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谁才是让别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相应部3相应4经/可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


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人?」


世尊,我自己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世间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损害别人利益,伤害别人身心的等等恶行;他们的嘴巴说恶意诽谤别人,恶意咒骂别人的等等恶言;他们的内心生起伤害别人,陷害别人的等等恶念。这样的人,他们就是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人,就算他们自称:「我们是让大家喜欢的人」,然而他们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来的念想这些都是让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将他们对别人做的这些恶行、恶言、恶念强加在他们自己的身上,让他们去承受和体验这些恶行、恶言、恶念,他们就会不喜欢、厌恶对他们施加这些恶行、恶言、恶念的人,转换一下他们行为、言语、念想的角色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这些恶行、恶言、恶念是让人不喜欢、厌恶的。


世尊,同样的道理,任何的人,他们的身体行为做的是利益别人,保护别人身心不受伤害的等等善行;他们的嘴巴说的是宽慰、鼓励别人,真实赞美别人的等等善语;他们的内心生起的是利益别人,保护别人不受伤害的等等念想。这样的人就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就算他们自称:「我们是大家厌恶的人,我们是大家不喜欢的人」。然而他们却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将他们对别人做的这些善行、善言、善念强加在他们自己的身上,让他们去承受和体验这些善行、善言、善念,他们也会喜欢和拥护对他们施加这些善行、善言、善念的人,转换一下他们行为、言语、念想的角色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这些善行、善言、善念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了。”


佛陀说:“大王,正如你所说,就是这样的,大王,世间的任何人,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行,口说恶语,内心生起恶念,他们就不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就算他们自己说:「我们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然而他们仍然不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他们转换一下角色,把他们对别人做的这些恶行、恶言、恶念强加在他们自己的身上,他们就会厌恶和不喜欢对他们做出同样恶行、恶言、恶念的人。所以身体行为做恶行,口说恶语,内心生起恶念的人是让人厌恶和不喜欢的人。


大王,同样的道理,世间的任何人,他们的身体行为做善行,口说善语,内心生起善念,他们就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就算他们自己说:「我们是让人不喜欢、厌恶的人」,然而他们仍然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他们转换一下角色,把他们对别人做的这些善行、善言、善念强加在他们自己的身上,他们也会喜欢和拥护对他们做同样善行、善言、善念的人。所以身体行为做善行,口说善语,内心生起善念的人就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大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呢?那就是身体行为不要去做恶行,口不说恶语,内心不生起恶念,不与这些恶的行为、言语、念想有什么关联,如果能够做到,自己就是让人喜欢和拥护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做恶行、恶言、恶念的人会伤害到别人,这些被伤害的人会报复伤害他们的人。做这些恶行、恶言、恶念的人,他们自己也会沉浸在贪欲、愤怒、不明事理的愚痴之中,所以他们无法获得安乐,他们的行为、言语、念想都会被贪欲、愤怒、愚痴牵着走,无法获得自在的解脱。


当他们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通过恶行、恶言、恶念获得的这些财物、人事,有哪一个是他们能够带走的呢?有哪一个是他们真正能够永远拥有的呢?他们死后真正能够带走的是什么呢?什么才能如影随形的在他们死后一直在他们的身边跟随他们而去呢?


大王,只有在世间的善行、善言、善念所种植下的福德,只有在世间的恶行、恶言、恶念所造下的罪业,这两者,是可以在死后带走的,这些行善事培植出来的福德,做恶事造下的罪业才是自己真正可以在死后带走的东西。世间人死后就带走这些福德和罪业离开人世,这些福德和罪业在世间人的身边如影随形,在他们死后跟随他们而去。


因此,大王,应该多做善事,为未来世积聚福德和功德,这些福德和功德的多少决定了未来世所生的类别,福德功德浅薄、罪业深重的人下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他们在痛苦和烦恼中煎熬。福德功德深厚的人会上生到人道、天道,甚至于从生死的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所以大王,要尽快的在有生之年多行善事,为自己多种植福德和功德,这样才不会在未来世下堕到三恶道去受苦,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世再次为人,或者让自己上生到天道,甚于永远从生死的轮回煎熬中解脱出来。”


这时,佛陀说偈言:


「知自可爱者,勿自连结恶。


  以行恶行人,难得于安乐。


  所囚于死魔,以舍生命者。


  有何是彼物,彼行前取何。


  功德恶之二,是人此世作。


  此为彼身物,彼行而取此。


  如添影之形,此二从随彼。


  是故以行善,为善积未来。


  功德于后世,乃人渡津头。」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3.4/(4) Piyasuttaṃ

