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相应部12相应17经 阿支罗迦叶经(白话佛经)解说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栗鼠觅食地。那时,世尊在上午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袈裟进入王舍城乞食。裸行者迦叶远远地看见世尊走来。看见后,他走向世尊。走近后,与世尊互相问候。寒暄完毕,他站在一旁。站在一旁的裸行者迦叶对世尊说:"我们想问乔达摩尊者一些问题,如果乔达摩尊者允许我们提问的话。"
世尊说:"迦叶,现在不是提问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村庄了。"
裸行者迦叶第二次对世尊说:"我们想问乔达摩尊者一些问题,如果乔达摩尊者允许我们提问的话。"
世尊说:"迦叶,现在不是提问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村庄了。"
裸行者迦叶第三次重复了这个请求,世尊也给出了相同的回答。
听到这个回答,裸行者迦叶对世尊说:"我们并不是想问乔达摩尊者很多问题。"
世尊说:"迦叶,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迦叶问:"乔达摩尊者,苦是自作的吗?"
世尊回答:"迦叶,不要这样说。"
迦叶又问:"那么,乔达摩尊者,苦是他作的吗?"
世尊回答:"迦叶,不要这样说。"
迦叶继续问:"乔达摩尊者,苦是自作和他作的吗?"
世尊回答:"迦叶,不要这样说。"
迦叶又问:"那么,乔达摩尊者,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的吗?"
世尊回答:"迦叶,不要这样说。"
迦叶问:"乔达摩尊者,是不是没有苦?"
世尊回答:"迦叶,不是没有苦。确实有苦。"
迦叶说:"那么,乔达摩尊者不知道苦,不见苦吗?"
世尊回答:"迦叶,我不是不知道苦,不见苦。我知道苦,我见到苦。"
迦叶说:"乔达摩尊者,当我问'苦是自作的吗?'时,你说'不要这样说'。当我问'苦是他作的吗?'时,你说'不要这样说'。当我问'苦是自作和他作的吗?'时,你说'不要这样说'。当我问'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的吗?'时,你说'不要这样说'。当我问'是不是没有苦?'时,你说'不是没有苦,确实有苦'。当我说'那么,乔达摩尊者不知道苦,不见苦吗?'时,你说'我不是不知道苦,不见苦。我知道苦,我见到苦'。尊者,请世尊为我解释苦。请世尊为我讲说苦。"
世尊说:"迦叶,如果一个人认为'造作者和感受者是同一个',那么从一开始就会得出'苦是自作的'这样的结论,这会导向常见。如果一个人被感受所伤害,认为'造作者和感受者是不同的',那么会得出'苦是他作的'这样的结论,这会导向断见。迦叶,如来避开这两个极端,以中道说法:'以无明为缘,行生起;以行为缘,识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集起。但是,当无明完全离贪灭尽时,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此这整个苦蕴灭尽。'"
听到这番话,裸行者迦叶对世尊说:"太奇妙了,尊者!太奇妙了,尊者!就像有人扶起倒下的东西,揭示被隐藏的东西,为迷路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举起油灯,让有眼之人能够看见形色。同样地,世尊以各种方法阐明了法。尊者,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团。我希望能在世尊座下出家,希望能受具足戒。"
世尊说:"迦叶,如果一个从其他教派来的人想在这个法和律中出家,想受具足戒,他需要四个月的观察期。四个月后,如果比丘们满意,他们就会让他出家,让他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不过,我也知道个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迦叶说:"尊者,如果从其他教派来的人想在这个法和律中出家,想受具足戒,需要四个月的观察期,四个月后,如果比丘们满意,他们就会让他出家,让他受具足戒成为比丘。那么我愿意接受四年的观察期。四年后,如果比丘们满意,就让他们让我出家,让我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裸行者迦叶获得了在世尊座下出家的机会,获得了具足戒。受具足戒不久,尊者迦叶独处、远离、不放逸、热忱、专注地生活,不久就实现了-为了这个目的,良家子弟正确地离家出家-无上的梵行的完成,在当下通过自己的高深智慧实现、达到并安住其中。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尊者迦叶成为阿罗汉之一。
第七经终。
这篇经文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修行智慧,让我们逐层分析:
1. 缘起与时机:
世尊在乞食时遇到迦叶,并不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这体现了佛陀对时机的重视。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把握适当的时机来探讨深奥的问题。
2. 苦的本质:
迦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涉及苦的本质和起源。世尊否定了所有简单化的解释(自作、他作、共作、无因),这表明苦的本质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理解。
3. 中道思想:
世尊指出,认为苦是自作会导向常见(永恒主义),认为苦是他作会导向断见(虚无主义)。佛陀提倡中道,避开这两个极端。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走向极端,保持平衡的视角。
4. 缘起法:
世尊用缘起法解释苦的生起和灭尽。这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种观点可以应用于我们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理解。
缘起法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也被称为"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这一法则阐述了一切现象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生起和灭去。以下是对缘起法的详细解释:
1. 基本概念:
缘起法的核心思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当这个存在时那个就存在,这个生起时那个就生起;当这个不存在时那个就不存在,这个灭去时那个就灭去。
2. 十二因缘:
缘起法通常以十二个环节来描述:
无明:对四圣谛的无知或误解。
