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5.2祇园精舍的建立 (律藏·小品),第五章:建立僧团,第2部分,解析(91)

5.2祇园精舍的建立 (律藏·小品)


当时,给孤独长者是王舍城长者的妹夫。给孤独长者因某些事务来到王舍城。当时,王舍城的长者正忙着为第二天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做准备,他吩咐仆人和工人们说:"喂,你们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粥食、饭食、汤菜和配菜。"


给孤独长者心想:"以前这位长者我来访时都会放下一切事情只与我交谈。现在却如此忙碌地命令仆人和工人说'你们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粥食、饭食、汤菜和配菜'。莫非他要举办婚礼?或是举办宴会?或是邀请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及其军队明天来用餐?"


王舍城的长者安排好仆人和工人后,来到给孤独长者那里,与他相互问候后坐在一旁。给孤独长者说:"以前我来时,你都会放下一切事情只与我交谈。今天却如此忙碌地命令仆人和工人说'你们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粥食、饭食、汤菜和配菜'。莫非你要举办婚礼?或是举办宴会?或是邀请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及其军队明天来用餐?"


"施主,我不是要办婚礼,也不是要举办宴会,更没有邀请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及其军队。但我确实在准备一个大供养 明天我要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施主你说'佛陀'?"


"是的,施主,我说'佛陀'。"


"你说'佛陀'?"


"是的,施主,我说'佛陀'。"


"你说'佛陀'?"


"是的,施主,我说'佛陀'。"


"施主,即使仅仅听到'佛陀'二字在世间也是难得的。请问我现在可以去见佛陀、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吗?"


"施主,现在不是见佛陀的适当时候。明天早上你可以去见佛陀。"于是给孤独长者想着"明天我就能见到佛陀",带着对佛陀的忆念躺下。他夜里醒来三次,以为天亮了。


给孤独长者来到尸婆门。非人打开了门。当他出了城,光明消失,黑暗出现,恐惧、战栗、毛骨悚然生起,他想要回头。这时,夜叉尸婆隐身说了偈颂:


"一百头象,一百匹马,


一百驽马车,


一百千少女戴着耳环,


这一切加起来也不及


向前迈出一步的十六分之一。


施主请前进,前进对你更有利!"


这时给孤独长者的黑暗消失,光明出现,恐惧、战栗、毛骨悚然都消失了。


第二次,给孤独长者的光明又消失,黑暗出现,恐惧、战栗、毛骨悚然再次生起,他又想回头。这时,夜叉尸婆再次隐身说了同样的偈颂:


"一百头象,一百匹马,


一百驽马车,


一百千少女戴着耳环,


这一切加起来也不及


向前迈出一步的十六分之一。


施主请前进,前进对你更有利!"


这时给孤独长者的黑暗又消失,光明出现,恐惧、战栗、毛骨悚然都消失了。


第三次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夜叉尸婆用同样的偈颂鼓励他前进。


然后给孤独长者来到寒林。这时世尊在夜后分起身在露地经行。世尊看见给孤独长者远远走来,就从经行处下来,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然后称呼说:"来吧,善生(须达多)。"


给孤独长者想:"世尊竟然叫我的名字!"他欢喜踊跃,走到世尊面前,以头面礼世尊足后说:"世尊睡得安好吗?"


世尊用偈颂回答:


"婆罗门若证得涅槃,


时时都安眠;


不染着欲乐,


清凉无烦恼。


断除一切执著,


去除心中忧苦,


寂静得安乐,


心得清净安眠。"


然后世尊为给孤独长者次第说法 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说明欲乐的过患、污秽、堕落,以及出离的功德。当世尊知道给孤独长者的心已经柔软、欢喜、没有障碍、高举、净信时,就为他说诸佛本有的法要 苦、集、灭、道。


就像清净无垢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给孤独长者就在座上生起了清净无垢的法眼:"有生起的必将灭去。"


给孤独长者见法、得法、知法、悟法,超越疑惑、断除犹疑,得无畏,不依赖他人而于大师教法中,对世尊说:"殊胜啊,世尊!殊胜啊,世尊!就像有人扶正倒者,揭示被覆盖的,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同样地,世尊以种种方便开示法。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世尊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乃至命终归依。请世尊和比丘僧团明天接受我的供养。"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


