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皈依!

相应部47相应9经/病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国的竹林之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你们到朋友、熟人家结夏安居,或者到朋友、熟人给你们安排的住处结夏安居,而如来就在这片竹林中结夏安居。


比丘们,为什么如来要制定结夏安居的制度呢?比丘们,结夏安居又被叫做雨季安居,因为夏天这三个月经常下暴雨,你们四处走动,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地面泥泞、烂泥淤积, 难行、不好走,可能会出现危险,如来考虑到你们在雨季走动困难、不方便,考虑到你们的安全,就制定了在夏天雨季到来的三个月里不再让你们四处走动、游走、行脚的制度。比丘们,在雨季到来的这三个月里,你们需要找一个固定的地方住下来,或者投靠朋友、熟人到他们家或他们安排的地方住下来,或者自己找一处地方住下来,不要再四处走动、游走、行脚,待雨季的三个月过去后再走动、游走、行脚。”


出家弟子们听完佛陀的嘱咐后,就对佛陀说:“世尊,我们会按您所说的去做的,请世尊您放心,我们在夏天雨季到来的这三个月中会注意安全的。”


出家弟子们,顶礼、随喜赞叹佛陀后,就各自离开了,他们按照佛陀的嘱咐,都投靠自己的朋友、熟人去了,他们就在自己的朋友、熟人家中,或朋友、熟人安排的地方开始结夏安居了。而佛陀就在毗舍离国的竹林中结夏安居。


那时,佛陀在结夏安居期间生了重病,佛陀的病情非常的严重,甚至于已经到了频临死亡的程度。佛陀保持正念、正知,不被病痛烦扰,不被烦恼痛苦的感受污染内心平静、宁静的境界。佛陀这时想:「如果如来现在就进入般涅槃是不恰当的,如来应该要先告诉比丘们,如来即将进入般涅槃,如来应该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延迟这个病的恶化,让如来在世间再多驻留一段时间,这样也好交待一些后事。」


就这样,佛陀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延缓了病情的恶化,让寿命延长了。没过多久,佛陀居然熄灭、平息了重病。佛陀的身体完全康复了,佛陀康复后不久,就从住处走出来,坐到竹林之中。这时,阿难尊者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我看见您现在的脸色好多了,我听闻您身患重病,非常的担心,我的全身像是被麻醉了一样,我找不到方向了,我的内心混乱不堪,我心乱如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修行了。不过我转念想:「世尊,应该会交待完僧团的事情后才会般涅槃的,世尊不会在还没有交待完后事的情况下就般涅槃的。毕竟世尊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能够用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的方法,驻留在世间。」想到这里,我就安心了,于是我就立刻赶到世尊您这里来了。”


佛陀说:“阿难,僧团中的比丘们不应该对如来有什么期待,如来教导你们的法没有内外之分,不管是修习由内心触发、引发的修行方法,还是修习由外部事物事情触发、引发的修行方法,都能指引、引导你们进入由低到高的清净境界之中,都能最终指引、引导你们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之中。


阿难,在僧团中没有高下之分,比丘们都是平等的,在如来的法中,也没有老师的存在,如来也只是你们的学友而已,如来说法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保留,如来已经将所有知道的修行方法都告诉了你们,你们问如来的问题,如来也已经全部如实的回答了你们,如来对你们所说的法,就是如来正法的全部,没有保留,没有隐藏,你们所知的法就是如来所知的法。按着如来的法去修行就能进入由低到高的清净境界,就能最终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


阿难,确实有人会这样想:「如来照顾着僧团中的比丘」,「僧团中的比丘依靠如来修行」,「如来统理、管束、管理着僧团里的比丘」,「如来确实应该筹划、负责僧团里面的事情」,「如来确实应该出来主持僧团,如来确实应该对比丘们宣讲关于僧团的事情」,阿难,实际上如来与你们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如来与僧团中的任何一个比丘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就算是刚出家修行的新学比丘与如来在僧团中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如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如来只是将修行方法告诉了你们,就如同一位老学友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了你们,仅此而已。既然如此,如来还需要照顾僧团中的比丘吗?还需要成为僧团比丘们的依靠吗?还需要统理、管束、管理僧团里的比丘吗?还需要筹划、负责僧团里面的事情吗?还需要主持僧团,宣讲关于僧团的事情吗?当然就不需要了,如来和你们是一样的,如来只是一个修行经验丰富的老学友,你们不要把如来看的多么的特殊,如来和你们是一样,阿难,你看哪个新学比丘会出来管理僧团的事情?僧团里的比丘们都是因为修行聚集在一起的,大家都是平等的!