   115. Sāvatthinidānaṃ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rājā pasenadi kosal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idha mayhaṃ, bhante, rahogatassa paṭisallīnassa evaṃ cetaso parivitakko udapādi– ‘kesaṃ nu kho piyo attā, kesaṃ appiyo attā’ti? Tassa mayhaṃ, bhante, etadahosi– ‘ye ca kho keci kāyena duccaritaṃ caranti, vācāya duccaritaṃ caranti, manasā duccaritaṃ caranti; tesaṃ appiyo attā’. Kiñcāpi te evaṃ vadeyyuṃ– ‘piyo no attā’ti, atha kho tesaṃ appiyo attā. Taṃ kissa hetu? Yañhi appiyo appiyassa kareyya, taṃ te attanāva attano karonti; tasmā tesaṃ appiyo attā. Ye ca kho keci kāyena sucaritaṃ caranti, vācāya sucaritaṃ caranti, manasā sucaritaṃ caranti; tesaṃ piyo attā. Kiñcāpi te evaṃ vadeyyuṃ– ‘appiyo no attā’ti; atha kho tesaṃ piyo attā. Taṃ kissa hetu? Yañhi piyo piyassa kareyya, taṃ te attanāva attano karonti; tasmā tesaṃ piyo attā”ti.

   “Evametaṃ, mahārāja, evametaṃ, mahārāja! Ye hi keci, mahārāja, kāyena duccaritaṃ caranti, vācāya duccaritaṃ caranti, manasā duccaritaṃ caranti; tesaṃ appiyo attā. Kiñcāpi te evaṃ vadeyyuṃ– ‘piyo no attā’ti, atha kho tesaṃ appiyo attā. Taṃ kissa hetu? Yañhi, mahārāja, appiyo appiyassa kareyya, taṃ te attanāva attano karonti; tasmā tesaṃ appiyo attā. Ye ca kho keci, mahārāja kāyena sucaritaṃ caranti, vācāya sucaritaṃ caranti, manasā sucaritaṃ caranti; tesaṃ piyo attā. Kiñcāpi te evaṃ vadeyyuṃ– ‘appiyo no attā’ti; atha kho tesaṃ piyo attā. Taṃ kissa hetu? Yañhi mahārāja, piyo piyassa kareyya, taṃ te attanāva attano karonti; tasmā tesaṃ piyo attā”ti. Idamavoca …pe…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na naṃ pāpena saṃyuje;

   Na hi taṃ sulabhaṃ hoti, sukhaṃ dukkaṭakārinā.

   “Antakenādhipannassa, jahato mānusaṃ bhavaṃ;

   Kiñhi tassa sakaṃ hoti, kiñca ādāya gacchati.

   Kiñcassa anugaṃ ho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Ubho puññañca pāpañca, yaṃ macco kurute idha;

   Tañhi tassa sakaṃ hoti, tañca ādāya gacchati.

   Tañcassa anugaṃ ho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Tasmā kareyya kalyāṇaṃ, nicayaṃ samparāyikaṃ;

   Puññāni paralokasmiṃ, patiṭṭhā honti pāṇina’’nti.


“第四章 谁才是让别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的相关文章

第二章 内心生起哪三种念想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相应部3相应2经/男子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问佛陀:“世尊,当人的内心生起什么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不利,让自己产生痛苦,无法安乐?”佛陀说:“大王,当人的内心生起了三种念想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不利,让自己产生痛苦,无法...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十二章 什么欲望是世间排名第一的欲望?

相应部3相应12经/五位国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五位国王正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欲望是最让人贪爱不舍、恋恋不忘,排名第一的欲望呢?」五位国王有各自的说法,其中有位国王说:「眼睛看见的事物,比如看见黄金珠宝,看见国色天香的女子,看见等等的事物就是最让人陶醉,最让人贪...

第二十三章 生起哪三种念想会烦恼痛苦?

相应部3相应23经/世间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当内心生起什么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佛陀说:“大王,当内心生起贪欲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当内心生起愤怒念想的时...

第二十六章 杀死什么能让自己不生烦恼?

7.婆罗门相应1.阿罗汉品相应部7相应1经/大那若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一位叫婆罗堕若的婆罗门,他的妻子大那若尼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固的信心。有一次大那若尼给婆罗堕若婆罗门送饭,不小心跌倒了,她虔诚恭敬的诵念三次:“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

第四十四章 孝顺奉养父母的果报

相应部7相应19经/扶养母亲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个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世尊,我用别人施舍、布施给我的饮食来奉养父母可以吗?我这样做能够为自己种植下很多福德吗?”佛陀说:“婆罗门,孝顺奉养父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只要你不违反所在国家的法律,不管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