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清净是循序渐进修行出来的
相应部7相应7经/概要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
有个时候,清净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好。清净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所有的婆罗门修行人都不清净,即便他们受持戒律,修习各种苦行。这个世间只有智慧和身口意修行都圆满的人才是最清净的人,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受持戒律,由此让内心清净安定,开启了智慧,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明了了世间一切的真相,证得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觉悟的人,他们才是世间最清净的人。”
这时,清净婆罗门说偈言:
「虽持戒苦行,世间之如何。
婆罗门不清,明行具足者。
唯此是清净,其外无净者。」
佛陀说:“婆罗门,世间的人不是生来就是清净的,很多人虽然念诵了无数遍的咒语想要让自己清净,可是他们的内心堆满了污垢,他们外在的行为只是装点门面的欺骗,没有实际的去修行,这些人不是清净的人。不论是出生在王公贵族之家、祭司学者之家,还是出生在平头百姓之家、奴隶之家,或者出生在地位低下的卑贱之家,甚至于出生于清扫垃圾之家。只要他们能够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断恶修善,并且持之以恒、精进的去修行,就可以通过不放逸他们自己的身口意行为,而受持好戒律,就可以让他们自己的内心清净安定下来,由此即可开启他们的智慧,最终让他们达到无上清净的境界,证悟佛果。清净人也是一步步修行而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管束好自己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不放逸,去做善事、断恶修善的人,他们就是在清理内心的污垢,他们就是在规范纠正自己外在的行为,他们就是在渐渐让自己清净的人,他们就是迈向无上清净解脱的人。无上的清净解脱是一步步脚踏实地修行得来的结果,不是立刻或短时间内就能证悟达到的境界,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最终让自己证悟无上清净解脱的果位,明了了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正信的修行人。
这时,佛陀说偈言:
「虽多唱驮咒,埃满内不净。
外依于欺瞒,非生清净道。
譬如刹帝利,婆罗门毗舍。
首陀旃陀罗,下水清扫人。
精勤而不挠,常勇猛精进。
达最胜清净,知此正行人。」
佛陀说法后,清净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是的,您说的很对,世间很多人都想立刻成就清净解脱的果位,然而他们却不愿意去脚踏实地的修行,光是空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是得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修行。我刚才只是嘴上在解释清净人的意思,嘴上说和实际做到那是两回事,我偏向于夸夸其谈了。我就算说的再好,而不去管束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而不去让自己的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语,内心生起善念,不去做善事,不去断恶修善,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清净人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修行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也不是嘴说出来的。世尊,感谢您为我说法,请您让我皈依您做您的出家修行弟子吧,我愿意受持您的戒律,我愿意按您的正法去修行。”
佛陀接受了清净婆罗门的皈依,清净婆罗门在佛陀的身边修行,不久后他就证悟了阿罗汉果位,从生死轮回的煎熬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了出来。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7.7/(7) Suddhikasuttaṃ
193. Sāvatthinidānaṃ Atha kho suddhikabhāradvājo brāhmaṇ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tā saddhiṃ sammodi. Sammodanīyaṃ kathaṃ sāraṇīyaṃ vītisār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suddhikabhāradvājo brāhmaṇo bhagavato santike imaṃ gāthaṃ ajjhabhāsi–
“Na brāhmaṇo sujjhati koci, loke sīlavāpi tapokaraṃ.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o sujjhati na aññā itarā pajā”ti.
“Bahumpi palapaṃ jappaṃ, na jaccā hoti brāhmaṇo;
Antokasambu saṅkiliṭṭho, kuhanaṃ upanissito.
“Khattiyo brāhmaṇo vesso, suddo caṇḍālapukkuso.
Āraddhavīriyo pahitatto, niccaṃ daḷhaparakkamo.
Pappoti paramaṃ suddhiṃ, evaṃ jānāhi brāhmaṇā”ti.
Evaṃ vutte, suddhikabhāradvājo brāhmaṇ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abhikkantaṃ, bho gotama …pe… aññataro ca panāyasmā bhāradvājo arahataṃ ahosī”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