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念处,第2部分,解析(101)

身念处 九种墓地观部分:


"再者,诸比丘,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紫、腐烂。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诸比丘,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鹰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狗咬食,或被豹咬食,或被各种生物咬食。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已成为带着血肉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无肉但染血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既无血肉的骨链,筋腱相连...已成为分散的骨头,这里是手骨,那里是足骨,这里是胫骨,那里是大腿骨,这里是髋骨,那里是背骨,这里是肋骨,那里是胸骨,这里是臂骨,那里是肩骨,这里是颈骨,那里是颌骨,这里是牙齿,那里是头盖骨。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再者,比丘就像看见一具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变得像贝壳那样白...骨头堆积了一年以上...骨头腐朽成粉末。他这样比较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


受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观受而住?在此,比丘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时,了知:'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感受世俗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乐受';感受非世俗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乐受'。感受世俗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苦受';感受非世俗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苦受'。感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感受非世俗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非世俗的不苦不乐受'。


心念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而住?在此,比丘了知有贪的心为'有贪的心',了知离贪的心为'离贪的心';了知有嗔的心为'有嗔的心',了知离嗔的心为'离嗔的心';了知有痴的心为'有痴的心',了知离痴的心为'离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定的心为'定的心',了知不定的心为'不定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法念处 五盖: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在此,比丘于五盖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五盖中观法?


在此,内心有贪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贪欲';内心没有贪欲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贪欲';他了知未生起的贪欲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贪欲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贪欲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瞋恚时,了知'我内心有瞋恚';内心没有瞋恚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瞋恚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没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昏沉睡眠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有掉举恶作';内心没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恶作';他了知未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掉举恶作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内心有疑时,了知'我内心有疑';内心没有疑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疑';他了知未生起的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疑如何断除,了知已断除的疑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法念处 五取蕴: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中观法?在此,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尽;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尽;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灭尽;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尽;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尽。'


法念处 六内外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中观法。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中观法?


在此,比丘了知眼、了知色,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耳、了知声,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鼻、了知香,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舌、了知味,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身、了知触,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了知意、了知法,了知缘此二者生起的结,也了知未生的结如何生起,已生的结如何断除,已断的结如何在未来不再生起。


法念处 七觉支: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中观法。比丘如何于七觉支中观法?


在此,内心有念觉支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没有念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没有择法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没有精进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没有喜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没有轻安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没有定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内心有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内心没有舍觉支时,了知'我内心没有舍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圆满。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四念处修行法解析


四念处是佛教重要的禅修方法,是《大念处经》中佛陀亲自教导的修行体系。它包含四个观察对象:身、受、心、法:


一、身念处 九种墓地观


墓地观是身念处中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通过观想尸体的不同分解阶段来深刻认识身体的无常本质。


意义与目的

消除对自身的执著和贪爱

直观认识人体的真实状态和必然归宿

培养无常观和厌离心,减少对身体的执着


修行阶段

1. 初期腐烂阶段:观想刚死一至三天的尸体,肿胀、青紫、腐烂

2. 被啄食阶段:观想被各种动物啄食、咬食的尸体

3. 骨链阶段:观想逐渐分解的尸体,从带血肉到仅剩骨架

4. 骨骼分散阶段:观想骨骼分离,遍布各处

5. 骨骼风化阶段:观想骨头变白、堆积、最终腐朽成粉末


每个阶段都反复提醒修行者:"这个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将会如此,不能避免这种状况。"这是一种直面生命真相的修行方法。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对感受的觉知和观察,分为三类:


1. 基本三受:

   乐受:愉悦感受

   苦受:痛苦感受

   不苦不乐受:中性感受


2. 世俗与非世俗的区分:

   世俗受:与日常生活和感官欲望相关的感受

   非世俗受:与禅修和精神修行相关的感受


修行方法

修行者以正念觉知当下生起的各种感受,不执着于它们,了解它们的生起和灭去,从而培养平等心和不被感受所控制的能力。


三、心念处


心念处是对心的状态和品质的观察,识别心的各种状态:


