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四念住就是不放逸法

7.不放逸品

相应部47相应 63-72经/如来等经十则(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与世间所有的众生相比(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与那些无足的、二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想非非想的众生相比,阿罗汉、如来、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圣者们就是世间最清净、最自在的解脱者,阿罗汉、如来、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圣者们就是已经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人(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就是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到达解脱彼岸的人。阿罗汉、如来、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圣者们,他们清净解脱的境界超越世间一切的众生,他们的清净境界在世间排行第一。


比丘们,什么是无足众生呢?就是没有脚的众生,比如蛇。


什么是二足众生呢?就是有脚的众生,比如人、猿猴。


什么是四足众生呢?就是有四条腿的众生,比如马、象、狗。


什么是多足众生呢?就是有很多脚的众生,比如蜈蚣。


什么是有色众生呢?就是有物质身体的众生,也指对物质身体还有执着和挂念的众生,比如世间的人,有物质身体。


什么是无色众生呢?就是没有物质身体的众生,也指对物质身体没有执着和挂念的众生,比如当世间的人,不再执着和挂念自己的物质身体的时候,他们的念想、思想就不会集中专注在自己的物质身体上,这样就相当于没有物质身体。


什么是有想众生呢?就是会思索、思量的众生,面对世间的各种环境、情况、事情会在内心中浮现出对应的形象、念想、思想,内心会思索、思考。比如世间人看见黄金、钱财内心会生起占有的念想、思想,会思索、谋划占有黄金、钱财的具体计划。


什么是无想众生呢?就是处于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中的众生(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比丘们,你们一定要注意,无想众生不是不生起任何念想的众生,如来的一些圣弟子们将无想众生当成是不生起任何念想的众生,这样的见解是不正确的,一些如来的圣弟子们将无想状态与想受灭状态混淆在一起是不正确的(想受灭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无想众生就是处于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中的众生。


什么是非想非非想众生呢?就是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境界的众生(非想非非想处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


比丘们,世间任何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都向不放逸的方向靠近、聚集,不放逸就是世间排行第一的善法,就如同容纳无数江河水的大海一样,大海中的水比任何江河、湖泊的水都要多。同样的,不放逸容纳一切的善法,包括、包含一切的善法。


什么是不放逸呢?就是不懈怠、不懒惰,集中专注在善法上,持之以恒、一心只做善事,不做恶事。管束好自己不做恶行、不说恶言、不生恶念。停止结束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不再生起;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不断的生起,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行、践行,让其增进、增长。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去断恶修善,这就是不放逸。


比丘们,当世间人或众生不放逸的时候,就可以预见、预料:这些不放逸的世间人或众生必将修习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必将经常修习四念住。比丘们,这些不放逸的世间人或众生是如何修习四念住的呢?


比丘们!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身念住(身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受念住(受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心念住(心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法念住(法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不是同时修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念住,而是在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任意选择一种念住去修行,或者修习身念住,或者修习受念住,或者修习心念住,或者修习法念住。


比丘们,你们选择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就能最终灭尽一切的烦恼、痛苦、欲望,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的涅槃清净境界之中。


比丘们,经常修习四念住的世间人或众生,他们就能进入不死的状态之中,不死的境界就会有坚固的立足点,不生就不死,不生什么呢?不生贪欲、渴爱、愤怒烦恼、无智愚痴,不生任何念想,既然不生就不死,没有产生、出现、显现,就谈不上结束、灭没、消失。比如没有生起行为、言语、念想,就不会有这些行为、言语、念想导致的结果;没有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念想的生起就不会有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烦恼和痛苦的生起。不生就不死,这个不死不只是指身体的死亡,还指世间事物事情的结束、灭没、消失。世间的事物事情没有生起、发生、出现,就谈不上灭没、结束、消失。经常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就能不生,不生就不死。


