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什么是无学?
相应部47相应27经/完全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那律尊者住在沙质国的一片树林之中,有一天傍晚的时候,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静坐禅修完毕后,就来到阿那律尊者的住处,他们与阿那律尊者互相问候后,就在一旁坐下,舍利弗尊者对阿那律尊者说:“阿那律学友!什么是无学呢?如何进入无学的状态与境界之中呢?无学的状态与境界又是怎么样的呢?”
阿那律尊者说:“舍利弗学友,什么是无学呢?就是已经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彻底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中解脱出来,已经彻底从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中解脱出来,已经彻底从世间解脱出来,已经彻底完全的熄灭、平息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等等烦恼和痛苦,已经彻底完全的结束、停止循环往复生起的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情感轮回,甚至于连如来的正法都不在内心中生起,连如来的正法都不再修习的圣弟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如来的正法如同渡过江河、大海的航船,既然已经渡过了烦恼和痛苦的江河、大海就不再需要乘坐航船了,如果再在内心中生起如来正法的念想,生起修习如来正法的念想,实际上就是被这些修行的念想污染、影响了,还是会被修习如来正法的念想束缚捆绑,念想的生起就是烦恼和痛苦的生起。
这些已经完全解脱的圣弟子们,他们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他们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已经熄灭、平息、灭尽。他们已经亲身体验到完全解脱的境界,他们已经不再修习如来的正法,对于他们来说如来的正法也是妄想和杂念,也是束缚和捆绑,也是烦恼和痛苦,也是执着和挂念。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不会执着和挂念任何的事物事情,也没有什么法需要修行,所以被称为无学。简单的说:无学就是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解脱,已经亲身体验到了完全解脱的境界,连修行的念想都已经熄灭、平息、灭尽了,已经达到了修行的最终目标,不需要再继续修行了,也即是已经依靠航船渡过了烦恼和痛苦的江河、大海,踏上了平稳的陆地,不需要再乘坐航船了。航船比喻的就是如来的正法,江河、大海比喻的就是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平稳的陆地比喻的就是清净安宁完全解脱的境界,这种清净的境界也被称为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舍利弗学友,这就是无学的法义。
舍利弗学友,如何进入无学的状态与境界之中呢?亲自实践的去修习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亲自实践的去经常修习四念住就能进入无学的状态与境界之中。
舍利弗学友,无学的状态与境界是怎么样的呢?就是通过修习四念住已经完全灭尽烦恼和痛苦,已经证悟无上、极致、最高的解脱智慧,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已经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了涅槃的清净境界。
舍利弗学友,修习四念住已经圆满,已经完成最终修行目标的世间人或众生就是无学;
也就是说:无学修习四念住已经熄灭、平息、灭尽了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已经进入最高的,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之中。”
阿那律尊者说法后,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虔诚恭敬的顶礼阿那律尊者,随喜赞叹阿那律尊者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阿那律尊者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7.27/(7) Samattasuttaṃ
393. Taṃyeva nidānaṃ.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sāriputto āyasmantaṃ anuruddhaṃ etadavoca– “‘asekho asekho’ti, āvuso anuruddha, vuccati. Kittāvatā nu kho, āvuso, asekho hotī”ti? “Catunnaṃ kho, āvuso, satipaṭṭhānānaṃ samattaṃ bhāvitattā asekho hoti”.
“Katamesaṃ catunnaṃ? Idhāvuso,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 …pe… citte …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Imesaṃ kho āvuso, catunnaṃ satipaṭṭhānānaṃ samattaṃ bhāvitattā asekho hotī”ti. Satt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