心念处中所观察的心态详解


三毒与离三毒


有贪/离贪的心:有贪指被欲望、渴求、执着所染的心态;离贪则是不被物欲所牵引,心态平和不贪求的状态。


有嗔/离嗔的心:有嗔指带有愤怒、憎恨、不满、排斥的心态;离嗔则是心平气和,不起瞋恨,保持慈悲和宽容的状态。


有痴/离痴的心:有痴指被无明、困惑、错误见解所覆盖的心态;离痴则是具有清晰洞察力,能如实了知事物本质的明智状态。


心的状态对


收缩/散乱的心:收缩心是退缩、狭隘、畏惧的状态,如同缩进壳里;散乱心则是纷扰不定、思绪飘忽、无法专注的状态。


广大/不广大的心:广大心指开阔、包容、无限的心境,能容纳一切;不广大心则局限、狭窄,对象有限,如仅关注个人得失。


有上/无上的心:有上心意味着尚有更高境界可达到,还有提升空间;无上心已达最高境界,无可超越,如同佛陀的觉悟心。


定/不定的心:定心是专注、稳定、宁静、不动摇的状态,如禅定中的心;不定心则摇摆不定,易受外界影响而波动。


解脱/未解脱的心:解脱心已脱离烦恼束缚,自在、轻安;未解脱心仍被各种执着和情绪所束缚,不得自在。


通过清晰识别这些心态,修行者能够客观观察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不加评判,从而逐渐培养更健康、平衡的心态。


修行目的

通过如实觉知心的各种状态,培养对心的理解和不执着,逐渐使心趋向清净和解脱。


四、法念处


法念处是对佛法教义和现象的观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五盖

五盖是障碍修行的五种心理状态:

1. 贪欲:对感官享乐的渴望

2. 瞋恚:愤怒、憎恨、反感

3. 昏沉睡眠:心理上的低迷和身体的怠惰

4. 掉举恶作:心的不安和懊悔

5. 疑:对佛法、修行方法的怀疑


修行方法是觉知这些障碍的存在、生起、如何断除。


五取蕴

"取蕴"指被执取的五种组成人身心的要素,是构成"我"的错觉的基础:


1. 色蕴:物质形态,包括身体和物质世界

2. 受蕴:感受,包括愉悦、痛苦和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

3. 想蕴:认知、概念和想法

4. 行蕴:意志活动和心理形成力量

5. 识蕴:意识和分别认知能力


修行方法:

观察这五种要素的生起和灭去过程,了知它们的无常本质。通过这种观察,修行者逐渐认识到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这些要素只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和灭去的现象。


六内外处

六内外处指六种感官器官及其对应的感知对象:


1. 眼与色:视觉器官和视觉对象

2. 耳与声:听觉器官和声音

3. 鼻与香:嗅觉器官和气味

4. 舌与味:味觉器官和味道

5. 身与触:触觉器官和触感

6. 意与法:内心和心所感知的对象


修行要点:

观察每对感官和对象,了解它们如何互动

识别由此产生的"结"(束缚、执着)

了解这些结如何生起、如何断除以及如何防止未来再生起


"结"在这里指的是因感官接触对象而生起的执着和束缚,是造成痛苦和轮回的原因之一。通过这种观察,修行者培养对感官运作过程的清晰理解,减少对感官体验的执着。


七觉支

七觉支是通向觉悟的七种心理要素,是修行成熟时自然呈现的品质:


1. 念觉支(正念):清晰的觉知和记忆力

   保持当下的觉知,不陷入过去或未来


2. 择法觉支(择法):分辨真理与谬误的能力

   能辨别什么是善法和不善法,什么有助于解脱


3. 精进觉支(精进):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已生恶法的消减和熄灭而精进,避免未生起的恶法生起;为已生善法的保持和增长而精进,为让未生的善法生起而精进。