给孤独长者知道世尊已接受后,从座起,礼敬世尊,右绕后离去。王舍城的长者听说:"据说给孤独长者已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明天受供。"


于是王舍城的长者对给孤独长者说:"据说你已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明天受供。你是客人,我可以提供物资帮你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谢谢,长者。我有足够的物资可以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王舍城的商人们也听说了这事,前来说:"据说你已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明天受供。你是客人,我们可以提供物资帮你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谢谢,诸位。我有足够的物资可以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也听说了这事,前来说:"据说你已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明天受供。你是客人,我可以提供物资帮你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谢谢,大王。我有足够的物资可以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于是给孤独长者在那一夜在王舍城长者家准备了美味的饮食,然后派人通知世尊说:"世尊,时候到了,饭食已经准备好了。"


那时世尊早晨着衣持钵,来到王舍城长者的住处,与比丘僧团一起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给孤独长者亲自以美味的饮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供养完毕,收起钵盂后,世尊坐在一边。这时给孤独长者对世尊说:"世尊,请接受我在舍卫城度过雨安居。"


世尊回答说:"如来喜欢住在空闲处。"


给孤独长者说:"我明白了,世尊,我明白了,善逝。"


然后世尊为给孤独长者说法开示,教导,使他欢喜后,起座离去。


当时给孤独长者在王舍城办完事务后就启程前往舍卫城。在途中,他吩咐人们说:"诸位,请建造园林,建立精舍,准备供养。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我已邀请他从这条路来,请做好准备。"


到了舍卫城后,给孤独长者环视四周,寻找适合建精舍的地方:"哪里适合世尊居住呢?应该是距离城镇不远不近,来往方便,想见佛的人容易到达,白天人不多,夜晚安静少噪,远离人群,适合独处修行的地方。"


他看到了祇陀太子的园林,具备这些条件 距离城镇不远不近,来往方便,想见佛的人容易到达,白天人不多,夜晚安静少噪,远离人群,适合独处修行。看到后,他来到祇陀太子处说:"太子,请将园林卖给我,我要建造精舍。"


"施主,这园林不卖,即使用金币铺满也不卖。"


"太子,我就要这园林了。"


"施主,我没说要卖。"


他们因"卖了"还是"没卖"而争论,就去请教大臣们。大臣们说:"太子既然说出以金币铺地为价,园林就已经卖出了。"


于是给孤独长者派人用车运来金币,开始在祇陀园内铺地。只有靠近门口一小块地方的金币还未铺完。给孤独长者命令人们说:"去拿金币来,我要铺满这块地。"


这时祇陀太子心想:"这位居士如此慷慨,愿意付出这么多金币,这一定非同小可。"就对给孤独长者说:"够了,施主,不用铺那块地了。请把那块地让给我,作为我的布施。"


给孤独长者想:"这位祇陀太子是有名望的王族,如果这样的显贵人士对佛法生起信心是很有意义的。"于是就把那块地让给了祇陀太子。祇陀太子在那块地上建了一座门楼。


给孤独长者则在园林中建造了:


精舍廊房 门房集会堂火房厨房厕所经行处经行堂水井井屋浴室浴室堂莲池凉亭等建筑。这就是祇园精舍建立的详细经过。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佛教经文《祇园精舍的建立》解析


主要人物解释


给孤独长者(须达多):意为"施孤独者",本名须达多。他是一位非常慷慨的富商,因经常救济孤独无依之人而得此称号。在佛教中被誉为佛陀的主要在家护法之一,以布施第一著称。


王舍城长者:王舍城是当时摩揭陀国的首都,这位长者是给孤独长者的姻亲,通过他给孤独长者第一次听说了佛陀。


频婆娑罗王:摩揭陀国的国王,是佛陀的早期护持者。


夜叉尸婆:守护城门的夜叉(超自然生物),帮助给孤独长者夜晚前往见佛。


祇陀太子:祇陀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子,原本拥有后来被用来建造精舍的园林。


重要佛教概念解释


精舍:指僧人居住修行的场所,为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


僧团:由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组成的团体。


次第说法:佛陀的教导方式,先讲浅显易懂的道理,再逐渐深入讲解核心教义。文中提到的次第是"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再讲"欲乐的过患"和"出离的功德",最后才说"四圣谛"。


