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天神告知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7部分,解析(80)

【天神告知品】


"比丘们,有一次我住在郁伽罗塔的须跋伽林中娑罗王树下。比丘们,我独处静思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很难找到一个我在这长久时间中没有住过的地方,除了净居天。我应该去净居天。'比丘们,我就如同壮士伸展弯曲的手臂或弯曲伸展的手臂那样快速地在郁伽罗塔的须跋伽林中娑罗王树下消失,出现在无烦天中。比丘们,在那天众中,有数千天神来到我这里,礼敬后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天神们对我说:'贤友,在九十一劫前,有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出现于世。贤友,毗婆尸世尊出身刹帝利,生于刹帝利族。贤友,毗婆尸世尊姓憍陈如。贤友,毗婆尸世尊的寿命是八万岁。贤友,毗婆尸世尊在波波罗树下成等正觉。贤友,毗婆尸世尊有康达和提沙这对上首弟子,是贤善的一对。贤友,毗婆尸世尊有三次圣弟子的集会:一次集会有六百八十万比丘,一次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集会有八万比丘。贤友,毗婆尸世尊这三次圣弟子的集会都是漏尽者。贤友,毗婆尸世尊有阿输迦为侍者,是最上首的侍者。贤友,毗婆尸世尊的父亲是班头摩王,母亲是班头摩蒂王后。班头摩王的王城叫做班都摩蒂。贤友,毗婆尸世尊的出家是这样的,修行是这样的,觉悟是这样的,转法轮是这样的。贤友,我们在毗婆尸世尊座下修梵行,断除了对欲界的贪爱,因此生在这里。'...


"在那同一天众中,许多千百天神来到我这里,礼敬后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天神们对我说:'贤友,在这贤劫中,如今有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出现于世。贤友,世尊出身刹帝利,生于刹帝利族。贤友,世尊姓乔达摩。贤友,世尊的寿命短暂,生命短促,长寿者也不过百年或稍多一点。贤友,世尊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贤友,世尊有舍利弗和目犍连这对上首弟子,是贤善的一对。贤友,世尊有一次圣弟子的集会,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贤友,世尊这次圣弟子的集会都是漏尽者。贤友,世尊有阿难为侍者,是最上首的侍者。贤友,世尊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们的王城叫做迦毗罗卫。贤友,世尊的出家是这样的,修行是这样的,觉悟是这样的,转法轮是这样的。贤友,我们在世尊座下修梵行,断除了对欲界的贪爱,因此生在这里。'


"比丘们,这时我与无烦天众一起去无热天...再与无烦天众、无热天众一起去善现天...再与无烦天众、无热天众、善现天众一起去善见天...再与无烦天众、无热天众、善现天众、善见天众一起去色究竟天。在那个天众中,数千数万的天神朝我走来,向我礼敬后,站在一旁。"


"比丘们,站在一边的那些天神们对我说:'尊者,从现在算起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现于世。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身刹帝利种姓,生于刹帝利家族。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姓憍陈如。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寿命是八万年。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在波吒利树下成正觉。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有一对名叫康达和提沙的弟子,是最上的、吉祥的一对弟子。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有三次弟子大集会。一次弟子集会有六百八十万比丘。一次弟子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弟子集会有八万比丘。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这三次弟子集会,全部都是漏尽者。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有一位名叫阿输迦的比丘作为侍者,是最上的侍者。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父亲是名叫班头摩的国王。名叫班头摩蒂的王后是他的母亲,是生母。班头摩王的首都是名叫班都摩蒂城。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就是这样出家的,这样修行的,这样精进的,这样成正觉的,这样转法轮的。我们在毗婆尸世尊座下修习梵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因此投生到这里。'


"比丘们,在同一个天界中,无数千万的天神们来到我面前;他们来到后,向我礼敬,然后站在一边。比丘们,站在一边的那些天神们对我说:'尊者,就在这个贤劫中,世尊现在作为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现于世。尊者,世尊出身刹帝利种姓,生于刹帝利家族。尊者,世尊姓乔达摩。尊者,世尊的寿命很短、有限、轻微,即使长寿者,也不过一百年左右。尊者,世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尊者,世尊有一对名叫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弟子,是最上的、吉祥的一对弟子。尊者,世尊有一次弟子集会,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尊者,世尊的这一次弟子集会,全部都是漏尽者。尊者,世尊有一位名叫阿难的比丘作为侍者,是最上的侍者。尊者,世尊的父亲是名叫净饭王的国王。名叫摩耶的王后是他的母亲,是生母。首都是名叫迦毗罗卫的城市。尊者,世尊就是这样出家的,这样修行的,这样精进的,这样成正觉的,这样转法轮的。尊者,我们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因此投生到这里。'


