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相应部7相应6经 结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在舍卫城。有一天,结发的婆罗门贾塔·婆罗德瓦迦来到世尊所在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问候后,他坐在一旁。坐定后,结发的婆罗门贾塔·婆罗德瓦迦用偈颂对世尊说:

"内结外结,众生被结缠绕;

我问乔达摩,谁能解开此结?"

世尊回答道:

"持戒具智慧,修习心与慧;

精进而谨慎的比丘,他能解开此结。

若人贪嗔痴,已经远离净尽;

漏尽阿罗汉,他们已解此结。

在那名与色,完全止息之处;

对立与色想,这里结得断绝。"

听闻此言后,结发的婆罗门贾塔·婆罗德瓦迦对世尊说:"太妙了,乔达摩尊者……"(中略)之后,尊者婆罗德瓦迦成为阿罗汉之一。

这段经文的核心在于讨论如何解开生命中的各种"结"(执着和烦恼),世尊指出通过持戒、修慧、断除贪嗔痴,最终达到名色止息的境界,就能解开一切结缚。


这段经文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核心问题和解脱之道,让我们逐层解析:


1. 问题的提出:

婆罗门提出的"内结外结"概念,指的是人内心的烦恼和外在的纷扰。这些"结"缠绕着众生,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


2. 解决之道:

佛陀的回答包含了三个层次:


   1) 修行的基础:持戒、修习心与慧、精进谨慎。这是解脱之道的起点,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智慧培育的重要性。


   2) 断除根本烦恼:远离贪、嗔、痴。这是更深层次的修行,指向了烦恼的根源。


   3) 最终的解脱:名与色的止息,对立和色想的断绝。这是最高境界,指向了超越二元对立的觉悟状态。


3. 即时的效果:

婆罗门听闻此教导后立即领悟,最终成为阿罗汉,这展示了佛法的即时性和普遍适用性。


深刻思考:


1. 人生的"结":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结"所缠绕,可能是对物质的执着,对名利的追求,或是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认识到这些"结"的存在,是解脱的第一步。


2. 解结之道:佛陀提供的解决方案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持戒做起,逐步提升到心灵的净化。这提醒我们,解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3. 终极解脱:名色止息、对立断绝的境界,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遥远,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人类意识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4. 当下即是:婆罗门的即时领悟提醒我们,觉悟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每一刻都是觉悟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听进去,并付诸实践。


这段经文启发我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识别并解开自己的"结"?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坚持修行?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正念?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更深的智慧和更大的自由。


“31.相应部7相应6经 结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