次第说法的深入解析


次第说法的定义与意义


次第说法,是佛陀特有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渐进式的教导系统。这不仅是简单的"由浅入深",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灵引导过程,旨在使听者的心识逐步转化,最终能够理解甚深的解脱之道。


这种方法体现了佛陀对众生根机、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作为"无上师"(调御丈夫)的教化智慧。


次第说法的详细结构与内容


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标准次第说法包含六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目的:


1. 布施说

内容:讲述布施的功德、方法与心态

目的:

调伏听者的悭贪心理

培养舍离执著的基本心态

引导人从自我中心转向利他思维

方式:通过因果故事说明布施的现世与来世利益,如财富、名誉、善终等


2. 持戒说

内容:讲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持戒的方法

目的:

净化听者的身口行为

建立正当生活方式的基础

培养自我约束和道德判断力

方式:解释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意义和价值


五戒简要解释


1. 不杀生

含义:尊重一切生命,不故意伤害或杀死任何有情众生。  

价值:培养慈悲心,减少暴力,创造和平共处的社会环境。


2. 不偷盗

含义:不拿取未经允许的物品,尊重他人财产权。  

价值:建立诚信基础,保障社会安全,培养知足和正当获取的品德。


3. 不邪淫

含义:避免不正当的性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与关系。  

价值:保护家庭和谐,避免因不当关系带来的伤害,培养自我节制。


4. 不妄语

含义:不说谎言,保持言语真实,避免欺骗他人。  

价值:建立人际信任,保持内心清净,避免因虚假言论导致的纠纷。


5. 不饮酒

含义:避免饮用使人麻醉或失去正念的酒类和药物。  

价值:保持清醒的意识和判断力,防止因失控而违犯其他戒律。


这五条基本道德准则不仅是宗教戒律,也是普遍适用的生活智慧,有助于个人内心平静和社会和谐。


3. 生天说

内容:描述天界的美好和往生天界的因缘

目的:

增强修行的意愿和信心

建立善行与福报的关联

引导人理解更高层次的快乐

方式:描绘各种天界的庄严和福乐,以及往生天界所需的品德


4. 欲乐过患

内容:揭示感官欲望的缺陷、不足和危害

目的:

破除对感官享乐的迷恋

引导人认识到即使天界快乐也是无常

开始培养出离心

方式:剖析欲望的本质,解释欲望带来的束缚、焦虑和不满足


5. 出离功德

内容:阐述超越世俗欲望,寻求心灵解脱的好处

目的:

培养对解脱的向往

建立对修行的信心和决心

准备心灵接受更深层次的教导

方式:讲述出家修行的清净与自在,心灵解脱的平静与喜悦


6. 四圣谛

内容:佛教核心教义—苦、集、灭、道

目的:

揭示生命真相和解脱之道

引导人产生真正的智慧

帮助听者证悟解脱

方式:详细解释苦的本质、苦的起因、苦的止息和通往苦灭的方法


次第说法的心理学原理


次第说法反映了佛陀对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


1. 认知准备性原则:人的心灵需要适当准备才能接受深层真理

2. 心理转化序列:从物质关注→道德培养→精神向往→欲望觉察→解脱追求→真理证悟

3. 障碍次第清除:先处理粗重烦恼,再处理细微烦恼

4. 动机转化:从世俗幸福追求转向解脱追求


在给孤独长者教化中的应用


文中描述佛陀观察到"给孤独长者的心已经柔软、欢喜、没有障碍、高举、净信",这表明前五个阶段的教导已经成功地:


柔软:心态变得柔软开放,不再僵硬固执

欢喜:产生对法的欢喜心和信心

没有障碍:清除了理解深法的障碍

高举:心灵提升到能接受深法的状态

净信: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仰


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佛陀才开示四圣谛,这才使给孤独长者"生起了清净无垢的法眼"。


次第说法的历史意义


这种教学方法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 使佛法能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人

2. 建立了从世俗伦理到出世解脱的完整修行体系

3. 允许听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在不同层次受益

4. 避免了教义被误解或扭曲的风险


次第说法体现了佛陀教化的究竟智慧,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技巧,而是一种全面的心灵转化系统,旨在逐步引导人从世俗关注到究竟解脱。


四圣谛:经文中的"苦、集、灭、道",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指苦的真相、苦的原因、苦的止息和通向止息苦的道路。


