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相应部7相应22经 科玛杜沙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
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的一个名叫科玛杜沙的村庄。一天早晨,世尊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袈裟,进入科玛杜沙村托钵。
那时,科玛杜沙村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因某些事务聚集在集会所里,天空下着毛毛细雨。
世尊走近那个集会所。科玛杜沙村的婆罗门和居士们远远地看到世尊走来,就说:
"这些秃头沙门算什么?他们怎么会懂得集会的规矩?"
世尊听到后,用偈颂回答科玛杜沙村的婆罗门和居士们:
"没有善人的地方不是真正的集会,
不说正法的人不是真正的善人。
只有断除贪、嗔、痴,
并且宣说正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
听了这番话,科玛杜沙村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对世尊说:
"太妙了,乔达摩先生!太妙了,乔达摩先生!就像有人扶起倒地的人,揭示隐藏的事物,为迷路者指明方向,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之人能够看见东西。同样地,乔达摩先生以种种方式阐明了佛法。我们皈依乔达摩先生、佛法和僧团。愿乔达摩先生接受我们为在家弟子,从今以后直到生命结束,我们将永远皈依。"
居士品第二
其摘要如下:
耕田、优陀夷、天敬、某大富翁、
傲慢、反对、建筑工、樵夫、
养母、乞食者、桑伽罗婆、科玛杜沙,共十二经。
婆罗门相应完。
这段经文展示了佛陀如何通过智慧的言语,化解人们的偏见,并引导他们理解真正的善良和正法。佛陀的回答不仅指出了真正集会和善人的本质,也暗示了修行的重要性:断除贪、嗔、痴,并传播正法。这个简短而有力的教导,最终使科玛杜沙村的人们改变了态度,皈依了佛法。
这篇经文蕴含了深刻的智慧和哲理,让我们深入解析:
1. 偏见与开放心态:
科玛杜沙村的人们一开始对佛陀抱有偏见,认为他们这些"秃头沙门"不懂集会的规矩。这反映了人们常常基于外表或预设立场对他人做出判断。佛陀的回应展示了如何用智慧和慈悲来化解偏见,而不是用对抗的方式。
2. 真正的集会与善人:
佛陀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集会和善人。他强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品质和行为。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强调了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
3. 断除贪嗔痴:
佛陀指出,真正的善人是能够断除贪、嗔、痴的人。这三毒被认为是导致痛苦和不善行为的根源。佛陀的教导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遵守外在的规矩。
4. 宣说正法的重要性:
佛陀强调,真正的善人不仅要自己修行,还要宣说正法。这表明了分享智慧、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体现了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
5. 转变的力量:
科玛杜沙村的人们从最初的轻蔑到最后的皈依,展示了智慧言语的力量,以及人们在面对真理时能够改变自己观点的可能性。
深刻思考: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们对许多现代问题的思考:
1. 判断与偏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常像科玛杜沙村的人一样,基于表面现象对他人做出判断?这种习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2. 真正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人的价值?是基于外在的成就和地位,还是内在的品质和行为?佛陀的教导如何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3. 内在修行vs外在规则:
现代社会强调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但我们是否忽视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如何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净化?
4. 智慧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和传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佛陀强调的"宣说正法"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体现?
5. 开放心态与成长:
科玛杜沙村人们态度的转变提醒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在面对挑战我们既有观念的新思想时,我们是否能像他们一样虚心接受?
6. 语言的力量:
佛陀用简短而有力的偈颂就改变了一群人的心意,这提醒我们言语的强大力量。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如何能更加谨慎和智慧地运用语言?
这个简短的经文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偏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邀请我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这种反思,我们可以开始一段内在的旅程,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智慧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教导。这或许就是佛陀教导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要在生活中实践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