、健康与否)是由各自过去的行为造成的。

现在的不平等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非随机或神的安排


与其他观点的区别:


不同于宿命论:"一切都已注定"

不同于神创论:"一切由神决定"

不同于偶然论:"一切都是巧合"


佛教认为:你的行为创造了你的命运,今天的你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未来的你将由今天的行为决定。


简而言之:你是你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业力因果关系

经文详细列举了十对行为及其果报的关系:


1. 寿命长短:

杀生者转世为短命

不杀生者转世为长寿


2. 健康状况:

伤害他人者转世多病

不伤害他人者转世少病


3. 容貌美丑:

易怒多忧者转世丑陋

不易怒少忧者转世端正


4. 势力大小:

嫉妒他人者转世势力小

不嫉妒他人者转世势力大


5. 贫富状况:

不布施者转世贫穷

行布施者转世富有


6. 社会地位:

傲慢不敬者转世出身低贱

恭敬有礼者转世出身高贵


7. 智慧程度:

不求教于贤者转世愚笨

向贤者学习转世聪明


佛教业力因果关系解释


1. 寿命长短


杀生会导致短命

行为: 你伤害或杀死其他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珍贵。

结果: 来世你的生命会变得短暂。

简单理解: 就像你剪短了别人的生命线,宇宙也会剪短你的生命线。


不杀生会带来长寿

行为: 你尊重并保护各种生命。

结果: 来世你会享有长久的寿命。

简单理解: 你给别人留下生存的空间,宇宙也会给你更多的生命时间。


2. 健康状况


伤害他人会使你多病

行为: 你打人、伤人,让别人身体疼痛。

结果: 来世你的身体会经常生病、不舒服。

简单理解: 你让别人的身体受苦,你自己的身体也会受苦。


不伤害他人会让你少病

行为: 你对人温和,不使用暴力。

结果: 来世你会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

简单理解: 你善待别人的身体,你自己的身体也会得到善待。


3. 容貌美丑


易怒多忧会让你容貌丑陋

行为: 你经常生气、抱怨、显露厌恶的表情。

结果: 来世你的长相会不好看,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简单理解: 脸是心灵的镜子,内心的丑陋最终会变成外表的丑陋。


心平气和会让你容貌端正

行为: 你保持平静的心态,很少发怒或忧愁。

结果: 来世你会有好看的面容,给人愉悦的感觉。

简单理解: 内心的平和美好就像阳光,会让你的外表也变得光彩照人。


4. 势力大小


嫉妒他人会使你势力微小

行为: 你看不得别人好,对别人的成功感到不舒服。

结果: 来世你的影响力会很小,别人不会听你的。

简单理解: 你想让别人的灯变暗,结果自己的灯也没人来点。


为他人喜悦会让你势力强大

行为: 你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真诚支持他人。

结果: 来世你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愿意听从你。

简单理解: 你帮助别人发光,最终自己也会变得更加耀眼。


5. 贫富状况


不愿布施会导致贫穷

行为: 你吝啬不愿分享,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不伸手。

结果: 来世你会缺钱少物,经常为基本需求发愁。

简单理解: 你的手总是紧握不放,财富就会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


乐于布施会带来富有

行为: 你慷慨地分享食物、衣物和其他资源给需要的人。

结果: 来世你会财富丰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简单理解: 你的手经常打开给予,上天也会把财富源源不断地倒进你的手中。


6. 社会地位


傲慢无礼会让你出身低贱

行为: 你看不起人,对应该尊敬的人不予尊重。

结果: 来世你会出生在地位低下的家庭,常被人轻视。

简单理解: 你不给别人台阶下,自己也会发现站在社会的底层。


恭敬有礼会让你出身高贵

行为: 你尊重他人,懂得在适当场合起立、让座、礼让。

结果: 来世你会出生在受人尊敬的家庭,享有社会地位。

简单理解: 你对别人鞠躬致敬,命运也会让别人对你鞠躬致敬。


7. 智慧程度


不求教于贤者会让你变得愚笨

行为: 你不向有智慧的人学习,不关心真理,不思考善恶。

结果: 来世你的理解能力会很差,学什么都困难。

简单理解: 就像不给植物浇水,你的心智会变得干枯迟钝。


向贤者学习会让你变得聪明

行为: 你主动向智者请教,思考生命的重要问题。

结果: 来世你会思维敏捷,学习快速,见解深刻。

简单理解: 你的心像一棵智慧之树,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浇灌它,它会日渐茁壮成长,枝叶繁茂,最终结出智慧的丰硕果实。