四圣谛详解


四圣谛的本质与地位


四圣谛,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首次宣说的根本教法,被视为佛教思想的核心基础。"圣谛"意为"圣者所见的真理",代表佛陀对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的究竟洞见。这不仅是哲学概念,更是实践指南,类似医疗模式:诊断、病因、痊愈可能性和治疗方法。


一、苦谛


内涵:远超简单的"痛苦"概念,苦谛包含三个层次:

苦苦:明显的身心痛苦(如病痛、悲伤)

坏苦:变化之苦,即使快乐也因无常而最终带来苦(如爱别离)

行苦:存在本身的不圆满性,由于五蕴(色、受、想、行、识)无常、无我而产生的根本不满足感


具体表现:佛陀列举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深层意义:不是悲观论,而是客观认识生命状态的第一步,类似医生首先承认疾病存在


二、集谛


内涵:揭示苦的根源在于"渴爱",分三种:

欲爱:对感官享乐的渴望

有爱:对存在和永生的渴望

无有爱:对毁灭和不存在的渴望


苦的形成机制:通过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展示苦的形成过程


深层意义:

苦不是外部强加,而是我们自己心理活动的结果

揭示了贪爱与执著如何导致轮回和痛苦

强调了无明(对实相的误解)在苦的形成中的根本作用


三、灭谛


内涵:指向苦的完全止息状态—涅槃:

渴爱的完全熄灭

执著的彻底放下

无明的最终消除


涅槃的特质:

不是虚无,而是超越概念的究竟实相

具有清凉、寂静、安稳、无惧的特质

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状态


深层意义:

确认解脱是可能的,苦不是必然永恒的

表明通过心的彻底转化可以获得究竟自由

提供了修行的明确目标


四、道谛


内涵:通往苦灭的具体修行方法—八正道:

正见: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对因果的认识

正思惟:无贪、无嗔、无害的思维方式

正语:诚实、有益、和谐、适时的言语

正业:遵循道德准则的行为(如五戒)

正命:正当、无害的谋生方式

正精进:防止不善心生起,培养善心

正念:对身、受、心、法的清晰觉知

正定:心的专注与平静,特别是禅定的修习


八正道的分类:

戒学(正语、正业、正命)

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

慧学(正见、正思惟)


深层意义:

提供了系统、平衡的修行路径

强调思想、言语、行为、生活方式与禅修的整合

既是通往解脱的道路,也是解脱后的生活方式


四圣谛的内在逻辑


四圣谛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逻辑体系:

1. 问题识别(苦谛)

2. 原因分析(集谛)

3. 解决可能(灭谛)

4. 方法实施(道谛)


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终极解脱,也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体现了佛教智慧的实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四圣谛的教导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理念:通过智慧认识生命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实践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四圣谛简明解释


1. 苦谛 生活中的不满足感

简单来说:我们的生活总有不如意之处。

举例: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压力、失去所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甚至快乐也无法永久持续。


2. 集谛 苦的原因

简单来说:我们痛苦是因为各种欲望和执著。

举例:渴望拥有更多,不接受现实,对事物产生依赖,期待一切按照我们的想法发展。


3. 灭谛 苦可以结束

简单来说:放下执著和欲望,痛苦就会消失。

举例:就像松开紧握的拳头,里面的痛感自然消失;当我们不再强求某事必须如何,内心就获得平静。


4. 道谛 解决苦的方法

简单来说:通过八正道修行可以达到内心平静。

举例:正确理解人生、培养善良想法、说真实话、做道德事、正当谋生、努力向善、保持觉知、平静心灵。


佛陀的这四个真理就像医生的诊疗过程:确认病情、找出病因、确定可以治愈、开出治疗方案。通过理解并实践这四个真理,我们可以减轻生活中的痛苦,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快乐。


法眼:指能看清事物本质的智慧,特别是了知"有生起的必将灭去"这一无常的真理。


法眼简单解释


法眼是佛教中形容一种特殊的"心灵视力",让人能看清事物的真实本质。


什么是法眼?


想象你戴上了一副特殊眼镜,突然能看透事物表面,理解一切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就是法眼的作用。


法眼看到什么?