4. 喜觉支(喜):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

   源于修行进展的喜悦,而非感官刺激


5. 轻安觉支(轻安):身心的宁静与放松

   平静的心理状态,没有紧张和压力


6. 定觉支(定):心的专注和稳定

   心一境性,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


7. 舍觉支(舍):平等心和不执着

   对所有现象保持平衡态度,不偏不倚


修行方法:

修行者观察这些品质是否在心中存在,了知它们如何生起,以及如何培养和圆满它们。七觉支的平衡发展对于证悟至关重要。


四念处的整体意义


四念处修行代表了佛教禅修的核心方法,通过系统地观察身、受、心、法这四个范畴,修行者能够:


1. 培养正念:发展对当下体验的清晰觉知

2. 断除执着:减少对身体、感受、心理状态和现象的执着

3. 见实相:直观事物的真实本质——无常、苦、无我

4. 趋向解脱:通过深入观察和理解,最终达到烦恼止息和解脱的境界


四念处修行是佛陀亲自教导的"一乘道",意为通向净化、超越忧愁哀伤、灭除苦痛、成就智慧、实现涅槃的唯一道路。


四念处修行的实践要点


1. 精确的观察


四念处修行不是哲学思考,而是直接的观察和觉知。修行者需要清晰地觉知当下发生的身体状况、感受、心理状态和法的运作,不加评判,不带偏见。


2. 如实知见


"了知"是四念处修行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这不是概念性的理解,而是直观的、体验性的知见。修行者通过直接体验来认识现象的本质,而不仅仅依靠理论学习。


3. 念住当下


四念处修行强调对当下体验的觉知,不执着于过去,不期盼未来。通过安住于当下的体验,修行者能够深入观察现象的真实本质。


4. 内外观察


修行指导中多次提到对内在和外在现象的观察。这意味着不仅观察自己的身、受、心、法,也观察外界的这些现象,了解它们的共同特质——无常、苦、无我。


四念处中的内外观察详解


内外观察的含义


"内外观察"在四念处修行中指的是两个层面的觉知范围:


内观(内部观察)

自身观察:觉知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受、心念和心理现象

例如: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情绪变化、念头生灭


外观(外部观察)

他人观察:觉知他人或外在世界的相同现象

例如:观察他人的生老病死、他人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外界事物的变化


内外观察(综合观察)

同时觉知内外现象,不偏于一方

比较自他之间的共通性,看到普遍规律

理解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实修方法与意义


实际应用

交替观察法:先观自己的身体,再观他人的身体;先观自己的感受,再观他人表现出的感受

综合观察法:同时觉知内外现象,如在人群中既觉知自己的反应也觉知他人的状态


深层目的

打破内外界限:超越"我"与"他"的固有分别

验证普遍性:亲身确认无常、苦、无我不仅适用于自己,也适用于一切现象

消除我执:通过看到一切现象的共同特质,减少对"我"的执着

发展智慧:培养全面、客观的观察视角,不局限于个人视角


内外观察帮助修行者从狭隘的自我中心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觉知,理解"我"与"世界"并非分离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同样遵循自然法则的现象。


5. 生灭观察


四念处修行特别强调对现象生起和灭去的观察。通过观察现象的生灭过程,修行者深入理解无常的本质,减少对恒常"我"的执着。


四念处之间的关系


虽然四念处被分为四个观察对象,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完整修行体系:


1. 由粗到细:从较粗显的身体观察,到较细微的感受、心理状态,最后到深奥的法的运作原理。

2. 互相支持:身念处的修行带来稳定性,支持对更微细感受和心理状态的观察;受念处帮助理解反应模式;心念处培养对心理状态的觉知;法念处整合前三者,将观察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

3. 共同指向:所有念处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了知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从而达到解脱。


四念处修行的成果


通过系统而持续地修行四念处,佛陀指出修行者可以期待两种结果之一:


1. 在现生中证得完全的觉悟(阿罗汉果)

2. 或至少达到不还果(阿那含果)


