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相应部12相应83-93经 师经第二等十则,相应部12相应83-93经 修行的教导(中略)十一则(白话佛经)解说

(2)比丘们,关于“出生”,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3)比丘们,关于“存在”,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4)比丘们,关于“执著”,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5)比丘们,关于“渴望”,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6)比丘们,关于“感受”,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7)比丘们,关于“触”,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8)比丘们,关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9)比丘们,关于“名色”(心理与身体),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10)比丘们,关于“意识”,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情况是……(省略)。

(11)“比丘们,关于‘造作’,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造作的真实情况是应该被理解的;关于造作的生起,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造作的生起的真实情况是应该被理解的;关于造作的灭尽,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造作的灭尽的真实情况是应该被理解的;关于通向造作灭尽的道路,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通向造作灭尽的道路的真实情况是应该被理解的。”


相应部12相应83-93经/修行的教导(中略)十一则


(2)“比丘们,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不观察的人来说,老死的真实情况是需要学习的。

(3)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修行的道路是……(省略)。

(4)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生起的愿望是……(省略)。

(5)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发起的努力是……(省略)。

(6)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不懈努力是……(省略)。

(7)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精进是……(省略)。

(8)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正念是……(省略)。

(9)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觉察是……(省略)。

(10)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警觉是……(省略)。

(11)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正思维是……(省略)。

(12)关于“老死”,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应该具备的不放逸是……(省略)。

总结

这些教义强调了对于生命的各个方面(如出生、存在、执著、渴望等)的真实认识,以及在面对老死时需要学习和修行的内容。每一个概念都在提醒修行者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修行来获得智慧和解脱。


深入解析与智慧启示:生命的本质与觉悟之路

 深层解析

这篇经文本质上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它揭示了我们对存在的无知和迷惘,同时指出了觉悟的道路。

 关键维度:认知的层次

1. 无知的状态

- "不明白、不观察"代表众生的基本困境

- 我们被无明笼罩,看不透生命的本质

- 对生命的表象停留在肤浅认知

2. 觉知的维度

- 需要深入"真实情况"

- 超越表面,洞察本质

- 从感官经验进入本质智慧

 生命的十大维度

1. 出生:生命的起源

2. 存在:生命的本态

3. 执著:心灵的桎梏

4. 渴望:苦的根源

5. 感受:体验的根本

6. 触:感知的基础

7. 六根:感知系统

8. 名色:心物合一

9. 意识:觉知的载体

10. 造作:业力的形成

 智慧启示

 认知的革命

- 从"不明白"到"明白"

- 从感性认知到本质洞察

- 突破经验的局限性

 修行的本质

- 持续学习

- 保持觉察

- 不断精进

- 正念警觉

- 正确思维

 生命的终极图景

 老死的意义

- 非终点,而是转化的契机

- 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

- 超越生死的轮回

 深度启示

1. 生命不是固定的

2. 一切都在流动变化

3. 执著带来痛苦

4. 觉知是解脱之路

 实践智慧


觉知当下

接纳变化

放下执著

保持正念

追求内在和平


 终极领悟

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存在的形式,而在于觉知的深度。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每一次呼吸都是觉醒的机会。

通过持续的内观和正念,我们可以超越表象,触及生命的本质,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宁静。

 行动指南

1. 每日静坐

2. 觉察呼吸

3. 观察内心

4. 放弃评判

5. 接纳当下

 结语

生命是一场修行,觉醒是最高的智慧。愿你在每一个瞬间都充满觉知,找到内在的宁静与智慧。


“116.相应部12相应83-93经 师经第二等十则,相应部12相应83-93经 修行的教导(中略)十一则(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3.相应部3相应3经 衰老与死亡经(白话佛经)解说

起因于舍卫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还有其他结果吗?"世尊回答说:"大王啊,对于已出生的人,除了衰老和死亡,没有其他结果。大王啊,即使是那些富有的刹帝利大族,拥有大量财富、巨额收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丰富的生活用品和...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