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战士会生到什么地方?
相应部42相应3经/战士经(村长相应/处篇/如来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有一天,有一位将军来到佛陀的住处,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这位将军对佛陀说:“世尊,教给我武艺的老师,我武艺老师的老师,我们奉为英雄的前辈、先辈们,他们口口流传着一句话:「勇士们在战斗中奋勇杀敌,就算他们被敌人杀死了,他们死后也能生到箭降伏天界中享福,以此酬谢他们勇敢无畏、斩杀敌人的功劳」,世尊,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勇士真的在死后,能生到箭降伏天界中享福吗?”
佛陀说:“将军,你还是不要问如来这个问题,随它去吧。”
这位将军不甘心,接二连三的请问佛陀这个问题,这位将军说:“世尊,请您一定要为我解答这个问题,如果您今天不为我解答这个问题,我就住在您这里了,您什么时候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就什么时候离开您这里。”
佛陀说:“将军,如来不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只是不想增加你的烦恼和痛苦。”
这位将军说:“世尊,不管是什么样的解答,我都能接受,恭请世尊您为我解答这个问题。”
佛陀说:“将军,既然你这样的执着,那如来就为你解说这个问题。
将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已经生起了恶念,他们已经被恶念抓住了,他们内心中会想:「我要杀死这些敌人」,或是会想:「我要俘虏这些敌人」,或是会想:「我要消灭、铲除这些敌人,让他们不复存在」。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时候,如果他们被敌人杀死了,他们在死后会生到箭降伏地狱中受苦,他们会被循环往复的杀死,死后又复活,如此被杀又复活无有停歇,他们会周而复始的体验被杀死的痛苦感受,他们被杀死的痛苦感受会持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以他们杀死人的多少而定,他们伤害杀死的人越多,他们承受被杀痛苦的时间就越长。
如果有人说:「勇士们在战斗中奋勇杀敌,就算他们被敌人杀死了,他们死后也能生到箭降伏天界中享福,以此酬谢他们勇敢无畏、斩杀敌人的功劳」说这些话的人,就是不明白因果,错乱因果的人(错乱因果解释,见第五百三十九章),他们就是生起邪见的人,如来曾经说过:「不明白因果,错乱因果,生起邪见的人,他们会放纵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去做恶事,他们最终会因为自己恶行、恶言、恶念所造下的罪业而投生到地狱道或是畜生道受苦。」
将军,如果有人在战场上把你的亲人杀害了,比如敌人将你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杀害了,你会怎么样?你会希望这些杀害你亲人的敌人生到天界享福吗?”
这位将军回答:“世尊,如果有人将我的亲人杀害了,如果敌人将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杀害了,我肯定会想尽办法找到杀害我亲人的敌人,砍下他们的脑袋为我的亲人报仇!他们还想生到天界享福,如果他们杀害了我的亲人还能生到天界享福的话,我第一个不同意,就算有这样的天界存在,我死后也会跑到这个天界之中,杀了这些杀害我亲人的敌人!这个包庇、容留我仇人的天界也不是什么真的天界,不过是个窝藏杀人犯、藏污纳垢的地方。”
佛陀说:“如果有人在战场上用生命保护了你的亲人,保护了你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子不被伤害、不被杀害,你会怎么样呢?你会希望这些保护你亲人不受到伤害的人生到天界享福吗?”
这位将军回答:“世尊,如果在战场上,有人保护了我的亲人,保护了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子不被伤害、不被杀害,那么这些人就是我的恩人,我会竭尽所能的报答他们,他们想要什么,我都会想尽方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的,我这一生都会感谢、报答他们救助我亲人的恩德的,我当然希望他们生到天界中享福了,这样的天界才是真的天界嘛,救人性命的人才有资格去天界中享福嘛,不仅如此,如果他们过世了,我还会经常的祭拜他们,让我的子孙后代也祭拜他们,以此感谢他们保护我亲人的救命之恩!”
佛陀说:“将军,杀害别人的人,自己也会被别人杀害,这就是因果!因此不要去伤害杀害别人。”
这位将军说:“世尊,虽然我知道您说的是正确的,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难免会发生战争,难道参加战斗的勇士在死后都会生到地狱中去吗?这真是太不幸了,那以后还有谁愿意去打仗呢?”