阿难,如来现在年纪大了,已经老迈了,如来现在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阿难,就如同使用了很久的老货车一样,为了让这个老货车不散架,会用各种绳子捆绑它不稳固的地方,以此加固老货车,防止这个老货车在运行的时候破损散架,让这个老货车能够继续运货物。同样的道理,阿难,如来老迈的身体就如同快散架的老货车一样,已经无法在世间驻留多长时间了。


阿难,当如来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灭尽各种感受,不对世间任何的事物事情生起念想的时候,就能进入无相心定的境界之中,阿难,当如来进入无相心定的境界之中的时候,如来的身体才会稍感安宁、安稳。


阿难,什么是无相心定呢?就是内心不执着和挂念世间任何的事物事情,由此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境界之中,由此让内心进入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无相」就是不执着和挂念的意思,不执着和挂念内心的一切念想,内心不生起任何的念想,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心定」就是内心平静、宁静,进入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


阿难,如来曾经说过,只要出生在世间,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众生,包括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在内,他们的身体都如同陶瓷一样的脆弱,很容易就会被打碎。那些还在在世间弘扬善法、正法、解脱法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他们在世间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一直安住在涅槃境界之中的,但是他们的身体还是会生病、衰老、死亡,阿难你不要错将身体当成了阿罗汉、如来、圣者们,那只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出现的,当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在世间的身体也会灭没、消失,只要出生在世间就无法永远存在,就无法永恒保持不变,就无法永远拥有,因为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随时都在变化,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当在世间弘扬善法、正法、解脱法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他们的身体灭没、消失的时候,他们就回归到涅槃的清净大海之中。对于他们来说身体的灭没、消失不过是一期弘法条件的灭没、消失而已。


阿难,也就是说在世间弘法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他们的身体与世间人或众生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会生病、衰老、死亡,但是他们与世间人或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会因为生病、衰老、死亡产生烦恼和痛苦,他们不会因为世间的事物事情产生烦恼和痛苦。他们的内心是一直安住在涅槃清净境界之中的。当然他们另一个与世间人或众生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明白善法、正法、解脱法,他们明白进入由低到高各种清净境界的修行方法,他们明白进入涅槃清净境界的修行方法,并且他们到世间弘法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修行方法教导给世间人或众生。


阿难,你与僧团里的比丘们,要以自己为依靠,要以自己为皈依,不要皈依其他的人或众生,不要皈依其他的事物,你们要依靠善法、正法、解脱法,你们要以善法、正法、解脱法作为皈依,不要以其他法作为皈依,不要以恶法、邪法、束缚法作为皈依。


阿难,如何修行才是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皈依,以善法、正法、解脱法为皈依,不以其他人或众生为皈依,不以其他事物为皈依,不以其他法为皈依,不以恶法、邪法、束缚法为皈依呢?


阿难,修习四念住,经常修习四念住,就是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皈依,以善法、正法、解脱法为皈依,不以其他人或众生为皈依,不以其他事物为皈依,不以其他法为皈依,不以恶法、邪法、束缚法为皈依!


什么是四念住呢?就是将自己当前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念想、思索的事物事情上,这样就不会沉浸在当前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也就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除灭已经生起的烦恼和痛苦。


是哪四种念住呢?即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


阿难,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最终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也就是世间人或众生或者修习身念住,或者修习受念住,或者修习心念住,或者修习法念住,他们选择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都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都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都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都能证悟解脱的果位,都能最终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什么是正知呢?就是内心只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当前正在做的行为,只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时候,只专注行走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只专注吃饭的行为;喝水的时候,只专注喝水的行为;穿衣服的时候,只专注穿衣服的行为等等。除了专注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情与念想,这就是正知。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内心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念想或对象上,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身念住」呢?「身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的行为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呼吸上,数呼吸的次数,建立对呼吸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走路的行为上,数来回行走的次数,建立对行走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身念住。


简单的说身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身体行为,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什么是「受念住」呢?「受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比如呼吸的时候,内心集中专注在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脚底板踩在地面上的感受,脚底板的感受是踩在平坦道路上那种高低平等、平整的感受,还是踩在崎岖山路上那种高低不平、凹凸的感受,建立对脚底板接触地面感受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感受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感受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受念住。


