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58经
杂阿含58经[正闻本170经/佛光本104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母讲堂。
那时,世尊在傍晚时分从禅定中醒来,在众多比丘面前铺设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
"有五种受蕴,是哪五种呢?就是:色受蕴,受受蕴,想受蕴,行受蕴,识受蕴。"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将右肩袒露,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对佛陀说:
"世尊!这五种受蕴就是:色受蕴,受受蕴,想受蕴,行受蕴,识受蕴吗?"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坐下来问吧,我会为你解说。"
那时,那位比丘向佛陀行礼,回到原来的座位,对佛陀说:
"世尊!这五种受蕴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聚集?以什么而生?以什么接触?"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这五种受蕴以欲望为根本,以欲望聚集,以欲望而生,以欲望接触。"
那时,那位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话,感到欢喜,随之欢喜,又对佛陀说:
"世尊为我们讲解五蕴就是受,善哉!讲得很好!现在我想再问:世尊!蕴就是受,还是五蕴与受是不同的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五蕴不等同于受;五蕴也不是与受分离的,能对五蕴产生欲望和贪爱的,那就是五受蕴。"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世尊!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现在我想再问:世尊!两种蕴之间是否有相互关联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是的!是的!就像:如果有一个人这样想:'我在未来会得到这样的色,这样的受,这样的想,这样的行,这样的识。'这就叫做,比丘啊!蕴与蕴之间相互关联。"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还有一个问题:世尊!什么叫做蕴?"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无论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无论是好的还是丑的,无论是远的还是近的,所有这些总称为蕴,这就叫做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这样,比丘啊!就叫做蕴。"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还有一个问题:世尊!什么原因、什么缘故叫做色蕴?什么原因、什么缘故叫做受、想、行、识蕴?"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四大元素为因,四大元素为缘,这就叫做色蕴,为什么呢?所有的色蕴,都是由四大元素构成、四大元素造就的。
接触为因,接触为缘而产生受、想、行,所以叫做受、想、行蕴,为什么呢?所有的受、想、行,都是由接触而产生的。
名色为因,名色为缘,所以叫做识蕴,为什么呢?所有的识,都是以名色为缘而产生的。"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色味?什么是色患?什么是色离?什么是受……想……行……识味?什么是识患?什么是识离?"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因色而生喜乐,这叫做色味。
如果色是无常的、苦的、变化的法,这叫做色患。
如果对色调伏欲望和贪爱,断除欲望和贪爱,超越欲望和贪爱,这叫做色离。
如果因受、想、行、识而生喜乐,这叫做识味。
受、想、行、识是无常的、苦的、变化的法,这叫做识患。
对受、想、行、识调伏欲望和贪爱,断除欲望和贪爱,超越欲望和贪爱,这叫做识离。"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还有一个问题:世尊!怎样产生我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愚昧无知的凡夫在色中看到我、异我、相在,在受、想、行、识中看到我、异我、相在,由此产生我慢。"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我感到欢喜,随之欢喜。还有一个问题:世尊!怎样才能没有我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多闻圣弟子不在色中看到我、异我、相在;不在受、想、行、识中看到我、异我、相在。"
比丘对佛陀说:
"善哉!讲得很好!还有一个问题:知道什么、看到什么,才能迅速获得漏尽?"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
"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无论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无论是好的还是丑的,无论是远的还是近的,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不异于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比丘啊!这样知道、这样看到,就能迅速获得漏尽。"
那时,在场的众人中又有一位比丘,根性愚钝无知,被无明所蒙蔽,产生了邪恶的错误见解,心里这样想:
"如果没有我,那么做无我的业,在未来世谁来承受果报呢?"
这时,世尊知道那位比丘心里的想法,告诉众比丘:
"在这众人中,如果有愚昧的人,没有智慧和明辨,而这样想:'如果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做无我的业,谁来承受果报?'
对于这样的疑问,先要加以解释,怎么解释呢?比丘们!色是常还是无常?"
回答说:"无常,世尊!"
"如果是无常的,是苦还是乐?"
回答说:"是苦,世尊!"
"如果是无常的、苦的,是变化的法,多闻圣弟子在其中能否看到这是我、异我、相在呢?"
回答说:"不能,世尊!"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所以,比丘们!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无论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无论是好的还是丑的,无论是远的还是近的,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的,这样看就是正见;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多闻圣弟子这样观察,就会生起厌离;厌离后,就会离欲;离欲后,就会解脫、生起解脫的知见:'我的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佛陀说完这部经时,众多比丘不再生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众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奉行。
佛教名词解释:
相在解释:"相在"主要用于描述凡夫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错误认知。当经文说"于色见我、异我、相在"时,意思是:
1. 错误地认为"我"存在于色(物质形态)之中。
2. 错误地认为"我"与色是不同的,但又相互依存。
3. 错误地认为"我"和色之间有某种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佛陀教导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于五蕴之中或之外。理解"相在"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佛教关于"无我"的核心教义。
文言文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
“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
“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
“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
“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
佛告比丘: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告比丘:
“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
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告比丘:
“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名识味。
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
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
“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
“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疾?]得漏尽?”
佛告比丘: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㲉,起恶邪见而作是念:
“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
“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明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
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