业力因果的简单道理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你对待世界的方式,世界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这不是惩罚或奖励,而是宇宙自然的回响。


生活中的例子:

你微笑对人,人们通常会回以微笑

你帮助别人,需要时也会得到帮助

你对人苛刻,别人也会对你苛刻


改变是可能的:

虽然过去的行为已经种下,但我们每天都在种新的因。从今天开始改变行为,就能改变未来的果报。


简单记忆法:

暴力行为影响健康和寿命

内心态度影响容貌和力量

分享与尊重影响财富和地位

求知态度决定智慧高低


佛陀教导这些因果关系,不是要我们害怕,而是帮助我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命运的方向盘。好的行为不仅让他人受益,最终也让自己受益;伤害他人的行为,最终也会伤害自己。


人生就像回音谷,你对着山谷喊什么,就会听到什么回音。


重要佛教概念解释


1. 业:

   指人的行为及其道德后果。在佛教中,业不仅指外在行为,也包括思想和言语,它们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 众生是业的所有者:

   意味着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受其后果。


3. 业的继承者:

   表示业力的果报会跟随个人,甚至超越生死:因果关系不会被死亡终结,我们的行为在宇宙中创造的涟漪会远超出我们的生命长度。这提醒我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它们的影响可能延续到我们无法想象的未来。


4. 以业为生源/亲属/归依:

   说明业力塑造了我们的生命本质,决定我们的存在状态,是我们真正的依靠。


5. 身坏命终:

   指死亡后,根据业力投生到不同的境界。


6. 善趣/恶趣:

   分别指善业导致的美好去处(如天界)和恶业导致的痛苦去处(如地狱)。


经文意义

这部经典强调了个人责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生活中存在不平等现象的佛教观点。它教导人们,当前的处境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而未来的命运则由当下的选择决定。这种业力观念既鼓励人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也提供了一个道德行为的动机框架。


经文最后苏婆青年皈依佛法僧三宝,表明佛陀的教导使他深受启发,愿意成为佛教徒(优婆塞)。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业的分别小经》


背景介绍


这是我亲自听到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个名叫苏婆的年轻人来拜访他。这个年轻人是托提耶的儿子。


他们互相问候、寒暄后,苏婆坐下来,问了佛陀一个问题:


苏婆的问题


"尊敬的乔达摩先生,我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人,却有这么多不同?我们看到有些人命很短,有些人活得很久;有些人总是生病,有些人很少生病;有些人长相丑,有些人长相好;有些人没有地位和影响力,有些人很有权势;有些人很穷,有些人很富;有些人出身低微,有些人出身高贵;有些人不聪明,有些人很聪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与人之间这些差异呢?"


佛陀的回答


佛陀回答说:"年轻人,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我们的行为就像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依靠。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苏婆说:"对不起,我不太明白这简短的解释。请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好的,"佛陀说,"那你要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就详细告诉你。"


详细解释:十组因果关系


1. 关于寿命长短


"有些人喜欢杀生,很残忍,手上沾满血,对杀戮感到高兴,对其他生命没有同情心。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侥幸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的寿命都会很短。所以,杀生会导致短命。


相反,有些人不杀生,放下武器,有羞耻心和同情心,对所有生命都友善和关爱。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长寿。所以,不杀生会带来长寿。


2. 关于健康状况


有些人习惯打人、伤人,用手、石头、棍子或刀伤害别人。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经常生病。所以,伤害他人会导致多病。