简单的说受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感受,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什么是「心念住」呢?「心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思想、见解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


什么是对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这就是无常的观想。用这种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心念住。


简单的说心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念想、思想、见解,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什么是「法念住」呢?「法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又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森林、树木上,建立对森林、树木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法念住。


简单的说法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某种对象,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阿难,你要修习四念住,你要经常修习四念住,你修习四念住,就是以自己为依靠,就是以自己为皈依,就是以善法、正法、解脱法为皈依,就是不以其他人或众生为皈依,就是不以其他事物为皈依,就是不以其他法为皈依,就是不以恶法、邪法、束缚法为皈依!


阿难,不论是现在如来还在世间的时候,还是如来的身体死后,不论什么时候,你与僧团中的比丘们都要去修习四念住,都要去经常修习四念住,阿难你要明白,死去的只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出现的如来,只是如来的身体,如果你将如来的身体当成是如来,那你就陷入了生死轮回念想的陷阱之中,如来在世间所讲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那才是真正的法身如来,只要世间人或众生内心中还有如来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只要世间人或众生还在世间宣说讲解如来的法,只要世间人或众生还在按如来的法修行,只要世间人或众生由修行如来的法,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了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了涅槃的清净境界,那么如来的圣弟子们、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会再次的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这里将如来所说的法比喻成了如来圣弟子、阿罗汉、如来、圣者。宣说、讲解、弘扬如来的法,就相当于法身如来正在世间弘扬善法、正法、解脱法;如来也将各种清净境界、涅槃境界比喻成了如来圣弟子、阿罗汉、如来、圣者,当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各种由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的时候,当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清净境界的时候,过去如来圣弟子、阿罗汉、如来、圣者们体验、体会、领悟到的清净境界就再次出现了,这些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由低到高清净境界,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清净的世间人或众生,他们自己就成为了如来圣弟子、阿罗汉、如来、圣者们。


阿难,如来说这些修习四念住,经常修习四念住的世间人或众生,他们就是真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修行如来正法的圣弟子们,他们就是真正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的圣弟子们,他们就是如来认可的首座圣弟子,他们就是如来认可的能够最终证悟无上、极致、最高解脱智慧,进入涅槃清净境界的首席圣弟子!


阿难,你与僧团里的比丘们,也要去修行四念住,也要经常去修习四念住,这样你们也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由低到高的清净境界,这样你们也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这样你们也能成为未来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7.9/(9) Gilānasuttaṃ

   375.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esāliyaṃ viharati veḷuvagāmake.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etha tumhe, bhikkhave, samantā vesāliyā yathāmittaṃ yathāsandiṭṭhaṃ yathāsambhattaṃ vassaṃ upetha. Idhevāhaṃ veḷuvagāmake vassaṃ upagacchāmī”ti. “Evaṃ, bhante”ti kho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ṭissutvā samantā vesāliyā yathāmittaṃ yathāsandiṭṭhaṃ yathāsambhattaṃ vassaṃ upagacchuṃ. Bhagavā pana tattheva veḷuvagāmake vassaṃ upagacchi.

   Atha kho bhagavato vassūpagatassa kharo ābādho uppajji, bāḷhā vedanā vattanti māraṇantikā. Tatra sudaṃ bhagavā sato sampajāno adhivāsesi avihaññamāno. Atha kho bhagavato etadahosi– “na kho me taṃ patirūpaṃ, yohaṃ anāmantetvā upaṭṭhāke anapaloketvā bhikkhusaṅghaṃ parinibbāyeyyaṃ. Yaṃnūnāhaṃ imaṃ ābādhaṃ vīriyena paṭipaṇāmetvā jīvitasaṅkhāraṃ adhiṭṭhāya vihareyyan”ti. Atha kho bhagavā taṃ ābādhaṃ vīriyena paṭipaṇāmetvā jīvitasaṅkhāraṃ adhiṭṭhāya vihāsi. (atha kho bhagavato so ābādho paṭippassambhi).