这些经常修习四念住的世间人或众生,他们就能到达不生不死的解脱彼岸,从循环往复生起又熄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行为、言语、念想、思想、见解、喜怒哀乐等等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比丘们,当结束了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执着和挂念的时候,生与死的念想也会彻底的熄灭、灭尽。当内心不生起任何念想的时候,也就没有各种烦恼和痛苦的生起与灭没了,也就没有生与死的界限了,也就没有生与死的执着和挂念了,生与死也不过是一种内心的念想、思想、见解而已。


世间人或众生把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当成是自己,就会有生与死的念想,当他们知道了:实际上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都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出现、衰败、消退、灭没、消失的,他们就会明白:对这些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等等的烦恼和痛苦是多么的无知,是多么的愚昧。


当熄灭、平息、灭尽循环往复生起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等等一切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就灭尽了生死的轮回,就进入了不死的状态之中,就进入了涅槃的境界之中。


什么是生死轮回呢?生死轮回不仅指世间人或众生循环往复的出生和死去,不仅指世间人或众生无有穷尽、循环往复的出生了又死去,死去了又出生,还指循环往复的生起和结束行为、言语、念想,循环往复的生起和结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情感。简单的说:生指出现、显现,死指结束、消失,生死轮回指循环往复的出现和结束,循环往复的显现和消失。


比丘们,经常修习四念住的世间人或众生不死的状态就会有坚固的立足点,他们就能到达不死解脱的彼岸,他们就能结束循环往复出现又消失的生死状态,他们就能结束循环往复生起又熄灭的烦恼痛苦状态。


比丘们,经常修习四念住的世间人或众生就是这样向涅槃的方向前行的。越接近涅槃的境界,他们的烦恼和痛苦就会越少,他们最终会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比丘们,不放逸法就是四念住,四念住就是世间第一的善法,你们要经常修习四念住,你们要以四念住作为自己的依靠、皈依,你们要凭借修习四念住去接近涅槃的境界,去进入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如来今天对你们的教导。”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7. Appamādavaggo

SN.47.63- 72/(1- 10) Tathāgatādisuttadasakaṃ

   429-438. Yāvatā, bhikkhave, sattā apadā vā dvipadā vā catuppadā vā bahuppadā vāti vitthāretabbaṃ.

   Appamādavaggo sattamo.

   Tassuddānaṃ–

   Tathāgataṃ padaṃ kūṭaṃ, mūlaṃ sāro ca vassikaṃ.

   Rājā candimasūriyā, vatthena dasamaṃ padanti.


“第七百八十章 四念住就是不放逸法” 的相关文章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十一章 不可随便相信人

2.第二品相应部3相应11经/七位结髮者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天,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傍晚的时候,佛陀停止静坐观想,起座来到屋外安坐,那时,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时,有七位留着头发修行的人,有七位尼乾陀教徒,有七位裸体修行人,有七位只穿一...

第十六章 不可轻视女子

相应部3相应16经/茉莉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正在听佛陀说法,这个时候,有一个侍从前来拜见波斯匿王,他靠近波斯匿王的耳朵说:“陛下!祝贺您,茉莉王后,刚刚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这个侍从刚一说完话,波斯匿王立刻就闷闷...

第十八章 要与善友、善人、善的群体在一起

相应部3相应18经/善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中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世尊您曾经说过,要与善的团体、善的朋友、善的伴侣、善人在一起,不要与恶的团体、恶的朋友、恶的伴侣、恶人在一起...

第三十三章 佛陀说法随顺因缘,不为利养

相应部7相应8经/拜火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个拜火教的婆罗门正在为火供做准备,他煮好奶酪乳粥,放置好各种祭火的供品,准备举行拜火祭祀的仪式。这时,佛陀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舍卫城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的化缘饭食。当佛陀化缘来到拜...

第四十一章 消除争斗和愤怒的烦恼和痛苦

相应部7相应16经/反对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有个喜欢与人争辩的婆罗门,他心里想:「我现在去见出家人乔达摩(佛陀),他说什么,我都反对他;他说什么,我都说他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不与他讲道理,他一定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的,这样我就赢了。」那个时候,佛陀正在户外来回的走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