相反,有些人不打人、不伤人,不用任何方式伤害别人。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很少生病。所以,不伤害他人会带来健康。


3. 关于长相好坏


有些人脾气很差,动不动就生气,即使别人稍微批评一下,也会大发雷霆,显示出愤怒和憎恨。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的长相都会丑陋。所以,易怒会导致长相丑陋。


相反,有些人脾气很好,不容易生气,即使受到很多批评也不会发火、不会表现出愤怒。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的长相都会好看。所以,不易怒会带来好看的长相。


4. 关于影响力大小


有些人总是嫉妒别人,看到别人受到尊重、礼遇或得到好处时,心里就不舒服,感到厌恶和怨恨。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的影响力都很小,别人不会听他们的。所以,嫉妒会导致没有影响力。


相反,有些人不嫉妒别人,看到别人成功或受到尊重时,不会感到不快、厌恶或怨恨。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嫉妒会带来强大的影响力。


5. 关于贫富状况


有些人不愿意分享,不给修行人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食物、饮料、衣服、交通工具、鲜花、香料、床铺、住所或照明用具。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贫穷。所以,不愿布施会导致贫穷。


相反,有些人慷慨大方,乐于分享,给修行人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各种所需。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富有。所以,乐于布施会带来财富。


6. 关于出身高低


有些人傲慢自大,对应该尊敬的人不尊敬,见了长辈不起立,不让座,不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人不恭敬,对应该尊重的人不尊重。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傲慢无礼会导致出身低微。


相反,有些人谦虚有礼,对应该尊敬的人表示尊敬,见了长辈会起立,会让座,会让路,对应该恭敬的人表示恭敬。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出身高贵,享有社会地位。所以,恭敬有礼会带来高贵的出身。


7. 关于智慧高低


有些人从不去请教有智慧的人,不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会带来长期的痛苦、什么行为会带来长期的快乐。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下地狱。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愚笨。所以,不求学问会导致愚笨。


相反,有些人经常拜访有智慧的人,请教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学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这样的行为,死后他们会上天界,美好的去处。如果投生为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都会聪明智慧。所以,好学求知会带来聪明才智。


总结


佛陀最后总结道:"所以,年轻人,导致短命的行为会带来短命,导致长寿的行为会带来长寿;导致多病的行为会带来多病,导致少病的行为会带来健康;导致丑陋的行为会带来丑陋容貌,导致端正的行为会带来好看容貌;导致没影响力的行为会使人没有影响力,导致有影响力的行为会使人有影响力;导致贫穷的行为会带来贫穷,导致富有的行为会带来财富;导致出身低微的行为会使人出身低微,导致出身高贵的行为会使人出身高贵;导致愚笨的行为会带来愚笨,导致聪明的行为会带来智慧。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我们的行为就像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依靠。正是我们的行为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苏婆的回应


听完佛陀的解释,苏婆非常感动,对佛陀说:"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实在太奇妙了!就像有人把倒下的东西扶起来,把被遮盖的东西揭开,给迷路的人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睛的人能看见东西。您就是这样用各种方法把道理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现在要皈依您、皈依您的教法和僧团。请您接受我成为一名居士信徒,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结束,我都会保持这个信仰。"


《小业分别经》就此结束。


简单总结


这部经典主要讲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现在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都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好的行为带来好的结果,不好的行为带来不好的结果。具体来说:


1. 杀生导致短命,不杀生带来长寿

2. 伤害他人导致多病,不伤害他人带来健康

3. 易怒导致容貌丑陋,不易怒带来好看容貌

4. 嫉妒导致没有影响力,不嫉妒带来强大影响力

5. 不愿布施导致贫穷,乐于布施带来财富

6. 傲慢无礼导致出身低微,恭敬有礼带来高贵出身

7. 不求学问导致愚笨,好学求知带来聪明才智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的命运不是由神决定的,也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塑造的。这种因果关系贯穿我们的生活和生命轮回。理解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业的分别小经》深度解析:命运的秘密与生命的方程式


一、经文背景与核心问题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人们普遍认为个体的命运由神决定、由种姓系统固定。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名叫苏婆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这个问题击中了生命存在的核心:为什么有人生来富贵,有人生来贫穷?为什么有人聪明伶俐,有人愚钝迟缓?为什么有人健康长寿,有人多病短命?这些不公平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秩序?