这些成果不是通过信仰或仪式获得的,而是通过系统性的修行和内观智慧自然呈现的结果。


结语


四念处修行代表了佛教禅修的精髓,是佛陀亲传的直接观察心身实相的方法。这种修行不依赖于复杂的仪式或信仰体系,而是基于对自身经验的直接观察和了知。正如佛陀所言,这是一条通向清净、解脱和涅槃的直接道路,对于任何真诚寻求解脱痛苦的修行者,四念处都是核心且不可或缺的修行方法。


这种系统性的觉知训练不仅在宗教意义上有价值,在现代心理健康领域也展现出重要作用,成为许多正念减压和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四念处修行方法


身念处 墓地观修行


"此外,各位修行者,一位修行人可以这样练习:想象自己看到一具被抛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亡一到三天,身体已经肿胀、变成青紫色、开始腐烂。他应当这样对照自己的身体:'我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的,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法避免这种结局。'


再者,修行人可以想象看到一具被丢在墓地的尸体,被乌鸦、老鹰、秃鹫啄食,或者被狗、豹子和各种动物啃咬。他应当这样对照自己的身体:'我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的,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法避免这种结局。'


再者,修行人可以想象看到一具被丢在墓地的尸体,已经变成一串还带着血肉的骨头,筋腱连接着...或者变成没有肉但沾着血的骨头,筋腱连接着...或者变成既没有血也没有肉的骨头,筋腱连接着...或者变成散落各处的骨头,这里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里是小腿骨,那里是大腿骨,这里是髋骨,那里是脊椎骨,这里是肋骨,那里是胸骨,这里是手臂骨,那里是肩膀骨,这里是颈骨,那里是下巴骨,这里是牙齿,那里是头骨。他应当这样对照自己的身体:'我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的,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法避免这种结局。'


再者,修行人可以想象看到一具被丢在墓地的尸体,骨头已经变得像贝壳一样白...或者骨头堆积了一年以上...或者骨头已经腐朽成粉末。他应当这样对照自己的身体:'我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的,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法避免这种结局。'


受念处 感受的观察


"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如何观察自己的感受呢?在这里,当修行人感到快乐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感到快乐';当他感到痛苦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感到痛苦';当他感到既不快乐也不痛苦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感到既不快乐也不痛苦'。


当他体验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快乐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世俗的快乐';当他体验到与精神修行相关的快乐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非世俗的快乐'。


当他体验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痛苦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世俗的痛苦';当他体验到与精神修行相关的痛苦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非世俗的痛苦'。


当他体验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世俗的中性感受';当他体验到与精神修行相关的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体验到非世俗的中性感受'。


心念处 心态的观察


"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如何观察自己的心呢?在这里,当修行人的心中有贪欲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有贪欲';当他的心中没有贪欲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没有贪欲'。


当他的心中有愤怒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有愤怒';当他的心中没有愤怒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没有愤怒'。


当他的心中有愚痴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有愚痴';当他的心中没有愚痴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没有愚痴'。


当他的心处于收缩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是收缩的';当他的心处于散乱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是散乱的'。


当他的心处于开阔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是开阔的';当他的心处于狭隘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是狭隘的'。


当他的心有更高境界可达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有更高境界可达';当他的心达到最高境界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达到了最高境界'。


当他的心处于专注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是专注的';当他的心不专注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不专注'。


当他的心获得解脱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获得了解脱';当他的心未获得解脱时,他清楚地知道:'我的心现在未获得解脱'。


法念处 五盖的观察


"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如何观察法(心理现象)中的五种障碍呢?