佛陀说:“将军,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是由贪欲、渴爱引发的,如果能避免发生战争,就要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如果能够用和谈的方式解决,就尽量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不要主动去发动战争。如果战争真的发生了,国王、将军、战士们应该以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为出兵战斗的主要目的,就算他们参与战争的时候战死了,也是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死的,虽然他们杀死了敌人,造下了杀人的罪业,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被伤害、不被杀害,他们杀人的罪业就能被消除,被保护民众不被伤害、不被杀害的功德消除。另外对于俘获的敌军战俘,要善待他们,他们也有亲人,他们有的人参加战争也是迫不得已的,也是被他们国家的国王、将领所逼迫、误导的,善待敌军战俘,能够熄灭仇恨,化解矛盾。
将军,总之不能为了霸占别人的土地,或是为了抢夺别人的财物、资源就去入侵、侵略他们的国家,就算发生了战争也不能滥杀无辜,要以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兵的主要目的,要善待俘虏。要想办法尽快的结束战争。国家、将军、战士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民众不受到伤害,让民众安居乐业,而不是去发动战争制造仇恨。
将军你要知道,杀害别人就是杀害自己,抢夺别人就是抢夺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你杀害了别人,你就与别人的亲人、朋友结下了血海深仇,他们就会找你报仇,你最终会被他们杀害的。抢夺别人的财物、资源同样会与别人结下仇恨,别人也会谋划抢夺你的财物、资源的,你获得的财物、资源最终也会被别人抢夺而去。”
将军听完佛陀的言语后,伤心的哭泣起来。
佛陀说:“将军,这个就是为什么你多次问如来这个问题,如来不为你解答的原因,如来是不想增加你的烦恼和痛苦呀,你现在被悲伤的烦恼缠绕了。”
这位将军说:“世尊,我并不是因为您给我解答这个问题才哭泣的,我是因为我们那么崇敬、尊敬的武术老师,我们那么崇敬、尊敬的先辈、前辈、英雄们,他们居然会编出:「勇士们在战斗中奋勇杀敌,就算他们被敌人杀死了,他们死后也能生到箭降伏天界中享福,以此酬谢他们勇敢无畏、斩杀敌人的功劳」这样的谎言来欺骗我们,我真是恨死他们了,我们国家的那些为了占领敌国土地而捐躯的勇士们,他们不仅无法生到天界中享福,反而还要下堕到地狱道中受苦,也是我伤心的缘故,我与他们并肩作战,有深厚的友谊,是生死之交,可是他们却在地狱中受苦,我内心真是惶恐不安呀!我们国家的国王,既然还仗着我们国家的军队强势,到处侵略周边的国家,他还对士兵说:「谁杀死的敌人越多,谁占领的敌国土地越多,谁抢夺的敌国财物、资源越多,谁的功劳就越大,朕一定会赏赐给这样的勇士丰厚的财物的,朕一定会将高官厚禄册封给这样的勇士的,朕一定会让这样的勇士衣锦还乡的。」,我们的国王真是愚蠢到了这样的地步,他与周边的国家结下了这么多血海深仇,周边的国家总一天会报复他的,他总有一天会尝到自己种植出来的苦果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也会被别的国家入侵的,我们国家的勇士也会被别国的士兵屠杀的,我们国家的土地也会被别国占领的,我们国家的财富、资源也会被别的国家抢夺的。世尊,也许作为一位将军,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不过世尊,听您说法后,我明白因果就是这样的。”
佛陀说:“将军,你不要责怪教给你武艺的老师,不要责怪你的先辈、前辈、英雄们,他们也被欺骗了,他们也是受害者,你要熄灭、平息你内心的恼怒、愤怒烦恼,你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让你们国家的国王明白因果的道理,让他不再侵略周边的国家,不再占领周边国家的土地,不再抢夺周边国家的财物、资源,不再发动战争,以此熄灭周边国家仇恨的怒火。你们的国王,他能将国家建设的如此强大,说明他是一位睿智、有能力的国王,只是没有人为他讲说因果的道理,如果你们的国王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停止战争,与周边的国家和睦相处、互惠互利,那么你们的国家将会变得更加的富强和繁荣。”
这位将军说:“世尊,您说的太好了,您所说的法犹如将歪斜的东西扶正,将隐藏的东西显现出来,将深奥的义理,浅显易懂的讲说出来,给迷路的人指出正确的道路,在黑暗中点燃火把,让人能够看见周围的事物,避免行走的时候摔倒。世尊,您所说的其他法也是这样的吧,世尊,请您让我皈依您,皈依您的正法,皈依您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吧,我愿意从今天开始,终生都按着您所说的正法去修行,我愿意终生都成为您的在家修行弟子。”
佛陀点头接受了这位将军的皈依,并将手放在他的头顶上加持他。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2.3. Yodhājīvasuttaṃ
