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如来出现的时候,七觉支就出现了
相应部46相应42经/转轮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七种宝也会出现。是哪七种宝呢?即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
什么是轮宝呢?轮宝比喻的是:统领、管辖、降服天下的权力、德行、善法、正法、文化,不需要使用暴力,天下自动归顺、服从,心甘情愿接受教化、治理、统御。
什么是象宝?象宝比喻的是:运载工具,运输货物器材等等物品的交通工具。
什么是马宝?马宝比喻的是:交通工具,主要以运载人或众生为主,象宝是以运输货物器材等等物品为主,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
什么是珠宝?珠宝比喻的是:照明工具、照明设备,夜晚的时候能够驱除黑暗带来光明。
什么是玉女宝?玉女宝指的是:容貌漂亮,体态优美,性情端正温柔,言语优雅、轻柔、温情,举止合乎礼仪,全身散发出幽香的女子,她们的道德品行如同洁白无瑕的玉一样纯净、纯洁。
什么是主藏宝?主藏宝比喻的是:有使用不尽的财富,有巨大的财力,拥有无数的自然资源。并且有开发新财源、资源的能力。
什么是典兵宝?典兵宝指的是:有勇猛强壮的士兵,有先进精良的武器与装备,有智谋超群、能干的大臣,有善于统领军队的将帅,并且士兵、大臣、将帅与转轮圣王同心同德,士兵、大臣、将帅完全服从、效忠转轮圣王,执行、贯彻转轮圣王的各项命令。
比丘们,这就是七宝的法义。
比丘们,同样的,阿罗汉、如来、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们出现的时候,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踏上慈善之道、解脱之道、圣者之道的七觉支就出现了(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让世间人或众生灭尽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涅槃清净境界的七觉支大道就出现了。是哪七种觉支呢?即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
比丘们,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呢?就是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比丘们,阿罗汉、如来、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们出现的时候,七觉支的慈善之道、解脱之道、圣者之道就会出现。
修习七觉支,经常修习七觉支的世间人或众生,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会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是通过七觉支的修行证悟解脱果位的,过去的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是沿着七觉支的大道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进入涅槃清净境界的。
这些修习七觉支,经常修习七觉支的世间人或众生,他们将会亲身体验、体会到过去阿罗汉、如来、圣者们体验、体会到的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最终体验、体会到涅槃的清净境界,如来将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将涅槃的清净境界比喻成了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当世间人或众生通过修习七觉支,经常修习七觉支亲身体验、体会到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亲身体验、体会到涅槃清净境界的时候,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出现了,过去阿罗汉、如来、圣者们曾经体验、体会到的清净境界就出现了,所以如来说修习七觉支,经常修习七觉支的世间人或众生,阿罗汉、如来、圣者们就会在他们的面前出现。实际上是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涅槃的清净境界在他们的内心中出现。
比丘们,你们要去修习七觉支,你们要去经常修习七觉支,这样你们也能亲身体验、体会到由低到高的各种清净境界,这样你们也能最终亲身体验、体会到涅槃的清净境界。你们修习七觉支,你们经常修习七觉支,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成为未来的阿罗汉、如来、圣者。”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6.42/(2) Cakkavattisuttaṃ
223. “Rañño bhikkhave, cakkavattissa pātubhāvā sattannaṃ ratanānaṃ pātubhāvo hoti. Katamesaṃ sattannaṃ? Cakka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hatthi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assa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maṇi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itthi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gahapati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pariṇāyaka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Rañño, bhikkhave, cakkavattissa pātubhāvā imesaṃ sattannaṃ ratanānaṃ pātubhāvo hoti.
“Tathāgatassa, bhikkhave, pātubhāvā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sattannaṃ bojjhaṅgaratanānaṃ pātubhāvo hoti. Katamesaṃ sattannaṃ? Satisambojjhaṅgassa 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pe… upekkhāsambojjhaṅgassa ratanassa pātubhāvo hoti. Tathāgatassa, bhikkhave, pātubhāvā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imesaṃ sattannaṃ bojjhaṅgaratanānaṃ pātubhāvo hotī”ti. Dutiy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