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被认为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后首次宣讲的内容。四圣谛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人生苦难的框架。以下是对四圣谛的详细解释:
1. 苦谛:
基本含义:人生本质上是苦的。
具体内容:
- 生、老、病、死是苦
-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是苦
- 五蕴炽盛是苦(执着于色、受、想、行、识)
深层理解:
- 不仅指明显的痛苦,也包括潜在的不满足感
- 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不完满性
现代解读:
- 认识到生活中固有的挑战和不如意
- 接受现实,而不是逃避或否认
五蕴是佛教对人类存在本质的一种分析和描述。"蕴"的意思是"堆积"或"聚集",表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认为的"自我"。以下是对五蕴的详细解释:
1. 色蕴:
定义:物质或身体形态
包括:
- 四大元素: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运动)
- 五根:眼、耳、鼻、舌、身
- 五境:色、声、香、味、触
特点:可见、有对碍、可变异
意义:代表我们的物质存在和与外界接触的基础
2. 受蕴:
定义:感受或情感
包括:
- 苦受:不愉快的感受
- 乐受:愉快的感受
- 不苦不乐受:中性感受
特点:源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的接触
意义:表示我们如何体验和反应于外界刺激
3. 想蕴:
定义:想象、认知或概念化
包括:
- 识别和分类外界对象
- 形成概念和印象
- 记忆和联想
特点:基于过去经验和学习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意义:代表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
4. 行蕴:
定义:意志活动或心理形成
包括:
- 思维模式
- 意志力
- 习惯和倾向
- 情绪反应
特点: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业力
意义:表示我们的意志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未来
5. 识蕴:
定义:意识或认知能力
包括:
-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特点:能够分别和了知对象
意义:代表我们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意识流
五蕴的重要性和深层含义:
1. 无我性:佛教认为,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五个组成部分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
2. 相互依存:五蕴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我们的经验世界。
3. 无常性:所有蕴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4. 苦的根源:执着于五蕴为"我"或"我所"是痛苦的根源。
5. 观察的工具:通过观察五蕴的运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6. 修行的基础:许多佛教修行方法都基于对五蕴的观察和理解。
理解五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有以下启示:
1. 自我认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构成。
2. 减少执着:认识到"自我"的无常性,有助于减少对自我的执着。
3. 情绪管理:了解感受和行蕴的运作,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
4. 培养正念:通过观察五蕴的变化,可以培养当下的觉知。
5. 解脱之道:深入理解五蕴的本质,是通向解脱的重要一步。
6. 人际关系:理解他人也是由五蕴构成,有助于增加同理心和减少冲突。
7. 生活智慧:对五蕴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生活选择。
通过深入理解和观察五蕴,我们可以获得对自己和世界更深刻的洞察,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和精神修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平静和智慧。五蕴的概念提醒我们,我们的存在是复杂、多层次且不断变化的,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现在回来继续解释四圣谛
2. 集谛:
基本含义:苦的原因。
核心概念:贪爱是苦的主要原因
三种贪爱:
- 欲爱:对感官享受的渴求
- 有爱:对存在的渴望
- 无有爱:对不存在的渴望
深层理解:
- 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心,而非外部环境
- 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苦
现代应用:
- 理解我们的欲望和执着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 反思我们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3. 灭谛:
基本含义:苦可以被终止。
核心概念:涅槃- 贪、嗔、痴的完全熄灭
特点:
- 不是消极的消失,而是积极的解脱状态
- 超越生死轮回
深层理解:
- 给予希望,表明解脱是可能的
- 强调内心的彻底转变
现代解读:
- 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培养无执着的生活态度
4. 道谛:
基本含义:达到苦的止息的方法。
核心内容:八正道
1. 正见:对四圣谛的正确理解
2. 正思维:无害、无嗔恨的思维
3. 正语:诚实、有益的语言
4. 正业:道德、有益的行为
5.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
6. 正精进:持续不懈的努力
7. 正念:对当下的觉知
8. 正定:深度的禅修
特点:
- 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修行体系
- 涵盖了智慧、道德和禅修三个方面
现代应用:
- 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实际的指导
