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9经
杂阿含39经[正闻本151经/佛光本8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这是我亲耳所听到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对众比丘说:
"有五种种子,是哪五种呢?它们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然掉落的种子和果实种子。
如果这五种种子完整无缺、没有腐烂、没有被风吹坏,新鲜成熟而且结实,有土壤但没有水分,这些种子就不会发芽生长。
同样,如果这些新鲜成熟、结实的种子完整无缺、没有腐烂、没有被风吹坏,有水分但没有土壤,这些种子也不会发芽生长。
只有当这些新鲜成熟、结实的种子完整无缺、没有腐烂、没有被风吹坏,既有土壤又有水分时,这些种子才会发芽并茁壮成长。
比丘们!这五种种子比喻为与执取相关的五蕴和意识。土壤比喻为意识所依止的四处。水分比喻为贪爱和喜悦,它们使得意识依附于四种执取对象并滋长。这四种是什么呢?意识依止于色并执著色,因贪爱和喜悦而滋润,从而生长扩展;同样,意识依止于受、想、行并执著它们,因贪爱和喜悦而滋润,从而生长扩展。比丘们!意识就这样来来去去,或停留,或消失,或生长扩展。
比丘们!如果离开了色、受、想、行,而说意识能来去、停留或出生,这只是空谈而已。若被问及,也无法解释,反而会增加愚痴,因为这超出了(意识的)范畴。
当对色界离开了贪爱,对色的执著和心理束缚就会断除;执著和束缚断除后,攀缘也就断除;攀缘断除后,意识就没有依止处,不再生长扩展。
同样地,当对受、想、行界离开了贪爱,对行的执著和心理束缚就会断除;执著和束缚断除后,攀缘也就断除;攀缘断除后,那个意识就没有依止处,不再生长扩展。
不再生长扩展,就不再造作;不再造作,就安住;安住后,就知足;知足后,就解脱;解脱后,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再执取、不再执著;不执取、不执著后,就能自觉涅槃:'我的生命已经结束,修行已经完成,该做的已经做了,我知道自己不会再有来世。'我说那样的意识不会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任何方向而去,只是见到法,想要进入涅槃 - 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境界。"
佛陀说完这篇经文后,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接受并奉行。
文言文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
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
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
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
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缚?]断;于行封滞意生{触}[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
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淨、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