"因此,比丘们,如来已经完全通达了这个法界,由于完全通达了这个法界,如来能够忆念过去那些已经般涅槃的、断除了戏论的、断除了轮回的、结束了轮回的、超越了一切苦的诸佛,能够忆念他们的出生,能够忆念他们的名字,能够忆念他们的姓氏,能够忆念他们的寿命,能够忆念他们的弟子对,能够忆念他们的弟子集会,'那些世尊们是这样出生的'等等。'那些世尊们是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姓氏、这样的戒行、这样的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住处、这样的解脱'等等。


"天神们也向如来报告了这些事情,因此如来能够忆念过去那些已经般涅槃的、断除了戏论的、断除了轮回的、结束了轮回的、超越了一切苦的诸佛,能够忆念他们的出生,能够忆念他们的名字,能够忆念他们的姓氏,能够忆念他们的寿命,能够忆念他们的弟子对,能够忆念他们的弟子集会,'那些世尊们是这样出生的'等等。'那些世尊们是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姓氏、这样的戒行、这样的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住处、这样的解脱'等等。"


世尊说了这些话。那些比丘们心满意足,欢喜世尊所说的话。


《大本经》第一部分完毕。



这段经文的重要佛教词语和句子解释:


《天神告知品》解释


总体概述


《天神告知品》是佛陀描述他以神通力访问净居天等色界天界的经文,其中天神向佛陀详细描述了过去佛(如毗婆尸佛)和现在佛(释迦牟尼)的种姓、生平、修行、觉悟和教化等信息。这段经文展示了佛陀对过去诸佛的了解,以及天界众生对诸佛的尊敬与记忆。


重要佛教术语解释


1. 天神告知品:指天神向佛陀告知或通报信息的经文章节,展示了天界众生如何向佛陀报告关于过去诸佛的信息。


2. 净居天:色界第四禅天的五层天界总称,包括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这些天界只有证得不还果(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往生。


3. 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净居天的五个层次,依次升高,色究竟天是色界最高天。


4. 毗婆尸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一位,据经文说明出现于九十一劫前。


5. 阿罗汉:佛教最高果位,意为"应供",指已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的圣者。


6. 正等正觉:佛陀十号之一,指佛陀已正确、平等、完全圆满地觉悟一切法。


7. 刹帝利: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指王族或武士阶级,佛陀和许多过去佛都出身于此阶级。


8. 漏尽者与三漏


漏尽者是指已断除三种烦恼之流(漏)的修行者,即阿罗汉。"漏"在佛教中比喻为污染心灵、导致轮回的烦恼流注。


三漏的具体含义是:


1. 欲漏:对五欲(色、声、香、味、触)的贪爱和执著。包括对感官享乐的渴求、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对欲界生存的贪恋。这是最粗显的漏。


2. 有漏:对"存在"或"生命"的贪爱,特别是对色界和无色界存在的执著。包括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对轮回中各种形式存在的贪求,以及对"我"的执著。


3. 无明漏:对四圣谛的无知,对缘起法则的不了解,以及对实相的迷惑。这是最根本的漏,是其他漏的基础。


有些经典也提到第四种漏——见漏,指各种错误见解或邪见,如我见、常见、断见等。


"漏尽"意味着彻底断除这些烦恼,不再有任何烦恼的"漏泄"或"流注",因此不再造成未来的轮回苦果。在经文中提到的集会中的比丘都是"漏尽者",表示他们都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完全解脱轮回。


9. 贤劫:当前的劫期,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的第四佛。


巴利经典中的贤劫


贤劫中只有五位佛陀出世:


1. 拘留孙佛 - 贤劫第一佛

2. 拘那含牟尼佛- 贤劫第二佛

3. 迦叶佛- 贤劫第三佛

4. 释迦牟尼佛- 贤劫第四佛

5. 弥勒佛 - 贤劫第五佛(未来佛)


这五位佛陀也被称为"贤劫五佛",这是符合巴利文大藏经记载的准确说法。


过去七佛与贤劫的关系


根据巴利文大藏经,特别是《佛种姓经》和《长部·大本经》,经常提到的"过去七佛"是:


1. 毗婆尸佛- 出现在91劫前

2. 尸弃佛- 出现在31劫前

3. 毗舍浮佛 - 出现在31劫前

4. 拘留孙佛- 出现在现在劫(贤劫)