   Atha kho bhagavā gilānā vuṭṭhito aciravuṭṭhito gelaññā vihārā nikkhamitvā vihārapacchāyāyaṃ paññatte āsane nisīdi. Atha kho āyasmā ānand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ānand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diṭṭho me, bhante, bhagavato phāsu; diṭṭhaṃ, bhante, bhagavato khamanīyaṃ; diṭṭhaṃ, bhante, bhagavato yāpanīyaṃ. Api ca me, bhante, madhurakajāto viya kāyo, disāpi me na pakkhāyanti, dhammāpi maṃ nappaṭibhanti bhagavato gelaññena. Api ca me, bhante, ahosi kācideva assāsamattā– ‘na tāva bhagavā parinibbāyissati, na yāva bhagavā bhikkhusaṅghaṃ ārabbha kiñcideva udāharatī’”ti.

   “Kiṃ pana dāni, ānanda, bhikkhusaṅgho mayi paccāsīsati? Desito, ānanda, mayā dhammo anantaraṃ abāhiraṃ karitvā. Natthānanda, tathāgatassa dhammesu ācariyamuṭṭhi. Yassa nūna, ānanda, evamassa– ‘ahaṃ bhikkhusaṅghaṃ pariharissāmī’ti vā, ‘mamuddesiko bhikkhusaṅgho’ti vā, so nūna, ānanda, bhikkhusaṅghaṃ ārabbha kiñcideva udāhareyya. Tathāgatassa kho, ānanda, na evaṃ hoti– ‘ahaṃ bhikkhusaṅghaṃ pariharissāmī’ti vā ‘mamuddesiko bhikkhusaṅgho’ti vā. Sa kiṃ, ānanda, tathāgato bhikkhusaṅghaṃ ārabbha kiñcideva udāharissati! Etarahi kho panāhaṃ, ānanda, jiṇṇo vuddho mahallako addhagato vayo-anuppatto. Āsītiko me vayo vattati. Seyyathāpi, ānanda, jajjarasakaṭaṃ veḷamissakena yāpeti; evameva kho, ānanda, vedhamissakena maññe tathāgatassa kāyo yāpeti.

   “Yasmiṃ ānanda, samaye tathāgato sabbanimittānaṃ amanasikārā ekaccānaṃ vedanānaṃ nirodhā animittaṃ cetosamādhiṃ upasampajja viharati, phāsutaro, ānanda, tasmiṃ samaye tathāgatassa kāyo hoti. Tasmātihānanda, 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Kathañcānanda, bhikkhu attadīpo viharati att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dhammadīpo dhamm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Idhānanda,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 …pe… citte …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Evaṃ kho, ānanda, bhikkhu attadīpo viharati att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dhammadīpo dhammasaraṇo anaññasaraṇo. Ye hi keci, ānanda, etarahi vā mamaccaye vā attadīpā viharissanti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tamatagge mete, ānanda, bhikkhū bhavissanti ye keci sikkhākāmā”ti. Navamaṃ.


“第七百四十三章 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皈依!”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 不可轻视人,要对一切人都恭敬有礼

1.第一品相应部3相应1经/年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听到和见到的,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佛陀相互问候之后,波斯匿王在佛陀旁边坐下,对佛陀说:“乔达摩(佛陀),你自称:「我已经证悟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六章 富有后能够管束好自己的人很少

相应部3相应6经/少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这样的念想:在世间获得大量财富、富甲天下的人,他们在获得巨额财富后,不沉迷享受,不放任自己胡作非为,不贪求对欲望的满足,不侵害别...

第十四章 怎么样做才能睡个好觉?

相应部3相应14经/战斗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突然率领军队偷袭了迦尸国,并且在占领迦尸国后,又继续入侵骄萨罗国。骄萨罗国的军队被攻击后,波斯匿王仓促的率领军队,准备抵御阿闍世王军队的入侵。由于事发突然,波斯匿王毫无准备,他率领的军队又没有战心,很快阿闍世王的军...

第十六章 不可轻视女子

相应部3相应16经/茉莉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正在听佛陀说法,这个时候,有一个侍从前来拜见波斯匿王,他靠近波斯匿王的耳朵说:“陛下!祝贺您,茉莉王后,刚刚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这个侍从刚一说完话,波斯匿王立刻就闷闷...

第三十三章 佛陀说法随顺因缘,不为利养

相应部7相应8经/拜火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个拜火教的婆罗门正在为火供做准备,他煮好奶酪乳粥,放置好各种祭火的供品,准备举行拜火祭祀的仪式。这时,佛陀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舍卫城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的化缘饭食。当佛陀化缘来到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