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

相应部46相应24经/不如理作意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想要满足欲望的念想、思想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想要满足欲望的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增加、扩大。


如来这里所说的欲望指的是感官欲望,什么是感官欲望呢?


由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


由耳朵与听见的声音生起贪欲、渴爱;


由鼻子与闻到的气味生起贪欲、渴爱;


由舌头与尝到的味道生起贪欲、渴爱;


由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或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贪欲、渴爱。


这些就是感官欲望。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瞋恚念想、思想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瞋恚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增加、扩大。


什么是瞋恚呢?瞋恚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对自己或别人心怀恶意、敌意、歹心,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昏沉睡眠念想、思想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昏沉睡眠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增加、扩大。


什么是昏沉睡眠呢?昏沉睡眠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沉迷的状态,陷入沉迷的状态之中如同昏沉熟睡一样。对某一种境界、状态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就叫做昏沉睡眠。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掉悔念想、思想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掉悔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增加、扩大。


什么是掉悔呢?「掉」是心浮气躁,内心混乱、散乱的意思;「悔」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忧虑不安、后悔不已。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疑」念想、思想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疑」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增加、扩大。


什么是「疑」呢?「疑」就是怀疑、疑惑、疑虑、狐疑不信、犹豫不决。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念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念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择法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精进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喜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喜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轻安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定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定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定觉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不正确的地方,当内心深切注意在错误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舍觉支」状态、境界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舍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灭没、消失。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但是,比丘们,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想要满足欲望的念想、思想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想要满足欲望的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被熄灭、平息、灭尽。


如来这里所说的欲望指的是感官欲望,什么是感官欲望呢?


由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


由耳朵与听见的声音生起贪欲、渴爱;


由鼻子与闻到的气味生起贪欲、渴爱;


由舌头与尝到的味道生起贪欲、渴爱;


由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或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贪欲、渴爱。


这些就是感官欲望。


什么是清净的念想呢?就是能够让内心平静、安宁的念想,能够让内心进入单个、纯一平和、寂静、宁静状态、境界的念想,修习四念住中的「心念住」就能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


什么是「心念住」?「心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思想、见解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


什么是对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这就是无常的观想。用这种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心念住。


简单的说心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念想、思想、见解,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如来刚才所说的:「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什么是正确的对象呢?就是深切注意这些对象时能够让内心平静、宁静、安宁。深切注意这些对象时能够让内心进入单个、纯一平和、寂静、宁静的状态、境界之中。


修习四念住中的「法念住」,就能让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


什么是「法念住」呢?「法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又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森林、树木上,建立对森林、树木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法念住。


简单的说法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某种对象,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们,你们修习四念住,就能让内心进入清净的境界之中。四念住还有另外两种念住,你们也可以去修习,修习这两种念住与「心念住」、「法念住」达到的修行效果是一样的。是另外哪两种念住呢?这两种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


什么是「身念住」呢?「身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的行为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呼吸上,数呼吸的次数,建立对呼吸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走路的行为上,数来回行走的次数,建立对行走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身念住。


简单的说身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身体行为,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什么是「受念住」呢?「受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比如呼吸的时候,内心集中专注在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脚底板踩在地面上的感受,脚底板的感受是踩在平坦道路上那种高低平等、平整的感受,还是踩在崎岖山路上那种高低不平、凹凸的感受,建立对脚底板接触地面感受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感受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感受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受念住。


简单的说受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感受,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们,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念想、感受、某种对象上,建立起对身体、念想、感受、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你们要注意,是其中任意一种,而不是全部,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建立起对身体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念想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起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是其中任意一种,而不是全部都去集中关注。


好的比丘们,如来讲解完四念住的法义后,现在继续之前的解说。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瞋恚念想、思想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瞋恚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被熄灭、平息、灭尽。


什么是瞋恚呢?瞋恚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对自己或别人心怀恶意、敌意、歹心,想要伤害自己或别人。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昏沉睡眠念想、思想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昏沉睡眠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被熄灭、平息、灭尽。


什么是昏沉睡眠呢?昏沉睡眠是一种比喻,比喻的是沉迷的状态,陷入沉迷的状态之中如同昏沉熟睡一样。对某一种境界、状态入迷、沉醉、着迷、迷恋、陶醉就叫做昏沉睡眠。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掉悔念想、思想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掉悔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被熄灭、平息、灭尽。


什么是掉悔呢?「掉」是心浮气躁,内心混乱、散乱的意思;「悔」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忧虑不安、后悔不已。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疑」念想、思想就不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疑」念想、思想就会逐渐的被熄灭、平息、灭尽。