- 可以应用于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
四圣谛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1. 系统性: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诊断-治疗模型,类似于医学方法。
2. 实用性:不仅指出问题,还提供了解决方案。
3. 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不分种族、文化或宗教背景。
4. 内省性:鼓励自我观察和内心探索。
5. 解放性:指出解脱是可能的,给予希望和方向。
6. 非宗教性:尽管源于佛教,但其原理可以在非宗教背景下应用。
7. 科学性:鼓励通过观察和实践来验证,而非盲目信仰。
理解和实践四圣谛可以帮助我们:
- 更清晰地认识生命的本质
- 找到内心痛苦的根源
- 培养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 发展更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方式
- 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四圣谛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实践的指南,邀请我们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逐步走向更大的自由和幸福。
现在回来继续解释缘起法
行:意志活动,造作。
识:认知,意识。
名色:精神和物质现象。
六入: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触:感官与对象的接触。
受:感受。
爱:渴望,执着。
取:执取,强烈的执着。
有:存在的状态。
生:出生,新的生命开始。
老死:衰老和死亡。
3. 循环性质:
这十二个环节形成一个循环,每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条件,最后一个环节又成为第一个环节的条件,形成一个无始无终的轮回。
4. 打破循环:
佛教认为,通过觉悟和修行,可以打破这个循环。特别是通过消除无明,整个链条就可以被打破。
5. 三世两重因果:
缘起法也可以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理解:
- 过去世:无明、行
- 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 未来世:生、老死
6. 应用和意义:
解释苦的起源:缘起法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苦,以及苦是如何生起的。
无我的理论基础:通过展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缘起法支持了佛教的无我理论。
业的解释:缘起法解释了(业)如何在不同生命之间运作。
实践指导:理解缘起法可以帮助修行者识别并打破导致苦的模式。
中道思想:缘起法避免了永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极端,体现了中道思想。
7. 现代应用:
缘起法的思想在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等领域也有应用。例如,它与系统思维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概念有相似之处。
理解缘起法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认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鼓励我们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如何影响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培养同理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现在回来继续解释这篇经文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修行智慧
5. 开放性和包容性:
佛陀允许其他教派的人加入僧团,但设置了观察期。这显示了佛教的开放性和谨慎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接纳新事物时,既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又要有适当的评估过程。
6.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迦叶最终成为阿罗汉,这强调了个人努力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不管背景如何,通过正确的修行,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觉悟。
深刻思考:
1. 苦的复杂性:我们常常试图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生活中的苦难,但现实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如何在承认这种复杂性的同时,还能找到解决苦难的方法?
2. 中道的智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两难选择。佛陀的中道思想如何帮助我们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平衡?
3. 相互依存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会如何改变我们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看法和行为?
4. 开放与谨慎的平衡: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既保持对新思想的开放态度,又不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5. 个人转变的可能性:迦叶从质疑者到觉悟者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种深刻的个人转变?
这篇经文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教诲,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对生命、苦难、修行的理解。它邀请我们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鼓励我们通过持续的修行和反思,走向更深的智慧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