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白话直译
机缘品第七
师父从黄梅得到法后,回到韶州曹侯村。当时没有人知道他。有一位儒士叫刘志略,非常礼遇师父。志略有一位出家为尼姑的姑姑,名叫无尽藏。她经常诵读《大涅槃经》。师父听了一会儿,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道理,便为她解说。尼姑拿着经卷问字,师父说:"我不认识字,但可以请教经义。"尼姑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懂得经义呢?"师父说:"诸佛的奥妙道理,不在文字上。"尼姑对此感到惊奇,就告诉村里的长者说:"这是一位有道行的人,应该请他来供养。"
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和当地居民都争相来拜见。当时宝林古寺自隋朝末年战乱以来已经荒废了,于是在原址重建寺院,请师父住在那里。不久就建成了宝坊。
师父住了九个多月,又被坏人追赶。师父就逃到前山,被他们放火烧草木。师父藏身挤入石中得以逃脱。那块石头上至今还有师父盘坐时留下的膝印和衣服的纹路,因此称为"避难石"。师父想起五祖嘱咐他要藏匿的话,就隐居在两个县里。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他初次拜见祖师时问道:"即心即佛,请指点一下。"师父说:"前念不生就是心,后念不灭就是佛。成就一切相就是心,离开一切相就是佛。如果我详细说明,穷尽劫数也说不完。听我说个偈子:
即心就是智慧,即佛就是禅定。
定慧是平等的,心中清净无染。
悟解这个法门,要靠你的习性。
运用本来无生,双修才是正道。"
法海听后大悟,用偈子赞颂道:
"即心本来就是佛,不悟就会自己屈服。
我知道定慧的原因,双修就能离开一切。"
僧人法达是洪州人,七岁出家,常常诵读《法华经》。他来拜见祖师时,头不触地。师父责备说:"礼拜不触地,还不如不礼拜。你心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执着什么呢?"法达说:"我已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了。"师父说:"你就是念到一万部,如果能领悟经意,不以为胜,那就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执着于这种功夫,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听我说个偈子:
礼拜本来是为了折服傲慢,
头为什么不触地呢?
有我执罪过就会产生,
忘记功德福德无比。"
师父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法达。"师父说:"你叫法达,怎么从来没有通达佛法呢?"接着又说了个偈子:
"你现在名叫法达,
勤奋诵经没有停歇。
空诵只是随声附和,
明心才能称为菩萨。
你现在有这个缘分,
我现在为你解说。
只要相信佛无言说,
莲花就会从口中开放。"
法达听了偈子,忏悔道:"从今以后,我一定会谦恭对待一切人。弟子诵读《法华经》,却不明白经义,心中常常有疑惑。和尚智慧广大,请略微解说一下经中的道理。"师父说:"法达啊,法本来就很通达,是你的心不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是你的心自己在疑惑。你念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呢?"法达说:"学生根性愚钝,一向只是照着文字诵读,哪里知道什么宗旨。"
师父说:"我不识字,你试着念一遍,我来为你解说。"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譬喻品时,师父说:"停下。这部经原本是以因缘出世为宗旨,即使说了很多比喻,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什么是因缘呢?经上说:'诸佛世尊,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就是佛的知见。
世人外面迷惑于相,内心迷惑于空。如果能在相中离相,在空中离空,就是内外都不迷惑。如果悟解这个道理,一念之间心开,就是开佛知见。佛就是觉的意思,分为四个方面: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如果听到开示就能悟入,就是觉知见,本来的真性就会显现出来。
你千万不要错解经意。看到别人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我们没有份,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诽谤经典、毁谤佛陀。他既然是佛,已经具有知见,何必再开呢?你现在应该相信,佛知见就是你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佛。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遮蔽了光明,贪爱尘世境界,被外缘内扰,甘愿受驱使,所以劳烦世尊从三昧中起来,用种种方法劝导他们停止,不要向外寻求,与佛无二无别。所以说开佛知见。
我也劝所有人在自己心中常常开启佛的知见。世人心邪、愚昧迷惑、造作罪业、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媚自负、侵犯他人、伤害生命,这是自己开启众生知见。如果能端正心意,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