当他内心有贪欲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贪欲';当他内心没有贪欲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贪欲'。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贪欲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贪欲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贪欲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当他内心有愤怒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愤怒';当他内心没有愤怒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愤怒'。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愤怒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愤怒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愤怒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当他内心有昏沉睡意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昏沉睡意';当他内心没有昏沉睡意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昏沉睡意'。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昏沉睡意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昏沉睡意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昏沉睡意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当他内心有焦躁不安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焦躁不安';当他内心没有焦躁不安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焦躁不安'。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焦躁不安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焦躁不安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焦躁不安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当他内心有怀疑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怀疑';当他内心没有怀疑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怀疑'。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怀疑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怀疑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怀疑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法念处 五取蕴的观察


"此外,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观察五种构成执着对象的组合。修行人如何观察这五种组合呢?在这里,修行人清楚地了解:'这是物质形态,这是物质形态的产生原因,这是物质形态的消失;这是感受,这是感受的产生原因,这是感受的消失;这是想法,这是想法的产生原因,这是想法的消失;这是意志活动,这是意志活动的产生原因,这是意志活动的消失;这是意识,这是意识的产生原因,这是意识的消失。'


法念处 六内外处的观察


"此外,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观察六种内部感官和外部对象。修行人如何观察这六种内外处呢?


在这里,修行人了解眼睛、了解视觉对象,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他了解耳朵、了解声音,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他了解鼻子、了解气味,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他了解舌头、了解味道,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他了解身体、了解触觉,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他了解心意、了解心的所缘对象,也了解依靠这两者而产生的束缚。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束缚是如何产生的,已经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消除的,以及已经消除的束缚将来如何不再产生。


法念处 七觉支的观察


"此外,各位修行者,修行人要观察七种觉悟的要素。修行人如何观察这七种觉悟的要素呢?


在这里,当修行人内心有正念觉支(清晰的觉知力)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正念觉支';当他内心没有正念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正念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正念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正念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择法觉支(辨别真伪的能力)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择法觉支';当他内心没有择法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择法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择法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精进觉支(持续努力的能力)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精进觉支';当他内心没有精进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精进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精进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喜觉支(精神上的喜悦)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喜觉支';当他内心没有喜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喜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喜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喜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轻安觉支(身心轻松平静的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轻安觉支';当他内心没有轻安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轻安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轻安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定觉支(心的专注稳定状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定觉支';当他内心没有定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定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定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定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当他内心有舍觉支(平等不偏的心态)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有舍觉支';当他内心没有舍觉支时,他清楚地知道:'我内心现在没有舍觉支'。他了解原本不存在的舍觉支是如何生起的,已经生起的舍觉支如何通过修习达到圆满。"


以上就是对四念处修行法门的详细解释,包括身念处的墓地观修行、受念处的感受观察、心念处的心态观察以及法念处中对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和七觉支的观察方法。这些修行方法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清晰觉知,从而逐步培养智慧,最终获得解脱。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四念处:觉醒之旅的导航图


照见真实:四念处的智慧之光


四念处修行是佛陀教导的核心禅修方法,是一张精确而详尽的心灵导航图。这套系统化的觉察练习并非宗教仪式,而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内观方法,引导我们穿越幻相,直达实相的核心。当我们停止忽略那些被习以为常的真相时,真正的智慧才能开始萌芽。


身念处:打破身体的幻象


墓地观的震撼真相


墓地观是身念处中最为震撼的修行方法,它直接挑战我们对自身最根深蒂固的执着。在这种修行中,修行者通过冷静观察尸体的分解过程,来对照自己的身体命运。


这种观修并非消极或病态,而是对真实的勇敢面对。当我们看到尸体从肿胀青紫到被鸟兽啃食,从血肉模糊的骨链到散落的骨头,最终化为白骨再归于尘土时,我们实际上在揭开一层又一层被我们刻意忽略的真相面纱。


这是一种特殊的镜像练习:当我们在尸体的镜像中看到自己的未来时,那些基于身体幻象构建的恐惧、自负与贪恋开始松动。这种观照不是鼓励厌世,而是帮助我们从对身体的过度认同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那个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


深刻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不带恐惧地面对自己必然的物理结局,那么我们还会如此执着于短暂的外表、地位和物质吗?当我们真正理解身体的无常本质,我们会如何重新定义"我"的概念?