5. 拘那含牟尼佛 - 出现在现在劫(贤劫)

6. 迦叶佛- 出现在现在劫(贤劫)

7. 释迦牟尼佛 - 出现在现在劫(贤劫)


贤劫与前劫的区分


这里的关键区别是:前三位佛陀(毗婆尸、尸弃、毗舍浮)出现在先前的劫期,不是贤劫。只有后四位佛陀(从拘留孙开始)才是在当前贤劫中出现的。


贤劫五佛


贤劫中的五佛是:

1. 拘留孙佛

2. 拘那含牟尼佛

3 迦叶佛

4. 释迦牟尼佛

5. 弥勒佛- 未来佛


所以毗婆尸佛并非贤劫中的佛陀,而是出现在91劫前的过去佛。在谈论贤劫时,我们只考虑这五位佛陀。


10. 梵行:指清净的修行生活,尤指依照戒律的出家修行。


11. 转法轮:比喻佛陀开始传法教化,如同转动法轮碾碎众生烦恼。


12. 法界:指一切法的实相或真理,佛陀通达法界意味着完全了解宇宙的真相。


13. 断除戏论:戏论指执着于种种虚妄分别的言论思想,断除戏论表示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


经文要义


这段经文表明佛陀能够以神通力游历天界,并通过自身智慧和天神的告知,了解过去诸佛的详情。经文强调了佛陀"通达法界"的能力,能够忆念已入涅槃的过去诸佛的各种信息,包括他们的种姓、修行、成就等。这展示了佛陀的超越性智慧和对真理的完全理解。


同时,经文也表明了诸佛虽然出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平经历,但他们的证悟本质和所传之法是一致的,这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这段经文的简明翻译:


【天神告知品】


佛陀的天界之旅


"各位比丘,有一次我在郁伽罗塔附近的须跋伽林里,坐在一棵大娑罗树下。当我一个人安静地思考时,心里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是我没去过的,只有净居天还没去过。我应该去看看那里。'


于是,我像一个强壮的人伸展弯曲的手臂那样快速地从树下消失,立刻就出现在了无烦天。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天神来到我面前,向我行礼后站在旁边。这些天神对我说:


'朋友,在九十一个大劫以前,有一位名叫毗婆尸的佛陀出现在世上。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贵族阶层。他的姓是憍陈如。他能活八万岁。他是在波波罗树下觉悟成佛的。他有两位最出色的弟子,名叫康达和提沙,这两人是非常优秀的一对弟子。他曾经召集过三次大型法会:第一次有680万比丘参加,第二次有10万比丘,第三次有8万比丘。参加这三次法会的所有比丘都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他有一位名叫阿输迦的侍者,是最好的侍者。他的父亲是班头摩国王,母亲是班头摩蒂王后。他们住在班都摩蒂城。毗婆尸佛就是这样出家、修行、觉悟和弘法的。我们当时在毗婆尸佛的指导下修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所以能够投生到这个天界。'


天神描述释迦牟尼佛


"在同一个天界里,还有许多天神来到我面前,向我行礼后站在旁边。他们对我说:


'朋友,在现在这个贤劫中,有一位佛陀已经出现在世上。他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贵族阶层。他的姓是乔达摩(瞿昙)。他的寿命很短,即使长寿的人也只能活大约一百岁左右。他是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的。他有两位最出色的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连,这两人是非常优秀的一对弟子。他曾经召集过一次有1250位比丘参加的法会。参加这次法会的所有比丘都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他有一位名叫阿难的侍者,是最好的侍者。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们住在迦毗罗卫城。这位佛陀就是这样出家、修行、觉悟和弘法的。我们在这位佛陀的指导下修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所以能够投生到这个天界。'


访问更高的天界


"然后,各位比丘,我和无烦天的众多天神一起去了无热天...接着又和他们一起去了善现天...再去了善见天...最后到达了色究竟天。在那里,成千上万的天神走向我,向我行礼后站在旁边。


"这些天神对我说:


'尊敬的佛陀,在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叫毗婆尸的佛陀出现在世上。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贵族阶层。他的姓是憍陈如。他能活八万年。他是在波吒利树下觉悟成佛的。他有两位最出色的弟子,名叫康达和提沙。他曾经召集过三次大型法会:第一次有680万比丘参加,第二次有10万比丘,第三次有8万比丘。参加这三次法会的所有比丘都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他有一位名叫阿输迦的侍者。他的父亲是班头摩国王,母亲是班头摩蒂王后,他们住在班都摩蒂城。毗婆尸佛就是这样出家、修行、精进、觉悟和弘法的。我们当时在毗婆尸佛的指导下修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所以能够投生到这个天界。'