你要念念开启佛知见,不要开启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就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就是世间。如果你只是勤勉执着于念诵当作功课,这与牦牛爱惜尾巴有什么区别?"法达说:"如果这样的话,只要理解意义就行了,不必诵经了吗?"师父说:"经有什么过错?怎么会妨碍你念诵呢?只是迷悟在人,得失由己。口诵心行就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就是被经转。听我说个偈子:
心迷时被法华经转,
心悟时就能转法华经。
长期诵经不明白道理,
就会与经义成为仇敌。
无念时念就是正确的,
有念时念就会成为邪见。
有无都不计较,
常常驾驶白牛车。"
法达听了偈子,不禁悲泣,当下大悟。对师父说:"法达从前到现在,实在是没有转法华经,反而被法华经所转。"他又问:"经上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都穷尽思虑推测,也不能理解佛的智慧。'现在让普通人只要悟解自心,就叫做佛的知见。如果不是上根利智的人,恐怕难免会产生怀疑诽谤。另外,经中说三种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请和尚再开示一下。"
师父说:"经意很明白,是你自己迷背。三乘人不能测度佛智,问题在于他们用思虑推测。即使他们穷尽思虑共同推测,反而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为凡夫说法,不是为佛说法。这个道理如果不肯相信的人,就让他退出去吧。殊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还在门外寻找三车。况且经文明确地告诉你:'唯有一佛乘,没有其他乘,不论是二乘还是三乘,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比喻、言词,这些法都是为了一佛乘的缘故。'你为什么不明白呢?三车是假设的,是为了过去而说;一乘是真实的,是为了现在而说。只教你舍弃假相回归实相,回归实相之后,实相也没有名称。应该知道所有的珍宝都属于你,由你来使用,不要再有父亲的想法,也不要有儿子的想法,也不要有使用的想法。这就叫做受持《法华经》,从劫到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无不念诵。"
法达得到开示,欢喜踊跃,用偈子赞颂: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就忘掉了。
不明白出世的宗旨,怎能停止多生的狂妄。
羊、鹿、牛车是权宜设置,
初、中、后善巧地弘扬。
谁知道火宅之内,
原来就是法中之王。"
师父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称为念经的僧人了。"法达从此领悟了玄妙的旨意,也不停止诵经。
僧人智通是寿州安丰人。他最初看《楞伽经》,大约看了一千多遍,却不明白三身四智的道理。他向师父礼拜,请求解释其中的含义。师父说:"三身是指: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如果离开本性,另外谈论三身,就叫做有身无智。如果悟到三身没有自性,就叫做四智菩提。听我说个偈子:
自性具足三身,
开发明白成为四智。
不离见闻等缘,
超然登上佛地。
我现在为你解说,
深信永远不会迷惑。
不要学那些到处追求的人,
整天只谈论菩提。"
智通又问:"四智的含义可以听一下吗?"师父说:"既然明白三身,就应该明白四智,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离开三身另外谈论四智,这就叫做有智无身,这样反而会成为无智。"接着又说了个偈子:
"大圆镜智性本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疾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用,
成所作智同圆镜智。
五八六七果与因转,
只是用名言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在转换处不留情,
繁华永远处于那伽定。"
如上所说,就是转识成智。教中说,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然第六、第七识是在因地转,第五、第八识是在果地转,但只是转换名称,而不转换其本体。
智通顿悟性智,随即呈上偈子:
"三身原是我的本体,
四智本来就在心中明白。
身智融合没有障碍,
应对事物随顺形相。
起修都是妄动,
守住也不是真精进。
妙旨因师父开示而明白,
最终没有染污的名称。"
僧人智常是信州贵溪人。年少时出家,志在见性。有一天来参拜,师父问他:"你从哪里来?想求什么?"他说:"学生最近去了洪州白峰山,拜见了大通和尚,蒙他指示见性成佛的道理,但还有疑惑没有解决,所以远道而来,恳请和尚慈悲指点。"师父说:"他说了什么?你试着说说看。"智常说:"智常到那里,经过三个月,没有得到指点。因为渴求佛法,有一天晚上我独自进入方丈室,请问:'我的本心本性是什么?'大通说:'你看见虚空吗?'我回答说:'看见。'他又说:'你知道虚空有相貌吗?'我回答说:'虚空无形,哪有什么相貌?'他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一点东西都看不见,这就叫正见。没有一物可知,这就叫真知。没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就叫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学生虽然听了这番话,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请和尚开示。"