二、命运背后的真相:业力法则


佛陀以一句浓缩了宇宙真理的话回答:"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业使众生有高下贵贱之分。"


这句简短却深邃的话语揭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念:人的命运不是神明的安排,不是随机的偶然,而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这是一种宇宙的道德因果秩序,它超越了任何神祇的意志。


苏婆请求佛陀解释更详细,于是佛陀展开了一幅精确描述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地图,这是宇宙运行的方程式。


三、七组行为与结果的深层解析


1. 生命的长短与杀生行为


杀生导致短命,慈悲带来长寿。这一对应关系揭示了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当一个人剥夺其他生命的存在权时,他实际上在宇宙账簿上欠下了"生命时间"的债务。相反,当一个人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时,生命本身会以更长的时间回馈他。


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万物相连。没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对其他生命的损害最终会反馈到自己身上。这也提醒我们,每一次选择不伤害生命的机会,都是在为自己储蓄"生命的货币"。


2. 健康状况与伤害行为


伤害他人导致多病,不伤害他人带来健康。身体健康不仅仅是基因和环境的产物,更是一个人对待他人身体的态度的反映。


人体是精妙的能量系统,当我们以暴力对待他人身体时,这种暴力能量会在宇宙循环中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体,表现为疾病和不适。反之,尊重他人身体的完整性,这种和谐能量会回馈给我们自身的健康。


这一原理启示我们:治愈他人的伤害,就是在治愈我们自己未来的疾病。


3. 容貌与情绪控制


易怒导致丑陋,平和带来美丽。这一关联可能是整部经文中最神秘也最值得深思的。为什么内心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外在的容貌?


面部表情长期固化会塑造面部肌肉和皮肤纹理,愤怒的人面部常年紧绷,形成不和谐的线条。而更深层次上,内心的愤怒是一种破坏性能量,它不仅破坏心灵的和谐,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身体的生理平衡,最终反映于外在形象。这揭示了内在与外在的一致性——我们的外表最终会成为内心的镜子。


现代科学证实,长期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荷尔蒙分泌,进而影响皮肤质量、面部血液循环和整体面容。这一古老智慧提醒我们:真正持久的美丽源自内心的平和。修习宽容不仅是道德选择,也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案"。


4. 影响力与嫉妒心


嫉妒导致无影响力,随喜带来巨大影响力。为何别人的成功会引起我们的不安?嫉妒心源于错误地认为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他人的获得必然导致我的失去。


嫉妒的人散发出排斥能量,自然会减少他人愿意接近和合作的可能性。而能够为他人成功感到由衷喜悦的人,却能吸引人们靠近,愿意追随和支持。这是一种吸引力法则的运作。


这教导我们: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通过控制获得,而是通过连接产生。每当我们为他人的成就真心祝福时,我们就在编织一张支持自己未来的人际网络。


5. 贫富与慷慨行为


吝啬导致贫穷,慷慨带来富足。这一关系似乎违反直觉——给予更多怎么会拥有更多?但这恰恰揭示了宇宙财富运作的悖论。


当我们紧握财物不放时,我们传递出"匮乏"的信号,而这种匮乏心态限制了我们看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相反,慷慨的人培养了"丰盛思维",更容易识别和创造财富机会。此外,慷慨行为建立了社会互惠关系,形成未来支持的网络。


这启示我们:财富不是静止的池塘,而是流动的河流。只有让财富流动起来,才能吸引更多财富回流。每一次分享都是对丰盛生活的投资。


6. 社会地位与尊重态度


傲慢导致地位低下,恭敬带来尊贵身份。社会地位看似由血统决定,实则受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深刻影响。