"在同一个天界里,还有无数天神来到我面前,向我行礼后站在旁边。他们对我说:


'尊敬的佛陀,就在现在这个贤劫中,您作为佛陀出现在世上。您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贵族阶层。您的姓是乔达摩。您的寿命很短,即使长寿的人也只能活一百岁左右。您是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的。您有两位最出色的弟子,名叫舍利弗和目犍连。您曾经召集过一次有1250位比丘参加的法会。参加这次法会的所有比丘都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您有一位名叫阿难的侍者。您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们住在迦毗罗卫城。您就是这样出家、修行、精进、觉悟和弘法的。我们在您的指导下修行,断除了对欲望的贪爱,所以能够投生到这个天界。'


佛陀的全知智慧


"所以,各位比丘,因为我完全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我能够记得那些已经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的过去诸佛。我能记得他们的出生情况、名字、姓氏、寿命长短、主要弟子和法会情况。我知道'那些佛陀是这样出生的','他们有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品德、这样的教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获得解脱的'。


"天神们也向我报告了这些情况,这也帮助我记起那些已经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的过去诸佛。我能记得他们的出生情况、名字、姓氏、寿命长短、主要弟子和法会情况。我知道'那些佛陀是这样出生的','他们有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品德、这样的教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获得解脱的'。"


结语


佛陀说完这些话后,比丘们都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佛陀的教导。


《大本经》第一部分到此结束。



这段经文的深入解析:


【天神告知品】的智慧之光:跨越时空的觉者足迹


一、经文的宇宙观与时空洞见


《大本经》中的【天神告知品】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开始:佛陀静坐于娑罗王树下的画面。然而,这平凡的一幕迅速转向对宇宙时空无限广阔的探索。佛陀提到"很难找到一个我在这长久时间中没有住过的地方,除了净居天",这句话令人震撼。它揭示了佛陀所能感知的时空尺度之浩瀚,远超我们的想象。


当佛陀以神通力瞬间从人间移动到无烦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神通的展示,更是对意识超越物质限制的可能性的启示。这种从有形世界到无形天界的转换,象征着修行者从粗重的物质执着向更精细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轮回的时间尺度与永恒性


经文中提到"九十一劫前"的毗婆尸佛,一"劫"在佛教宇宙观中是一个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漫长时期。九十一劫之前,远远超出我们对历史的通常理解。这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测量,更是对生命轮回持续性的深刻暗示。


当我们比较毗婆尸佛八万岁的寿命与释迦牟尼佛"不过百年"的短暂人生,我们不禁思考:在浩瀚宇宙的时间长河中,一百年与八万年的差别,或许如同一滴水珠与另一滴水珠的区别,在永恒面前同样微不足道。这提醒我们反思对生命长短的执着,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质量和意义,而非仅仅关注其持续的时间。


三、觉者的普遍模式与独特性


经文详细记载了毗婆尸佛和释迦牟尼佛的相似模式:二者都出身刹帝利,都有特定的成道之树,都有一对上首弟子,都有特定数量的圣弟子集会,都有父王母后等。这种重复的模式揭示了成佛道路上的某种普遍规律,暗示觉醒可能有其内在的自然法则。


然而,在这些相似之处中,我们也看到了重要的差异:种姓、寿命、弟子数量等各不相同。这提醒我们,觉悟虽有共同规律,但每位觉者的具体显现却因缘不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这种"一体多相"的原理告诉我们,真理虽然普遍,但其表达方式却可以千差万别。


四、修行与解脱的果证


经文中,天神们反复提到他们曾在佛陀座下"修梵行,断除了对欲界的贪爱,因此生在这里"。这句话包含了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修持清净行,断除对感官世界的执着,最终转化自己的存在状态。


这些天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修行的实际成果。他们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通过自身经历证明了:当心灵真正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着时,意识确实能够转变,进入更微妙、更纯净的存在状态。这给予我们信心,知道修行不是空洞的理想,而是有着实际、可验证的结果。


五、佛陀的全知智慧与宇宙意识


经文末尾揭示了佛陀智慧的深度:"如来已完全通达这法界,因为通达法界,所以能忆念过去已入涅槃的诸佛"。这说明佛陀的意识不仅超越了空间限制(能够瞬间前往净居天),也超越了时间限制(能够忆念九十一劫前的事件)。


