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46经
杂阿含46经[正闻本158经/佛光本92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这是我亲耳所听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五种受蕴,哪五种呢?色受蕴、受受蕴、想受蕴、行受蕴、识受蕴。
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用宿命通识别各种前世,已经识别过的、将要识别的、现在正在识别的,都是在这五种受蕴中已经识别过、将要识别、现在正在识别:'我过去经历过这样的色、这样的受、这样的想、这样的行、这样的识。'
如果可以触碰、可以分割的,就叫做色受蕴:指可以触碰的东西,比如手、石头、棍子、刀、冷、热、口渴、饥饿、蚊虫等毒虫、风雨的接触,这些都叫做可触碰的,所以,可触碰的就是色受蕴;而且这个色受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的。
所有感觉相关的是受受蕴,感觉什么呢?感觉苦、感觉乐、感觉不苦不乐,所以,称感觉相关的为受受蕴;而且这个受受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的。
所有想象相关的是想受蕴,想象什么呢?想象少、想象多、想象无量,或者完全没有想象,认为一无所有,所以,称为想受蕴;而且这个想受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的。
造作相关的是行受蕴,造作什么呢?对色造作;对受、想、行、识造作,所以,造作相关的是行受蕴;而且这个行受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的。
分别认知相关的是识受蕴,认知什么呢?认知色,认知声、香、味、触、法,所以,称为识受蕴;而且这个识受蕴是无常的、苦的、会变化的。
比丘们!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个色受蕴应该这样学习:'我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过去世也曾被色所吞噬,就像现在一样。'
再这样想:'我现在被现在的色所吞噬,如果我再贪恋未来的色,将来也会被那色所吞噬,就像现在一样。'
这样认识后,就不会留恋过去的色,不会贪恋未来的色,对现在的色生起厌倦、远离欲望、消除烦恼,趋向寂灭。
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个受……想……行……识受蕴,也应该这样学习:'我现在被现在的识所吞噬,在过去世也曾被识所吞噬,就像现在一样;我现在已经被现在的识所吞噬,如果再贪恋未来的识,也会再被那识所吞噬,就像现在一样。'
这样认识后,就不会留恋过去的识,不会贪恋未来的识,对现在的识生起厌倦、远离欲望、消除烦恼,趋向寂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在什么地方灭而不增呢?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
在什么地方退而不进呢?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
在什么地方灭而不起呢?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
在什么地方舍而不取呢?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灭而不增,安住于寂灭;退而不进,安住于寂退;灭而不起,安住于寂灭;舍而不取,不生执著;不执著后,自己觉悟涅槃:'我的生命已经结束,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自知不再受后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时,很多比丘都断尽了烦恼,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诸比丘听了佛陀所说的,欢喜奉行。
文言文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
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比丘!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彼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色所食,如今现在。’
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著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作如是]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
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捨而不取。
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
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
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
于何捨而不取?色捨而不取;受、想、行、识捨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著;不繫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比}[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