受念处:超越感受的迷宫


感受是我们与世界互动最直接的界面,也是我们行为反应的主要驱动力。受念处教导我们不再被感受牵着走,而是成为感受的观察者。


这种修行的精髓在于建立一种细致的觉察能力,区分不同类型的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以及它们是世俗的还是与修行相关的。这种分辨能力让我们逐渐发现:感受并非实体,而是因缘和合的短暂现象,它们像波浪一样生起又消失。


深刻思考: 当我们能够立即觉察到感受的本质,不再盲目追逐快乐或逃避痛苦时,我们获得了怎样的自由?如果我们不再被感受的起伏所控制,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心念处:认识那个想要认识的心


心念处带我们进入更微妙的领域——我们自己的心。这种修行让我们开始区分心的各种状态:有贪的心与离贪的心,有嗔的心与离嗔的心,专注的心与散乱的心...


这种觉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一个心在观察另一个心。这就像在黑暗房间里突然点亮了一盏灯,让我们看清自己思想和情绪的真实样貌。我们开始发现,这些心态并非"我"的本质,而只是通过"我"显现的暂时状态。


深刻思考: 如果我们的心可以觉察到自己的状态,那么"我"到底是谁?是被观察的那个充满贪嗔痴的心,还是那个安静观察的觉知?当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我们对"自我"的执着会如何转变?这种觉知的力量如何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法念处:解读存在的密码


法念处是四念处中最为广泛深入的修行,它探索心理现象背后的运作法则。通过观察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和七觉支,修行者开始理解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五盖:认清内在的障碍


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是蒙蔽我们心灵的五种障碍。法念处教导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些障碍的存在,然后了解它们的生起机制、消除方法以及预防再次生起的方式。


这种观察不是为了打压或消灭这些心理状态,而是通过理解它们的本质,让它们自然消融。就像阳光照射到雾气上,不需强力驱散,雾自然会消散。


深刻思考: 当我们不再与内在障碍对抗,而是带着理解和接纳去观察它们时,我们是否发现这些障碍的力量开始减弱?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觉知来化解各种心理阻碍?


五取蕴:解构"我"的幻象


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是构成我们认为的"自我"的五种聚合。通过仔细观察这五种聚合的生起和灭尽,修行者逐渐理解所谓的"我"只是这些元素暂时组合的结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深刻思考: 如果"我"只是五蕴的临时组合,那么我们为"我"所做的无尽争斗、积累和防御是否值得?当我们看清这一点,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六内外处:感官世界的真相


六内外处指的是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对应的六种对象(色、声、香、味、触、法)。通过观察这些感官如何与外界接触,以及如何形成束缚,修行者开始理解感官体验的本质,学会在体验的同时不被体验所控制。


深刻思考: 我们的感官体验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实?当我们能够觉察到感官与对象接触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束缚时,我们能否重获与世界互动的自由?


七觉支:觉醒的七把钥匙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通向觉醒的七种心理素质。法念处教导我们如何培养和平衡这些素质,使它们相互支持,共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


深刻思考: 这七种心理素质如何相互配合,创造出最适合觉醒的心灵状态?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些素质,让平凡的每一天都成为走向觉醒的旅程?


穿越幻象的地图:四念处的整合视角


四念处不是分离的修行,而是一幅完整的心灵地图,它们相互支持,共同引导我们认识实相的本质。身念处让我们看清身体的真相,受念处让我们理解感受的运作,心念处让我们认识各种心理状态的本质,法念处则让我们洞察构成现实的基本法则。


当这四种观察整合为一体时,我们开始全面理解自身存在的真实情况:我们既不是身体,也不是感受,不是念头,也不是任何可被观察的对象。我们是那个能够觉知一切却不受一切束缚的觉知本身。这种理解不是理论上的认知,而是通过持续的觉察实践而获得的直接体验。


深刻思考: 当四念处的修行深入时,我们的自我认同从被观察的对象(身、受、心、法)转向了觉知本身。这种转变如何彻底改变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


生活中的四念处:从座垫到日常


四念处修行的真正力量不仅仅在于正式禅修时间,更在于它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走路时觉知身体的移动,吃饭时觉知味道和感受,交谈时觉知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工作时觉知注意力的流动——这些都是四念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觉察打破了"修行"和"生活"的人为区隔,让每一刻都成为觉醒的机会。生活本身成为修行的场域,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体验的准备阶段。


深刻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保持清晰的觉知,我们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选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持续的觉察如何逐渐解开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性反应模式?


