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比善人更好的人
相应部45相应26经/非善人经第二(道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现在要教导你们什么是恶人?什么是比恶人更坏的人?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比善人更好的人?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以您所说的正法为修行的根本,您是带领我们解脱的引路人、导师,您是我们的皈依,世尊,如果您能为我们讲解「什么是恶人?什么是比恶人更坏的人?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比善人更好的人?」那就很好了,我们听闻您的教导后,就会时刻忆念您所说的正法,并按您的正法去修行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恶人?走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八种邪道的人就是恶人(八邪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具有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八种邪法的人就是恶人,比丘们,你们要明白:走八邪道中任何一条邪道的人都是恶人!做八邪法中任何一种邪法的人都是恶人!比如具有邪见的人是恶人,具有邪志的人是恶人,具有邪语的人是恶人,具有邪业的人是恶人,具有邪命的人是恶人,具有邪方便的人是恶人,具有邪念的人是恶人,具有邪定的人是恶人,当然走多种邪道的人,做多种邪法的人也是恶人!如来已经如此细致的为你们讲解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恶人。
什么是比恶人更坏的人?不仅走八邪道,还走邪智、邪解脱这两种邪道的人,不仅具有八种邪法,还具有邪智、邪解脱这两种邪法的人,比丘们,什么是邪智呢?就是当有人做了坏事、恶事的时候,一些人反而认为这些做恶事、坏事的人做的是好事、善事,比如有人做了杀生害命的恶事、坏事,一些人却认为这些做杀生害命恶事、坏事的人,做的是好事、善事;又比如有人做了偷盗抢劫的恶事、坏事,一些人却认为这些做偷盗抢劫恶事、坏事的人,做的是好事、善事;将恶事、坏事当成是好事、善事来看待的人,就是具有邪智的人,简单的说:邪智就是错误的理解和见解。
什么是邪解脱呢?错误的解脱,错误的释放就是邪解脱,比如有人沉迷在各种欲望中放纵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做恶事肆意妄为,以为不约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解脱。又比如有些人长时间不吃食物,不穿衣服,不睡觉用这些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就是从世间的束缚捆绑中解脱出来,等等这些就是邪解脱,邪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邪解脱仍然没有从世间解脱出来。对解脱错误的理解导致了邪解脱的产生。
比丘们,这些不仅走八邪道,还走邪智、邪解脱这两种邪道的人就是比恶人更坏的人;这些不仅具有八种邪法,还具有邪智、邪解脱这两种邪法的人就是比恶人更坏的人。
比丘们,什么是善人呢?走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的人就是善人(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具有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法的人就是善人,比丘们,你们要明白:走八正道中任何一条正道的人都是善人!做八正法中任何一种正法的人都是善人!比如具有正见的人是善人,具有正志的人是善人,具有正语的人是善人,具有正业的人是善人,具有正命的人是善人,具有正方便的人是善人,具有正念的人是善人,具有正定的人是善人,当然走多种正道的人,做多种正法的人也是善人!如来已经如此细致的为你们讲解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善人。
什么是比善人更好的人?不仅走八正道,还走正智、正解脱这两种正道的人,不仅具有八种正法,还具有正智、正解脱这两种正法的人,比丘们,什么是正智呢?就是能够分辨善恶,明白什么是善事,什么是恶事,不做恶事,只做善事,断恶修善的人;明白四圣谛、缘起法、八正道、四禅的人(四圣谛解释,见第二百三十五章;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四禅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明白善法和如来正法的人,这些人就是有正智的人,简单的说:正智就是正确的理解和见解。
什么是正解脱呢?正确的解脱,正确的释放就是正解脱。熄灭、平息、灭尽一切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进入清净安宁的境界,解除一切的束缚捆绑,获得彻底的解脱;熄灭、平息、灭尽一切的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能进入清净安宁的境界之中,获得完全的释放,到达解脱的彼岸。
比丘们,这些不仅走八正道,还走正智、正解脱这两种正道的人就是比善人更好的人;这些不仅具有八种正法,还具有正智、正解脱这两种正法的人就是比善人更好的人。
比丘们,你们要成为比善人更好的人,你们不仅要精进的去修习八正道,还要精进的去修习正智、正解脱这两种正道,这就是如来今天对你们的教导。”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5.26/(6) Dutiya-asappurisasuttaṃ
26. Sāvatthinidānaṃ. “Asappuris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sappurisena asappurisatarañca. Sappuris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appurisena sappurisatarañca. Taṃ suṇātha. Katamo ca, bhikkhave, asappuriso? Idha, bhikkhave, ekacco micchādiṭṭhiko hoti …pe… micchāsamādh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sappuriso”.
“Katamo ca, bhikkhave, asappurisena asappurisataro? Idha, bhikkhave, ekacco micchādiṭṭhiko hoti …pe… micchāsamādhi, micchāñāṇī, micchāvimut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sappurisena asappurisataro.
“Katamo ca, bhikkhave, sappuriso? Idha, bhikkhave, ekacco sammādiṭṭhiko hoti …pe… sammāsamādh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ppuriso.
“Katamo ca, bhikkhave, sappurisena sappurisataro? Idha, bhikkhave, ekacco sammādiṭṭhiko hoti …pe… sammāsamādhi, sammāñāṇī, sammāvimut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ppurisena sappurisataro”ti. Chaṭṭhaṃ.