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随眠是什么意思?

相应部45相应176经/烦恼潜在趋势经(道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有七种随眠,什么是随眠呢?随眠就是潜在的烦恼趋势,潜伏的烦恼,比如种子埋在泥土里面,还没有发芽,这个种子就还在潜伏、隐藏的状态。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存在,但是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这个烦恼就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如同还处于熟睡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一样,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存在,烦恼的种子存在,但是还没有生起、出现的时候,就叫做随眠。简单的说随眠就是:处于潜伏阶段,还没有生起的烦恼。


有哪七种随眠呢?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


什么是欲贪随眠呢?什么是欲贪呢?「欲贪」就是由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贪欲。


「欲贪随眠」就是有、存在「由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贪欲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贪欲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由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贪欲的烦恼」。「贪欲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贪欲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瞋随眠?什么是瞋?「瞋」就是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的烦恼。


「瞋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的烦恼」。「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见随眠呢?什么见呢?这里的「见」指错误的见解,「见」又分为五种: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什么是身见?就是执着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我」是由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构成组成的,认为有一个真实、永恒存在的「我」。实际上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着条件在变化的,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简单的说身见就是:执着有真实、不变、永恒存在的「我」。


什么是边执见?「边执见」分为「常见」与「断灭见」,什么是常见呢?「常见」也被称为「常恒论」,就是认为有真实、永远存在的「我」,有真实、永远存在的事物。什么是断灭见呢?就是认为一旦人或众生死后,就不会再投生、出生了,就彻底不存在了;一旦事物灭亡、消失后就不会再出现了,就彻底不存在了。比丘们,你们这里要注意,如来这里所说的生死不仅是指身体的出生与死亡,还指世间一切事物的出现、显现和灭没、消失。「生」是产生、出现、显现,「死」是结束、灭没、消失。比如一件事情发生叫做「生」,这件事情结束叫做「死」。


「常恒论」认为有真实、永远存在的「我」,然而「我」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当「我」衰老、死亡、消失的时候,就会明白「常恒论」的见解是不正确的。


「常恒论」认为世间有真实、永远存在的事物,然而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当世间的事物衰败、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明白「常恒论」的见解是不正确的。


「断灭见」也被称为「断灭论」,「断灭论」认为「我」是虚假不真实的,世间没有真实存在的「我」,然而当「我」出生、长大、存在的时候,就会明白「断灭论」的见解是不正确的,「我」确实存在过一段时间,「我」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


「断灭论」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假不真实的,世间没有真实存在的事物。当世间的事物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时候,就会明白「断灭论」的见解是不正确的,世间的事物确实存在过一段时间,世间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比丘们,这就是「常见」与「断灭见」的法义,这就是「边执见」的法义。


比丘们,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衰败、灭没、消失的,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存续、发展,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灭没、消失。


「常恒论」与「断灭论」都只是看到了世间事物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常恒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阶段,「断灭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衰败、灭没、消失的阶段,有这两种见解的世间人,他们没有整体的来看待世间的事物,世间一切的事物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没、消失。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出现,满足条件就会衰败、灭没、消失,既不是真实、永远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是缘生缘灭的,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这就是如来的见解「缘起论、条件论」(缘起论、条件论就是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


什么是邪见呢?就是不正确的见解,不合乎善法、正法、解脱法的见解,颠倒善恶的行为,认为做恶行,说恶言,生恶念是正确的行为,认为做善行,说善言,生善念是错误的行为,认为做恶事是正确的行为,做善事是错误的行为,认为做恶事不会导致坏的结果,不会带来烦恼和痛苦,认为做善事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也不会带来吉祥和幸福。否定善恶行为会导致的不同结果,否定四圣谛(四圣谛解释,见第二百三十五章),否定善法、正法、解脱法。八邪道就是错误的见解(八邪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什么是见取见?执着自己的见解,不管这个见解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坚持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见解,都坚持认为自己的见解是世间最好的见解,不接受别人的见解,认为别人的见解都是错误的,就算别人的见解是正确的也无法与自己的见解相提并论,轻视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世间第一正确的见解,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世间最好的见解,简单的说「见取见」就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好、最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见解。


什么是戒禁取见?什么是戒禁取呢?「戒禁取」就是执着坚持对解脱毫无关系,毫无帮助,毫无益处的禁戒、禁忌,比如长时间不吃饭,以为饿肚子不吃饭就能帮助修行;不穿衣服裸露身体以为这样就能帮助修行;早晚用恒河的河水沐浴,以为这样就能洗干净自己的罪业,这些行为就是对解脱毫无关系,毫无帮助,毫无益处的禁戒、禁忌,因为修行的主要目的是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而不是摧残、折磨自己的身体,河水也无法洗干净自己的罪业,只有善行、善言、善念的清水才能洗干净自己由恶行、恶言、恶念产生的罪业污垢。简单说「戒禁取」就是:执着和坚持对解脱毫无帮助的禁戒、禁忌。


「戒禁取见」就是认为受持禁戒、禁忌,按照禁戒、禁忌的要求和方法持之以恒的去做,就能够生到幸福、快乐的地方,就能够生到天界(天界解释,见第四百四十一章),就能够进入清净安宁的境界,就能够获得彻底完全的解脱。