法眼主要看到的是"无常"的真理 即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有生起的必将灭去"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

凡是有开始的,必定有结束

所有出现的事物,终将消失

像春天的花朵必然凋谢,人的生命必有终点


生活中的例子


快乐和痛苦都会过去

财富和地位不会永远存在

关系和友情也会经历变化


当一个人获得法眼,就像从迷雾中走出来,不再被表象迷惑,能够以平静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减少不必要的执著和痛苦。


优婆塞:在家修行者的身份与实践


词源与定义

优婆塞,字面意思是"亲近奉事者"或"近事男",指亲近佛法、奉事三宝的在家男性修行者。这是佛教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一,代表着佛教团体中不出家而在俗世中修行的男性成员。


成为优婆塞的条件

成为优婆塞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1. 皈依三宝:正式仪式中皈依佛(觉者)、法(教法)、僧(僧团),表明对佛教的信仰与归属。这不是简单的宣誓,而是生命方向的转变,认可佛、法、僧为人生的指导与依靠。


2. 受持五戒:承诺遵守五项道德准则:

 不杀生:尊重一切生命,培养慈悲心

 不偷盗:尊重他人财物,培养正直与知足

 不邪淫:维持健康的性关系,尊重自己和他人

 不妄语:保持诚实,说真实语

 不饮酒:保持清醒意识,避免放逸


优婆塞的责任与修行

优婆塞不只是被动接受信仰的人,而是积极实践佛法的修行者:

日常修持:经常忆念佛陀教导、认真持守五戒、乐于帮助他人、听闻佛法并思考其意义、培养爱心和关注当下。佛陀鼓励在家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教导,而不是通过复杂的仪式形式。


布施供养:对三宝的物质和法义支持

护持僧团:为出家人提供必要条件

弘扬佛法:在家庭和社会中传播佛陀教导

净化身心:通过持戒和禅修提升自身品质


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在早期佛教中,优婆塞是僧团和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既保持世俗生活,又践行佛法。随着大乘佛教兴起,在家居士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被认为同样可以获得高度的精神成就。


在现代社会,优婆塞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实践佛法,展示佛教智慧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使佛法不仅存在于寺院,也活在日常世界中。


雨安居:僧团修行的核心制度


起源与目的

雨安居,意为"雨季安居",是佛陀为适应印度气候特点而制定的僧团制度。印度每年有为期三个月的雨季(约6-9月),道路泥泞难行,外出容易踩踏小虫和新生植物,也不便于乞食修行。


设立原因的多重考量

1. 保护生命:避免在雨季外出时无意中伤害小生命

2. 集中修行:提供一段不受干扰的密集修行期

3. 增进团结:促进僧团成员间的交流和学习

4. 赢得尊重:回应社会对僧人应有稳定修行的期望

5. 避免批评:当时其他宗教也有类似规定,佛教采纳以避免外界批评


雨安居的具体实施

时间:印度传统从雨季开始的月圆日(约7月中)到雨季结束后的月圆日(约10月中)

地点选择:需事先确定安居处所,通常是寺院或特定的修行场所

入安居仪式:通过正式宣誓确立安居意愿和地点

安居期间活动:

  集体修行与学习经典

  每半月诵戒(布萨)

  精进禅修

  师徒间的教导与学习

  僧团内部的和合共处


安居的特殊规定

不得离开安居处:除特殊情况外不可外出过夜

七日假:特殊原因可暂离安居处七天,但须返回

破安居:如违反规定,可能需要重新安居或接受惩罚


自恣与迦絺那衣

自恣仪式:安居结束时,僧众互相邀请指出过失,促进修行进步

迦絺那衣:信众在安居结束后供养僧团特制的布料,僧团共同制作成袈裟


雨安居超越了简单的修行制度,它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对系统修行的重视,以及僧团共住和谐的理想。对现代佛教徒而言,雨安居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划出专门时间,深化自身修行,反思生命方向。


文化背景与意义


以金币铺地:这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给孤独长者对佛法的信仰和布施的决心。祇陀太子原本不想卖园林,随口说"除非用金币铺满地面",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真的付出巨资实现。


祇园精舍名称的由来:因为是祇陀太子的园林(祇陀园),给孤独长者出资建造精舍,故合称"祇园精舍"。祇陀太子建造了精舍大门,给孤独长者建造了内部设施。


佛陀教化方式:文中体现了佛陀根据不同根基的人循序渐进地教导,以及佛法对各阶层人士的吸引力。


理想寺院的条件:"距离城镇不远不近,来往方便,想见佛的人容易到达,白天人不多,夜晚安静少噪,远离人群,适合独处修行"——这段描述了适合修行的环境条件。


祇园精舍后来成为佛陀弘法的主要场所之一,许多重要的佛经都是佛陀在此处宣说的,在佛教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祇园精舍是怎么建成的


给孤独长者初次听说佛陀


当时,有位富翁叫给孤独长者,他是王舍城一位富翁的妹夫。有一次,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来到王舍城。


他发现平时总是热情接待他的王舍城富翁这次却很忙碌,一直在吩咐仆人:"明天早上起来准备好粥、饭、菜汤和小菜!"


