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白话直译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当时,观自在菩萨向佛陀说:"世尊,如您所说的菩萨十地,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又说佛地为第十一。这些地有几种清净?包含几个部分?"


世尊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应知这些地有四种清净,包含十一个部分。


什么是四种清净能涵盖所有地呢?增上意乐清净涵盖初地,增上戒清净涵盖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涵盖第三地,增上慧清净在后面的地中逐渐变得更殊胜,应知能涵盖从第四地直到佛地。善男子,应知这四种清净涵盖了所有地。


什么是十一种部分能涵盖所有地呢?菩萨们先在胜解行地,依靠十种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超越那个阶段进入菩萨正性离生。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在微细的过失中正确行事,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未能获得世间圆满的禅定、等至和圆满的闻持陀罗尼,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让所获得的菩提分法多修习安住,心还不能舍弃对禅定的爱著和对法的爱著,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如实观察诸谛道理,也不能对生死和涅槃舍弃一向背离或趋向的作意,也不能修习方便所摄的菩提分法,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如实观察生死流转,又因为对此多生厌离所以不能多住于无相作意,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让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安住,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在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不能获得对相的自在,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对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的说法获得大自在,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获得圆满法身的现前证受,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那些菩萨因此圆满了这个部分,但还不能获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的妙智妙见,因此在这个部分还未圆满;为了使这个部分圆满,他们精进修习就能证得。因此这个部分圆满,这个部分满足后就在一切部分都得到圆满。善男子,应知这十一种部分涵盖了所有地。"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最初称为极喜地?乃至为什么称为佛地?"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成就大义,获得前所未得的出世间心而生大欢喜,所以最初称为极喜地。远离一切微细的犯戒,所以第二称为离垢地。由于所获得的三摩地和闻持陀罗尼能作为无量智慧光明的依止,所以第三称为发光地。由于所获得的菩提分法能烧尽烦恼,智慧如火焰,所以第四称为焰慧地。由于对那些菩提分法的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才能获得自在,所以第五称为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对无相多修作意方能现前,所以第六称为现前地。能远远证入无缺无间的无相作意,与清净地相邻接,所以第七称为远行地。由于在无相中获得无功用,在诸相中不被现行烦恼所动摇,所以第八称为不动地。于一切种类的说法获得自在,获得无碍的广大智慧,所以第九称为善慧地。粗重的身体广大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能遍覆一切,所以第十称为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的烦恼和所知障,无著无碍地在一切种类的所知境界中现正等觉,所以第十一称为佛地。"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在这些地中,有几种愚痴,有几种粗重需要对治?"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在这些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需要对治。即在初地有两种愚痴:一是执著补特伽罗和法的愚痴,二是恶趣杂染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二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微细误犯的愚痴,二是种种业趣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三地有两种愚痴:一是欲贪的愚痴,二是圆满闻持陀罗尼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四地有两种愚痴:一是等至爱的愚痴,二是法爱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五地有两种愚痴:一是一向作意背离生死的愚痴,二是一向作意趋向涅槃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六地有两种愚痴:一是现前观察诸行流转的愚痴,二是相多现行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七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微细相现行的愚痴,二是一向无相作意方便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八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在无相作功用的愚痴,二是在相上自在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九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对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的愚痴,二是辩才自在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第十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大神通的愚痴,二是悟入微细秘密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在如来地有两种愚痴:一是对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执著的愚痴,二是极微细障碍的愚痴,以及与之相应的粗重需要对治。善男子,由于这二十二种愚痴和十一种粗重而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开了这些束缚。"