什么是「疑」呢?「疑」就是怀疑、疑惑、疑虑、狐疑不信、犹豫不决。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念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念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择法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精进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喜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喜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轻安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定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定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定觉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当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当内心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对象上,那么内心还没有生起的「舍觉支」状态、境界就会生起,内心已经生起的「舍觉支」状态、境界就会因为持续不断的修习而逐渐达到圆满的程度。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比丘们,你们要通过修习四念住,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这样你们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最终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6.24/(4) Ayonisomanasikārasuttaṃ

   205. “Ayoniso, bhikkhave, manasikaroto anuppanno ceva kāmacchando uppajjati, uppanno ca kāmacchando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ṃvattati; anuppanno ceva byāpādo uppajjati, uppanno ca byāpādo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ṃvattati; anuppannañceva thinamiddhaṃ uppajjati, uppannañca thinamiddhaṃ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ṃvattati; anuppannañceva uddhaccakukkuccaṃ uppajjati, uppannañca uddhaccakukkuccaṃ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ṃvattati; anuppannā ceva vicikicchā uppajjati, uppannā ca vicikicchā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saṃvattati; anuppanno ceva satisambojjhaṅgo nuppajjati, uppanno ca satisambojjhaṅgo nirujjhati …pe… anuppanno ceva upekkhāsambojjhaṅgo nuppajjati, uppanno ca upekkhāsambojjhaṅgo nirujjhati.

   Yoniso ca kho, bhikkhave, manasikaroto anuppanno ceva kāmacchando nuppajjati, uppanno ca kāmacchando pahīyati; anuppanno ceva byāpādo nuppajjati, uppanno ca byāpādo pahīyati; anuppannañceva thinamiddhaṃ nuppajjati, uppannañca thinamiddhaṃ pahīyati; anuppannañceva uddhaccakukkuccaṃ nuppajjati, uppannañca uddhaccakukkuccaṃ pahīyati; anuppannā ceva vicikicchā nuppajjati, uppannā ca vicikicchā pahīyati.

   “Anuppanno ceva satisambojjhaṅgo uppajjati, uppanno ca satisambojjhaṅgo bhāvanāpāripūriṃ gacchati …pe… anuppanno ceva upekkhāsambojjhaṅgo uppajjati, uppanno ca upekkhāsambojjhaṅgo bhāvanāpāripūriṃ gacchatī”ti. Catutthaṃ.


“第六百七十九章 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 的相关文章

第九章 杀害生命的供养有福德可言吗?

相应部3相应9经/牲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准备举办为国家祈福的祭祀大会,波斯匿王为此预备好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公山羊、五百只母山羊,他准备在祭祀大典上将这些公牛、山羊全部都捆绑到祭坛的大石柱上杀害掉作为对上天的供养。波斯匿王还为此预备...

第十章 什么才是世间最大的捆绑和束缚?

相应部3相应10经/繫缚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大群罪犯被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抓捕,这些罪犯一些人的身体被绳子捆绑,一些人的脚上被套上脚链,一些人全身都被套上锁链,他们垂头丧气的被官差押赴监狱关押。那个时候,有很多出家人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化缘饭食,他们看见了被...

第十一章 不可随便相信人

2.第二品相应部3相应11经/七位结髮者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天,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傍晚的时候,佛陀停止静坐观想,起座来到屋外安坐,那时,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时,有七位留着头发修行的人,有七位尼乾陀教徒,有七位裸体修行人,有七位只穿一...

第十五章 抢劫别人就是抢劫自己

相应部3相应15经/战斗经第二(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率领军队突袭占领了迦尸国,并且率领军队入侵骄萨罗国,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仓促应战,由于准备不足,波斯匿王的军队出师不利,被阿闍世王的军队击败。波斯匿王退守骄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波斯匿王在舍卫城中与大臣们紧急的召开军事...

第二十章 什么是死后可以带走的?

相应部3相应20经/无子者经第二(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去拜见佛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佛陀说:“大王,你从什么地方而来?”波斯匿王说:“世尊,还是昨天那件事情,世尊,我昨天来过您这里,告诉过您我正在处理钱庄老板财产的事情,昨天我们舍卫城里有个钱庄的老板过世了...

第二十四章 供养谁获得的福德果报最大?

相应部3相应24经/弓术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应该将自己的财物施舍给哪些人呢?应该布施供养什么人呢?”佛陀说:“大王,施舍、布施供养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施舍、布施供养那些能够让你断恶修善,解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