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相应部14相应7经 不同性质经(白话佛经)解说

世尊住在舍卫城……(这是常见的经文开头公式)。诸比丘向世尊问讯。世尊这样说:


"比丘们,由于界的差异,生起了觉知的差异;由于觉知的差异,生起了意念的差异;由于意念的差异,生起了欲望的差异;由于欲望的差异,生起了炽热的差异;由于炽热的差异,生起了追求的差异。


比丘们,什么是界的差异?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和法界——这就是所说的界的差异。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详细解释:如何因界的差异而生起觉知的差异,如何因觉知的差异而生起意念的差异,如何因意念的差异而生起欲望的差异,如何因欲望的差异而生起炽热的差异,如何因炽热的差异而生起追求的差异?


比丘们,缘于色界,生起色的觉知;缘于色的觉知,生起色的意念;缘于色的意念,生起色的欲望;缘于色的欲望,生起色的炽热;缘于色的炽热,生起色的追求。


缘于法界,生起法的觉知;缘于法的觉知,生起法的意念;缘于法的意念,生起法的欲望;缘于法的欲望,生起法的炽热;缘于法的炽热,生起法的追求。


比丘们,就是这样,因界的差异而生起觉知的差异,因觉知的差异而生起意念的差异,因意念的差异而生起欲望的差异,因欲望的差异而生起炽热的差异,因炽热的差异而生起追求的差异。"


经文解析


这篇经文展现了佛教的因缘生起理论,详细阐述了不同界如何相互关联,引发一系列心理现象。主要观点包括:


1. 不同的感官界(如色界、法界)会引发不同的觉知。

2. 觉知进而产生不同的意念。

3. 意念引发欲望。

4. 欲望导致内心炽热。

5. 炽热最终引发追求。


这个过程展示了心理活动的相互联系,强调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是由前一个状态条件性地生起的。这反映了佛教缘起的核心教义,即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通过这个经文,佛陀教导比丘们要深入理解心理过程的本质,认识到感官刺激如何逐步转化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帮助修行者更好地观察和控制自己的心念。


让我来深入解析一下这篇经文:


心灵的缘起:觉知、意念与追求的深邃旅程


生命之河:心灵的流动与相互联系


这篇经文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心灵最深奥的运作机制。佛陀在这里展现了一个惊人的心理生态系统,每一个心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如同河流中的水滴,不断地流动、互动、转化。


六界:感知的窗口


当佛陀提到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和法界时,实际上是在描绘我们感知世界的六扇窗口。每一个界都是一个独特的感知入口,像是心灵的传感器,捕捉着生命的细微波动。


觉知的诞生:从感知到意识


第一次转化:感官界 → 觉知

  当眼睛接触色彩,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时,觉知悄然生起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感知,而是意识开始形成的瞬间


意念:心灵的种子


从觉知到意念的蜕变


第二次转化:觉知 → 意念

  觉知犹如湖面上的涟漪,意念则是随之而生的波浪

  每一个觉知都可能孕育出不同的意念,如同种子萌发


欲望:心灵的燃料


意念点燃欲望之火


第三次转化:意念 → 欲望

  意念如同火种,欲望则是熊熊燃烧的烈焰

  一个细微的想法,可能瞬间转化为强烈的渴求


炽热:内心的能量


欲望的灼热与煎熬


第四次转化:欲望 → 炽热

  炽热代表内心的紧张、渴望与不安

  是欲望未得到满足时的精神状态

  犹如一团无法平息的内心烈火


追求:心灵的旅程


从炽热到不懈的追寻


最终转化:炽热 → 追求

  追求是炽热的外化,是内心能量的最终指向

  代表生命的动力、成长的渴望


智慧的觉悟:超越心灵的因果链


觉知的本质


这个经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的心灵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在经历着这些微妙的转化。


修行的本质:觉察与超越


觉察:观察这些心灵的转化过程

超越:不被这些转化所控制


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


这篇经文邀请我们:

1. 观察心灵的细微运作

2. 理解感知与意识的深层机制

3. 认识到生命的相互联系

4. 培养内在的觉知与智慧


终极问题


你是否曾经真正地观察过自己的心灵?

你能否在觉知生起的瞬间,保持清明?

你是被心灵牵引,还是能够觉察心灵?


结语:心灵的无限可能


佛陀的教导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通过深入理解心灵的运作,我们可以:

减少痛苦

增进觉知

获得内在的自由


每一次觉知,都是一次重生;每一次觉察,都是一次解脱。


“134.相应部14相应7经 不同性质经(白话佛经)解说” 的相关文章

口口相传的奇迹:巴利圣典如何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

巴利文大藏经,又称巴利圣典,是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集。想象一下,我们回到23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刚刚圆寂,他的弟子们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播佛陀的教导?在那个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代,口耳相传成为最可靠的方式。于是,佛陀的弟子们开始背诵和传诵他的教导。这些口口相传的教导,就像一颗智慧的...

1.相应部3相应1经 年轻经(白话佛经)解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拘萨罗国王波斯匿来到世尊处。来到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已毕,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对世尊如是说:"乔达摩先生也自称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大王,若有人如实所言'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

2.相应部3相应2经 人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因缘。当时,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向世尊致敬,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波斯匿王对世尊如是说:"尊者,有多少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世尊回答说:"大王,有三法生起于人内心时,会导致不利、痛苦和不安。哪三法呢?大王,贪欲...

4.相应部3相应4经 可爱经(白话佛经)解说

舍卫城缘起。坐在一旁的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思考:'对谁来说自己是可爱的,对谁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体行为不善、语言行为不善、心意行为不善的人,对他们来说,自己是不可爱的。即使他们会这样说:'...

5.相应部3相应5经 自我保护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在舍卫城所说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谁是自我受保护的?谁是自我不受保护的?'尊者,我想到:'凡是身行不善、语行不善、意行不善的人,他们的自我是不受保护的。即使他们有象兵、马兵、车兵或步兵保护,他们的...

6.相应部3相应6经 少数经(白话佛经)解说

这是舍卫城的缘起。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坐在一旁,对世尊说道:"尊者,当我独处静坐时,心中生起这样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既不骄傲,也不放逸,不贪恋欲乐,不虐待他人的众生很少。相反,那些获得高贵财富后变得骄傲、放逸、贪恋欲乐,并虐待他人的众生才是大多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