观自在菩萨又说:"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是稀有难得!它能成就大利大果,让诸菩萨能破除如此大的愚痴罗网,能超越如此大的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这些地由几种殊胜所安立?"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略有八种:一是增上意乐清净,二是心清净,三是悲清净,四是到彼岸清净,五是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是成熟有情清净,七是生清净,八是威德清净。善男子,初地中所有的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的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应知这些清净逐渐增胜,只有在佛地除去生清净。又初地中所有的功德,在上面的诸地平等都有。应知自地的功德最为殊胜,一切菩萨十地的功德都是有上的,佛地的功德应知是无上的。"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说菩萨生于诸有中的生最为殊胜?"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有四个原因:一是由极净善根所集起,二是由故意思择力所取,三是为了悲愍救度诸众生,四是自己能不染污而除他人的染污。"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有四个原因,即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有能力迅速证得,却又舍弃迅速证得的乐住,无缘无待地发起大愿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处于多种长时的大苦中。所以我说那些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这些菩萨一共有几种应该学习的事项?"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的学习事项略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这六种应该学习的事项中,哪些属于增上戒学?哪些属于增上心学?哪些属于增上慧学?"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应知前三种只属于增上戒学,禅定只属于增上心学,智慧属于增上慧学,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这六种应该学习的事项中,哪些属于福德资粮?哪些属于智慧资粮?"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属于增上戒学的,就属于福德资粮。如果属于增上慧学的,就属于智慧资粮。我说精进和禅定两种遍于一切。"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在这六种学习事项中,菩萨应该如何修学?"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应该从五个方面修学:一是最初对菩萨藏中与波罗蜜多相应的微妙正法教义生起强烈的信解,二是接着以闻思修所成就的妙智精进修行十种法行,三是随护菩提之心,四是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五是无间断地精进修习善法。"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设立这些应该学习的事项只有六种?"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饶益众生,二是为了对治烦恼。应知前三种是为了饶益众生,后三种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前三种饶益众生是指:菩萨通过布施来摄受资具饶益众生;通过持戒来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众生;通过忍辱来对他人的损害、逼迫、恼乱能够忍受,饶益众生。后三种对治烦恼是指:菩萨通过精进,虽然还没有永远降伏一切烦恼,也没有永远断除一切随眠,但能勇猛修习各种善法,那些烦恼不能动摇他修善的加行;通过禅定永远降伏烦恼;通过智慧永远断除随眠。"


观自在菩萨再次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要设立其余四种波罗蜜多呢?"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这是因为前六种波罗蜜多需要助伴。就是说,菩萨们对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受的众生,要用各种方便善巧来接引他们,安置他们于善法中。所以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是前三种的助伴。如果有些菩萨现世烦恼很重,无法持续修行,意志薄弱,对低层次的事物有执着,无法安住内心,也不能听闻、思考、修习菩萨藏,所以他们的禅定无法产生出世间的智慧。这样的菩萨就应该积累一些福德资粮,发愿来世烦恼轻微,这就叫做愿波罗蜜多。因为有了这个愿,烦恼就会减轻,能够精进修行,所以我说愿波罗蜜多是精进波罗蜜多的助伴。如果有菩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能转弱为强,获得对高层次事物的理解,这就叫做力波罗蜜多。因为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安住内心,所以我说力波罗蜜多是禅定波罗蜜多的助伴。如果有菩萨能够听闻、思考、修习菩萨藏,就能够生起禅定,这就叫做智波罗蜜多。因为有了这种智慧,就能产生出世间的智慧,所以我说智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助伴。"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来讲六种波罗蜜多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是因为前一种能引发后一种。就是说,如果菩萨能够对身体和财产无所吝惜,就能持守清净的戒律;为了护持戒律就会修习忍辱;修习忍辱后就能精进;精进后就能成就禅定;有了禅定就能获得出世间的智慧。所以我按这个顺序来讲波罗蜜多。"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这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哪些不同类别?"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种都有三类。布施有三种:一是法布施,二是财物布施,三是无畏布施。持戒有三种:一是断除不善的戒,二是生起善法的戒,三是利益众生的戒。忍辱有三种:一是忍受他人伤害的忍,二是安心接受苦难的忍,三是深入思考法理的忍。精进有三种:一是披甲精进,二是修习善法的精进,三是利益众生的精进。禅定有三种:一是没有分别、寂静、极其寂静、无罪过、能对治烦恼痛苦的乐住禅定,二是能引发功德的禅定,三是能利益众生的禅定。智慧有三种:一是缘世俗谛的智慧,二是缘胜义谛的智慧,三是缘利益众生的智慧。"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为什么称波罗蜜多为波罗蜜多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有五个原因:一是没有执着,二是没有留恋,三是没有过失,四是没有分别,五是正确回向。没有执着是指不执着于与波罗蜜多相违背的事物。没有留恋是指对波罗蜜多的果报和回报不产生牵挂。没有过失是指在修习波罗蜜多时没有夹杂染污的法,远离不正确的方法。没有分别是指不按照字面意思去执着波罗蜜多的特征。正确回向是指将所修习的波罗蜜多回向给无上的大菩提果。"


"世尊,什么是与波罗蜜多相违背的事物?"


