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相应部7相应17经 新工程经(白话佛经)解说
有一次,世尊住在憍萨罗国的某个林中。那时,工程师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在那片林中监督工程。工程师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到世尊坐在一棵沙罗树下,结跏趺坐,保持身体正直,将正念安住在面前。
看到这一幕,他心想:"我在这片林中监督工程时感到快乐。这位沙门乔达摩做什么而感到快乐呢?"
于是,工程师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走近世尊。走近后,用偈颂对世尊说:
"比丘啊,在这沙罗林中,
你做什么工作?
为何乔达摩独自一人,
在林中寻找快乐?"
世尊回答道:
"我在林中没有工作可做,
我的林已被连根拔起。
我已无林、无箭,
独自快乐,远离不乐。"
听完这些话,工程师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对世尊说:"太殊胜了,乔达摩尊者......请接受我为在家弟子,从今天起终生皈依。"
这段经文的主要内容是世尊与一位工程师婆罗门之间的对话。婆罗门看到世尊独自坐在树下冥想,感到好奇,便用诗偈询问世尊在做什么。世尊以诗偈回答,表明他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执着(用"林"和"箭"作为比喻),因此能够独自快乐地安住。婆罗门被世尊的智慧所折服,最终皈依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
这段经文蕴含了深刻的智慧,让我们深入解析并思考其中的寓意:
1. 世俗与出世的对比:
工程师婆罗门代表了世俗的生活方式,他通过监督工程获得快乐。而佛陀则代表了出世的修行者,通过内心的平静获得快乐。这种对比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2. 好奇心与开放态度:
婆罗门对佛陀的修行方式产生好奇,并主动询问。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面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思想时,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是获得新知识和智慧的关键。
3. 佛陀的回答中的隐喻:
- "林"可以理解为烦恼、执着或无明。
- "连根拔起"表示彻底断除烦恼。
- "无箭"可能指无苦痛,因为在佛教中,箭常被用来比喻痛苦。
4. 真正的快乐:
佛陀的回答揭示了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活动或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自在。这种快乐是持久的,不依赖于外部条件。
5. 独处的价值:
佛陀强调了独处的快乐,这与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社交和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独处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内在的平静。
6. 从疑惑到皈依:
婆罗门从最初的疑惑到最后的皈依,展示了智慧的力量。当我们遇到真正的智慧时,它能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的觉悟。
深刻思考:
1.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过于注重外在的成就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2. 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林中独处"的时刻?
3.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外在的成就还是内心的平静?
4. 我们是否也像婆罗门一样,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保持开放和好奇?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实践"连根拔起烦恼"的智慧?
6. 独处对我们的心灵成长有何重要性?我们是否给予自己足够的独处时间?
这个简短的对话启示我们,真正的快乐和自在来自于内心的修行和觉悟。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心的成长。通过断除内心的执着和烦恼,我们可以获得持久的平静和快乐。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的修行者,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个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像佛陀一样安住当下,保持内心的宁静,无疑是一种珍贵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