傲慢者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这种姿态激发他人本能的抵抗和排斥。而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却能引发他人的回报性尊重。这是社会互动中的"镜像效应"——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回应我们。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尊严不来自自我吹嘘,而来自如何对待他人。每次向值得尊敬的人致敬时,我们都在提升自己的品格高度。


7. 智慧与求知欲


漠视学习导致愚钝,追求智慧带来聪明才智。这一关系直指心智发展的核心机制。


不去请教智者、不探究真理的人,错失了扩展思维的机会。而那些不断提问、虚心学习的人,则在不断重塑自己的神经连接,开拓认知边界。


这揭示了智慧的本质:聪明才智不是固定的天赋,而是通过不断提问和学习培养的品质。每一个真诚的问题都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四、业力法则的深层启示


宇宙的精确会计系统


这部经典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宇宙真相:存在一种精密无误的道德因果系统,它记录着每一个行为,并确保相应的结果最终回到行为者身上。这不是外在神灵的审判,而是宇宙本身内在的运作机制,如同引力定律一般不可违逆。


业力法则超越了简单的"好人有好报"逻辑,它精确到每一种具体行为都与特定结果相对应。这一精确性提示我们:宇宙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识的,它"记得"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并以惊人的精确性回应。


这不禁引发深刻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远比物理学描述更加复杂、更有智慧的宇宙中。每个思想、言语和行为都被宇宙记录,并在适当的时机回应。


超越时空的联系


经文揭示的因果关系超越了单一生命的时间范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我们的行为结果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永远不会消失。这就像投石入水,涟漪可能需要时间才能到达岸边,但一定会到达。


这种跨越时空的因果联系暗示: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的自己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可能是过去行为的果报;而我们现在的行为,正在塑造未来的体验。


这提醒我们:生命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连续的流动。每一刻的选择都与无限的过去和未来相连。


自由意志与责任的平衡


业力法则呈现了一个既定结构的宇宙,但同时强调了自由选择的力量。我们无法选择已经成熟的果报,但可以选择现在如何播种。


这种观点既避免了宿命论(认为一切都被预定)的消极,也避免了完全自由(认为没有行为后果)的混乱。它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视角: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而非被动接受者。


这启示我们:抱怨过去的不公没有意义,因为那是旧业的显现;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如何明智地使用我们的选择权,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五、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智慧


科学时代的古老智慧


现代科学从未能完全解释人类命运差异的全部原因。虽然我们理解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但仍有许多现象超出科学解释范围。业力法则提供了一个补充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似乎"不公平"的生命现象。


有趣的是,现代研究在某些领域开始发现支持业力概念的证据:表观遗传学发现我们的行为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并可能传给后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思维模式确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体验;社会学证实人际互动确实遵循某种"回馈"原则。


这提醒我们: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观察同一现实的不同角度。


从责备他人到自我赋能


业力法则最实用的智慧在于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当困境来临时,我们的自然倾向是责备外部条件或他人。但业力观点提醒我们:所有外部条件都是内在种子的显现。


这种思维转变具有强大的心理治疗效果:不再将自己视为命运的受害者,而是认识到自己是造就现实的主角。这不是为了增加自责,而是为了认识到自己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当我们真正接受"我是自己业的继承者"这一观点时,会产生两个深刻变化:首先,我们停止浪费能量去怨恨他人或环境;其次,我们开始专注于可以改变的事物——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是从无力感走向掌控感的关键转变。


在面对困境时,不妨自问:"我过去种下了什么种子,导致了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可以种下什么新种子,来改变未来的果实?"