穿越假象:四念处修行的深刻转变


四念处修行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平静或暂时的快乐,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认知转变——对自我和现实本质的全新理解。这种转变包括:


1. 从认同到觉察:不再完全认同于身体、感受、思想和情绪,而是能够觉察它们的生起和消失。


2. 从反应到回应:不再被各种刺激自动触发习惯性反应,而是能够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创造出觉察的空间,从而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回应。


3. 从分裂到整合:不再将生活分割为"世俗的"和"精神的"两个分离领域,而是看到一切经验都是觉醒之路的一部分。


4. 从恐惧到接纳:不再恐惧变化、老化和死亡,而是理解这些都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平静地接纳它们。


5. 从束缚到自由:不再被过去的执着和未来的恐惧所束缚,而是能够活在当下的自由中。


深刻思考: 这些转变如何重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我们不再被恐惧和执着所驱使时,我们会如何重新定义成功、幸福和目标?


超越文字的智慧:四念处的终极指向


最终,四念处修行指向的是一种超越概念和语言的直接体验——对实相本质的如实了知。这种了知不是通过思考或分析获得的,而是通过持续、清晰的觉察所自然显现的。


当我们的觉察变得足够清晰和持续时,我们开始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无常、无我和不圆满。这种直接体验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永恒、实体和完美的错觉,释放了我们对这些幻象的执着。


在这种深层次的觉悟中,我们不再需要概念化的理解来支持我们的修行,因为智慧已经成为我们存在的自然表达。就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不需要思考如何游泳一样,觉醒的心不需要思考如何保持觉醒——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如此。


深刻思考: 当我们超越对概念的依赖,直接体验现实本身时,这种非概念化的智慧如何改变我们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由?


改变世界的内在革命:四念处的社会意义


四念处修行虽然是个人内在的工作,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个人层面。当我们通过这种修行减少贪嗔痴时,我们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内在状态,也在改变我们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方式。


想象一个社会,其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看清自己反应背后的动机和条件

不再被仇恨和恐惧所驱使

能够从习惯性反应中暂停,作出明智的回应

理解相互依存的本质,感受与他人的根本联结


这种社会将会是怎样的?冲突会如何转化?我们如何处理共同面临的挑战?四念处修行不仅仅是个人解脱的方法,也是社会转化的种子。


深刻思考: 在一个充满分裂、冲突和环境危机的世界里,这种内在觉醒的修行如何成为真正有效的改变力量?个人的觉醒如何影响集体意识?


从这里开始:踏上四念处之旅


对于想要开始四念处修行的人,这里有一些实用建议:


1. 从身体开始:身念处通常是最容易入手的。可以从简单的呼吸观察或身体扫描开始,建立对身体感受的清晰觉察。


2. 融入日常:选择日常活动(如走路、吃饭、洗澡)作为觉察的对象,让修行与生活融为一体。


3. 温和而坚定:以温和但坚定的态度对待修行。不强求特定体验,但保持持续的努力。


4. 建立平衡:在正念和专注、精力和放松之间找到平衡。过度紧绷或过于松散都不利于修行的深入。


5. 寻求指导:如果可能,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参加禅修营或团体,获取指导和支持。


6. 持续学习:阅读经典文献和当代解释,加深对修行原理的理解。


7. 保持开放:不要执着于特定的体验或成果。修行中会有各种体验出现和消失,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执着于任何特殊状态。


8. 接纳挑战:当遇到困难时(比如疼痛、厌烦或强烈情绪),将其视为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而非障碍。


9. 记录反思:定期记录你的修行体验和发现,这有助于识别模式和加深理解。


10. 耐心和慈悲:对自己和修行过程保持耐心和慈悲。觉醒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深刻思考: 修行之路上,我们如何在精进与接纳、努力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修行既是目标导向的也是当下完满的?