师父说:"那位师父所说的,还停留在见知上,所以使你不能理解。我现在为你说个偈子:
不见一法存无见,
很像浮云遮住太阳。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这种知见突然兴起,
错认为何曾理解方便。
你应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的灵光常常显现。"
智常听了偈子后,心意豁然开朗,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无缘无故起知见,
执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哪里超越往昔的迷惑。
自性觉悟的根本,
随着照见枉自流转。
不进入祖师的禅房,
茫然趋向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师父:"佛说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理解,请为我教授。"师父说:"你观察自己的本心,不要执着外在的法相。法本没有四种乘,是人心自有差别。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通达、具备,一切不染,离开诸法相,一无所得,这就叫最上乘。乘是行为的意思,不在口头争论。你要自己修行,不要问我。任何时候,自性自如。"智常常常礼谢,一直侍奉到师父圆寂。
僧人志道是广州南海人。他请教说:"学生出家以来,读《涅槃经》已有十多年,还不明白其中的大意,请和尚指教。"师父说:"你哪里不明白?"志道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对这句话我有疑惑。"
师父说:"你怎么疑惑?"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两种身体,即色身和法身。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道是哪个身体寂灭,哪个身体受乐。如果是色身,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完全是痛苦的,痛苦不能说是乐。如果是法身寂灭,就和草木瓦石一样,谁来受乐呢?再者,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作用。一个本体五种作用,生灭是常态。生则从本体起作用,灭则收摄作用归于本体。如果允许再生,就是有情的类别,不会断绝灭尽。如果不允许再生,就永远归于寂灭,和无情的东西一样。这样的话,一切法都被涅槃所禁止,连生都不能,哪里有乐呢?"
师父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什么学习外道的断灭见,而讨论最上乘法?根据你所说,则在色身之外另有法身,离开生灭去追求寂灭。又推论涅槃常乐,说有身体受用。这是执着生死,贪恋世间之乐。你现在应当知道,佛为一切迷惑的人说法,他们认为五蕴和合为自己的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在的尘相,喜欢生厌恶死,念念流转,不知道如梦幻般虚假,枉受轮回。以为常乐涅槃反而成为苦相,终日追求。佛怜悯这些人,才示现涅槃真正的快乐。在刹那间没有生相,刹那间也没有灭相,更没有生灭可灭,这就是寂灭现前。当下没有现前的心量,这就叫做常乐。这种快乐没有受者,也没有不受者。哪里有一体五用的名称?何况还说涅槃禁止诸法,使其永不生起,这是诽谤佛、毁谤法。
听我说个偈子: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夫称为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为无作用。
都属情所计,
是六十二见的根本。
妄立虚假名,
怎么是真实义理?
只有超越分别的人,
通达无取无舍。
因为知道五蕴法,
以及蕴中的我,
外现众多色相,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吹山相撞,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就是这样。
我现在勉强说,
让你舍弃现在的见解。
你不要随言解义,
我允许你知道一点点。"
志道听了偈子大悟,欢喜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姓刘。他听说曹溪法席盛大兴盛,就直接来参拜。他问:"应该做什么,才能不落入阶级?"师父说:"你以前做过什么?"行思说:"圣谛也不做。"师父说:"落入什么阶级?"行思说:"圣谛都不做,哪有什么阶级?"师父深深器重他,让他做首座。有一天,师父对他说:"你应该分化一方,不要让法脉断绝。"行思得法后,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扬佛法。后来被赐号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是金州杜氏之子。他最初拜见嵩山安国师,安国师发他到曹溪参拜。怀让到了后礼拜,师父问:"从哪里来?"怀让说:"嵩山。"师父说:"什么东西这样来?"怀让说:"说像一物就不对了。"师父说:"还可以修证吗?"怀让说:"修证不是没有,但污染就不行。"师父说:"就是这个不受污染的,是诸佛所护念的。你既然如此,我也如此。