佛陀的这种全知状态不是神话式的无所不知,而是通过"通达法界"——即完全理解现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达到的。这种智慧不是占卜或预言,而是对因果法则深刻理解后的自然洞察。佛陀能够"读取"宇宙中的信息,就像科学家通过理解物理定律可以推算宇宙早期状态一样,只是佛陀的方法直接而非推理,范围广大而非局限。


六、启迪现代心灵的深刻反思


当我们思考这段经文时,不禁要问:在这个强调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是否忘记了生命的广阔视角?贤劫中诸佛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同样,我们今天的存在也是无数因缘的交织。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狭隘的视角,看到自己作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


当我们陷入日常琐事的烦恼时,不妨回想毗婆尸佛和释迦牟尼佛跨越九十一劫的时空对话。在这样浩瀚的时间尺度面前,今天的困难又算什么呢?这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获得更宽广视角的方法,帮助我们以更平静、更智慧的态度面对当下的挑战。


七、跨越时空的觉醒之光


【天神告知品】最令人震撼的启示或许是:觉醒的可能性从未消失。无论是在九十一劫前的毗婆尸佛时代,还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年代,甚至是在我们今天,觉醒的种子始终存在于心灵深处,等待适当的因缘使其发芽、成长。


佛陀通过访问净居天的经历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觉悟不是某个特定时代的特权,而是超越时间、永恒存在的可能性。每一个有志于解脱的生命,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踏上这条古老而常新的道路。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修行的态度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与古代圣者隔绝的凡夫,而是认识到我们与无数劫前的觉者们站在同一条觉醒之路上,只是处于不同的阶段。这种认识既谦卑又充满力量,让我们在面对修行的挑战时充满信心和勇气。


如同无数天神在毗婆尸佛和释迦牟尼佛座下修行并获得解脱一样,我们今天同样有机会在佛法的引导下,点亮自己的心灯,照亮内在的无明黑暗,最终实现那跨越时空的永恒觉醒。


在这浩瀚的宇宙长河中,每一个觉醒的生命都是一盏明灯,无论它燃烧于何时何地,都是永恒觉醒之光的一部分,共同照亮这广阔无边的生命长河。


“补充:【天神告知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第7部分,解析(80)”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当时,婆舍咤和婆罗堕阇两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僧团中修行,希望成为比丘。这时,傍晚时分,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婆舍咤见到世尊从禅思中起身,下得讲堂,在讲堂阴影处露地经行。看见后,他对婆罗堕阇说:"贤友婆罗堕阇,世尊现在从禅思...

【地味的出现】......第一章,世界的起源【长部27经/世界起源经(波梨品[第三])】解析(2)

【地味的出现】"婆舍咤,那时世界是一片水域,黑暗无光。没有日月,没有星辰,没有昼夜,没有月份季节,没有年岁,没有男女之分,众生只以'众生'来称呼。经过很长时间后,地味出现在水面上,就像热牛奶冷却时表面会结一层膜一样。这地味具有色、香、味,就像精纯的酥油或上等的奶油那样的颜色...

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3)

向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致敬。【关于前生的讨论】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迦梨园中。当时,众多比丘在午餐后从托钵返回,集聚在迦梨圆形讲堂中,谈论关于前生的法义:"如是前生,如是前生。"世尊以清净超人的天耳闻知了这些比丘的谈话。于是世尊从座起,往迦梨圆形讲堂走去。到...

【老年人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4)

【老年人品】"比丘们,过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后,毗婆尸王子召唤车夫说:'善友车夫啊,准备好最好的车辆,我们要去花园游玩,观赏美景。'车夫回答说:'是的,殿下。'于是准备好最好的车辆后,通知毗婆尸王子说:'殿下,最好的车辆已准备好,请您决定是否...

【梵天请法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5)

【梵天请法品】"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想到:'我应该说法。'比丘们,这时毗婆尸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又想:'我所证得的这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超越寻思、微妙、为智者所能知。但是这众生乐着执著,喜欢执著,安住于执著。对于乐着执著、喜欢执著、...

【大众出家品】第二章 证悟成佛的因缘和固定规律【长部14经/大本经(大品[第二])】解析(6)

【大众出家品】"比丘们,班都马蒂王城的八万四千人听说:'毗婆尸世尊已到达班都马蒂王城,住在鹿野苑,正在说法。'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子已在毗婆尸世尊座下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出家。听到这些后他们想:'这一定不是平凡的法与律,这一定不是平凡的出家,因为康达王子和提沙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