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相应部12相应38经 思经(白话佛经)解说

缘起在舍卫城。


"比丘们!当有思想、有计划、有潜在倾向时,这就成为识住立的所缘。当有所缘时,识就有所依止。当识安住并增长时,就会有未来再生的产生。当有未来再生时,就会有未来的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比丘们!即使没有思想、没有计划,但若有潜在倾向,这也会成为识住立的所缘。当有所缘时,识就有所依止。当识安住并增长时,就会有未来再生的产生。当有未来再生时,就会有未来的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如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然而比丘们!当既无思想、无计划,也无潜在倾向时,就不会有识住立的所缘。当无所缘时,识就无所依止。当识不安住也不增长时,就不会有未来再生的产生。当无未来再生时,未来的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就会止息。如是这整个苦蕴的灭尽。"


这是第八经。


这部经文深入阐述了:


1. 识与轮回的关系:

- 思想

- 计划

- 潜在倾向

这三者如何影响识的延续和再生。


2. 三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 显意识的思考

- 有意识的计划

- 潜意识的倾向

任何一个层次的活动都可能导致轮回。


3. 解脱之道:

只有当这三个层次都完全止息时,才能真正断除轮回,达到苦的止息。


这教导告诉我们,要达到真正的解脱,不仅要控制表面的思想和行为,更要净化最深层的潜在倾向。这对于理解心识的运作和修行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为您深入解析这篇经文:


识与轮回的关系


这篇经文揭示了识与轮回之间的密切关系。识是指我们的心识,是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基础。轮回则是指我们生命的循环过程,包括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


经文指出,当我们有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时,这些就会成为识住立的所缘。所缘是指识的依止处,是识的对象。当识有所缘时,就会有所依止,识就会安住并增长。这意味着,当我们有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时,我们的识就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导致我们陷入轮回。


三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经文提到了三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1. 显意识的思考:这是我们有意识的思想和计划。

2. 有意识的计划:这是我们有意识的决策和行为。

3. 潜意识的倾向:这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习惯和倾向。


任何一个层次的活动都可能导致轮回。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可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导致我们陷入轮回。


解脱之道


经文指出,只有当这三个层次都完全止息时,才能真正断除轮回,达到苦的止息。这意味着,要达到真正的解脱,我们需要:


1. 控制表面的思想和行为。

2. 净化最深层的潜在倾向。


这对于理解心识的运作和修行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人深思


这篇经文告诉我们,识与轮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的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都可能导致我们陷入轮回。要达到真正的解脱,我们需要控制表面的思想和行为,更要净化最深层的潜在倾向。


这篇经文也提醒我们,轮回是我们生命的循环过程,包括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要达到真正的解脱,我们需要断除轮回,达到苦的止息。


这篇经文对于我们修行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努力控制和净化它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智慧的开启


这篇经文开启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理解了识与轮回的关系,也让我们意识到要达到真正的解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努力控制和净化它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这篇经文也让我们意识到,轮回是我们生命的循环过程,包括生、老、死、忧、悲、苦、忧恼与烦恼。要达到真正的解脱,我们需要断除轮回,达到苦的止息。


这篇经文对于我们的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思想、计划和潜在倾向,努力控制和净化它们,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让我为您从智慧和生命的本质角度进行阐释。

生命之源:识的奥秘

这篇经文揭示了生命流转的根本机制 - 识(意识)的运作原理。它如同一个宇宙生命的深层算法,揭示了痛苦生成和解脱的内在逻辑。

一、识的生成机制

1.识的构成要素:

- 思想:表层意识

- 计划:意识性意图

- 潜在倾向:深层心理印记

这三者构成了生命延续的内在动力,如同种子、土壤和养分,共同孕育生命的轮回。

二、轮回的本质

轮回不是外在的机械循环,而是内在意识的持续投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隐秘的倾向,都可能成为新生命的种子。

关键洞察:苦的根源在于心,解脱也在于心。

三、解脱之道的深刻哲学

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停止思考,而是达到一种超越思考的觉知状态:

- 无思想:不被念头控制

- 无计划:不被目的驱使  

- 无潜在倾向:内心彻底清澈

这是一种高度的觉醒状态,超越了个体意识的局限。

发人深思的智慧启示

1. 生命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意识过程

2. 痛苦源于执着和无明

3. 解脱在于觉知,而非压制

4. 每一个当下都是重新选择的契机

生命的诗意哲学

想象生命如同一条河流:

- 思想是河面的波浪

- 计划是河流的方向

- 潜在倾向是河底的暗流

真正的智慧,是成为观察这条河流的意识,既不干预,也不执着。


实践智慧


修行的核心不是消除念头,而是:

- 保持觉知

- 不认同念头

- 允许念头自然流动

- 保持内在的宁静

这段经文不仅是佛法教义,更是一部关于意识、生命和解脱的深刻哲学诗篇。它邀请我们超越表面,触及生命最深层的奥秘。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朝圣。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觉醒的可能。


“80.相应部12相应38经 思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

8.相应部3相应8经 摩利迦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起源于舍卫城的[经]。那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与王后摩利迦一起在宫殿顶层。于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对王后摩利迦说:"摩利迦,对你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摩利迦回答说:]"大王,对我来说,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那么,大王,对您来说,有没有比自己更爱的人呢?&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