"善男子,这些事物大概有六种:一是深深地认为享受欲望、财富和权力是有功德和利益的;二是深深地认为随心所欲地放纵身、口、意是有功德和利益的;三是深深地认为无法忍受他人的轻视是有功德和利益的;四是深深地认为不努力修行、沉溺于欲乐中是有功德和利益的;五是深深地认为生活在喧闹混乱的世俗中是有功德和利益的;六是深深地认为见闻觉知和言论戏论是有功德和利益的。"


"世尊,所有这些波罗蜜多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善男子,大概也有六种:一是获得巨大财富,二是往生善道,三是没有怨敌,不受伤害,有很多快乐,四是成为众生的领袖,五是身体没有痛苦,六是有大的眷属。"


"世尊,什么是波罗蜜多的染污法?"


"善男子,大致有四种行为:一是没有慈悲心,二是不如理思维,三是不持续修行,四是不认真修行。不如理思维是指在修习某一种波罗蜜多时,远离或破坏了其他波罗蜜多。"


"世尊,什么是不正确的方法?"


"善男子,如果菩萨在用波罗蜜多来利益众生时,只是给予财物就满足了,而不是帮助他们脱离恶道、安置于善道,这就是不正确的方法。为什么呢?善男子,对众生来说,仅仅做这些事并不能真正利益他们。就像粪便,不管多少都不可能变成香洁的东西;同样地,众生因为有痛苦的行为,本性就是苦的,没有办法仅仅用财物暂时帮助他们就能让他们获得快乐。只有把他们安置在美好的善法中,才能称得上是最大的利益。"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所有这些波罗蜜多有几种清净?"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除了前面说的五种特质外,我不会说波罗蜜多还有其他的清净。但是我会根据这些内容,总的和分别地讲解波罗蜜多的清净特征。总的来说,所有波罗蜜多的清净特征有七种。哪七种呢?一是菩萨不求他人知道自己修这些法;二是看到这些法后不产生执著;三是对这些法不产生怀疑,认为它们一定能获得大菩提;四是永远不会自夸贬低他人;五是永远不会骄傲放逸;六是永远不会稍有所得就满足;七是永远不会因为这些法而嫉妒或吝啬他人。


"分别来说,所有波罗蜜多的清净特征也有七种。哪七种呢?就是菩萨们按照我所说的七种布施清净的特征去修行:一是因为布施物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二是因为戒律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三是因为见解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四是因为心意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五是因为言语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六是因为智慧清净而行清净的布施,七是因为去除污垢而行清净的布施。这就是七种布施清净的特征。


"再者,菩萨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制定戒律的所有学处,能够很好地理解如何出离违犯,具有恒常的戒、坚固的戒、常作的戒、常转的戒,学习所有的学处,这就是七种戒律清净的特征。如果菩萨对自己的业果报深信不疑,当遇到任何不利的事情时都不生气,也不反骂、不发怒、不打人、不恐吓、不戏弄,不以各种不利的事情去报复别人,不怀恨在心,当被劝诫时不生烦恼,也不等别人来劝诫,不因为害怕或贪爱而行忍辱,不因为施恩就放弃忍辱。这就是七种忍辱清净的特征。


"如果菩萨通达精进的平等性,不因为自己勇猛精进就瞧不起他人,具有强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精进,有能力完成事情,坚定勇猛,对于善法永不放弃。这就是七种精进清净的特征。


"如果菩萨有善于通达相的禅定,有圆满的禅定,有兼具各方面的禅定,有能运转自如的禅定,有无所依赖的禅定,有善于修治的禅定,有通过听闻、思考、修习菩萨藏而获得的无量禅定。这就是七种禅定清净的特征。