西方般若多罗预言:你脚下会出一匹马驹,踏杀天下人。应验在你心中,不用急着说。"怀让豁然契悟,于是在师父左右侍奉了十五年,日日深入玄奥之境。后来到南岳大阐扬禅宗,被敕封为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是温州戴氏之子。年轻时学习经论,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因为看《维摩经》而开悟心地。偶然师父的弟子玄策来访,与他深入交谈,说出的话暗合诸祖的意旨。玄策问:"仁者得法于谁?"玄觉说:"我听了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来从《维摩经》悟得佛心宗,但还没有人证明。"玄策说:"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无师自悟的都是天然外道。"玄觉说:"请仁者为我作证。"玄策说:"我的话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的都是受法的人。如果去,我就和你一起去。"
玄觉就和玄策一起来参拜。他绕师父三圈,振锡而立。师父说:"出家人应该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从哪里来,生起这么大的我慢?"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父说:"为什么不体悟无生,了解无速呢?"玄觉说:"体即是无生,了本来就无速。"师父说:"是这样,是这样。"玄觉这才具备威仪礼拜。不一会儿就告辞。师父说:"返回太快了吧?"玄觉说:"本来就不动,哪里有快呢?"师父说:"谁知道不动?"玄觉说:"仁者自己生分别。"师父说:"你很得无生的意思。"玄觉说:"无生哪有意思呢?"师父说:"没有意思,谁在分别?"玄觉说:"分别也不是意。"师父说:"很好,就留一夜吧。"当时人称他为"一宿觉"。后来他作《证道歌》,广为流传。被赐号无相大师,时人称他为真觉。
禅者智隍最初参拜五祖,自以为已经得到正受。他在庵里长期打坐,坐了二十年。师父的弟子玄策游方到河北,听说隍的名声,就到他的庵里问:"你在这里做什么?"隍说:"入定。"玄策说:"你说入定,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如果是无心入,一切无情的草木瓦石都应该得定。如果是有心入,一切有情的众生也应该得定。"隍说:"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玄策说:"不见有有无之心,就是常定,哪有出入?如果有出入,就不是大定。"隍无言以对。过了很久,他问:"你跟随谁学法?"玄策说:"我的师父是曹溪六祖。"隍问:"六祖以什么为禅定?"玄策说:"我师父所说的是: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开禅寂;禅性无生,离开禅想;心如虚空,也没有虚空的量度。"
隍听了这番话,就直接来拜见师父。师父问:"仁者从哪里来?"隍详细述说了前因后果。师父说:"确实如他所说。你只要心如虚空,不执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就没有不定的时候了。"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的心,都没有一点影子了。那天晚上,河北的士大夫百姓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今天得道了。"隍后来辞别师父,又回到河北教化四众。
有一个僧人问师父:"谁得到了黄梅的心印?"师父说:"懂佛法的人得到了。"僧人又问:"和尚得到了吗?"师父说:"我不懂佛法。"
有一天,师父想洗他得到的衣服,但找不到好的泉水。于是他到寺后五里处,看见山林茂盛,瑞气环绕。师父振动锡杖,在地上一点,泉水就涌出来了。他积水成池,跪在石头上洗衣服。忽然有一个僧人来礼拜,说:"我叫方辩,是西蜀人。昨天在南天竺国见到达摩大师,他嘱咐我快去唐土:'我传的大迦叶正法眼藏和袈裟,现在传到第六代,在韶州曹溪。你去礼拜吧。'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能看看师父传来的衣钵。"
师父就拿出来给他看。然后问:"上人修什么?"方辩说:"我擅长塑像。"师父正色说:"你试着塑一个看看。"方辩无言以对。过了几天,他塑好了真容,高约七寸,非常精妙。师父笑着说:"你只懂得塑性,不懂得佛性。"师父伸手摸了摸方辩的头顶,说:"你永远是人天的福田。"师父就把衣服作为酬谢给了他。方辩把衣服分成三份:一份披在塑像上,一份自己留着,一份用棕皮包裹埋在地下。他发誓说:"以后谁得到这件衣服,就是我出世住持在这里,重建寺院。"
宋朝嘉佑八年,有个僧人叫惟先,在修建大殿时挖地得到这件衣服,还像新的一样。那尊塑像现在在高泉寺,祈祷都会灵验。
有个僧人举了卧轮禅师的偈子:
"卧轮有技巧,
能断百种思想。
面对境界心不起,
菩提日日增长。"
师父听了说:"这首偈子还没有明白心地。如果按照这样修行,反而增加束缚。"于是示现一首偈子:
"惠能没有技巧,
不断百种思想。
面对境界心常起,
菩提怎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