给孤独长者很好奇:"以前他见到我总是放下手中的事情陪我聊天,今天怎么这么忙?是要办婚礼吗?还是要举办什么宴会?或者是国王要来吃饭?"


等王舍城富翁安排完工作后,给孤独长者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忙。王舍城富翁回答说:"我不是要办婚礼,也不是要举办宴会,更不是国王要来。我是在准备明天供养佛陀和僧团的斋饭。"


"你说'佛陀'?"给孤独长者很惊讶。

"是的,佛陀。"

"真的是'佛陀'?"

"是的,就是佛陀。"

"真的是'佛陀'?"

"是的,就是佛陀。"


给孤独长者说:"即使只是听到'佛陀'这个名字在世上也很难得。我现在能去见佛陀吗?"


王舍城富翁说:"现在不是合适的时间,明天早上你可以去见佛陀。"


给孤独长者夜访佛陀


给孤独长者因为太期待见到佛陀,晚上躺下后一直想着明天要见佛陀,结果半夜醒来了三次,每次都以为天亮了。


天还没亮,他就出门去找佛陀。当他走出城门后,突然四周变得一片漆黑,他感到害怕想要回头。这时,一个看不见的城门神对他说:


"一百头大象,一百匹骏马,

一百辆豪华马车,

十万个戴耳环的少女,

这些加起来的价值,

还不及你向前走一步的十六分之一。

请继续前进,前进对你更有好处!"


听到这话,黑暗消失了,光明重现,给孤独长者不再害怕。


在他前往佛陀所在地的路上,这种情况又发生了两次,每次那个看不见的神灵都用同样的话鼓励他继续前进。


给孤独长者遇见佛陀


给孤独长者终于来到了寒林(佛陀住的地方)。这时佛陀正在户外散步。佛陀远远看见给孤独长者走来,就坐下来,亲切地叫道:"请过来,善生(给孤独长者的本名叫须达多)。"


给孤独长者非常惊讶:"佛陀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高兴地走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行礼后问:"世尊睡得好吗?"


佛陀用诗句回答说:

"修行成就的人总是睡得安稳,

因为他们不被欲望所困扰,

内心清凉没有烦恼。

他们放下一切执着,

消除了心中的忧愁,

内心平静而安乐,

心灵清净所以睡得安稳。"


给孤独长者证悟


接着,佛陀为给孤独长者讲解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教法:先讲布施的好处,然后讲持戒的益处,再讲生天的福报。佛陀还解释了欲望的害处和解脱的好处。


当佛陀看到给孤独长者的心已经柔软、欢喜、没有障碍、充满信心时,就为他讲解了佛教最核心的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


给孤独长者立刻就开悟了,就像干净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一样,他在当场就获得了"法眼",明白了"有生起的东西必然会消失"这个道理。


给孤独长者看清了真理,超越了疑惑,不再犹豫,获得了自信,不再依赖他人就能理解佛陀的教导。他对佛陀说:"太奇妙了!就像有人扶起跌倒的人,揭开被遮盖的东西,为迷路的人指路,在黑暗中举起明灯,让有眼睛的人能看见东西。佛陀就是这样用各种方法为我讲解真理。我从今以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请接受我成为佛教居士。也请佛陀和僧团明天接受我的供养。"


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


佛陀默默地接受了邀请。给孤独长者明白佛陀已经答应,就起身离开。


王舍城的富翁听说给孤独长者要供养佛陀,就提出帮忙:"你是客人,我可以提供物资帮你。"给孤独长者说:"谢谢,我有足够的物资。"


城里的商人们和国王频婆娑罗也都提出要帮忙,给孤独长者都婉言谢绝了。


第二天,给孤独长者在王舍城富翁家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然后通知佛陀说:"时间到了,饭菜已经准备好了。"


