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相应部12相应1经 缘起经(白话佛经)解说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尊者。"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我将为你们讲说缘起法。你们要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要说了。"


比丘们回答说:"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什么是缘起法?


诸比丘,由无明为缘而有行;

由行为缘而有识;

由识为缘而有名色;

由名色为缘而有六入;

由六入为缘而有触;

由触为缘而有受;

由受为缘而有爱;

由爱为缘而有取;

由取为缘而有有;

由有为缘而有生;

由生为缘而有老死、忧悲苦恼。


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法。


而由无明的无余离贪、灭尽,则行灭;

由行灭则识灭;

由识灭则名色灭;

由名色灭则六入灭;

由六入灭则触灭;

由触灭则受灭;

由受灭则爱灭;

由爱灭则取灭;

由取灭则有灭;

由有灭则生灭;

由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尽。"


世尊说了这番话。那些比丘们听了世尊的话,欢喜信受。


第一经终。


这段经文阐述了佛教核心教义之一的缘起法,解释了苦的产生和灭尽的过程。它展示了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没有一个独立、永恒的自我。理解这个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


十二因缘是佛教中解释生命轮回和苦难根源的重要教义。让我为您详细解释每个环节的含义,力求简单易懂:


1. 无明:

意思:对真相的无知或误解。

法义:不了解四圣谛、缘起法等佛教核心教义,对生命本质的无知。


2. 行:

意思:意志活动,形成业力的行为。

法义:由无明驱动的思想和行为,为未来的轮回创造条件。


3. 识:

意思:意识,认知能力。

法义:投生时的初始意识,是连接前世和今生的纽带。


4. 名色:

意思:精神和物质现象。

法义:个体的心理(名)和生理(色)组成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


5. 六入:

意思: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法义:感官系统的形成,为与外界接触做准备。


6. 触:

意思:感官与外界对象的接触。

法义:感官、对象和意识三者相遇的过程,是经验产生的基础。


7. 受:

意思:感受,情感体验。

法义:由触而产生的愉悦、痛苦或中性的感受。


8. 爱:

意思:渴望,执着。

法义:对愉悦感受的贪恋,对痛苦感受的厌恶,是痛苦的主要根源。


9. 取:

意思:执取,紧抓不放。

法义:更强烈的执着,包括对感官欲望、见解、戒禁和自我的执着。


10. 有:

意思:存在,生命形态。

法义:由执取而产生的业力,决定下一世的投生。


11. 生:

意思:出生,新的生命开始。

法义:新的生命形态的形成,进入新的轮回。


12. 老死:

意思:衰老和死亡。

法义:生命必然经历的衰老过程和最终的死亡,伴随着忧愁、悲伤等苦恼。


总结:

这十二个环节形成一个循环,展示了生命如何在无明的驱动下不断轮回,产生苦难。理解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苦的根源,从而寻求解脱之道。佛教认为,通过断除无明,整个链条就可以被打破,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我来用人的一生对应十二因缘做一个形象的解释:

1. 无明:

就像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妻,对生命的真相懵懂无知。他们期待通过生儿育女获得幸福,这种不了解人生真相的状态就是无明。

2. 行:

父母基于这种期待开始造作,比如同房等行为,这些行为会产生业力。

3. 识: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第一个识心投入,形成受精卵。这是生命最初的意识。

4. 名色:

受精卵在子宫中开始发育,逐渐形成胎儿的身心组织,约怀孕1-3个月。

5. 六入:

胎儿在母体内继续发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逐渐形成,约怀孕4-7个月。

6. 触:

婴儿出生后(0-1岁),六根开始接触外界环境,但还不能分别好坏。

7. 受:

幼儿(1-3岁)开始有了快乐、痛苦等感受,但还不能准确表达。

8. 爱:

儿童期(3-6岁)开始产生喜好,对喜欢的东西产生贪爱,比如喜欢某个玩具。

9. 取:

少年期(6-12岁)执着更强烈,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产生占有欲。

10. 有:

青少年期(12-18岁)开始为未来打算,有了更多欲望和规划,造作更多新的业。

11. 生:

成年后(18岁以上),各种业力成熟,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

12. 老死:

最终面临衰老、疾病和死亡,如果还是无明未断,轮回继续。

在这个过程中:

- 贪爱从儿童期开始明显,但会随年龄增长变得更复杂

- 喜怒哀乐的情绪从"受"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越发丰富

- 造业从出生就开始,但有意识的造业要到"取"之后

- 痛苦从"触"就开始,但真正的烦恼要到"爱"之后

这十二个环节互为因果:

- 前面的无明导致后面的行

- 行导致识的投生

- 一直到老死

- 而老死又会因为无明未断导致新的轮回

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是:

断除最初的无明,认识到:

- 生命本质是苦

- 没有永恒不变的"我"

-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

这样就能逐渐跳出轮回。

这个过程像一个车轮不断转动:

- 无明是轮轴

- 其他支分是轮辐

- 不断推动着生命之轮向前转动

- 唯有智慧才能止住这个轮回


这段经文阐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教义之一——缘起法。让我们深入解析其内容和意义:


1. 缘起法的结构:

缘起法描述了一个十二环节的因果链,从无明开始,最终导致苦的产生。这个链条展示了生命和苦难是如何循环往复的。


2. 无明作为起点:

无明,即对真实本质的无知,被视为整个苦难循环的起点。这暗示了智慧和觉悟在解脱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 相互依存性:

每个环节都依赖于前一个环节,展示了生命和现象的相互依存性。这挑战了独立自我的概念,强调了万物互联的本质。


4. 苦的根源:

通过详细描述苦的产生过程,佛陀指出苦不是偶然或外部强加的,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明和执着。


5. 解脱的可能性:

经文不仅描述了苦的产生,还指出了苦的止息之道。通过逆转这个过程,从根源(无明)开始,我们可以最终达到苦的完全止息。


6. 实践的重要性:

佛陀强调"仔细听,好好思考",表明理解和内化这一教义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


深刻思考:


1. 个人责任与解脱:

缘起法揭示,我们的苦难源于自身的无明和执着,而不是外部因素。这一认识赋予了我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和责任。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洞见?


2. 相互依存的世界观: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中,缘起法提醒我们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观点如何改变我们对环境、社会关系和全球问题的看法?


3. 打破循环:

缘起法展示了苦难的循环性质,但也指出了打破这个循环的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如何识别并打破负面的循环模式?


4. 无明与觉醒:

无明被视为苦难的根源,这突显了知识和觉醒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区分真正的智慧和表面的知识?


5. 生命的本质:

缘起法挑战了永恒不变的自我概念。接受变化和无常的本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6. 实践与理论:

佛陀强调听和思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理解深奥概念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同样重要。我们如何将哲学洞见转化为日常实践?


结语:

缘起法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一个观察和理解生命本质的工具。它邀请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的存在、行为和与世界的关系。通过理解这一法则,我们可以开始一段转化的旅程,从无明走向觉醒,从苦难走向解脱。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的观察、反思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能以更加智慧和慈悲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世界。


“48.相应部12相应1经 缘起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7.相应部3相应7经 审判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源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我在这里坐在审判席上,看到刹帝利大族、婆罗门大族和居士大族的人们,他们富有、大富、巨富,拥有大量的金银、大量的财物和用品、大量的财富和谷物,却因为欲望、由于欲望、以欲望为理由而故意说谎。尊者,我因此想到:'我已经受够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