永恒智慧的当代实践:四念处的现代意义


四念处修行虽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但其智慧对于现代人的处境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时代,系统性的觉察训练提供了我们急需的内在锚点。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开始证实这种修行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强注意力、改善情绪调节、减少压力反应以及增强同理心。这些发现为这古老的修行方法提供了科学支持,也帮助现代人以更开放的态度接近这种智慧传统。


然而,四念处的真正价值远超其心理和生理效益。它是一条通往根本自由的道路——从自我执着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发现那份不依赖外在条件的内在平静与喜悦。这种自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深入地参与生活,以清明、慈悲和智慧回应生命的每一刻。


深刻思考: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四念处修行如何成为我们最相关、最必要的工具?我们如何将这种内在的觉察带入解决当代社会和生态危机的努力中?


结语:看见真实,活出智慧


四念处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生活的复杂性,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它,更明智地面对它,更自由地参与它。它不是追求特殊体验的神秘修行,而是直面生命本质的实践方法。


通过这种系统性的觉察练习,我们逐渐拨开遮蔽实相的迷雾,看清身体、感受、心念和万法的真实本性。在这种清晰的认识中,我们发现自由不是在别处,而是在我们当下的觉知中已经完整地存在着。


最终,四念处修行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获取或成为什么,而在于完全觉醒于我们已经是谁,完全接纳生命本来的样子。在这种觉醒和接纳中,我们发现一种深层的平静与喜悦,这种平静与喜悦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是我们内在本性的自然表达。


当我们带着这种觉醒的品质生活时,我们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围的世界。每一个觉醒的心灵都是这个世界治愈的起点,每一刻的清明觉察都是这个混乱世界中的一盏明灯。


在修行的道路上,让我们记住:我们既是旅行者,也是旅程本身;既是寻找者,也是被寻找的对象。觉醒不是抵达某个遥远的目的地,而是认出我们从未真正离开过的家园。


当我们持续不断地修习四念处,我们不仅仅是在培养某种技能,而是在唤醒我们内在本自具足的清明智慧。这种智慧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和无明所遮蔽。通过系统性的觉察,我们拨开云雾,让本来的光明显现。


四念处修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放下对自我和世界的固有概念,以新鲜、开放的眼光直接体验现实的本来面目。它邀请我们不再被幻象所欺骗,不再为虚妄所困扰,而是勇敢地面对真相,无论它多么挑战我们长期以来的舒适区。


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模式,没有标准的时间表或固定的里程碑。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不是达成,而是参与;不是获得,而是放下。每一刻的清明觉察都是完整的修行,每一次从迷失中的觉醒都是成功。


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将四念处的修行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觉知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每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宝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的心中;真正的奇迹不是超自然的能力,而是完全地活在当下的能力;真正的成就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在这种觉醒的视野中,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都成为通向自由的门户。整个生命成为一场神圣的探险,而四念处就是这探险的地图和指南针,引导我们穿越幻象的迷雾,回归心灵的家园。


愿我们在这条觉醒之路上相互支持,共同前行。愿我们的修行不仅仅利益自己,也成为这个世界转化与疗愈的力量。


最终深思: 当我们的内在觉醒变成一种自然状态时,我们如何将这份清明和智慧带入每一个选择、每一段关系、每一次创造中?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成为觉醒的表达,而不仅仅是追求觉醒的手段?这或许是四念处给我们提出的最根本也是最实用的问题——一个只能通过活出答案而非思考答案来回应的问题。


“补充:第六章:重要教法 四念处,第2部分,解析(10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