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进入七觉支的境界如同穿衣服
相应部46相应4经/衣服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舍利弗尊者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对比丘们(出家人)说:“学友们,有七种觉支,是哪七种觉支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简称为七觉支(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九章)。
学友们,如同国王与公卿大臣们,他们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衣服,他们有很多适合不同场合穿的衣服,他们有很多套衣服。早上他们想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想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想穿哪套衣服,他们就穿哪种颜色的衣服,就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就穿哪套衣服。
中午他们想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想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想穿哪套衣服,他们就穿哪种颜色的衣服,就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就穿哪套衣服。
傍晚他们想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想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想穿哪套衣服,他们就穿哪种颜色的衣服,就穿适合哪种场合的衣服,就穿哪套衣服。
同样的道理,学友们,早上我想进入七觉支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进入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安住在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
中午我想进入七觉支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进入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安住在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
傍晚我想进入七觉支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进入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我就安住在哪一种觉支的状态、境界之中。
学友们,我是如何穿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件觉支衣服中的任意一件衣服的呢?我是如何进入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状态、境界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状态、境界的呢?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念觉支,开启念觉支的状态,进入念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我想:「念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念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念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念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念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念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念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念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念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同样的道理,我也是这样进入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六种觉支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状态、境界之中的;我也是这样安住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六种觉支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状态、境界之中的。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择法觉支,开启择法觉支的状态,进入择法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我想:「择法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择法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择法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择法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择法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择法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择法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择法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择法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精进觉支,开启精进觉支的状态,进入精进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我想:「精进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精进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精进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精进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精进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精进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精进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精进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精进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喜觉支,开启喜觉支的状态,进入喜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我想:「喜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喜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喜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喜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喜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喜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喜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喜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喜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轻安觉支,开启轻安觉支的状态,进入轻安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我想:「轻安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轻安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轻安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轻安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轻安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轻安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轻安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轻安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轻安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定觉支,开启定觉支的状态,进入定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定觉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我想:「定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定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定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定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定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定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定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定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定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内心是这样想的:「生起舍觉支,开启舍觉支的状态,进入舍觉支的境界」;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我想:「舍觉支源源不断的生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没有限量,没有止境」;
我想:「舍觉支的状态、境界,没有停歇逐渐在升高,舍觉支就如同勤奋、勇猛、精进的修行人,他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为」;
我想:「舍觉支的状态、境界已经升到最高的境界,并且这种最高的清净境界在我的内心中保持不变,长时间的保持、维持,我已经进入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我已经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境界之中」。
如果舍觉支的清净状态、境界消失不见了,我就会明白:「舍觉支状态、境界的消失,是因为特定条件的发生,是因为满足了特定的条件,才从我的内心中消失不见的;舍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既然舍觉支的状态、境界是由条件生起的,那么满足一定的条件,舍觉支的状态、境界也会消失不见」。
学友们,我就是这样穿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件觉支衣服中的任意一件衣服的;我就是这样进入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状态、境界中的任意一种觉支状态、境界的。”
舍利弗尊者说法后,听法的比丘们都虔诚恭敬的顶礼舍利弗尊者,随喜赞叹舍利弗尊者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6.4/(4) Vatthasuttaṃ
185. Ekaṃ samayaṃ āyasmā sāriputto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Tatra kho āyasmā sāriputto bhikkhū āmantesi– “āvuso, bhikkhavo”ti! “Āvuso”ti kho te bhikkhū āyasmato sāriputtassa paccassosuṃ. Āyasmā sāriputto etadavoca–
“Sattime, āvuso, bojjhaṅgā. Katame satta? Satisambojjhaṅgo,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vīriyasambojjhaṅgo, pītisambojjhaṅgo, passaddhisambojjhaṅgo, samādhisambojjhaṅgo, upekkhāsambojjhaṅgo– ime kho, āvuso, satta bojjhaṅgā. Imesaṃ khvāhaṃ, āvuso, sattannaṃ bojjhaṅgānaṃ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pubbaṇha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pubbaṇhasamayaṃ viharāmi;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viharāmi;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sāyanha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sāyanhasamayaṃ viharāmi. Satisambojjhaṅgo iti ce me, āvuso, hoti, ‘appamāṇo’ti me hoti, ‘susamāraddho’ti me hoti, tiṭṭhantañca naṃ ‘tiṭṭhatī’ti pajānāmi. Sacepi me cavati, ‘idappaccayā me cavatī’ti pajānāmi …pe… upekkhāsambojjhaṅgo iti ce me, āvuso, hoti, ‘appamāṇo’ti me hoti, ‘susamāraddho’ti me hoti, tiṭṭhantañca naṃ ‘tiṭṭhatī’ti pajānāmi. Sacepi me cavati, ‘idappaccayā me cavatī’ti pajānāmi.
“Seyyathāpi, āvuso, rañño vā rājamahāmattassa vā nānārattānaṃ dussānaṃ dussakaraṇḍako pūro assa. So yaññadeva dussayugaṃ ākaṅkheyya pubbaṇhasamayaṃ pārupituṃ, taṃ tadeva dussayugaṃ pubbaṇhasamayaṃ pārupeyya; yaññadeva dussayugaṃ ākaṅkheyya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pārupituṃ, taṃ tadeva dussayugaṃ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pārupeyya; yaññadeva dussayugaṃ ākaṅkheyya sāyanhasamayaṃ pārupituṃ, taṃ tadeva dussayugaṃ sāyanhasamayaṃ pārupeyya. Evameva khvāhaṃ, āvuso, imesaṃ sattannaṃ bojjhaṅgānaṃ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pubbaṇha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pubbaṇhasamayaṃ viharāmi;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majjhanhikaṃ samayaṃ viharāmi; yena yena bojjhaṅgena ākaṅkhāmi sāyanhasamayaṃ viharituṃ, tena tena bojjhaṅgena sāyanhasamayaṃ viharāmi. Satisambojjhaṅgo iti ce me, āvuso, hoti, ‘appamāṇo’ti me hoti, ‘susamāraddho’ti me hoti, tiṭṭhantañca naṃ ‘tiṭṭhatī’ti pajānāmi. Sacepi me cavati, ‘idappaccayā me cavatī’ti pajānāmi …pe… upekkhāsambojjhaṅgo iti ce me, āvuso, hoti, ‘appamāṇo’ti me hoti, ‘susamāraddho’ti me hoti, tiṭṭhantañca naṃ ‘tiṭṭhatī’ti pajānāmi. Sacepi me cavati, ‘idappaccayā me cavatī’ti pajānāmī”ti. Catutth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