业力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业力法则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人际冲突的方式。当他人伤害我们时,传统反应是愤怒和报复。但业力视角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理解这可能是过去关系的回响,并选择打破这一循环。


这不是软弱,而是深刻的智慧。了解到报复只会延续负面业力循环,而宽恕和善意可以创造新的正面因果链。每一次我们选择不以恶报恶,都是在重写我们未来的剧本。


这提醒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每一次互动都是编织未来关系的丝线。我们现在如何对待他人,将决定未来如何被对待。


业力与幸福的内在技术


业力不仅是解释命运的理论,更是实现幸福的实用技术。它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如果你想要特定的结果,培养与之相对应的行为。


想要健康?减少对其他生命的伤害。

想要美丽?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耐心。

想要影响力?真心祝福他人的成功。

想要财富?学会慷慨分享。

想要受人尊重?先学会尊重他人。

想要智慧?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


这是幸福的精确科学,它比任何积极思维技巧都更加深入和有效,因为它直指宇宙运行的核心规律。


六、超越命运的智慧


从业力到解脱


佛陀教导业力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沉迷于改善物质命运,而是指引我们超越命运的束缚。理解业力是第一步,超越业力才是终极目标。


当我们深入理解业力运作时,会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只要我们的行为仍然被渴望特定结果的欲望驱动,我们就仍在业力的轮回中。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超越这种"行为-结果"的思维模式,达到无我的智慧境界。


这启示我们:了解业力是为了最终超越业力。理想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好结果,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自然流露的慈悲和智慧。


当下的觉知与业力转化


业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命运,而是可以通过觉知和智慧进行转化。关键在于当下的觉知力量——当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保持清醒的觉察,我们就能够在习惯性反应形成前进行干预。


每一次我们注意到内在的愤怒、嫉妒或欲望升起,并选择不被其控制,我们就在改写自己的业力模式。这是内在的净化之旅,就像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得清澈透明,我们的心灵也能从混沌的习性中逐渐沉淀出清明的觉知。


某位禅宗大师曾经说:"要了解因果的真理,不是在于预测未来,而是活在当下。"这一洞见指出:业力转化的力量存在于每个当下的清醒时刻。即使是多年累积的负面习性,也可以在一个充满觉知的决定中开始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慈悲而非愤怒,宽容而非报复,慷慨而非吝啬,尊重而非傲慢,好奇而非固执,我们就在实时改写自己的业力蓝图,重塑未来的可能性。


超越业力的解脱境界


业力法则的最终启示引向一个更深的真理:有可能完全超越业力的束缚,达到彻底的解脱境界。当一个人通过深刻的智慧认识到"我"的幻相,看清欲望和执着的根源,就能够行动而不制造新的业力种子。


这是佛教所说的"无漏业"——不产生未来果报的行动,源于纯粹的智慧和慈悲,而非自我中心的欲望。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虽然仍在行动,但不再被行动的结果束缚,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超越并非逃避责任,而是最高层次的责任感体现——行动不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完全超越了"我"与"他"的二元对立。


七、结语:业力法则的永恒智慧


《业的分别小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宇宙真相: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因果有序的宇宙中,在这个宇宙里,没有任何行为会消失无踪,没有任何结果会无因而生。


这一智慧既是警醒,也是希望。它警醒我们:每个行为都有后果,每个选择都有回响。但它同时给予我们巨大的希望:无论过去如何,从现在开始的每个选择都在塑造新的未来。


当苏婆青年听完佛陀的教导后,他感到如同黑暗中见到了光明。这种顿悟体验展示了业力教义的解放力量——它打破了命运的神秘感,揭示了生命规律的清晰图景,给予我们塑造自己命运的力量和责任。


在现代社会的纷扰与迷失中,这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经典仍然闪耀着永恒的智慧光芒。它提醒我们:最伟大的力量不在外界,而在于我们每天的选择。每一个善念、每一句善语、每一个善行,都是在编织我们生命的锦缎,不仅为我们自己,也为与我们相连的所有生命。


当我们理解并实践这一智慧时,我们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命运,更能成为宇宙中正面力量的源泉,以自己的觉醒,点亮他人的觉醒之路。正如佛陀所说:"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生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归依。"在这一理解中,我们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与责任,找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与方向。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业分别经,第2部分,解析(11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