比丘们,这就是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见」的法义。


「见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烦恼」。「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疑随眠呢?什么是「疑」呢?「疑」就是怀疑、疑惑、狐疑不信。对善法、正法、解脱法怀疑、疑惑、狐疑不信,对于到底修不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犹豫不决。担心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会给自己带来不幸、不利。


「疑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怀疑、疑惑、疑虑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怀疑、疑惑、疑虑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怀疑、疑惑、疑虑的烦恼」。「怀疑、疑惑、疑虑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怀疑、疑惑、疑虑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慢随眠呢?什么是「慢」呢?「慢」就是对自己的执着。


不比别人好,不比别人强,不比别人优秀却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就叫「过慢」;


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但是骄傲自大就叫「慢过慢」;


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我」就是由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构成的,认为「我」就是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我」拥有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然而实际上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出现、发展,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消退、灭没,无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没有永恒保持不变、永远存在的「我」。这个「我」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认为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我」,认为「我」拥有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叫做「我慢」。


没有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没有证悟解脱的果位,没有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却自认为已经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证悟解脱的果位,已经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就叫做「增上慢」。


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尊贵,却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比别人弱,比别人低劣,比别人卑微,就叫做「卑慢」。


自己的道德不高尚,品行不高洁,却自认为自己道德高尚,品行高洁,就叫做「邪慢」。


「慢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的烦恼」。「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有贪随眠呢?什么是「有贪」?「有贪」就是对存在、拥有的贪欲、渴爱;对解脱、清净境界的贪欲、渴爱;对欲有、色有、无色有的贪欲、渴爱(欲有、色有、无色有解释,见第六百四十一章)。


「有贪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有贪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有贪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有贪的烦恼」。「有贪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有贪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什么是无明随眠?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不明白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不明白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不明白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不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没有真实的智慧,沉迷于各种欲望之中,被各种烦恼和痛苦束缚捆绑不得解脱就叫做「无明」。简单的说:无明就是无智、无知,不明白善法、正法、解脱法,没有开启智慧。


「无明随眠」就是有、存在生起「无明烦恼」的习气、习性、习惯,有、存在生起「无明烦恼」的种子,不过当前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生起「无明的烦恼」。「无明烦恼」的种子还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还没有发芽生起,「无明」的烦恼还处于睡眠的状态,还没有苏醒过来。


比丘们,这就是「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七种随眠的法义。


比丘们,如何直接体会和领悟七种「随眠」呢?如何彻底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七种「随眠」呢?如何舍离、除灭、灭尽七种「随眠」呢?修习八正道就能直接体会和领悟七种「随眠」(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修习八正道就能彻底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七种「随眠」,修习八正道就能舍离、除灭、灭尽七种「随眠」。


比丘们,你们要修习八正道,这样你们就能直接体会和领悟七种「随眠」,这样你们就能彻底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七种「随眠」,这样你们就能舍离、除灭、灭尽七种「随眠」,最终让自己进入清净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如来今天对你们的教导。”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5.176/(5) Anusayasuttaṃ

   176. “Sattime, bhikkhave, anusayā. Katame satta? Kāmarāgānusayo, paṭighānusayo, diṭṭhānusayo vicikicchānusayo, mānānusayo, bhavarāgānusayo, avijjānusayo– ime kho, bhikkhave, sattānusayā. Imesaṃ kho, bhikkhave, sattannaṃ anusayānaṃ abhiññāya pariññāya parikkhayāya pahānāya …pe… ayaṃ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bhāvetabbo”ti. Pañcamaṃ.


“第六百五十三章 随眠是什么意思?” 的相关文章

第四章 谁才是让别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相应部3相应4经/可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人?」世尊,我自己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十二章 什么欲望是世间排名第一的欲望?

相应部3相应12经/五位国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五位国王正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欲望是最让人贪爱不舍、恋恋不忘,排名第一的欲望呢?」五位国王有各自的说法,其中有位国王说:「眼睛看见的事物,比如看见黄金珠宝,看见国色天香的女子,看见等等的事物就是最让人陶醉,最让人贪...

第十七章 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长久的获益?

相应部3相应17经/不放逸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让自己的现在世获得利益,也可以让自己的未来世获得利益呢?有没有让自己的当世和来世都能获得好处的方法呢?”佛陀说:“大王,有...

第三十五章 丢失十四头牛的忧愁

相应部7相应10经/许多女儿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个密林中。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丢失了十四头牛,他到处寻找这些自己丢失的牛,不知不觉的来到佛陀的住所,他看见佛陀正在密林中静坐。就对静坐中的佛陀说到:“我的十四头牛在六天前丢失了,我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然而在这里打...

第四十二章 内心没有可以砍伐的树木

相应部7相应17经/监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处森林中,那时,有个婆罗门正在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他看见佛陀正在一颗大树下静坐,于是他心里就想:「我在这片森林里监督工人砍伐树木,我以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为乐,而这个静坐的出家人,他以什么为乐呢?」想完,这个婆罗门就走到佛...

第四十七章 善人不是口中说出来的

相应部7相应22经/抠么度色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释迦族的一个叫库摩都萨的城市中,那时,佛陀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库摩都萨城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那个时候,库摩都萨城里的婆罗门教徒正在一个大房子里面聚会,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佛陀来到婆罗门教徒聚会的大房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