佛陀带着僧团来到王舍城富翁家用餐。给孤独长者亲自为佛陀和僧团服务。饭后,给孤独长者请佛陀在舍卫城度过雨季。


佛陀回答说:"佛陀喜欢住在清净安静的地方。"


给孤独长者说:"我明白了。"


建造祇园精舍


给孤独长者办完事情后就前往舍卫城,在路上他吩咐人们:"请建造园林,建立房舍,准备供养。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我已邀请他沿这条路来,请做好准备。"


到了舍卫城后,给孤独长者四处寻找适合建造精舍的地方。他心想:"应该选一个离城市不远不近,来往方便,想见佛陀的人容易到达,白天不太吵闹,夜晚安静,远离人群,适合独处修行的地方。"


他发现祇陀太子的园林正好符合这些条件,就去找祇陀太子说:"请把你的园林卖给我,我要建造精舍。"


祇陀太子说:"这园林不卖,即使用金子铺满地面也不卖。"


给孤独长者说:"好,我就用金子铺满地面买下它。"


他们因为是否已经达成交易而争论,最后请大臣们裁决。大臣们说:"太子既然说出用金子铺地为价格,园林就已经卖出了。"


于是给孤独长者用车运来金币,开始在祇陀园内铺地。只有门口附近一小块地方还没铺完。这时祇陀太子被给孤独长者的诚意感动,说:"够了,不用铺那块地了。那块地我来捐赠,作为我的贡献。"


给孤独长者想:"如果这位有名望的王族对佛法生起信心是很有意义的。"于是就接受了太子的建议。祇陀太子在那块地上建了一座大门。


给孤独长者则在园林里建造了许多建筑:僧房、门房、集会堂、厨房、厕所、散步道、井、浴室、莲花池和凉亭等。


这就是著名的祇园精舍建成的故事。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祇园精舍的建立:信心、智慧与布施的不朽交响


一、因缘际会:心灵的渴望与神圣的相遇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首先看到一个看似偶然却蕴含深意的相遇。给孤独长者本是为了世俗事务来到王舍城,却意外地听闻"佛陀"二字。这里展现了佛教中重要的"因缘法"——看似寻常的生活际遇,实则是过去无数善因结下的果实。


给孤独长者听到"佛陀"一词时连续三次确认的反应,反映了当时佛陀之名的珍贵与稀有。"即使仅仅听到'佛陀'二字在世间也是难得的"——这句话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能够遇到真正的智慧与觉者是何等珍贵的机缘。我们应当自问: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辨识出真正珍贵的生命际遇?是否还能为真理的火花而心生欢喜?


二、夜访佛陀:光明与黑暗的灵性象征


给孤独长者因期待见佛而夜不能寐,三次醒来以为天亮,这种对真理的渴望令人动容。他不等天明就出发寻找佛陀,这象征着求道者迫切的心情,不愿蹉跎时日。


当他出城时经历的三次"光明消失,黑暗出现,恐惧、战栗、毛骨悚然生起"的情景,深具象征意义。这可理解为心灵追求真理路上必然遭遇的障碍与考验。每个认真寻求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暗夜",这是灵性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夜叉尸婆的诗偈:"一百头象,一百匹马,一百驽马车,一百千少女戴着耳环,这一切加起来也不及向前迈出一步的十六分之一"——这是多么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一步的价值,远胜过世间一切物质财富。我们常常被世俗成就所迷惑,却忽略了内在成长的无价珍宝。在现代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心灵困境时,是否能够记起这一智慧,勇敢地向前迈进?


三、初遇佛陀:名字的奥秘与心灵的安宁


当给孤独长者来到寒林,佛陀称呼他的本名"善生"(须达多),这一细节耐人寻味。佛陀不是全知者吗?为何文中特别强调给孤独长者对此的惊讶?这暗示了佛陀的教化方式——他不是依靠神通来征服信众,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化的关怀来建立联系。这教导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展示超能力,而在于真诚地与人沟通、理解他人。


给孤独长者询问佛陀"睡得安好吗"这一世俗问候,佛陀却以深刻的偈颂回应:


"婆罗门若证得涅槃,时时都安眠;

不染着欲乐,清凉无烦恼。

断除一切执著,去除心中忧苦,

寂静得安乐,心得清净安眠。"