"如果菩萨远离增益和损减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这就是智慧。通过这种智慧,如实了知解脱门的含义,即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如实了知有自性的含义,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种自性。如实了知无自性的含义,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三种无自性性。如实了知世俗谛的含义,即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的含义,即七种真如。又因为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而多所安住,以无量总法为所缘,以及具有毗钵舍那(观),能善巧成办法随法行。这就是七种智慧清净的特征。"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这五种特质各有什么作用?"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要知道这些特质有五种作用。就是说,菩萨们因为没有执着,所以在现世中,对于所修习的波罗蜜多,能够一直认真勤奋地修行,不会放逸;因为没有留恋,所以能够获得未来不放逸的因;因为没有过失,所以能够正确修习极其圆满、极其清净、极其纯洁的波罗蜜多;因为没有分别,所以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能快速圆满;因为正确回向,所以在一切生处中,波罗蜜多及其可爱的果报都能无穷无尽,直到获得无上正等菩提。"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在这些所说的波罗蜜多中,哪一个最广大?哪一个没有污染?哪一个最明亮?哪一个最稳固?哪一个最清净?"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无执着性、无留恋性、正确回向性,这是最广大的。无过失性、无分别性是没有污染的,经过思考后所做的是最明亮的。已经进入不退转地的是最稳固的。如果是十地所摄或佛地所摄的,那就是最清净的。"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菩萨所获得的波罗蜜多的可爱果报和各种异熟果报总是无穷无尽的,波罗蜜多也是无穷无尽的?"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这是因为它们相互依赖、相互生起,修习没有间断的缘故。"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为什么这些菩萨深信喜爱波罗蜜多,而不是喜爱波罗蜜多所得到的可爱果报呢?"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这有五个原因:一是波罗蜜多是最殊胜快乐的因;二是波罗蜜多是究竟利益一切自己和他人的因;三是波罗蜜多是未来世那些可爱果报的因;四是波罗蜜多不是各种染污的依靠;五是波罗蜜多不是最终会变坏的法。"


观自在菩萨又问佛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殊胜的功德?"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要知道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殊胜的功德:一是在正确修行这些波罗蜜多时,能够舍弃吝啬、破戒、愤怒、懒惰、散乱、错误见解等对治;二是在正确修行时,能够成为无上正等菩提的真实资粮;三是在正确修行时,在现世中能够摄受利益众生;四是在正确修行时,在未来世能够获得广大无尽的可爱果报。"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这一切波罗蜜多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有什么利益?"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一切波罗蜜多以大悲心为因,以微妙可爱的果报和利益一切众生为果,以圆满无上广大的菩提为大利益。"

观自在菩萨问道:"世尊,如果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并且具有大悲心,为什么世间还会有贫穷的众生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是这些众生自己的业力过失。如果不是这样,菩萨常怀利益他人之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如果众生没有恶业的障碍,怎么会有贫穷的众生呢?就像饿鬼被大热渴逼迫身体,看见大海水都已干涸,这不是大海的过错,而是饿鬼们自己的业力过失!同样,菩萨所布施的财宝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过失,而是众生自己的业力过失!就像饿鬼因为自己的恶业力量而见不到水一样。"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菩萨用哪种波罗蜜多来理解一切法无自性的本质?"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是用般若波罗蜜多来理解诸法无自性的本质。"

"世尊,如果般若波罗蜜多能理解诸法无自性的本质,为什么不理解有自性的本质呢?"

