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相应部7相应18经 拾柴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次,世尊住在憍萨罗国的某片森林中。那时,有一位姓婆罗豆婆遮的婆罗门的许多学生,都是拾柴的少年,来到那片森林。来到后,他们看见世尊坐在森林中,结跏趺坐,保持身体正直,将正念安住于面前。
看见后,他们走向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走近后,对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说:"先生应该知道!在某片森林里,有一位沙门坐着,结跏趺坐,保持身体正直,将正念安住于面前。"
于是,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与那些少年一起来到那片森林。他看见世尊坐在森林中,结跏趺坐,保持身体正直,将正念安住于面前。看见后,走向世尊;走近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在这深邃可怖的森林中,进入空旷无人的荒野,
不动如山,端坐安详,比丘啊,你真是在美妙地禅修。
这里没有歌声,也没有音乐,独自一人住在森林中的圣者,
这景象令我惊叹不已,为何独自欢喜地住在林中?
我想,你一定是渴望与世界之主为伴,
追求无上的天界吧。
为何你要独居荒野,
在此苦行以求梵天之道?"
[世尊回答:]
"一切疑惑与喜爱,
长久潜伏于诸多界中,
源于无明而生妄想,
我已连根拔除。
我无欲无依无执着,
于一切法中清净观照,
已证无上寂静正觉,
我安然禅修,于梵天之境自在无畏。"
说完这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对世尊说:"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太奇妙了,乔达摩先生!......从今以后,请接受我为优婆塞,终生归依。"
这就是《拾柴经》的全文翻译。这篇经文描述了世尊在森林中禅修,被一群拾柴的少年发现,然后他们的老师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询问世尊为何独居林中。世尊的回答展示了他已经完全解脱,不再有任何执着,并已证得无上正觉。最后,婆罗门被世尊的智慧所折服,皈依了佛陀。
将下面这篇中文文章翻译成英文,要求详细全文翻译,详细的对话翻译,简单易懂
这篇《拾柴经》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智慧,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1. 禅修的力量:
经文开篇描述世尊在森林中安静禅修的场景,展现了禅修的庄严与力量。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静心禅修,保持正念,是一种难得的修行。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停下脚步,静心反思。
2. 自然与修行的和谐:
世尊选择在深邃可怖的森林中修行,这象征着修行者需要勇于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未知。大自然不仅是修行的背景,更是修行的老师,教导我们如何与万物和谐共存。
3. 孤独与自在:
婆罗门问世尊为何独居林中,体现了世俗对孤独的恐惧。然而,世尊的回答揭示了真正的自在不依赖外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自足,而非外界的刺激。
4. 执着的根源:
世尊指出所有的疑惑和喜爱都源于无明,这揭示了人类苦难的根本原因。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妄想所困,而不自知。这提醒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的心念,努力破除无明。
5. 解脱的境界:
世尊描述自己"无欲无依无执着"的状态,展现了究竟解脱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清净观照,是对生命最高智慧的体现。
6. 开放的心态:
婆罗门最终被世尊的智慧所折服,放下成见,皈依佛陀。这展现了一个智者应有的开放心态,能够虚心学习,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篇经文启示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逃避世界,而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内心的恐惧,破除执着的根源,追求真正的自在与智慧。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拾柴经》的教诲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保持正念,观照自心。无论是在繁忙的都市还是宁静的自然中,我们都可以修习内心的平静,追求更高的觉悟。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细细品味这篇经文的智慧,在生活中实践其中的教导,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达到无欲无依、清净自在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升华,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