这首偈颂揭示了真正安眠的奥秘——不在于床褥的柔软,而在于心灵的解脱。当代人类饱受失眠困扰,却不断追求更舒适的床垫、更精密的睡眠监测设备,殊不知,真正的安眠来自内心的平静与放下。这是佛陀留给现代人的一剂良方。


四、教法的次第与心灵的准备


佛陀为给孤独长者"次第说法"的过程极具教育智慧。他先讲布施、持戒、生天等基础教法,再讲欲乐的过患,最后才讲解四圣谛。这种教学次第启示我们:真理的传递需要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心灵逐步成熟的艺术。


文中描述佛陀"当知道给孤独长者的心已经柔软、欢喜、没有障碍、高举、净信时"才讲最深奥的教法,这表明心灵的准备状态对于领悟真理至关重要。在信息泛滥的当今社会,我们常常急于求成,渴望立即获得最高真理,却忽略了心灵准备的重要性。这不禁令人思考:我们是否需要放慢脚步,耐心培养内心的柔软与开放,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智慧?


五、法眼的开启:认识无常的解脱力量


"就像清净无垢的白布容易染上颜色,给孤独长者就在座上生起了清净无垢的法眼:'有生起的必将灭去。'"这段描述展现了真正的顿悟时刻。法眼的开启不是获得超能力,而是透彻理解宇宙最基本的真理——无常。


"有生起的必将灭去"这一简单真理,蕴含着解脱的关键。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万物无常的本质,不再执著于永恒不变的幻想,内心就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这一智慧对现代人尤为重要——在一个崇尚永葆青春、永续增长、永恒拥有的文化中,无常的智慧如同一剂醒神良药,帮助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与恐惧中解脱出来。


给孤独长者证悟后的形容——"见法、得法、知法、悟法,超越疑惑、断除犹疑,得无畏,不依赖他人"——生动描绘了真正智慧的特质:它不是盲从权威,而是亲身体验;不是借助外力,而是内在觉醒;不是增加知识,而是消除疑惑。这启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信息,而是点燃智慧之灯,使人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


六、祇园精舍的建立: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给孤独长者用金币铺地购买祇陀园的故事,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布施事迹之一。这一行为表面上看是物质财富的慷慨奉献,实质上却反映了更深层的智慧——他看重的不是园林本身,而是建立一个弘扬佛法的场所,使更多人能接触到改变生命的智慧。


祇陀太子最初拒绝出售园林,后来被给孤独长者的诚意感动,主动捐出一部分土地并建造门楼,这个细节显示了善行的感染力。真诚的善举不仅利益行善者本人,还能唤醒他人内在的善良与慷慨。


给孤独长者考虑精舍选址时的标准——"距离城镇不远不近,来往方便,想见佛的人容易到达,白天人不多,夜晚安静少噪,远离人群,适合独处修行"——体现了佛教修行环境的智慧平衡:既不完全隔绝社会,又保持适当距离;既便于弘法利生,又适合内省修行。这种平衡对现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心灵成长既不是逃避社会的隐居,也不是完全沉浸于尘世的喧嚣,而是在参与和退隐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七、深思:给孤独长者的精神遗产


祇园精舍的建立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永恒的象征。它代表了真理如何通过信心、行动和慷慨在人间扎根。给孤独长者的故事告诉我们:


1. 真理的追寻需要勇气:面对黑暗与恐惧,依然前行。

2. 心灵的准备决定领悟的深度:只有当心柔软、欢喜、无障碍时,才能接受最深奥的教导。

3. 布施的真义在于目的而非数量:给孤独长者的巨额布施不是为了个人名声,而是为了建立弘扬真理的场所。

4.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祇园精舍既是物质建筑,也是精神象征,提醒我们不要将两者对立起来。


在当今物质丰富但精神困惑的时代,给孤独长者的故事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否愿意为心灵的成长付出像他那样的热忱与投入?是否能在追求物质舒适的同时,为精神的安住创造条件?是否能像他一样,将个人的资源转化为利益众多生命的力量?


祇园精舍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告诉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心灵精舍",让智慧和慈悲在内心安住,并如阳光般温暖地照耀,照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之路。


“补充:5.2祇园精舍的建立 (律藏·小品),第五章:建立僧团,第2部分,解析(91)”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