"善男子,我从来不说用无自性性去理解无自性性,但是无自性性离开文字,是内心自证的,不能舍弃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所以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理解诸法无自性性。"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如佛所说的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什么是波罗蜜多?什么是近波罗蜜多?什么是大波罗蜜多?"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菩萨经过很长时间修行布施等善法,虽然烦恼还会现行,还不能制服烦恼,反而被烦恼所制服,这是在胜解行地的软中胜解转时,这叫做波罗蜜多。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修行布施等善法,逐渐增上成就善法,虽然烦恼还会现行,但能制服烦恼,不被烦恼所制服,这是从初地开始,叫做近波罗蜜多。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修行布施等善法,更加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都不再现行,这是从八地开始,叫做大波罗蜜多。"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在这些地中烦恼随眠有几种?"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大略有三种:一是害伴随眠,就是在前五地。为什么呢?善男子,那些不俱生的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的助伴,在那时永远不再有,所以叫做害伴随眠。二是羸弱随眠,就是在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如果修行所伏就不会现行。三是微细随眠,就是在第八地以上,从这以后一切烦恼都不再现行,只剩下所知障为依止。"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这些随眠,由几种粗重断除而显示?"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只有两种:就是由断除表层粗重而显示前两种,由断除中层粗重而显示第三种,如果是最深层的粗重断除,我说那是永离一切随眠,位于佛地。"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需要经过几个不可数劫才能断除这样的粗重?"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要经过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等时间单位的劫数都无法计数。"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这些菩萨在各地中所生的烦恼,应当知道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过失?有什么功德?"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是无染污的特征。为什么呢?这些菩萨在初地中,已经很好地通达一切法的法界,因此菩萨是知道了才起烦恼,不是不知道,所以说是无染污相。对自身不能生苦,所以没有过失。菩萨生起这样的烦恼,能够断除众生界的苦因,所以有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感叹道:"太稀有了,世尊!无上菩提竟有如此大的功德利益,使得菩萨生起的烦恼都胜过一切众生、声闻、独觉的善根,更何况其他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如世尊所说,声闻乘和大乘只是一乘,这是什么密意?"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就像我在声闻乘中,宣说种种法的自性,比如五蕴、内六处、外六处等类,在大乘中就说这些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所以我不说乘有差别性。其中有些人按照字面对义理妄加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认为各种乘的道理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就互相争论。这就是这里的密意。"

这时,世尊要重申这个意思,就说了偈颂:

"诸地所摄的观想和所对治,

殊胜的发愿以及诸多学处,

依据佛陀所说这就是大乘,

于此善修就能成就大觉。

宣说诸法有种种的自性,

又说它们同属一个理趣,

这是对于下乘或是上乘,

所以我说诸乘没有差别。

如言执着义理妄加分别,

有的增益有的则是损减,

认为这两种互相是矛盾,

愚痴的理解就会产生争论。"


这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又对佛陀说:"世尊,在这个解深密法门中,这一部分应该叫什么名字?我应该如何奉持?"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这一部分叫做'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你应当这样奉持这个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


当佛陀说完这个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大会中有七万五千菩萨都获得了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白话直译” 的相关文章

《解深密经》序品第一,白话直译

序品第一[唐]玄奘 译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最殊胜光明的七宝庄严处。那里放射出巨大的光芒,照亮了无边无际的世界。无数美妙的装饰排列其中,周围没有边际,难以测量其范围。这个地方超越了三界,是由出世间的善根所产生的,是最自在的清净意识所显现的境界,是如来所居住的地方。许多大菩萨聚集在这里,还有...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白话直译

胜义谛相品第二这时,如理请问菩萨在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说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是指什么法?怎么叫无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一切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其中有为法既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无为法也既不是无为也不是有为。"...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一切法相品第四,白话直译

心意识相品第三这时,广慧菩萨(一位大菩萨)向佛陀请教说:"世尊,您经常提到'精通心、意、识奥秘的菩萨'。那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精通心意识奥秘的菩萨呢?佛陀您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认定一个菩萨精通心意识的奥秘的呢?"广慧菩萨说完这话后,佛陀对他说:"很好!很...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第五,白话直译

无自性相品第五那时,胜义生菩萨对佛说:"世尊,我曾独自在安静的地方,心里这样思考:'世尊以无数种方式,曾经说过五蕴的自相、生相、灭相,以及如何永远断除和全面了知。不仅五蕴如此,十二处、十二因缘、四食也是如此。以无数种方式曾经说过四圣谛的自相,以及如何全面了知、永远断除、证悟、修习。...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白话直译

分别瑜伽品第六当时,慈氏菩萨对佛说:"世尊,菩萨依靠什么、安住在什么基础上,在大乘中修习止观呢?"佛告诉慈氏菩萨说:"善男子,你应该知道,菩萨以法的假立和不舍弃无上正等正觉的誓愿为依靠、为安住,在大乘中修习止观。"慈氏菩萨又问佛:"如世尊所说的四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