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相应部13相应10经 第二座山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其余开场白略)...
佛陀说道:
"诸比丘,假设喜马拉雅山王(雪山之王)完全消失殆尽,只剩下七粒芥子大小的石块。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已经消失的喜马拉雅山王的部分更多,还是剩下的七粒芥子大小的石块更多?"
比丘们回答道:
"世尊,已消失的喜马拉雅山王的部分才是最多的。剩下的七粒芥子大小的石块实在太少了。与已消失的喜马拉雅山王相比,这些剩下的七粒芥子大小的石块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连千分之一都不到,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
佛陀继续说道:
"正是如此,诸比丘,对于已经见法(获得正见)的圣弟子来说,已经灭尽的痛苦是最多的,剩余的痛苦极其微小。与已经灭尽的痛苦相比,剩余最多七次往返(轮回)的痛苦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连千分之一都不到,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诸比丘,这就是证悟法义的巨大利益,这就是获得法眼的巨大价值。"
这是第十经。
【解释说明】:
1. 这篇经文通过喜马拉雅山与芥子石的比喻,说明了获得正见的圣弟子已经消除了绝大部分的痛苦。
2. "七次往返"指的是须陀洹果位的人最多还要经历七次轮回就能完全解脱。
3. "法眼"指获得清净的智慧,能如实看清诸法实相。
4. 经文强调了证悟的重要性,以及证悟后痛苦的大幅减少。
5.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修行的重要性和成果,给人以极大的激励。
这篇经文用浅显易懂的比喻说明了深奥的佛法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意蕴深远的佛经:
1. 意象解析:
佛陀运用了两个极具震撼力的对比:
- 喜马拉雅山:
象征浩瀚无垠的痛苦轮回
代表凡夫所要面对的漫长苦海
暗示未觉悟时痛苦的庞大体量
- 七粒芥子大小的石块:
象征证悟后剩余的微小烦恼
数字"七"暗示最多七次往返的圆满解脱
展现了修行的确定性和希望
2. 深层寓意:
这个比喻蕴含着多层智慧:
- 痛苦的本质:
揭示了凡夫处于无尽的痛苦之中却不自知
展现了解脱道路的确定性和可行性
说明痛苦虽大但并非永恒不变
- 修行的价值:
一次真正的证悟可消除绝大部分痛苦
即使尚未完全解脱,但已确立了明确的方向
展示了佛法修行的巨大功德
3. 现代启示:
这则经文对现代人具有深刻启迪:
- 认知转变:
提醒我们要觉察生命中的苦难本质
指出改变是可能的,而且效果显著
激励我们寻求真正的解脱之道
- 实践指导:
强调正见的重要性
说明一次真正的觉醒胜过无数次盲目摸索
指出解脱是渐进而确定的过程
4. 哲学思考:
经文引发的深层思考:
- 量与质的辩证:
证悟是质的飞跃而非量的积累
一念觉醒可超越无量劫的迷失
展现了转迷为悟的革命性
5. 修行指引:
对修行者的具体启示:
- 次第明确:
先求正见,得法眼为要务
明确修行目标,坚定信心
了知解脱的确定性
6. 现实意义:
这则经文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面对压力:
提供了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方法
指出改变的可能性和方向
给予希望和力量
7. 智慧启迪:
经文的终极启示:
- 解脱之道:
不在遥远处,就在当下一念
一次真正的觉醒胜过无数徒劳
指明了痛苦止息的可能
这则经文通过浅显的比喻,展现了深邃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
- 痛苦虽大,但并非无解
- 解脱虽远,但路径明确
- 修行虽难,但果报殊胜
它不仅是佛法修行的指南,更是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明灯。告诉我们:真正的改变始于觉醒,一次真实的证悟可以消除无量劫的苦难。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就像喜马拉雅山可以消失一样,是确定而实在的。经文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每个真诚求道者指明了希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