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相应部12相应11经 食经(白话佛经)解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有四种食物维持已生众生的生存,或帮助将生众生的成长。是哪四种?第一是段食,粗的或细的;第二是触;第三是意思;第四是识。这四种食物维持已生众生的生存,或帮助将生众生的成长。"
"比丘们,这四种食物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这四种食物是由渴爱而起,从渴爱而生,以渴爱为因,以渴爱为源。比丘们,这渴爱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渴爱是由受而起,从受而生,以受为因,以受为源。比丘们,这受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受是由触而起,从触而生,以触为因,以触为源。比丘们,这触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触是由六入处而起,从六入处而生,以六入处为因,以六入处为源。比丘们,这六入处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六入处是由名色而起,从名色而生,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源。比丘们,这名色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名色是由识而起,从识而生,以识为因,以识为源。比丘们,这识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识是由行而起,从行而生,以行为因,以行为源。比丘们,这行又是由什么而起,从什么而生,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源?行是由无明而起,从无明而生,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源。"
"因此,比丘们,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这整个苦蕴集起。但是,当无明完全离贪灭尽时,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这整个苦蕴灭。"
第一经完。
佛教中提到的四种食物(四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物质上的食物,还包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营养"。这四种食物分别是:
1. 段食(物质食物):
- 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食物,即通过口腔摄入的固体和液体营养物质。
- 包括我们日常吃的饭菜、水果等。
- 这种食物维持我们的身体机能。
2. 触食(感官接触):
- 指通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而获得的"营养"。
- 例如,看到美景、听到悦耳的音乐、闻到香味等。
- 这种"食物"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 思食(意念):
- 指我们的想法、意愿和抱负。
- 包括我们的计划、梦想、期待等。
- 这种"食物"驱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4. 识食(意识):
- 指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
- 包括我们的习惯、潜在的思维模式和深层的心理倾向。
- 这种"食物"影响我们的长期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
这四种"食物"的概念提醒我们:
-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物质食物的摄入,还要注意其他形式的"营养"对我们的影响。
- 我们的身心健康不仅取决于我们吃什么,还取决于我们看什么、想什么、以及我们的意识状态。
- 通过正念和觉察,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控制这些"食物",从而提升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佛教修行中,理解和适当管理这四种"食物"被认为是达到解脱和觉悟的重要途径。
这段经文解释了佛教中的四种食物(四食)的概念,以及十二因缘的运作原理。它详细阐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因果链,以及如何通过断除无明来终止这个苦的循环。这个教导强调了一切现象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和断除这些因果关系来达到解脱。
十二因缘详细形象的解释请参看相应部12相应1经和2经,在这里不再解释。
这段经文深入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缘起法。让我们逐步解析其中的深意:
1. 四食的概念:
佛陀提出四种"食物",不仅指物质食物,还包括触、意思和识。这扩展了我们对"滋养"的理解,表明我们的存在不仅依赖物质,也依赖于精神和心理因素。
2. 渴爱作为根源:
佛陀指出这四种食物的根源是渴爱。这揭示了我们对各种体验的执着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和存在。
3. 因果链的追溯:
从渴爱开始,佛陀逐步追溯到无明。这个过程展示了事物之间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也称为缘起。
4. 无明作为最终根源:
无明被识别为整个因果链的起点。这表明我们对实相的错误理解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5. 苦的产生与灭除:
经文指出,由于无明,整个苦的过程开始;而通过消除无明,这个过程可以被终止。
深刻思考:
1. 相互依存的实相:
这段经文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性。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想法都在影响整个因果网络?
2. 渴爱的本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源于渴爱。反思一下,我们的欲望和执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无明的影响:
无明被描述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是否经常因为对事物本质的误解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或产生不必要的痛苦?
4. 解脱的可能性:
经文指出,通过消除无明,整个苦的过程可以终止。这给了我们希望,暗示了通过智慧和觉悟,我们可以从苦中解脱。
5.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理解这个因果链对于自我认知至关重要。我们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源?
6. 生命的滋养:
"四食"的概念提醒我们,生命的滋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我们是否同样关注我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7. 改变的力量:
既然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那么改变一个环节就可能影响整个系统。这给了我们改变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希望和力量。
这段经文不仅是一个哲学论述,更是一个实践指南。它邀请我们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世界,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理解来寻求解脱和平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由此而来的内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