355. Atha kho yodhājīvo gāmaṇi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pe…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yodhājīvo gāmaṇi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sutaṃ metaṃ, bhante, pubbakānaṃ ācariyapācariyānaṃ yodhājīvānaṃ bhāsamānānaṃ– ‘yo so yodhājīvo saṅgāme ussahati vāyamati, tamenaṃ ussahantaṃ vāyamantaṃ pare hananti pariyāpādenti, so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maraṇā parajitānaṃ devānaṃ sahabyataṃ upapajjatī’ti. Idha bhagavā kimāhā”ti? “Alaṃ gāmaṇi, tiṭṭhatetaṃ; mā maṃ etaṃ pucchī”ti. Dutiyampi kho …pe… tatiyampi kho yodhājīvo gāmaṇi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sutaṃ metaṃ, bhante, pubbakānaṃ ācariyapācariyānaṃ yodhājīvānaṃ bhāsamānānaṃ– ‘yo so yodhājīvo saṅgāme ussahati vāyamati, tamenaṃ ussahantaṃ vāyamantaṃ pare hananti pariyāpādenti, so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maraṇā parajitānaṃ devānaṃ sahabyataṃ upapajjatī’ti. Idha bhagavā kimāhā”ti?
“Addhā kho tyāhaṃ, gāmaṇi, na labhāmi– ‘alaṃ, gāmaṇi, tiṭṭhatetaṃ; mā maṃ etaṃ pucchī’ti. Api ca tyāhaṃ byākarissāmi. Yo so, gāmaṇi, yodhājīvo saṅgāme ussahati vāyamati, tassa taṃ cittaṃ pubbe gahitaṃ dukkaṭaṃ duppaṇihitaṃ– ‘ime sattā haññantu vā bajjhantu vā ucchijjantu vā vinassantu vā mā vā ahesuṃ iti vā’ti. Tamenaṃ ussahantaṃ vāyamantaṃ pare hananti pariyāpādenti; so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maraṇā parajito nāma nirayo tattha upapajjatīti. Sace kho panassa evaṃ diṭṭhi hoti– ‘yo so yodhājīvo saṅgāme ussahati vāyamati tamenaṃ ussahantaṃ vāyamantaṃ pare hananti pariyāpādenti, so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maraṇā parajitānaṃ devānaṃ sahabyataṃ upapajjatī’ti, sāssa hoti micchādiṭṭhi. Micchādiṭṭhikassa kho panāhaṃ, gāmaṇi, purisapuggalassa dvinnaṃ gatīnaṃ aññataraṃ gatiṃ vadāmi– nirayaṃ vā tiracchānayoniṃ vā”ti.
Evaṃ vutte, yodhājīvo gāmaṇi parodi, assūni pavattesi. “Etaṃ kho tyāhaṃ, gāmaṇi, nālatthaṃ– ‘alaṃ, gāmaṇi, tiṭṭhatetaṃ; mā maṃ etaṃ pucchī’”ti. “Nāhaṃ, bhante, etaṃ rodāmi yaṃ maṃ bhagavā evamāha apicāhaṃ, bhante, pubbakehi ācariyapācariyehi yodhājīvehi dīgharattaṃ nikato vañcito paluddho– ‘yo so yodhājīvo saṅgāme ussahati vāyamati, tamenaṃ ussahantaṃ vāyamantaṃ pare hananti pariyāpādenti, so kāyassa bhedā paraṃ maraṇā parajitānaṃ devānaṃ sahabyataṃ upapajjatī’”ti. “Abhikkantaṃ, bhante …pe… ajjatagge pāṇupetaṃ saraṇaṃ gatan”ti. Tatiy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