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相应部12相应15经 迦旃延经(白话佛经)解说
佛陀住在舍卫城。那时,尊者迦旃延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礼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迦旃延对世尊如此说:
"世尊,人们说'正见,正见'。世尊,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正见呢?"
世尊回答:"迦旃延,这个世界大多依赖于二元对立 —— 有和无。迦旃延,对于如实以正慧观察世界生起的人来说,世界上的'无'就不存在。迦旃延,对于如实以正慧观察世界灭去的人来说,世界上的'有'就不存在。迦旃延,这个世界大多被贪求、执取、偏见和束缚所缠绕。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接近这种贪求和执取,不在心中坚持,不执着于潜在倾向,不认为'这是我的自我',他就能理解:'只有苦在生起,只有苦在灭去。'他对此毫不怀疑,毫不犹豫,他对此的理解不依赖他人。迦旃延,这就是正见。
迦旃延,'一切都存在',这是一个极端。'一切都不存在',这是另一个极端。迦旃延,如来避开这两个极端,通过中道教导法:'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如此,这整个苦蕴集起。但是,当无明完全离贪、灭去时,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去。'"
这是第五经。
这段经文是佛陀对正见本质的深刻阐述,它涉及了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让我们逐步解析:
1. 场景设置:
经文开始描述了佛陀在舍卫城,迦旃延前来请教的场景。这种对话形式是佛经中常见的,体现了佛陀通过回答弟子疑问来传授教义的教学方式。
2. 正见的定义:
迦旃延询问何为正见,这是佛教八正道中的第一项,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正见不仅是正确的观点,更是对实相的如实理解。
3. 二元对立的超越:
佛陀指出世人常陷入"有"与"无"的二元对立中。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常见模式,但也是导致执着和苦难的根源。
4. 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佛陀强调,当我们以正慧如实观察世界的生起和灭去时,就能超越"有"和"无"的二元对立。这种观察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实相的智慧洞察。
5. 执着的根源:
经文指出世界被贪求、执取、偏见和束缚所缠绕。这些是造成苦难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需要通过修行来克服的障碍。
6. 无我的智慧:
佛陀教导不要执着于"这是我的自我"的观念。这是佛教无我论的核心,指出"我"的概念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7. 苦的本质:
正见的一个关键方面是理解"只有苦在生起,只有苦在灭去"。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8. 中道思想:
佛陀避开"一切都存在"和"一切都不存在"的两个极端,提倡中道。这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强调平衡和避免极端。
9. 因缘法:
最后,佛陀简要阐述了十二因缘,展示了苦的生起和灭去的过程,强调了无明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十二因缘简要解释:
1. 无明:对真相的无知或误解。
- 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2. 行:由无明驱动的思想和行为。
- 好比在错误信息的基础上做决定。
3. 识:意识或认知能力。
- 像是我们的"心灵操作系统"。
4. 名色:精神和物质现象的结合。
- 就是我们的身心整体。
5. 六入: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 像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六个窗口。
6. 触:感官与外界的接触。
- 好比按下开关,让信息流入。
7. 受:由接触产生的感受。
- 像是对外界刺激的第一反应。
8. 爱:对愉快感受的渴望。
- 就像对美味食物上瘾。
9. 取:更强烈的执着。
- 好比紧紧抓住不放手。
10. 有:存在的状态。
- 像是为下一次生命做准备。
11. 生:新生命的开始。
- 轮回中的新章节。
12. 老死:衰老和死亡。
- 生命周期的结束,但也是新循环的开始。
这个循环就像一个永不停止的车轮,每个环节都推动下一个。理解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苦难的根源,并为打破这个循环提供指引。关键在于认识到无明是起点,通过培养智慧和正念,我们可以逐步减少执着,最终达到解脱。
深刻思考:
这段经文邀请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常常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好坏、对错、有无。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可能限制了我们对实相的理解。
佛陀的教导鼓励我们超越这种二元思维,通过如实观察来理解世界的本质。这不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生活实践。当我们能够不执着于固有的概念和偏见,不被"我"的概念所束缚时,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正见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观察,并且勇于挑战自己的固有观念。通过培养这种洞察力,我们可以逐渐减少执着,增加智慧,最终达到内心的真正平静。
这段经文也提醒我们,解脱的道路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当下的每一刻。通过培养正见,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实现内心的转化,这才是佛陀教导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